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袍在中國已經有幾百年歷史了,現在走在大街上的人們穿著各式各樣的旗袍,但他們已經經過了時代的發展變化,改良了很多,從旗袍的初始設計來說其實已經不是嚴格意義的旗袍,只是還具有旗袍的元素而已。衣扣的變化,領子的變化,裙子長度的變化等等。這個是必然的結果,我們只是把它當作時裝,留下了剪裁修身的優勢,剩下了重要的元素。
清兵入關時,清朝男子身穿長袍馬褂。婦女也是滿族服飾、漢族服飾都在穿,整體服飾風格以長袍為主。到清後期很多滿族人也效仿漢族的穿著,史書有「大半旗裝改漢裝,宮袍截作短衣裳」的記載。而在貴族中的漢人也效仿滿族的衣著風格,各種各樣的服飾,如裙子、圍巾、大衣、雲肩、腰帶等。
在服裝概論這門課程裡,有對旗袍的描述。元寶領,領高蓋住下臉龐,袍上繡有各色花紋,領子、衣袖、衣襟都有寬闊的滾邊,繁瑣的製造工藝。旗袍泛指旗人所穿的長袍,包含男女服飾。清朝貴族強調滿語騎射,為保持其舊有的生活習俗和穿著方式,一方面要用滿族的文化和習俗來同化漢人,嚴禁滿族及蒙古族婦女仿效漢族裝束。滿漢服飾風格的相互交融,服飾也隨著改良發展,兩者的差別日益減小,逐漸變成民國時期流行服飾。
辛亥革命發生後,推翻了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隨著西方的文化傳播、中國傳統文化復甦、各類新潮和思想的解放,人們思想和文化的快速變化,由繁到簡,將旗袍改良成了流行文化,收腰的剪裁、兩邊升高的開叉、袖口縮小、衣長變化、領口變化,刺繡從繁到簡,從有到無,更多的貼合人的身體,體現了靜止的曲線美,行走的流線律動。
1929年的國名政府頒布了服制條列,規定旗袍為「齊領,前襟右掩,長至膝與踝中點,與褲下端齊修長至肘與手脈中點,色藍,紐扣六「,這是典型的旗袍式樣。到了30、40年代,領子高了,硬領,摩登,袖子長過手腕或短袖,各式發展,長短不一,連裡面的馬甲和腰帶也有變化。前片開刀,後片打折的剪裁技巧增加了流線感。不同質地面料的考究,傳遞出不一樣的風情。
旗袍流行最大的區域實際上是在民國後期的上海,那時魔都人們的穿著引領著全國的時尚潮流。商埠開放、百業通行、五方雜居、交通便利,上海成為紙醉金迷的十裡洋場燈紅酒綠和繁榮興盛之地。婦女的解放思潮發起,中西結合的裁剪方法,修身合體的衣型,成為了十裡洋場中舞廳女郎和明星的常服。
青布旗袍或半身學生服成為當時女學生的日常穿著習慣。三十年代的周璇,到《花樣年華》的張曼玉,都勾勒了一幅幅畫面,「夜色霓虹,霧朦朦的細雨中,一個身材妙曼,皮膚細緻,身穿簡單帶有些碎花旗袍的女子,舉著傘悠然自得的走在回家的路上」。另一幅是「晨曦中,伴著柔和的陽光,走在綠蔭花草的街道上,穿著純色的旗袍,發散了那個時代特點,走在去往學校的路上。淡淡的微笑,在課堂上給學生一種美好未來的期望」。殊不知,外面猛烈炮火打斷了這個安靜的畫面,青色的旗袍變成紅色,悲壯的歷史,美麗的憂傷,和我並肩在精神的思海中,走過了一段身臨其境的回憶。沉浸在殘缺的完美。
每個人都有自己心裡的時尚定義。有黑紗做底,水晶鑲嵌的時尚;也有繁複刺繡,工藝複雜的高貴;還有純色素布,簡約平淡的知性。旗袍的設計發展思路逐漸發散,大紅、橙黃、天藍、乳白、灰黑更加時尚的注入,亮黃、珠白、桃紅的韻味體現都已融入。最新的彈性纖維,吸汗面料等高科技技術也應用在其中,但最終的旗袍文化元素不曾改變。
旗袍設計演變到今天,其中蘊含的文化內涵遠超過他的外形,被繡上各式的中國文化元素、花鳥、手工刺繡圖案,體現最直觀的衣著風格就是高貴、典雅、溫柔婉約的傳統中國女性特質。現在也成為了中國服飾在世界時裝界的一個重要元素。成為中國女性在世界舞臺文化特質的代言,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旗袍還會被設計師們改良為各種版本,但希望中國的文化元素能長遠流傳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