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年空窗期後 美國"龍"飛船將首次載人飛行

2020-12-25 永州新聞網

  在經歷了9年空窗期後,美國計劃於北京時間5月28日4時33分,用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研製的全新「獵鷹9號」火箭,把載有羅伯特·貝肯和道格拉斯·赫利2名航天員的全新「載人龍」(Crew Dragon)飛船送上天。

  這次發射號稱是自美太空梭2011年7月執行最後一次任務以來,美國航天員首次從美國本土升空飛行,也是太空探索技術公司成立18年以來首次載人任務,將使其成為歷史上第一家使用私人製造火箭和飛船將人類送入軌道的公司。

  這是一條什麼「龍」

  「載人龍」飛船又叫第2代「龍」飛船,它具有可重複使用、乘員運輸能力強、內部空間大和操作友好等特點,能夠執行低成本、業務化的低地球軌道載人航天飛行任務。

  它和「龍」貨運飛船一樣,也用「獵鷹9號」火箭發射,都採用兩艙式設計,只不過「載人龍」是由乘員艙和非密封艙兩部分組成的,內部增加了生命保障系統、座椅和控制面板等;而「龍」貨運飛船是由貨運艙和非密封艙兩部分組成的。不採用「聯盟」載人飛船那種三艙段設計的優點是內部加壓空間都集中在一個艙段內,可明顯增加航天員的舒適度,搭乘的航天員也多。另外,乘員艙前還有一個保護交會對接裝置的前錐體。

  為了確保「龍」飛船能快速從貨運艙轉換成乘員艙,除了乘員逃逸系統、生命保障系統和允許乘員利用飛行計算機控制船載控制系統等與載人有關的特設系統外,「載人龍」飛船的乘員艙和「龍」貨運飛船的貨艙在結構上幾乎是相同的。

  乘員艙用於運送乘員和加壓貨物;非密封艙攜帶非加壓貨物。「載人龍」採用最高級的碳纖維材質和阿爾坎塔拉麵料,淨重9.525噸,發射質量15噸,高8.1米,直徑4米,加壓容積10立方米,非加壓容積37立方米,上行載荷能力6000千克,下行載荷能力3000千克,處理廢棄物800千克。該飛船可獨立飛行工作7天,對接狀態下能工作210天。

  與「龍」貨運飛船相比,「載人龍」飛船有不少突破。例如,「載人龍」使用了新的超級天龍座發動機系統、觸摸控制屏和更耐用的熱防護層等眾多下一代太空飛行器技術,可容納7名航天員(目前俄羅斯「聯盟」飛船只能搭載3人)。

  它是一艘完全自動駕駛的宇宙飛船,可以實現全程自動化飛控,全自動對接空間站,全自動應急處理各項預案等,當然也可以切換到人工操控,同時同步受到總部飛行控制中心監控。它的信息化水平大幅提高。其操控臺由3塊可移動的大型液晶觸摸控制屏組成,它們是駕駛控制的關鍵,操作過程與使用iPad接近。這款飛船的操控和飛行信息顯示在3個面向指揮官和駕駛員的大尺寸觸控螢幕上。觸控螢幕兼容航天服的手套。

  觸摸控制屏下方有若干物理按鍵,位於中央控制臺上的人工按鍵是專為緊急情況下執行關鍵任務使用,即如果觸控屏出現故障,所有功能都可通過硬體控制來實現,「滅火」按鍵需要航天員按壓物理按鈕來操作。這種高度電子集成和平板顯示降低了飛船操作難度,對航天員十分友好。

  身旁不裝太陽翼

  「龍」貨運飛船採用可展開的太陽電池翼,而「載人龍」飛船的一大亮點是取消了可展開太陽電池翼的設計,而是採用非加壓艙半包圍體裝式太陽能電池板,這是一大創新。這樣可以避免出現電池翼展不開的故障,而且比展開式太陽能電池翼使用率高,效能更好,無論哪個角度,只要有太陽光照,飛船就會吸收光輻射。當然,採用這一技術對成本和集成工藝要求甚高,除了太陽能電池板必須變成曲面集成外,還需要慎重考慮、反覆測試熱膨脹問題。

  該飛船另一大亮點是設計理念具有未來太空感,改變了以往載人飛船「重功能,輕設計,無美感」的通病,讓搭乘「載人龍」飛船變成一種太空享受。例如,雖然「載人龍」在外形上是一個傳統的鈍錐形彈道膠囊與一個鼻錐形帽設計,但它比「龍」貨運飛船更苗條圓潤。飛船設計有4扇舷窗,大幅擴展了航天員的視野。航天員出入飛船的進出臂也設計得很現代、很科幻。

  其內部設計簡潔,與特斯拉電動汽車內部設計很相似。整個乘員艙看起來就像是一輛豪華的轎車,一共有7個褐色真皮鬥式座椅,上層4個,下層3個,它們採用碳纖維和阿爾坎塔拉織物材料。為了多帶東西,也可以變成4座。其運貨空間位於飛船尾部,最多能容納14立方米的貨物。如果不搭載7名航天員,還可以加載等量的貨物。

  該飛船既可與「國際空間站」自動對接,也能在航天員的手動控制下完成對接,而無需「國際空間站」的機械臂協助。這意味著「載人龍」採用了更新的測控設備,能達到更高的控制精度。

  由於飛船底部主熱防護系統採用了第三代PICA-X改進型酚醛浸漬碳燒蝕材料,所以飛船再入大氣層時可承受多次高溫燒蝕而不呈現嚴重退化,使航天員在重返大氣層時能得到更好的保護,也有利於乘員艙多次使用,提高了飛船的重複使用能力,因此有著很好的經濟性。它在執行月球或火星飛行任務時也無需任何改動。

  逃生不靠逃逸塔

  「載人龍」最大的特點是採用了首創的新型發射逃逸系統。如果在「獵鷹9號」發射「載人龍」的過程中火箭出現了故障,該載人飛船救生將不使用逃逸塔,而是利用自身裝配的超級天龍座發動機系統進行發射逃逸(該發動機原計劃也可用於軟著陸,現取消),這種集成式發射逃逸方案的好處是逃逸系統全程都在飛船上,讓其具備全程逃逸能力,讓「載人龍」飛船自己就具備逃逸能力;另外,由於避免了逃逸塔分離過程,簡化了整流罩,所以能提高乘員安全性;還有,該逃逸系統能重複使用。

  具體來說就是在「載人龍」飛船4個側面分別裝備推進器吊艙,每個吊艙配有2臺超級天龍座發動機。它仍採用冗餘設計的理念,2臺一組,互為備份,每隔90°安裝一組。在這4組8臺發動機中,任何1臺出現故障都不會對飛船產生顯著影響。

  每臺超級天龍座發動機的推力可達1.6萬磅(是「龍」貨運飛船所用發動機的200倍),8臺整合後的軸向推力達12萬磅。

  不同於以往的發射逃逸系統,飛船在發射後的前幾秒才能彈射,如果「載人龍」在發射期間遇到危險,這8臺發動機便會立即啟動,將飛船推離「獵鷹9號」火箭,並送達安全地帶降落,即在上升階段的任何時刻都能逃逸。

  乘員艙中部有一個標有「EJECT」的大手柄,在需要緊急逃離的情況下,航天員旋轉並拉動手柄,就會啟動飛船引擎逃離危險。

  2020年1月19日,編號為C205.1的「載人龍」飛船,完成了「發射中逃逸試驗」,為「載人龍」首次真人秀做好最後、最關鍵的鋪墊。

  馬斯克或許也要乘坐「載人龍」

  「載人龍」飛船曾打算採用被稱為「21世紀太空飛船的著陸方式」,即用超級天龍座逃逸發動機提供緩衝推力,進行懸停控制,加上四條可伸縮的衝擊減震著陸支腿。這樣可使飛船像直升機一樣準確地在陸地著陸場進行定點軟著陸,而且在緊急情況下仍能使用降落傘在海洋中降落。這不僅使飛船著陸更方便,還有助於重複使用,從而降低發射成本。不過,此方案已暫停研發,目前仍採用傳統的水上著陸方式,因為這樣更穩妥。它安裝了2個引導傘和4個主減速傘,採用降落傘減速-水面濺落的方式精確回收。

  為了確保安全,「載人龍」先後進行了多次高空傘降試驗,只有一次因故障而失敗。

  2019年3月,一艘無人駕駛的「載人龍」飛船自動與「國際空間站」對接,成功進行了首次無人測試飛行,圓滿完成了驗證-1任務。但當時「載人龍」內沒有載人,也沒有安裝顯示和控制模塊,所以內部顯得不夠完整。

  而承擔同樣商業載人航天運輸任務的波音公司就露怯了。其「星際航船」在2019年12月進行首次無人測試飛行時出現了「紕漏」,沒能與「國際空間站」對接。目前,波音公司正在計劃進行自費第二次無人駕駛試飛,但尚未確定具體時間,他們希望在2021年之前向「國際空間站」發射載人的「星際航船」。

  本次試飛任務代號為驗證-2,其中航天員赫利負責發射、著陸和回收工作,貝肯負責交會、對接和解除對接以及飛船與空間站處於對接狀態期間的各項工作。

  這次任務時間到底有多長目前還不能確定,因為老在變。從最初7天短暫試飛任務升級為正式任務(30-119天),一個月到四個月都有可能。美國航空航天局至今仍沒有給出最後時限,左右為難。因為一方面飛船要受「載人龍」半包圍體裝式太陽能電池板的使用壽命限制,這種曲面電池板的突出缺點是會因受熱不均有可能造成電池性能衰減,從而影響整個飛船停靠空間站的時間;另一方面,由於「國際空間站」目前只有一名美國航天員,但要完成的任務很多,所以美國航空航天局希望新上去的2名航天員(都是航天「老司機」)在「國際空間站」裡多工作一段時間,幫助完成一些複雜的出艙作業任務。

  按計劃,從今年5月開始發射的「載人龍」飛船的艙位費只有5500萬美元(也有稱2200萬美元),波音公司的「星際航船」飛船的艙位費近7000萬美元,俄羅斯「聯盟」飛船的艙位費已破紀錄地高達9000萬美元(15年間幾乎飆升了400%)。太空探索技術公司老闆馬斯克稱,三四年內自己或許乘坐「載人龍」飛船去「國際空間站」。

  美國商業載人航天計劃採用官方發包、發射商承包的商業模式,它將為美國航空航天局節省大約200億-300億美元。所以這次任務如果成功,不僅意味著美國重啟載人航天關鍵一發,也是開啟商業載人航天一個新時代。

相關焦點

  • 美國「龍」飛船27日首次載人試飛,計劃24小時後將2名太空人送入...
    如果一切順利,這將是自2011年以來美國首次使用國產火箭從本土將太空人送往空間站。載人「龍」飛船也將成為歷史上第三艘將太空人送往國際空間站的太空飛行器。另外兩艘是被淘汰的太空梭和聯盟號飛船,與只能容納三名太空人的聯盟號相比,「龍」飛船最多可以容納七名太空人,這可以大幅削減成本。 據悉,任務將由「獵鷹9」火箭搭載「龍」飛船從甘迺迪航天中心發射,計劃24小時後(即5月28日)與空間站對接。
  • 專家揭秘:時隔九年再上天的美國載人飛船
    在經歷了9年空窗期後,美國計劃於北京時間5月28日4時33分,用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研製的全新「獵鷹9號」火箭,把載有羅伯特·貝肯和道格拉斯·赫利2名航天員的全新「載人龍」(Crew Dragon)飛船送上天。
  • 美國「龍」飛船首次執行商業載人航天任務
    11月15日,搭載4名太空人的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龍」飛船由一枚「獵鷹9」火箭從美國佛羅裡達州甘迺迪航天中心發射升空。當日,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的「龍」飛船首次執行常規商業載人航天任務,從甘迺迪航天中心發射升空,目標是將4名美國太空人送往國際空間站。按計劃,飛船將在發射後27小時32分、即美國東部時間16日約23時(北京時間17日12時)與空間站自動對接。太空人將在空間站停留6個月。這次發射原計劃14日進行,後因天氣原因推遲至15日。
  • 「龍」飛船完成首次商業載人航天飛行 太空旅遊離我們還有多遠?
    「龍」飛船完成首次商業載人航天飛行,太空旅行的商業化時代或將開啟。太空旅遊離我們還有多遠?在經過約27.5小時飛行後,美國東部時間11月16日晚11時許,搭載4名太空人的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龍」飛船飛抵國際空間站並與之順利對接。
  • 載人「龍」飛船上天
    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隨即歡呼「開啟了載人航天的新時代」,這不僅是SpaceX首次正式商業載人發射,而且還讓美國在太空梭退役後真正獲得自由往返太空的能力。航天員頗有來頭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稱,這次發射曾因糟糕的天氣及太空飛行器封閉問題導致延誤。
  • SpaceX 龍飛船正式載人首飛,馬斯克填補美國載人飛行近十年...
    終於,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的首次正式載人飛行任務拉開大幕!美東時間 2020 年 11 月 15 日 19 時 27 分(北京時間 16 日 8 時 27 分),佛羅裡達州 NASA 甘迺迪航天中心 39A 發射臺,搭載著載人龍飛船(Crew Dragon)的獵鷹 9 號火箭發射升空。
  • 美國載人「龍」飛船與國際空間站對接
    To view this video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and consider upgrading to a web browser that supports HTML5 video     新華社華盛頓11月16日電 搭載4名太空人的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
  • 首次商業載人航天發射誕生第9款載人入軌太空飛行器|飛船|太空人|...
    SpaceX載人龍飛船成為人類歷史上第9款載人入軌太空飛行器,也是繼美國水星號飛船、雙子座飛船、阿波羅飛船、太空梭後,第5款美國載人航天運輸工具。本次任務是人類首次商業載人航天發射。全國空間探測技術首席科學傳播專家龐之浩表示,美國商業載人航天計劃採用官方發包、發射商承包的商業模式,它將為NASA節省大約200億-300億美元。
  • SpaceX首次正式商業載人發射升空!載人龍飛船首次正式載人飛行
    3位NASA航天員——麥可·霍普金斯、維克多·格洛弗和香農·沃克將與日本航天員野口聰一共同參加這次飛行。本次太空任務預計持續180天,這意味著飛船將在2021年6月才返回地球,然後經過檢修後,將繼續用於未來的載人任務。
  • 馬斯克終結美國載人航天的「寄俄籬下」
    8點27分30秒,載有4名太空人的SpaceX龍飛船,再次將四名太空人送上太空。2分36秒後,龍飛船與一級火箭分離;點火12分15秒後,飛船與二級火箭分離。這是SpaceX首次正式展開商業運營的載人航天任務,也是一個新的突破,標誌著美國的載人航天向著常規化發射邁出第一步。這次發射的成功,給美國的航天事業帶來了新的希望,以後常規化發射,不用再「寄俄籬下」了。
  • 「龍」飛船首次商業載人飛行的背後:政治正確和總統博弈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新聞記者 謝瑞強 實習生 馮偉對於美國航天而言,此次「龍」飛船於當地時間15日發射成功無疑是一個值得載入史冊的事件,這標誌該飛船正式投入商業運營,美國太空人往返太空也不用再看俄羅斯的「臉色」。
  • 美國「龍」飛船首次載人飛天,此舉關係美太空部隊
    北京時間5月30日,一艘命名為「龍」的宇宙飛船成功發射並搭乘「獵鷹9號」飛往國際空間站。任何火箭成功發射都令人激動,只可惜這條「龍」 是美國龍,而不是中國龍。自2011年美國宇航局的載人太空梭退役以後,美國沒有可以用於載人航天的飛船,所以不得不拉下臉皮去請求老對手俄羅斯的幫助。在長達9年的時間裡,美國無奈花高價購買俄羅斯飛船的「船票」去自己出資興建的空間站,且處處受到俄羅斯的排擠,讓美國作為全球最強航天國家的面子丟失殆盡。不過美國一直試圖設計並建造一款新的載人飛船用於運送自己的太空人。
  • 為什麼說SpaceX首次載人飛行發射具有歷史意義?|spacex公司|道格...
    這是美國宇航局9年之後首次實現商業公司載人太空發射,此前俄羅斯聯盟號火箭負責將美國太空人運送至國際空間站,每個座位費用大約8000萬美元。以下是關於此次歷史性載人太空飛行的具體細節:「龍」飛船SpaceX公司「龍」飛船可實現載人太空飛行,旨在為美國宇航局運送太空人往返國際空間站,並且該飛船可重複使用。
  • 除了載人龍飛船 未來十年美國將發射另外四款載人飛船
    當地時間上周日,SpaceX的載人龍飛船實現首次載人發射後又第二次創造了歷史,與國際空間站實現自動對接,首次將人類送上空間站。 對接完成後,載人龍飛船指令長、美國宇航局(NASA)太空人道格·赫爾利(Doug Hurley)與鮑勃·本肯(Bob Behnken)花了些時間手動駕駛該太空飛行器後,對其讚嘆不已。
  • 「龍」飛船推遲發射,這項承載「美國夢」的載人試飛,到底有哪些看點
    在無數目光的緊張注視下,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的「龍」飛船因為天氣原因,未能按計劃發射升空。甘迺迪航天中心將在三天後等待又一次機會。儘管推遲了發射,多數分析認為,「龍」飛船有望開啟商業載人航天的新篇章,也意味著人類遨遊太空將不再是夢。
  • 美媒:「龍」飛船開啟太空飛行新時代
    參考消息網11月18日報導美媒稱,載有4名太空太空人的載人「龍」飛船在美國東部時間11月16日晚抵達國際空間站,並與國際空間站完成對接。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決定採用商業太空飛行,為未來能有越來越多的人前往太空打開了大門。
  • 馬斯克公司的龍飛船將進行首次載人航天飛行,沒有逃逸塔,返回落在...
    由馬斯克創辦的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 X)將於5月27日進行首次載人飛行任務,將兩名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太空人送入太空。上一次由美國本土出發的載人航天飛行還是在2011年7月。美國為何要重啟載人飛船的研究?SpaceX的這艘載人飛船有何特點?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專訪了上海宇航系統工程研究所技術顧問陶建中研究員。 【「美國對發展新一代飛船尤其迫切」】 進入21世紀後,以新一代飛船為代表的載人航天進入新高潮。
  • SpaceX「龍」飛船載2名太空人返回地球,45年來首次濺落海上
    搭載兩名美國太空人的太空探索技術公司「龍」飛船2日返回地球,濺落在美國東南部佛羅裡達州海岸附近,完成首次載人試飛任務。在國際空間站停留約兩個月後,「龍」飛船1日離開國際空間站。美國東部時間2日14時48分(北京時間3日2時48分),飛船落入佛羅裡達州附近的墨西哥灣。濺落點附近的回收船已準備就緒,將打撈飛船。
  • SpaceX龍2飛船成功載人首飛,世界載人航天迎來第四位玩家
    在經過NASA的反覆審核後,它獲批成為美國新一代可載人級別運載火箭。 考慮到即便一枚新獵鷹9號火箭的造價(6000萬美元左右)都要比同行低很多,甚至低於俄羅斯聯盟號載人飛船單人票價(已達到9000萬美元),龍2載人飛船使用自家公司的火箭發射費用將大大降低。
  • 「龍」飛船對接為何選在中國上空
    當地時間5月30日美國航天員本肯和赫爾利乘坐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的載人「龍」飛船成功實施近十年來美國首次從本土發射的載人航天任務。外媒在歡呼美國9年後重獲載人航天能力的同時,也對載人「龍」飛船後續關鍵節點高度關注,畢竟載人任務要將航天員安全送回地面才意味著任務圓滿完成。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1日稱,在從甘迺迪航天中心發射並飛行19小時後,載人「龍」與國際空間站對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