僅重1.75克!深大總醫院成功植入首例膠囊無導線起搏器

2020-12-24 瀟湘晨報

近日,深圳大學總醫院心內科團隊成功為 74 歲的強叔(化名)裝上了一枚全世界最小的心臟起搏器。這枚微型起搏器只有 1.75 克,差不多一顆膠囊大小,同時也刷新了深大總醫院無導線、無創口的起搏器植入紀錄。有了這個"隱形保鏢",強叔說,"心臟很舒服"。

▲微型起搏器只有膠囊大小。馬鐸銘攝

心跳"超速"竟比常人快一倍

今年 74 歲的強叔患房顫已經 10 多年了。正常人心跳每分鐘 60-100 次,強叔的心跳能快到每分鐘 150-170 次,"咚咚咚咚"像是擂鼓。這些導致強叔心慌難受、氣喘、反覆咳嗽,腳也腫得像饅頭,這些都是典型的心衰表現。最近半個月,強叔因為心臟不舒服,心功能不全急性加重住進了深大總醫院心內科,醫生檢查發現,反應心臟功能的 NT-ProBNP 標誌物高達 8000pg/ml,超過正常人十倍!在給予充分的強心、利尿藥物,進行抗心律失常、減緩房室傳導、平喘治療後,強叔仍然氣喘得厲害,心室率也沒有任何改變,這意味著,即便所有的藥物都用上,對他也沒有任何作用了。

考慮強叔的情況,心內科主任李海鷹建議強叔儘快手術,通過"房室結消融 + 希浦系統起搏器植入"逆轉他的心衰狀況。這種起搏原理是生理性的,也是深大總醫院心內科團隊已成熟開展的國內領先技術。但強叔和家屬有些猶豫,他聽說曾有做傳統植入起搏器的病人出現感染。考慮到老人顧慮和適應徵,經過全面評估和反覆溝通後,李海鷹決定為強叔植入一種新型"膠囊" Micra 無導線起搏器。

和傳統起搏器相比,Micra 體積減小了 93%,僅有曲別針大小,重量僅 1.75g。別看它身量只有一粒維生素膠囊大小,但是它擁有超強的電池續航能力,可以運行 12 年,植入體內後,還不影響接受核磁共振檢查。一般患者幾乎感覺不到它的存在,真正的"無形"之間,讓患者心跳如常,可謂是守護心臟的"隱形保鏢"。

"膠囊"起搏器讓心臟乖乖聽話

8 月 27 日中午 13:00,手術準時開始。局部麻醉後,李海鷹團隊通過股靜脈穿刺,將起搏器通過導管植入到了患者的心腔內部,藉助 X 光透視畫面經三次確認,起搏器順利抵達右心室間隔中下方,整個過程不到 30 分鐘。

▲李海鷹團隊為患者植入微型起搏器。馬鐸銘攝

X 光畫面中,原本瘋狂跳動的心臟,猶如一匹"野馬",可小小的起搏器一到位,仿佛一下子就被套上了韁繩,乖乖被"馴服"了。手術效果立竿見影,強叔說自己心慌、氣短的感覺沒有了。當天晚上,他頭一次能平躺著睡覺了。

術後第二天,反應心臟功能的 NT-ProBNP 指標,下降到 800pg/ml,七天後已經平穩下降到 300pg/ml。因為強叔是高卒中高出血的風險人群,在和他與家人充分溝通後,醫生們為他做了行左心耳封堵術。未來 3 個月再吃一段時間抗凝藥物後,就可以徹底停藥了。

▲患者為心內科送來錦旗。馬鐸銘攝

李海鷹表示,這次是深圳市首例獨立完成植入無導線起搏器的團隊,也開啟了深大總醫院心內科起搏器治療的新起點,希望這項創新技術和療法可以讓更多患者知道,讓更多患者獲益。

深圳晚報記者 周倩 通訊員 楊柳

【來源:深圳晚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僅重1.75克!深大總醫院成功為患者植入膠囊無導線起搏器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趙鴻飛 通訊員 楊柳 /文 通訊員 馬鐸銘/圖 深圳大學總醫院心內科團隊成功為74歲的強叔(化名)裝上了一枚全世界最小的心臟起搏器。這枚微型起搏器只有1.75克,差不多一顆膠囊大小,同時也刷新了深大總醫院無導線、無創口的起搏器植入紀錄。
  • 全國首例!成功
    此次零造影劑無導線起搏器植入術為全國首例,術後三日,患者已順利出院。家住吉林的張婆婆(化名)今年86歲,於1年前做過「主動脈瓣、二尖瓣生物瓣置換術+三尖瓣成形術」,20多天前突發意識喪失,在當地最大醫院完善相關檢查後明確診斷為心房顫動伴高度房室傳導阻滯導致心源性暈厥,必須植入永久心臟起搏器才能避免嚴重心動過緩導致的暈厥,以保證生命安全。
  • 從「火柴盒」到「微膠囊」 弋磯山醫院為病患植入「迷你」起搏器
    弋磯山醫院心內科心臟起搏團隊多年來一直注重醫技發展 心臟起搏器,對於人們來說並不算一個新鮮的概念,但您聽說過不足2克重、僅有維生素膠囊大小的新型無導線起搏器嗎?這種同類型裡世界上最精巧的起搏器,目前在蕪湖市也可以進行手術植入了。
  • 「彈丸」所至,心動永存:膠囊起搏器植入
    「彈丸」所至,心動永存:膠囊起搏器植入 2020-09-11 20: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全國首例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心臟內科專家挑戰高難度手術
    央廣網成都12月19日消息(記者韓民權)記者19日從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獲悉,日前,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心臟內科劉興斌醫師率心衰與器械治療團隊,在心臟超聲專家黃鶴教授的協助下,為一例有造影劑過敏性休克病史的高齡嚴重心動過緩患者成功植入Micra無導線起搏器。
  • 全國首例,華西醫院心臟內科專家挑戰高難度手術
    此次零造影劑無導線起搏器植入術為全國首例,術後三日,患者已順利出院。86歲患者為植入永久心臟起搏器,千裡慕名求醫「昨天做了起搏器手術,明天就可以出院,完全感覺不到是做了一次手術,來華西醫院真是來對了!」,86歲的患者喜笑顏開地說。
  • 胸科醫院實施「膠囊」起搏器手術
    目前,起搏器植入是治療這類患者並為其提升心臟動能的最有效方法。日前,上海市胸科醫院心臟中心主任、心內科主任何奔,心內起搏器亞專業主任李若谷帶領團隊,連續為兩名複雜心臟瓣膜病患者成功植入Micra無導線起搏器。這是世界上最小的起搏器,比常規使用的起搏器小93%,形同「膠囊」。患者陳阿姨的心臟大小是正常人的3倍,幾乎撐滿整個胸腔。
  • 「膠囊起搏器」入駐上海醫院 源起首屆進博會
    【解說】近日,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金山分院為一位高齡的「病態竇房結症候群」女性患者微創經導管植入了一例Micra無導線起搏器(俗稱:「膠囊起搏器」),開啟了無導線起搏器治療心律失常的新時代。該患者是一位高齡女性,動態心電圖提示「病態竇房結症候群,最長為5.65秒,同時伴有短陣室速需要藥物幹預」,符合永久心臟起搏器植入適應症。
  • 全球最小心臟起搏器在成都啟用 僅膠囊大,可為生命續航超12年
    近日,三六三醫院心血管內科成功完成了一例經導管植入無導線心臟起搏器的手術。據醫院心血管內科執行主任寧靚介紹,該起搏器僅有膠囊大,是目前世界上最小的起搏器——直徑6.7毫米,長度25.9毫米,重量不足2g,可為生命續航超過12年,續航時間比傳統起搏器多1倍。↑無導線起搏器。
  • 膠囊大小的心臟起搏器僅重2克
    本屆進博會上多款新藥、新療法亮相,還首次增設了體育專區  無人疫苗接種艙、全球最小心臟起搏器、智能血糖監測系統……在第三屆進博會的醫療器械及保健展區,各種高科技展品以及新特藥,讓人看到戰勝疾病的信心和希望。記者在該區域探訪時,發現多個展臺都在進行籤約以及新品展示,其中不乏世界首秀。
  • 甘肅省人民醫院為87歲老人裝上全球最小「膠囊」心臟起搏器
    手術中每日甘肅網蘭州訊(新甘肅·每日甘肅網記者 金奉乾)7月1日上午,在甘肅省人民醫院介入手術室,王楠主任團隊成功為87歲老人賀奶奶成功植入一枚最新的Micra心臟起搏器,賀奶奶也成為甘肅省首位嘗鮮全球最小「膠囊」心臟起搏器的患者。
  • 膠囊大小的起搏器 救回八旬老人生命
    原標題:膠囊大小的起搏器 救回八旬老人生命  記者近日從雲南省阜外心血管病醫院了解到,該院心律失常中心為一名84歲病態竇房結症候群房顫女性患者植入一個無導線起搏器,挽救了老人的生命。而這個起搏器,只有一個普通的膠囊大小。
  • 國內兒童首例,4歲女孩植入3.0T心臟永久起搏器
    (健康時報記者 王艾冰)12月11日,健康時報記者從清華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獲悉,4歲的童童(化名)接受了3.0T抗核磁長壽命心臟永久起搏器植入手術,為國內兒童首例。刊發於《四川醫學》的文章《Ⅲ度房室傳導阻滯患者術後新發房顫患者臨床特徵和相關因素分析》中指出,Ⅲ度房室傳導阻滯在心內科較為常見,是指房室交界區以上的電傳導完全不能通過阻滯部位,房室間的傳導被阻斷,導致心房衝動不能傳入心室,臨床上,為防止突發心跳停搏,常常通過植入起搏器來改善。
  • 川北醫學院一男生偷麻藥給女友吸食致其死亡;全國首例幹細胞買賣案...
    首例醫生告政府傷醫不作為案重審開庭 當事醫生:還會繼續上訴 (央視財經) 川哥:進口也不一定好… 本周好評 全國首例幹細胞買賣案二審宣判
  • 中國首例「小動物心臟起搏器植入術」在深圳完成!
    2020年6月7日,由陳睿傑院長領頭,進行中國首例小動物心臟起搏器植入手術,治療房室傳導阻滯導致的緩慢性心律失常。 穿刺成功後,沿穿刺導絲置入撕開鞘,退出導絲及鞘芯,導絲出鞘時,堵住鞘口,避免大量出血。
  • 起搏器植入的相關問題——王炎
    擅長各種心動過速消融手術:室上速(包括陣發性室上速、房撲;房速、心房顫動(房顫)的導管消融;各種心動過緩的起搏器植入(小切口無拆線方案):病態竇房結症候群,房室傳導阻滯,房顫伴長RR間期心動過緩的治療。目前在武漢同濟醫院心內科,我們手術組採用特殊處理辦法,大多數患者起搏器植入術後直接步行返回病房,無須嚴格臥床,第二天檢測起搏器和換藥,如果無特殊,第二日即可出院。
  • 介入耗材前景無限——迷你、智能,心臟起搏器的未來
    按照電極線植入的部分,起搏器可以分為:單腔、雙腔、三腔和四腔起搏器。(圖片來源:PubMed Hyman的發明和流程圖)1958年,第一代植入式心臟起搏器在瑞典問世,它被成功植入一個每天受20-30次Stokes-Adam心臟刺激的男性病人體內(Arne Larsson)。起搏器每分鐘固定傳輸70-80次搏動,以維持心臟的正常跳動。
  • 葛均波院士親自操刀上海首例SAPIEN 3球擴瓣植入
    2020年12月29日,在首席醫療官葛均波院士帶領下,上海德達醫院心臟團隊傾力合作,成功完成SAPIEN 3球擴瓣國內上市後的上海首例植入,取得在瓣膜介入技術開展方面又一創新突破。德達心臟團隊葛均波院士、葛雷教授等為患者手術一小時生死時速,危重患者重獲新生早上9點剛過,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內科主任、上海德達醫院首席醫療官葛均波院士帶領手術團隊,輕鬆地走出了複合手術室。SAPIEN 3上市後上海首例經導管主動脈瓣膜植入手術僅花費1個小時,就已成功完成。
  • 30歲小夥無奈「啃老」腦袋裡裝「起搏器」解決難治性癲癇
    腦起搏器就是通過植入大腦中的細小電極發射電脈衝,刺激腦內特定的神經環路,進而達到控制患者癲癇發作的目的。這一技術在在歐美以及北京等少數幾家癲癇中心開展,很好改善了患者的癲癇病情和生活質量。無需開顱,和健康人一樣正常生活經過各項檢查評估,小王的病情適合腦深部電刺激治療。做還是不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