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風溼病學會(ACR)在線發布了《2020版痛風管理指南》。
本次指南有不少改革之處,顛覆了我們的以往對尿酸的認知,一起來看下:
一、非布司他遭冷落
新指南推薦:
別嘌醇作為降尿酸治療的首選一線藥物,包括在中、重度慢性腎臟病患者中。
指南更新後,僅保留別嘌醇為一線降尿酸用藥選擇,將非布司他從一線隊伍中「踢」了出來,整體上形成別嘌醇優先、其它降尿酸藥次之的格局。
並且指南建議,有腦血管病史的患者,儘量用其它藥物代替非布司他。(非布司他引起血栓概率較高)
非布司他在去年被藥監局打上了「黑框警告」(因為CARES研究顯示非布司他會增加心血管死亡風險),從那時起,它的一線藥物地位就搖搖欲墜了,這次被踢出來也在情理之中。
當然,這條建議僅表示非布司他不應被當作首選藥物,而它的降尿酸作用仍值得肯定,優先級仍然高於丙磺舒。
二、痛風發作期,仍可啟動降尿酸治療
以往我國的指南建議,痛風急性發作時不應加用降尿酸藥,待疼痛緩解2-4周後,再啟動降尿酸治療。
而本次美國的指南建議:痛風發作急性期可以開始降尿酸治療,但需要從小劑量開始。
依據是,急性期的小劑量用藥,並不會加重疼痛,且可以使尿酸達標更快,還可以降低腎臟損傷的風險。
三、無症狀的高尿酸,不建議降尿酸治療
對於無症狀的高尿酸血症患者,我國和日本對降尿酸更為積極:
當尿酸達到480μmol/L時,伴有高血壓、脂代謝異常、糖尿病、肥胖、腦卒中、冠心病、心功能不全、尿酸性腎石病、腎功能損害的患者,應啟動降尿酸藥物治療。
當尿酸達到540μmol/L時,無症狀患者也要啟動降尿酸藥物治療。
而本次美國痛風指南建議:對於無症狀高尿酸血症患者,不推薦進行藥物降尿酸治療。
可能的原因是;
1. 尚未證實藥物降尿酸治療可降低心血管病風險;
2. 降尿酸藥的副作用,比如非布司他增加心血管事件風險,苯溴馬隆可引起肝損害等等;
3. 尿酸突然降低,也可能誘發痛風
四、減小秋水仙鹼的劑量
國內秋水仙鹼的說明書上顯示:痛風急性期,成人用量為每1-2小時,口服1-2片。24小時內不超過12片。
而我國和美國的指南均建議減小秋水仙鹼的劑量:首劑1mg(2片),1小時後追加0.5mg(1片)。12小時後,改為每日一次或兩次,每次0.5mg(1片)。
小劑量秋水仙鹼治療痛風同樣有效,且不良反應明顯減少。
近年來,高尿酸在我國越來越普遍,已經成為三高后的第四高,其引起的痛風性腎病,在腎科也越來越常見。有效控制尿酸水平,才能打破「高尿酸傷腎,腎衰竭升尿酸」的惡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