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海歸開創軟材料新型仿生設計,力學性能堪比人體組織|專訪

2020-12-24 DeepTech深科技

軟材料的疲勞破壞,是一個困擾材料、機械、力學、器件等多學科發展的難題,多年來一直未得到解決。傳統高韌性凝膠的抗疲勞特性都很差,在多次循環加載下會發生疲勞斷裂,其疲勞閾值只有 10-100 J/m2。而疲勞斷裂是影響水凝膠基結構生物材料壽命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如何設計抗疲勞水凝膠仍是迄今軟材料領域的一大難題。

受啟發於人體組織的結構性能關係,南方科技大學機械與能源工程系助理教授劉吉開創性地提出軟材料的極限性能設計理念,並首次實現了抗疲勞人工生物材料和界面的構建,解決人體技術領域相關材料的設計與製造問題。

正是憑藉上述優異的研發成果,劉吉成功入選 「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Innovators Under 35)2020 年中國區榜單,獲獎理由為通過仿生手段,實現面向人體技術的軟材料設計與製造。

圖 |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 2020 年中國區榜單入選者劉吉

開創性提出抗疲勞水凝膠設計與界面粘合原理

劉吉於 2019 年 9 月加入南方科技大學機械與能源工程系,任助理教授、博士生導師並獨立建組開展研究工作。此前,曾於 2013 年底在波爾多大學(法國)和列日大學(比利時)分別獲得凝聚態材料物理化學和化學博士學位,2014-2019 年先後在劍橋大學(英國)、在麻省理工學院(美國)和哈佛醫學院(美國)從事博士後研究。主要研究領域為軟材料的極限性能設計、仿生軟材料、仿生界面、軟材料 3D 列印以及功能軟材料在人機互動界面上的應用等。

多年的海外求學、豐富的多學科交叉研究等相關經歷,為劉吉從事這類研究提供了堅實的基礎。近年來,在 Science Advances、Nature Communications、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PNAS 等期刊上發表文章 40 餘篇。先後獲得瑪麗居裡學者、日本高分子凝膠協會青年學者獎、深圳市海外高層次海外留學人才和廣東省 「珠江人才計劃」 引進高層次人才等獎勵。

眾所周知,常用的醫學電子器件和產品大多由金屬、矽、陶瓷、玻璃和工程塑料組成,它們堅硬易碎且無法與生物組織直接相容。與之相反,人體器官或者說是生物組織 (如大腦、心臟和肌肉等) 大多柔軟且富含水分,並且能夠承受每年幾百萬次兆帕級的應力而不發生破壞。

以人體軟骨為例,內部基質呈凝膠狀態,具有較大韌性,因此儘管軟骨內部水分佔比高達 80%,但其抗壓強度卻不可小覷,不但可以輕鬆承受身體自重,還能承受住各種劇烈運動對關節的考驗。

同樣具有較高的含水量 (70-80%) 還有肌肉組織,它們每年需要承受的應力加載高達百萬次兆帕量級,但疲勞閾值仍能保持在 1000J/m2 以上,這就是因為天然肌肉具備高強度、抗疲勞性、柔軟以及高含水量等綜合性能。

而能夠大量吸水並呈現果凍狀物質的水凝膠材料,因為和生物組織在結構和組成上有著高度的相似性,放入人體內不會引發排異反應,所以被廣泛認為是人機互動界面的理想材料之一。但是大部分水凝膠的彈性和韌性都不好,使得穩定高效的人機互動界面很難構築,大大限制了應用範圍。

值得一提的是,就是在麻省理工學院機械工程系趙選賀教授實驗室做博士後期間,2019 年 1 月,劉吉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 Science Advances 雜誌上發表論文,標題為 Anti-fatigue-fracture hydrogels,受啟發於肌肉組織的結構性能關係,他們開創性地提出了抗疲勞水凝膠的設計原理:讓疲勞裂紋在擴展中遇到並且破壞比一層高分子鏈強韌很多的物質,例如納米晶域或者納米纖維結構。

基於這一設計原理,他們實現水凝膠材料(如聚乙烯醇)在溶脹平衡狀態下的疲勞閾值可以超過 1000 J/m2。這也是首次實現水膠體系疲勞閾值達 1000 J/m2,突破 Lake-Thomas 理論極限。

這類抗疲勞水凝膠可被進一步設計成可食用水凝膠電子,其優異的抗疲勞特性和化學/機械穩定性,使得這類水凝膠電子能夠在長達一個月的時間內抵抗胃腔的機械蠕動和胃酸的化學腐蝕,實現重要的生理信號的在線監測。

圖 | 抗疲勞軟材料設計理念

2019 年 5 月,劉吉再次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發表了一篇題為 Muscle-like fatigue-resistant hydrogels by mechanical training 的論文,論文稱骨骼肌具有高抗疲勞性能(1000 J/m2)、高強度(1 MPa)、低楊氏模量(100 kPa)、高含水量(70 ~ 80 wt %)的組合性能,這些是合成水凝膠所不能實現的。他們提出了一種機械訓練的策略,實現水凝膠內部納米纖維的有序取向排列,進而得到力學性能可媲美人體肌肉的水凝膠材料。

通過共聚焦顯微鏡觀察水凝膠的斷裂過程發現,與無定形聚合物鏈相比,排列整齊的納米纖維斷裂需要更高的能量,能夠有效抵抗疲勞引起的裂紋擴展。同時,結合 3D 列印構築技術,他們成功實現面內各向同性的抗疲勞、高強度和柔軟的水凝膠材料。

圖 | 類肌肉仿生水凝膠

在上述工作的基礎上,抗疲勞軟材料設計理念已被廣泛認可和應用,然而如何設計具有抗疲勞斷裂的水凝膠粘接仍舊是軟材料領域一個亟待解決的難題。

受啟發於這類結締組織與骨頭的抗疲勞黏合界面結構,劉吉再次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期刊上發表了論文,標題為 Fatigue-resistant adhesion of hydrogels,提出了抗疲勞水凝膠界面粘接的原理:在粘接界面引入高能量單元例如有序納米晶域,以限制疲勞裂紋的擴展,實現了界面疲勞閾值達 800 J/m2 以上,遠遠高於現有的軟軟材料粘合體系。

圖 | 媲美肌腱 - 骨骼界面的水下軟材料抗疲勞粘合

對於劉吉取得的一系列研發成果,MIT 軟材料領域領軍人物趙選賀評價道,「劉吉博士是軟材料設計與製造領域的青年領袖,在軟材料設計、軟材料力學和 3D 列印等領域都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成果。他關於界面粘合的抗疲勞研究為新興軟材料科技應用於水凝膠電子、人工植入材料和生物醫用器件奠定了基礎。我相信在不久的未來,劉吉博士會迅速成長為軟材料設計與製造領域的青年科學家代表,通過他在該領域的不斷耕耘來,推動社會和新型科技的快速發展。」

未來進一步擴展軟材料的應用場景

的確,從始至終劉吉的研究都主要集中在效仿生物組織的構築方式,設計並製造出媲美人體組織機械性能的生物材料,並推廣至人體技術領域,如可穿戴設備或可植入電子,以及腦機接口等。

那麼,為什麼要選擇這個研究領域呢?劉吉告訴《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中國,因為這個研究領域近年來非常活躍,除了人們熟知的生物支架,軟材料的應用已經拓展到傳感器、驅動器、表面塗層和生物電子器件等各種場景中,甚至現階段非常前沿的人體技術類研究。傳統金屬類電子材料的植入,會面臨與人體組織在力學、電學、生物學等多方面的不匹配,導致使用過程中極易失效。而水凝膠類軟材料與生物組織在結構和組成上高度相似,不存在免疫排斥、血液凝集、蛋白質吸附等各種不良反應,被認可為應用於人體技術的理想人工生物材料之一。

「傳統軟材料體系極易發生疲勞破壞而失效,因此很難用於相關的應用場景。材料使用過程中一旦出現裂紋,這些裂紋會隨著時間慢慢擴展以至發生疲勞斷裂,」 劉吉表示, 「所以,這類生物材料在長久使用過程中結構和性能的穩定性 (比如抗疲勞特性),是一個至關重要的研究方向,」

在劉吉的設想中,將來還會發展水凝膠類材料的 3D 列印製造,希望能將現有軟材料設計與製造技術、新的傳感技術、新型增材製造技術等結合,實現功能器件的一體化設計、製備和功能化,以擴展其應用場景。比如,這類軟材料器件可作為嵌入式或體外粘附式傳感器,為體內外信號監測與預警,並且為個性化醫療器械和康復治療等應用領域開闢全新的道路。同時,借力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等技術與網際網路的跨界融合,推動智能化的疾病預防、診斷與治療、以及個性化醫療等。

相關焦點

  • 俞書宏院士團隊:納米纖維素新型仿生材料問世!性能遠超傳統塑料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俞書宏院士團隊運用仿生結構設計理念,發展出一種被稱為 「定向變形組裝」 的新材料製造方法,該團隊採用上述方法將纖維素納米纖維和二氧化鈦包覆的雲母片複合,製備出具有仿生結構的高性能可持續結構材料,具有比石油基塑料更好的機械性能與熱性能,有望成為塑料的替代品。
  • 新型機器人只有巴掌大!用軟材料製作,可以翻越身高2.44倍障礙
    與現有微型機器人不同的是,SQuad用軟材料製成,行動更加靈活,可以攀越其身高2.44倍的障礙,也能繞開障礙物。未來,SQuad或能用於檢查狹小空間、在廢墟中搜救等。一、集合微型、軟體機器人優點,運動性能更好現有微型機器人、軟體機器人各有優缺點。
  • 3D列印人體骨骼模型力學性能更真實
    原標題:3D列印人體骨骼模型力學性能更真實   2020年12月4日,南極熊獲悉,3D印表機
  • 中國科大研製各向同性全生物質仿生木材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俞書宏院士團隊通過深入解析生物質微觀結構,提出了一種利用生物質天然納米結構的全新的生物質表面納米化策略,基於這種策略構築了一種可持續新型各向同性仿生木材(「RGI-wood」)。該策略巧妙地利用了木屑等生物質中天然的纖維素納米纖維,將其暴露在木屑顆粒表面,並使其互相交聯從而構築無需任何粘合劑的高性能人造木材(圖1)。
  • NSR.中科大俞書宏院士團隊研製各向同性全生物質仿生木材
    跳轉閱讀→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俞書宏院士團隊通過深入解析生物質微觀結構,提出了一種利用生物質天然納米結構的全新的生物質表面納米化策略,基於這種策略構築了一種可持續新型各向同性仿生木材( 「RGI-wood」)。該策略巧妙地利用了木屑等生物質中天然的纖維素納米纖維,將其暴露在木屑顆粒表面,並使其互相交聯從而構築無需任何粘合劑的高性能人造木材(圖1)。
  • 《中國科學:物理學 力學 天文學》
    目前該領域的研究熱點主要集中在新型超高速和大當量鑽地武器的侵徹和爆炸效應、侵徹和爆炸等強動載作用下軍事工程和民用基礎設施的毀傷評估、新型高抗力防護材料與結構、城市大型及重要建築抗爆與防爆關鍵技術等方向。
  • 301醫院郭全義團隊Bioactive Materials|生物3D列印仿生半月板
    隨後,採用了具有雙噴嘴+多溫度列印功能的定製生物3D列印系統(上普BioMaker),以整合聚己內酯(PCL)和載有半月形纖維軟骨軟骨細胞(MFCs)的GelMA / MECM生物墨水的優勢,從而完成了具有最佳仿生性的仿生半月板支架形態和成分方面的特徵。此外,進行細胞存活力,力學,生物降解和體內組織形成以確保支架具有足夠的可行性和功能性,從而為其在組織工程中的應用提供可靠的基礎。
  • 阿爾伯塔曾宏波院士《材料化學》似生物組織可自我保護柔性水凝膠
    應變增強能力不僅限制了生物組織。從變形起,但在各種生物過程中也起著重要作用,例如細胞分化和長距離細胞間通信。在生物工程應用中,賦予合成軟材料以這種應變增強能力對於模擬動態機械環境進行破譯至關重要。細胞行為和製造人造組織(例如,肌肉,皮膚,血管等),植入式執行器和軟機器人。
  • Stratasys改進3D印表機的功能 列印人體骨骼模型力學性能更真實
    打開APP Stratasys改進3D印表機的功能 列印人體骨骼模型力學性能更真實 南極熊3d列印 發表於 2020-12-07 17:32:34
  • 仿生機器人分為哪幾類_仿生機器人研究現狀
    水下仿生機器人是指模仿魚類或者是其它水生生物的一些特性研製出的新型高速、低噪音、機動靈活的柔體潛水器,這些仿魚推進器的效率可以達到70%到90%。比如說機器魚、機器蟹等等。由於單個水下仿生機器人的活動範圍和能力有限,所以具有高機動性、高靈活性、高效率、高協作性的群體仿生水下機器人系統將是未來發展的趨勢。   空中仿生機器人是具有自主導航能力、無人駕駛的飛行器。
  • 中國科大研製出無粘合劑全生物質仿生木材
    央廣網合肥12月17日消息(記者劉軍 通訊員桂運安)記者從中國科大獲悉,該校俞書宏院士團隊利用全新的生物質表面納米化策略,構築了一種可持續新型各向同性仿生木材。這種結構特徵帶來了高達170兆帕的各向同性抗彎強度和約10吉帕的彎曲模量,遠超天然實木的力學強度。此外,新型人造木材還顯示出優異的斷裂韌性、極限抗壓強度、硬度、抗衝擊性、尺寸穩定性以及優於天然木材的阻燃性、防水性。作為一種全生物基的環保材料,該新型人造木材不僅不含任何粘結劑,還具有遠超樹脂基材料和傳統塑料的力學性能,因此具有非常廣泛的應用前景。
  • 無粘合劑的全生物質仿生木材問世—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俞書宏院士團隊利用全新的生物質表面納米化策略,構築了一種可持續新型各向同性仿生木材。
  • 材料力學知識掃盲,材料的力學性能參數介紹
    材料在常溫、靜載作用下的宏觀力學性能。是確定各種工程設計參數的主要依據。這些力學性能均需用標準試樣在材料試驗機上按照規定的試驗方法和程序測定,並可同時測定材料的應力-應變曲線。
  • 中國科大:無粘合劑的全生物質仿生木材問世
    據安徽日報消息:記者12月15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俞書宏院士團隊利用全新的生物質表面納米化策略,構築了一種可持續新型各向同性仿生木材。成果日前發表在《國家科學評論》上。這種結構特徵帶來了高達170兆帕的各向同性抗彎強度和約10吉帕的彎曲模量,遠超天然實木的力學強度。此外,新型人造木材還顯示出優異的斷裂韌性、極限抗壓強度、硬度、抗衝擊性、尺寸穩定性以及優於天然木材的阻燃性、防水性。這種由納米纖維構成的網絡也為製備木基納米複合材料提供了一種新途徑。
  • 科學網—新型仿生透明薄膜超強超韌可降解
    本報訊(記者楊凡 通訊員桂運安)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俞書宏院士團隊基於微生物發酵過程,成功研製出一種超強、超韌、透明的高性能可持續仿貝殼複合薄膜,在新型顯示
  • 鼎諾慢回彈蝶形人體工學枕 人性化設計的好枕頭
    原標題:鼎諾慢回彈蝶形人體工學枕人性化設計的好枕頭快節奏的生活,高強度的工作,對於上班族來說,腦袋一直處於高速運轉的強壓之下,到了下班的時候,腦袋也慣性的緊繃。這種現象其實對於人的身體健康是很不利的。一直處於緊張的壓力之下,會造成難入睡,多夢等不好的循環中。
  • 嘉興市僑界「十傑」⑨丨盛靜怡:嘉興簡餐界的海歸新力量
    嘉興市僑界「十傑」⑨丨盛靜怡:嘉興簡餐界的海歸新力量 2020-12-10 16: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深港高校聯合研發出世界上50米遊得最快的仿生機器魚
    鄧蘇 攝中新網深圳3月2日電(鄭小紅 鄧蘇)南方科技大學(簡稱「南科大」)2日向此間媒體透露,該校工學院機械與能源工程系教授王崢課題組與香港大學合作開發的仿生機器魚VAYU Fish(簡稱「VAYU」),近日以26.79秒的成績創造了「機器魚50米最快遊泳」世界紀錄,並獲得《金氏世界紀錄》認證。
  • 生物物理所基於納米酶仿生設計人工過氧化物酶體
    此後,該團隊一直致力於高活性納米酶的設計和開發,尤其是借鑑天然酶催化活性中心的結構和催化機理,不斷將天然酶仿生的理念引入納米酶。首先,天然過氧化物酶的活性部位核心-鐵原子周圍的組氨酸介導了H2O2在活性位點的定位,並有助於催化反應的啟動。受此啟發,該團隊在2017年合成了一系列胺基酸修飾的Fe3O4納米酶,並發現組氨酸殘基的修飾顯著提高了Fe3O4納米酶的類過氧化物酶活性。
  • 強度君說:九層之臺 始於累土 材料力學的性能表徵
    材料力學性能材料的力學性能是指材料在不同環境(溫度、溼度、介質)下,承受各種外部載荷(如拉伸、壓縮、彎曲、剪切、扭轉、衝擊、交變應力等)時所表現出的力學特徵,如強度、硬度、彈性模量、壽命等。對於絕大多數具有承載要求的產品而言,材料的力學性能是結構選材與產品設計時所最關注的材料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