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4月,隨著中央人民政府推行的民主改革的深入進行,邊遠少數民族地區的反動頭人,封建土司和宗教人士紛紛勾結起來,抗拒民主改革,他們利用熟悉當地地理的條件,組織叛亂武裝,並且相互呼應,叛亂很快席捲了西北、西南的大片地區。為了鎮壓叛亂,中央軍委命令當地駐軍部隊立即投入戰鬥消滅叛匪。
駐甘肅臨夏的我蘭州軍區騎兵第1師團在臨夏集結完畢後,便立即開赴剿匪一線作戰。當時甘肅的叛亂主要集中在南部地區的夏河縣、瑪曲縣等地。由於從50年代中期開始,我軍開始實行正規化,部隊的武器裝備得到了很大的改善,部隊的自動武器大大增加,火力變強,其他方面也有了很大改善,使得部分指戰員開始有了輕敵的思想。
▲在民主改革中,少數民族群眾在清算反動頭人
騎1師1團作為全師的拳頭部隊,是首先進行換裝的。部隊的舊雜式槍械被換成了新式的國產54式衝鋒鎗。這種衝鋒鎗是仿製蘇式PPS-43衝鋒鎗的,摺疊式槍託便於攜帶和馬上射擊,輕便而火力強,因此深受騎兵部隊的歡迎。
而叛匪的武器就差多了,除了少量解放前流散到民間的軍用制式武器,多數還是藏區常用的獵槍,這種槍前面帶著2支杈子,射擊的時候放下杈子,可以提高精度。我軍最初看不起這種武器,但在投入戰鬥後,就發現情況沒想像的那麼簡單。
騎1團在開赴甘南後,首戰旺尕灘,我軍是採用長途奔襲和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的戰術,但由於此時叛亂已經呈蔓延之勢,叛匪對當地的地形非常熟悉,而且到處都有人通風報信,相反我軍卻是兩眼一抹黑。最終合圍未果,讓叛匪的主力跑掉了。
▲解放軍騎兵部隊在甘南地區進行高原作戰訓練
1團痛定思痛,隨後二戰党家溝。這次我軍的包圍圈拉的更大了,防止敵人突圍,可是由於許多指戰員受高原反應,行動不像在海拔低的地區那麼靈敏迅速,合圍速度太慢,結果叛匪再次在我軍完成包圍之前就開始突圍。
團部隨後命令作為預備隊的2營4連投入戰鬥,希望能截住叛匪的退路,但連長認為控制通道兩側的制高點,以火力封鎖通道就可以了。但這時衝鋒鎗的短處就顯現出來了,由於有效射程較短,無法對策馬狂奔的叛匪形成有力的殺傷,2排長見單靠火力很難徹底封死,就向連長建議衝下去,連長也覺得這不是辦法,便同意2排出擊。
但2排還是來遲一步,但我軍衝過去的時候,叛匪已經基本跑光了,在隨後的搜索中,戰士們看見溝底下有一匹馬,馬鞍上還馱著叛匪的槍和長刀,5班長就走過去想把馬牽回來,但在牽馬的時候,他背著的衝鋒鎗突然走火了,大家剛剛一愣,隱藏在暗處的一名叛匪開槍了,一槍將5班長擊倒。
2排立即向著槍響的地方圍了過去,原來還有幾個叛匪沒來得及逃跑,躲在附近的一條溝裡,5班長的衝鋒鎗走火,他們誤認為被發現了,就立即開槍射擊,幾名戰士匍匐接近了叛匪隱蔽的地方,接連投過去幾枚手榴彈,炸死了2個叛匪,其他的叛匪一面哀嚎一面把槍伸出溝沿,做出要投降的姿態,但2排長見敵人只是伸出槍枝沒有出來,便命令再向溝裡投去1枚手榴彈,直到這時,叛匪才被迫將槍枝丟了出來,乖乖地舉手投降。
這次戰鬥,4連前後消耗了子彈2000發以上,但戰果就只擊斃2人,俘虜7人,繳了8支槍和幾把長刀,但自己卻犧牲了1個班長,結果遭到了團部的嚴厲批評。但整個1團的戰績也同樣不理想,只有在我軍克服了輕敵麻痺的思想,認真面對這些兇殘狡詐的叛匪,整個剿匪的戰鬥才重新步入了正軌。
編輯/周洪新
更多當代歷史相關事實,以及觀點評論請關注看北朝,也可以在評論區留言共同談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