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
北京又開通了
兩條軌道交通線路
分別是16號線中段
和房山線北延段
由此使北京地鐵線路
總長突破700公裡
地鐵是很多市民朋友
出行通勤離不開的一種方式
也總有幾個地鐵站名
是經常在大家的生活中出現的
但是對於這些地鐵站名的淵源
它們背後的掌故趣聞
您又是否了解呢?
我們的小專欄
《地鐵站名裡的北京故事》
請到了北京文史專家
《北京地鐵站名掌故》
一書的作者戶力平
跟您聊聊
北京地鐵站名裡
藏著的那些趣聞和美景
今天,咱們先從新開通的
地鐵16號線中段說起
北京地鐵站名為何值得一說?
說起來也算是一個偶然
大概是2008年
有一天戶力平先生
乘坐地鐵1號線
聽到兩位乘客聊天
「公主墳埋的是哪位公主?
傳說是還珠格格嗎?」
「那說這八寶山到底有哪八寶?」
「芍藥居種過芍藥嗎?」
這類問題大家可能也在
地鐵上聽到過但沒有細究
這樣的問題卻引起了
戶力平的興趣
他多年來一直業餘研究
北京史地民俗
其中地名研究的比較多
也收集了許多
與北京地名有關的史料
便以「地鐵站名掌故」為題
撰寫介紹性短文刊發於報端
受到讀者青睞
說起北京地鐵站名的特點
戶力平歸納了幾點
您聽聽有沒有同感:
第一個特點是尊重歷史
大量採用老地名
既貼切又具厚重感
而有些城市的地鐵站名
很是「高大上」
什麼廣場、大道、大廈
沒有突出地域特色
而咱們北京的地鐵站名
非常尊重歷史
站名很有厚重感
如2號線以「門」而稱的站名
為北京明清時期的老城門之名
第二個是特點是
符合人們對地名的習慣稱呼
方便公眾識別與使用
如2號線「前門站」
本稱「正陽門」
但老北京人習慣稱「前門」
還有東單、西單、東四、西四等
也源於人們習慣的叫法
第三個特點是直觀
使人們易知易記
也就是尊重人們
對地名喜歡用的稱呼
如二裡溝、三元橋、四道橋、五棵松
六道口、八寶山、九棵樹、十裡堡
東大橋、南鑼鼓巷、西土城、北沙灘
既有數字感
又有方位感
第四個特點是京味京韻
儘量反映北京地域特色
北京有著3000年建城歷史
800年建都歷史
留下許多老地名
頗為老北京人所青睞
反映在地鐵站名上
獨具地域特色
使人感到親切
叫著也上口
如什剎海、鼓樓大街、燈市口等
其中4號線上的
「靈境胡同」站
最有京味
只可惜北京300多個地鐵站名
只有一個以「胡同」命名的
目前國內已有30多個城市
開通了地鐵線路
但尚無一個城市
能從文史角度
系統而全面地
將地鐵站名的歷史與掌故
彙編成集,公開出版
《北京地鐵站名掌故》
可視為介紹北京地鐵站名
歷史與人文的「簡明讀本」
每座車站的介紹包括
站名、所屬線路、所在行政區
所處方位、站名由來
以及沿革、景觀、風物
民俗、掌故等
約30萬字
老照片百餘幅
萬泉河橋站:乾隆皇帝寫詩提名
新開通的地鐵16號線中段
共開通5座車站
自北向南分別是
萬泉河橋站、蘇州橋站
萬壽寺站、國家圖書館站、甘家口站
二裡溝站和蘇州街站
暫緩開通
這條線路上有多座車站的歷史
都聯繫著「孝」這個關鍵詞
比如蘇州橋站、萬壽寺站的歷史淵源
都透露出乾隆皇帝的孝心
萬泉河橋站
位於海澱區偏東南部
西北四環路
與萬泉河路交會處
萬泉河源出
今天海澱區萬泉莊西平原中
這一帶在歷史上有泉群分布
匯集諸泉而成溪
故稱萬泉河,又稱巴溝
屬溫榆河水系
為清河支流
本世紀50年代以來
泉水斷流
於1983年
西引京密引水渠水
成為此河新水源
「萬泉河」之名
據目前可知的資料
最早為乾隆皇帝在詩中提及
此前,萬泉河無名
稱之為「水」
或雲「大河」
「萬泉」一名始見
乾隆八年(1743年)
弘曆詩中云:
「萬泉十裡水雲鄉,蘭若閒尋趁曉涼」
「萬泉十裡接西湖,兩度舟行憂喜殊。」
這條河從此有了名字
乾隆還疏浚萬泉河
同時開闢了水田
到了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
春又加墾治
由此使萬泉河之水
得到有效的利用
1860年和1900年
先後遭到英法聯軍
和八國聯軍破壞
沿河樹木被毀
1984年對萬泉河故道
進行治理
主要功能是
汛期洩洪和風景觀賞
2000年3月
在西北四環路
與萬泉河路交會處
興建一座
定向互通式立交橋
由跨路主橋、跨河橋
通道橋及匝道橋等組成
同年12月竣工
因跨越萬泉河及萬泉河路
故稱「萬泉河橋」
蘇州街站、蘇州橋站:
念念不忘江南景
16號線有兩座地鐵站名
與「蘇州」有關
一是暫緩開通的
蘇州街站
另一座是蘇州橋站
它們確實與蘇州有關係
蘇州街站位於
海澱區東南部
開通後可與10號線換乘
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
乾隆皇帝下江南時
皇太后遂其南下
時年已六旬
是第一次去江南
大開眼界,玩的盡興
回宮後仍念及江南的景色
乾隆皇帝以
為聖母祝賀七十大壽為由
仿照江南的街景
從萬壽寺開始一直往北
到海澱鎮、暢春園沿線
大興土木
建成了一條
長達數裡的蘇式商業街
得名「買賣街」
俗稱「蘇州街」
「街長三裡許,肆宇櫛比,錯落有致。
五步一樂亭,十步一劇臺」
各種商店均仿照蘇州樣式
並從姑蘇城裡
選派商人在此經營
喧鬧的街景商鋪
熙熙喃喃的吳儂軟語
使人真好像置身於
繁華的蘇州街頭
老太后每當想起
江南的景色
就到此遊賞
很是歡欣
在祝壽期間
從紫禁城西華門
到暢春園大宮門
一路設置點景建築、戲臺、經棚
此後,歷代皇太后、太后
乘轎出西直門
在綺紅堂大船塢
或樂善園上船
在長河上岸後
進萬壽寺行宮小憩片刻後
經蘇州街進海澱鎮
前往暢春園
頤和園裡的蘇州街
1860年「英法聯軍」
侵入北京後
古樸典雅的蘇州街
也被「英法聯軍」焚毀
民國時因長期失修而破敗不堪
直到1949年以後
才開始對其路面
和兩側的店鋪進行修繕
並以倒座廟為界
分南北兩段
北段樓堂店鋪較多
南段兩側多為農田
1983年和1984年修建
西北三環路和萬泉河路時
各佔其部分路段
其餘之南北兩段
仍以「蘇州街」而稱
但已無昔日勝景
而蘇州橋站
則因橋梁架於蘇州街之上得名
蘇州橋站
實為三義廟
因歷史上曾建有
三義廟而得地名
三義廟始建於明嘉靖年間
正殿供奉劉備、關羽和張飛
配殿供奉觀音菩薩
和釋迦牟尼像
廟前有山門、後有佛塔
水井和禪房
還有兩通石碑
立於何時,何人而立
無從考證
清代該廟曾香火旺盛
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時
莊親王支持
義和團的滅洋活動
他的王府
和由他捐資修復的三義廟
也成了義和團拳民
經常集結活動的據點
蘇州橋站概述圖
不幸的是
義和團的大刀長矛
抵擋不住八國聯軍的洋槍洋炮
在莊王府裡
數以百計的義和團拳民
被侵略者殺害
苦心經營多年的王府
也被侵略者放火焚毀
慈禧太后對莊親王的舉動
十分不滿
於是下令賜其自盡
三義廟由此也被冷落下來
由於年久失修
到了民國後期
該廟已顯得很破舊
香火也逐漸蕭條
1966年該廟突然失火
被燒的只剩下了殘垣斷壁
1967年有關部門在此徵地
三義廟被徹底拆除
附近開闢了三義廟大街
並興建了居民區
而三義廟的舊址
建起了三義廟小學
其位置在今天的
蘇州橋東北部
今已不存
附近今有三義廟路
三義廟社區
蘇州橋歷史照片
蘇州橋建成於1994年
由於與萬壽寺橋
為公橋相距較近
且三環路西北處
原有三義廟
建設之初
三橋曾總稱「三義廟橋」
建成後因該橋處於歷史上的
蘇州街中部
故定名為「蘇州橋」
萬壽寺站:
因明神宗之母所建寺院得名
萬壽寺站位於
海澱區南部
長河北岸
緊鄰西三環路
萬壽寺站扶梯洞口藝術牆
萬壽寺始建於明朝
萬曆皇帝的母親
李太后出資而建
主要用做藏經卷
後經板、經卷移至
番經廠和漢經廠
萬壽寺便成為
明代帝後遊西湖(昆明湖)
途中用膳和小憩的行宮
清朝時又經幾次重修擴建
西路於乾隆朝時改為行宮
遂成為規模宏大的皇家重寺
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
和二十六年(1761年)
清高宗弘曆
曾兩次在這裡
為其母祝壽
萬壽寺站站臺層
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
慈禧太后重修萬壽寺行宮
成為集寺廟、行宮、園林
於一體的皇家佛教勝地
是清代皇家
祝壽慶典的重要場所
當年慈禧往來於
頤和園與紫禁城之間
都要在萬壽寺拈香禮佛
在西跨院行宮吃茶點
故有「小寧壽宮」之稱
北京萬壽寺
北洋軍閥時期
萬壽寺曾作為兵營、療養院
1920年,由於寺內年久失修
常年閉置,雜草叢生
此時該寺已無香火
寺院佛殿中的造像
除大雄寶殿之外
分別於1958年前後
和1967年前後
被遷往它處或拆毀
1982年,因管理不善
導致該寺西路部分建築失火
焚毀了行宮前正殿
及其所屬配殿、遊廊
垂花門等古建築
20世紀60年代
至80年代初期
萬壽寺前半部分建築
曾為四季青人民公社
萬壽寺大隊使用
當時已很破舊
尚存部分佛像及法物
1984年北京市文物事業管理局
接收了該寺的中路
隨後進行了大規模修繕
1985年闢為北京藝術博物館
國家圖書館站:緊鄰「國圖」
國家圖書館站
位於海澱區東南部
可與4號、9號線換乘
因地處白石橋北側
初設站時稱「白石橋站」
國家圖書館站
白石橋始建於
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
橫跨長河
因所使用的石料為白色
時稱「小白石橋」
明代重建後稱「白石橋」
清代改建為
單孔、米黃色花崗巖砌築的
梯形石橋
依然稱「白石橋」
橋的結構上部為條石樑
下部為條石砌築
橋長10米
兩側立有石刻護欄
兩端戧以抱鼓石
是北京地區保存較好的古橋之一
為了適應現代交通的需要
1982年在古橋西側
又建了一座鋼筋混凝土
梯形跨河公路橋
兩橋「合二為一」
1998年改擴建白石橋路時
拆除了舊石橋的護欄
在擴展後的兩側
修建了白色的新欄杆
二裡溝站:
歷史上有個二裡溝渠
二裡溝站
目前暫緩開通
位於海澱區和西城區交界的
車公莊西路與三裡河路交會處
開通後可與6號線換乘
此站因東南側緊鄰
西城區百萬莊
初設地鐵站時稱「百萬莊站」
後因緊鄰歷史上的
海澱區二裡溝村
改稱「二裡溝站」
二裡溝曾是
海澱區東南側的一個聚落
據傳明代有一道南北向
二裡多長的土溝而得名
民國時此地多為墳地
附近僅有十幾戶人家
以開荒種地為生
但二裡溝依存
附近還曾有過一個
漢白玉的大龜
馱著一塊石碑
20世紀50年代以後
逐漸開發建成居民區
今屬甘家口街道轄域
該站東南為百萬莊
其名系「白莊子」
「百莊子」諧音而得
早年間這一帶為
阜成門與西直門外之間的
一大片荒地
城裡人去世
多抬出城門後
就近埋葬在這片地區
日久天長被俗稱為「百萬墳」
據傳,大約在清道光年間
有從關外而來的白姓逃荒人家
在此搭建窩棚
定居下來
以養羊為生
幾年後又有一些人
在此地居住
逐漸形成聚落
因「百萬墳」不雅
便將村落改成了
「白莊子」「百莊子」
民國時又改稱「百萬莊」
1942年出版的
《北平四郊詳圖》上已有標註
甘家口站:
因清代總督葬於此得名
甘家口站位於
海澱區與西城區
交界的阜成路
阜成門外大街
和三裡河路交叉路口
明代今天的甘家口一帶
屬宛平縣玉河鄉池水村
「甘家口」之名
始見於乾隆年間
因清代尚書甘文焜
葬於萬壽寺村東南
而得名「甘家墳」
多年後在墓地旁有一個
南北、東西交叉的路口
而改稱「甘家口」
甘文焜生於
明崇禎五年
即清天聰六年(公元1632年)
漢軍正藍旗人
清初將領
歷任直隸巡撫
雲貴總督
甘文焜塑像
康熙十二年(1683年)
吳三桂反叛
殺死巡撫朱治國
雲貴諸將多附叛軍
甘文焜死不從叛
十二月自殺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
其靈柩由其子
從鎮遠護送其父棺槨至京城
到達北京之日
葬於萬壽寺村南塋地
時至清光緒年間
甘文焜墳塋尚存
附近已成聚落
且有南北、東西兩條大道
在附近交匯
清末民初甘文焜墳被廢棄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
出版的《北平市城郊地圖》已標註
1949年之前
地面建築基本無存
只有幾棵老松樹
周邊多農田
由附近村民耕種
以莊稼、蔬菜居多
1958年屬海澱區
玉淵潭人民公社的一部分
此後這一帶被逐漸開發建設
先是多處工棚
後又逐漸興建住宅區
1963年成立甘家口街道
而今已成為京城繁華之街區
今日嘉賓
北京文史研究專家
《北京地鐵站名掌故》作者
戶力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