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太行白鹿山下白雲寺

2020-12-22 桶車大黍玩遊記

白雲寺位於輝縣市區西32公裡處的太行山脈南端白鹿山系冠山峰下。原名白茅寺,又稱夢覺寺。創建於唐朝高宗年間,距今已有1300餘年的歷史。

寺院坐北朝南,現存主要建築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左右配殿、東西陪樓、東西廂房、鐘鼓樓及地藏王殿等。現存大殿為明代建築,其餘為清代建築,但許多構件仍保留有明顯的唐宋風格,大殿內的清代壁畫、彩繪及各部件的雕刻實為一流精品。

寺內現存重要文物主要有:宋碑一通,元代石塔兩座,宋、明時期磚塔四座,明、清碑刻21塊。另外還有宋代銀杏樹6株,金沙、銀沙古泉兩眼。

白雲寺,舊名「白茅寺」,又稱「夢覺寺」、「大覺寺」、「白鹿寺」。創建於唐朝高宗年間。五代時寺院規模拓展。後周顯德四年(957)名僧師徹上人住持白雲寺。金代改名「大覺寺」。元代至元二十年(1283)重建,恢復「白茅寺」之名。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重修,並改名「白雲寺」。萬曆二年(1574),住持僧湛仁率徒會同施主湯岢、湯嵐兄弟重修天王寶殿,粉飾一新;弘治、正德年間,白雲寺進入鼎盛時期,僧徒多達百餘人;崇禎八年(1635),定波和尚重修,並改名「白鹿寺」。清康熙年間屢有修葺。民國年間,寺內尚有僧侶70餘人,廟產300餘畝,山林2000餘畝。古寺鐘聲遠傳十裡之遙,成為白鹿山地區八大寺院(玄極、白鹿、法住、顯揚、龍浴、寶泉、駝峰)的中心寺院,「蓋太行諸梵宇之最佳者」(清道光《輝縣誌》語),堪稱一方佛教聖地。

白雲寺國家森林公園正門

1943年冬,八路軍太行第五軍分區皮定均司令員在白雲寺組織了前線指揮所。1947年9月15日,太行七專署將輝縣師範學校建在白雲寺,亦稱「白雲寺師範」。1949年2月14日輝縣縣城解放,學校遷入城區,白雲寺又成為革命遺址紀念地。

白雲寺整個院落依山勢而建,原有建築一進四院,錯落有致,為中軸式群體建築。現存建築由山門、鐘鼓樓、天王殿、大雄寶殿及其配殿、東西陪樓、東西廂房、地藏王殿等組成,共計60餘間。山門:建在一石砌高臺之上。面闊三間,進深一間,磚木結構。硬山頂,上覆灰色筒瓦。脊飾為精美之荷葉荷花。明間前後闢門,分別安板門各兩扇。門前各砌有青石臺階,兩側有青石垂帶。次間前牆各置方格木窗。山門兩側各有掖門一間,皆為硬山式灰瓦蓋頂。山門前為一高臺,臺兩側設有坡道。高臺正前下方東西橫排有宋植銀杏樹五株。

鍾、鼓樓:鐘樓位於山門左側5米偏北處,磚木結構,重簷硬山頂、灰瓦蓋頂。面闊一間,進深一間。西外側設有樓梯可通上下。鼓樓現已不存。

天王殿:面闊三間,進深一間。磚木結構,硬山頂,上覆灰色筒瓦。正脊為高浮雕行龍,垂脊飾荷葉荷花圖案。東西兩山為青磚博風。有前廊,簷下柱頭置異形鬥,簷檁、鬥、平板枋、欄額枋均有彩繪。明間前後闢門,前門上懸掛「慈航普渡」匾一塊。前門外兩側簷下各立石碑兩通,殿前有月臺。後門外右側有宋代銀杏樹一株。佛殿左右兩側分別設門一道,西門一間已不存,僅存柱礎遺蹟。東門一間,門楣上書「白雲禪院」四個磚雕隸書大字。

大雄寶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磚木結構,懸山頂,上覆灰色筒瓦。正脊、垂脊均有琉璃高浮雕,正脊雕有八條行龍和數朵荷花,兩端置鴟吻,原裝飾還有各種小獸,可惜現已不存。垂脊飾荷花、荷葉。東西兩山為琉璃懸魚惹草及博風,十分别致。前簷下為五踩單昂頭,琴面昂嘴。明、次間的補間鋪作各為一攢斜,瓜稜櫨鬥。平板枋碩大,欄額和雀替均為花卉透雕。上述構件皆有彩繪,奇麗無比。前簷下有小八角石柱四根,原刻對聯兩副,但不知何時被磨掉。後來在四根柱之上端分別刻上「佛光普照」四字。柱下有仰覆蓮柱礎。明、次間安六抹頭格扇門12扇。殿內為五架梁結構,梁上均有彩繪。兩山牆上有壁畫,畫工十分精細。正門上懸掛「大雄寶殿」匾一塊。殿前兩側為八字牆,牆內嵌清代碑碣四塊。殿前為寬大月臺,有青石踏跺可直達殿內。大殿左右兩山下各建有硬山式灰瓦頂月亮掖門,東門額題「肅靜園地」,西門額題「清靜園地」,分別形成單元院落。入門各為面闊三間兩層的配殿,硬山頂,灰瓦蓋頂,有前廊,外設木質樓梯以達上下。大殿前月臺東西兩側各有重簷硬山布瓦頂陪樓五間。配樓之前有東西廂房各三間。

另外,寺西北側為一封閉式院落,為地藏王殿,俗稱奶奶殿。內有一尊漢白玉雕地藏王菩薩像,雕刻技術精湛細膩。縱觀整座寺院,布局合理,結構嚴謹。既有中軸線之前後貫通,又有左右側院之左右呼應。角門掩映,曲徑通幽,特色別具。

白雲寺為千年古剎,佛事活動曾數度興盛至極,從而留下佛塔座座,形成了蔚為壯觀的塔林景觀。寺後山坡叢林深處共有宋、明磚塔4座,元代石塔2座。分別是「寂照通悟禪師徽公塔」、「煢絕老人天奇塔」、「隱庵長老之塔」、「圓寂親教秀公孤峰長老之塔」、「普照大禪師石塔」、「佛心妙覺大禪師石塔」。另外還有「歸山和尚塔」和「中公和尚塔」兩座,塔體已不存,僅存塔銘。另據當地老人們講,白雲寺的佛塔遠不止這些,皆因兵燹戰禍和自然災害的侵襲而不復存在。

寂照通悟禪師徽公塔:位於寺後的山坡叢林之中。建於南宋淳 六年(1246)。坐北面南,平面為方形。密簷式純磚結構,五層,通高7.08米。塔基為須彌座,大部分沒於地表之下。一層塔簷為布瓦滴水,琴面昂嘴。簷上為反疊澀砌造。塔剎砌仰蓮。塔身南面正中嵌鑲碑銘一塊,為其通悟禪師生前好友、文學家元好問撰文。碑文敘述了徽公禪師生平、經歷和聲望:「澄徽師歿七日,遠近會葬,傾動州邑……茶毗之際,靈異甚多」。

普照大禪師石塔:石雕喇嘛塔。是開山主持佛光普照大禪師的遷化靈塔。為嗣法門人佛心妙覺大禪師於元至元二十九年(1229)二月十五日所建。純石結構。五層,通高4.9米。塔座和塔簷為八角形,塔身為鼓形。塔基由雙層須彌座構成。下層須彌座大半沒入地表之下,僅露八角形的上枋,上刻伎樂飛天。上層須彌座的束腰部分刻四個壺門,每門內各刻一隻臥獅,壺門之間刻飾牡丹花。下梟刻覆蓮一周,上梟和上枋雕刻單瓣仰覆蓮兩層,每層八朵。上層蓮瓣中各雕一尊佛像,均為結跏趺坐,呈禪定像。塔身高0.80米,共置佛龕上下兩層。

上層龕為尖拱形,四面八方共設七個龕。北方無龕,為楷書塔銘:「敕賜開山住持佛光普照大禪師,壽至九十三歲遷化靈塔,大元至元二十九年二月望日,嗣法門人佛心妙覺大禪師創建」。南龕內雕一佛二弟子,佛為結跏趺坐在須彌座上,二弟子雙手合十立於蓮座上;東南龕內雕一力士;西南龕內雕一天王;東龕內為騎象的文殊菩薩;西龕內為騎獅的普賢菩薩,手持如意狀蓮花;東北與西北龕內均為一手持蓮花的菩薩立在蓮座上。

下層龕為半圓拱,共十六個。每龕內各雕有一尊坐佛,佛龕下部為線刻纏枝牡丹和蓮花。塔身之上為塔脖子。高0.28米。上刻8個獅首,口銜花繩,頸系彩帶。塔脖子之上為三層八角形蓋狀塔簷,翼角翹起。第一層簷高0.30米,簷邊看面刻捲雲紋,簷下雕有8個不露雙足的飛天,其中有兩個為雙首。第二層簷邊看面刻有花卉,簷下塔壁上刻四個尖拱形佛龕,北龕內一佛,呈說法像;南龕一佛,呈降魔像;東西龕各一佛,均呈禪定像。第三層塔簷刻山花蕉葉,簷下八角形塔壁上四個正面各刻一龕,龕內均有一佛。塔簷之上為塔剎。剎座為圓形,上刻蓮瓣,其上置寶瓶狀塔剎。該塔的造型優美,疊羅大方。雕刻技法細膩精湛,雕刻內容豐富多彩。為目前中原地區乃至全國較為罕見的元代石雕佛塔。

佛心妙覺大禪師石塔:位於普照大禪師石塔東50米處。純石結構,喇嘛塔。五層,塔頂部分構件已缺損,現存高度為3.71米。下部為雙層須彌座構成的塔基。塔基下層為八角形須彌座。上枋每面各雕一個不露雙足的供養飛天,形狀或為拍鈸,或為吹笙。束腰部分每面刻一壺門,內雕伎樂人,各操笙、笛、排簫、箏、豎琴、箜篌、腰鼓等。上層須彌座的束腰每面刻四個壺門,內刻一蹲獅,顯露前半身。下梟刻覆蓮一周,上枋、上梟刻單瓣仰蓮二層,每層八瓣,上層每朵蓮瓣中各刻一尊佛像,均有頭光,結跏趺坐於蓮座之上,呈禪定像。塔身鼓形,高0.90米。分上下三層雕刻。下層刻八組不同姿態的牡丹花。中層置八個佛龕。北龕內為一佛二菩薩,本尊和右脅侍菩薩已殘毀。南龕內雕一佛二弟子;東南龕雕一跣足武士;西南龕雕一持劍力士;東龕內雕騎象的文殊菩薩;西龕內雕騎獅的普賢菩薩;東北龕內雕一力士;西北龕內雕菩薩一尊。上層置佛龕十六個,龕高0.18米。每龕一佛,結跏趺坐於須彌座或方形臺座上,手持之物或禪杖,或經卷,或淨瓶,或拂子,或摩尼珠等。還有的手執獨角獸,有的佛身上臥雄獅。塔身之上為塔脖子,高0.33米,八角形,每角雕一獅首,口銜花繩,頸系彩帶。塔脖子上僅存一層八角形塔簷,翼角翹起,刻有動物和花卉圖案。簷下塔壁高0.25米。四正面均刻尖拱形佛龕,龕內各刻一佛。剎已不存。

煢絕老人天奇塔:位於寺院外東北200米處。純磚結構。坐西面東。由塔基、塔身和塔剎三部分構成。平面為方形,七級,通高13.06米,俗稱「風水塔」,實為明弘治年間白雲寺高僧天奇和尚之塔。塔身前後分別嵌有碑刻,前面碑刻書「煢絕老人天奇塔銘」,後面碑刻詳細記述了明代弘治年間漢、藏民族共建此塔的情況。

白雲寺現存碑刻21通。其中,五百羅漢碑是眾多碑刻中的珍品,1963年6月20日被公布為第一批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五百羅漢碑:全名「白茅寺五百羅漢碑」。位於白雲寺山門左下側。立於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九月十九日。碑首、碑身、碑座保存完整。碑通高3.62米,寬1.04米,厚0.30米。螭首龜座。碑首陰陽兩面上部均為二龍戲珠圖案。陽面正中為圭形,篆額為「五百羅漢之碑」六個大字。陰面正中為一圭形佛龕,內雕佛像一尊,結跏趺坐於仰覆蓮座上,呈禪定像。碑之陰陽兩面均有文字,陽面首題「大宋衛州共城縣白鹿山白茅寺五百羅漢碑」,碑文為行書,凡31行,滿行49字,計1519字。如京使紫光祿大夫檢校工部尚書兼御史大夫曹翊篆額(曹翊是宋檢校太師兼侍中曹彬的次子),東京右街講經論文章大德僧慶珍撰文,講經論僧清智書丹。碑文詳述了白雲寺的沿革、五百羅漢堂的創建與五百羅漢像的鑄造經過以及羅漢堂內塑像安置情況。碑陰刻有題記和布施名單。漢白玉雕地藏菩薩像:俗稱「玉石奶奶」,位於寺院西北隅地藏王殿(俗稱奶奶殿)內。康熙二十八年(1689)浙江仁和縣王正春敬施。像高4.8米。通體為一塊精美的漢白玉精琢而成,栩栩如生,慈眉善目,人稱「玉石奶奶」,向被作為白雲寺的鎮寺之寶。

白雲寺作為名揚中原的千年古剎,先後接納了數以百計的、來自四面八方的學者、名流和官宦的光臨,留下了大量的詩賦與匾額。據載,先後有元代的王惲(元初文學家),明代的劉玉(進士,輝縣知縣)、王教(正德進士,兵部右侍郎)、李贄(思想家)、鄧林材(衛輝府推官)、王明齋、李巽川、紀雲鶴(知縣)、李濂(學者),清代的張晉彥、滑彬(知縣)、賀振能(學者)、愛新覺羅·弘曆(乾隆皇帝)、鹿聖基(知縣)、鶴峰氏珍(僧人)、徐世昌(安福國會大總統)等留下了詠歌白雲寺的詩文共34首(篇)。其中,李濂的遊記散文《遊白茅詩記》分別被《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中國歷代遊記精華全編》收錄。所有這些都已成為厚重白雲寺的重要文化內涵。另外,乾隆皇帝駐蹕白雲寺時所題寫的「白雲自在」匾額,成為寺院的榮耀。

白雲寺位置與上午峪紫霞關對比圖

相關焦點

  • 太原第一南十方,千年古剎白雲寺
    今天我們要尋訪的就是太原第一南十方,千年古剎白雲寺。白雲寺俗稱南十方院,坐落於太原城區東南8公裡的紅土溝。它在太原市諸多十方院中,以規模宏大、布局別致、環境幽雅而著稱,列為十方院第一。(註:十方,佛教用語,指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十個方位。)白雲寺,初名淨業庵,建於明初。明崇禎十三年(1640)向東擴展,稱清涼寺。清初又新建、修繕而成禪宗南嶽派臨濟宗的道場。相傳當年狄仁傑回家省親總有白雲相隨,日曬不著,唯獨到了紅土溝附近白雲停住不動,於是他為母修建的觀音堂就選址在了這裡。
  • 平遙古城白雲寺,千年古剎藏深山
    圖文:董文賢平遙白雲寺,位於山西省平遙縣卜宜鄉梁家灘村西,柳根河畔、太嶽山尾、海撥1100米的寶峰山山坳之中,四周群山環抱,萬峰拱拜,猶如一朵盛開著的蓮花。該寺距平遙古城南三十華裡,平沁公路從寺的東面山腳下蜿蜒而過。
  • 大漠女子學院·南太行軍事體驗基地成功籤約
    大漠女子學院創始人張俐女士•南太行軍事體驗基地發起人趙明傑先生籤約後友好握手剛柔並濟 攜手共贏2020年7月9日,南太行軍事體驗園與大漠女子學院戰略合作協議籤署儀式在南太行軍事產業園隆重舉行。大漠女子學院三位創始人張俐女士、劉雯雯女士、張家迎女士,南太行軍事體驗園項目發起人趙明傑先生及相關人員參加此次籤署儀式。雙方就大漠女子學院與南太行軍事產業園共同成立【全球卓越女性企業家生存訓練基地】達成深度合作意向,此次合作開啟了全球首家依軍事基地為場景的女企業家生存訓練基地的先河。
  • 走進九蓮山,領略南太行風光
    太行山脈連綿起伏,在人們通常的概念中,會將它分成三部分。晉豫交界兩省的交界地帶屬於南太行,它也是整個太行山脈中最為亮麗的區域。裡面散落著數不勝數的美景,九蓮山便是其中頗有代表性的一個景區。古樸寧靜的西蓮村口非常符合我的審美習慣,濃鬱翠綠的樹杈上懸掛著一隻鏽跡斑斑的鐵鐘,樹下有石凳、石桌。雖然空無一人,卻特別容易讓人產生強烈的畫面感。獨坐在這裡,體驗一份世外桃源的淡然,雖不曾看到九蓮山的蓮花,而內心卻有了蓮一般的純淨。我是行攝歲月,感謝您的來訪。
  • 當陽記憶:日寇血洗金鳳山白雲寺
    此地有兩處名勝,建於清代的寺廟白雲寺和聳立於金鳳山頂的祖師殿。1940年6月之後,由於日軍入侵,當陽、遠安的不少難民在此搭草棚做生意。白雲寺前,行商坐賈、叫賣小販熙來攘往,熱鬧非凡。活躍在這一帶的抗日挺進大隊敖澤部,常常襲擊日軍和生擒少數日本兵,押送到興山泗湘溪,交給國民黨26集團軍75軍軍部,受到周巖將軍的嘉獎。
  • 總編輯走基層丨決戰南太行
    截至2019年年底,全省還有52個貧困村沒有脫貧,而新鄉市南太行山區就有16個。脫貧路上,一個都不能少,新鄉市向貧困發起了總攻。雪後的輝縣市南寨鎮槲漫村。李青林掰著指頭算起帳:「今年收入20多萬元:光伏發電收入6萬元,與南太行旅遊公司合作,發展紅色旅遊合計收入10萬元,加上村種植合作社一年也能給村集體掙六七萬元。」「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要做到不負青山不負人,就得走綠色發展之路。」南寨鎮黨委書記侯玉敏說,背靠太行山,大力發展脫貧產業,當地走出了一條頗具特色的綠色產業發展之路。
  • 冬遊白雲寺Il作者:金玉良然.秋雨黃河
    白雲寺一角文:金玉良然>白雲寺始建於唐,原名白茅寺,又稱夢覺寺。
  • 2020太行古道自駕遊——太行八陘之蒲陰陘和飛狐陘及周邊
    所幸,老範早有自駕「太行古道」的想法。在2020年6月上旬,北京疫情稍有緩解(新發地疫情尚未爆發)的時候,安排了一次自駕穿越太行八陘中的蒲陰陘和飛狐陘的行程。除了穿越古道,還順便遊覽了古道周邊的幾處景點。
  • 太行天脊 大美長治
    >壯美太行巍巍太行,綿延千裡。「群峰壁立太行頭」的板山,以「太行雄姿」「太行日出」「太行雲海」「太行秋色」和「太行浴雪」從不同角度和季節展示了太行風光的絢麗多姿。登上板山,太行山的巍峨博大撲面而來,放眼遠眺,八百裡太行如洶湧的海濤。俯瞰下望,層層黃崖鱗次櫛比,無盡風光盡收眼底,展示了雄渾險絕的太行雄姿。板山日出是太行山一大奇觀。夏秋睛日,黎明時分,站在板山便可欣賞到日出。
  • 千裡太行一日回
    偶爾隧道間的空隙,能看到進入了黃土丘陵區,兩周前下的白雪,依舊覆在黃土之上。十點前後,榆社的雲竹湖便在眼前划過,這山區裡鮮見的開闊地帶,成了高鐵巡遊中一道靚麗的風景線。此次開通的太原至焦作段長372公裡,兩個半小時即可達到鄭州。設太原南、晉中、太谷東、榆社西、武鄉、襄垣東、長治東、長治南、高平東、晉城東、焦作西、焦作12座車站。
  • 2020年章華寺及下院水陸法會;利川白雲寺佛七法會法訊時間公告
    五月初九至五月十五第七堂:八月初九至八月十五第八堂:九月初九至九月十五;第九堂:十月初九至十月十五;第十堂:冬月初九至冬月十五;第十一堂:臘月初九至臘月十五觀音法會:六月十八至六月十九華嚴法會:七月初一至七月十五另外:章華寺直屬下院華嚴寺2020年四堂水陸法會時間安排如下:第一堂:二月二十至二月二十六第二堂:四月二十至四月二十六第三堂:八月二十至八月二十六第四堂:十月二十至十月二十六章華寺下院重慶市巫溪縣雲臺寺
  • 河北太行八陘|飛狐陘,「穿越探險天堂」的塞上古道!
    巍巍太行,縱貫華北南北,鐵壁陡峭,蒼遒千裡有餘。南北朝郭緣生所著《述徵記》曰:「太行山首始於河內,北至幽州,凡有八陘,是山凡中斷皆曰陘」。大約在六千萬年前中生代晚期的燕山運動中,太行山脈逐漸隆起,縱貫在今冀、豫、晉三生之間,稱為黃土高原和華北平原的天然分界線。
  • 2021年【太行大峽谷旅遊年卡 】即將開售!
    太行大峽谷景區發布惠民福利!99元購【太行大峽谷旅遊年卡】即享一卡在手暢遊四季太行大峽谷一年僅售一次!超值省錢 無限暢玩 無需預約超實惠 | 超有料 | 超划算 | 超省錢4、購買方式:通過太行大峽谷景區官方微信、美團、攜程及合作的旅行社等官方平臺實名制購買。購卡須知(1)太行大峽谷旅遊年卡實名制下單,購票需要填寫本人身份證號碼,景區年票主要以身份證綁定人像的驗票方式,購買者需要憑藉本人身份證驗證入園。
  • 圖解「太行八陘」之第二陘:太行陘
    這個時候「太行八陘」的意義便躍然紙上,為了實現各自國土的聯繫,三方都在尋找能夠橫穿太行山脈的路徑。不過與先前解讀的軹關陘不同,今次出場的太行陘卻必須引出另一個地理名詞:上黨高地。上黨位於山西高原東南,西側以太嶽山為界,向南則止步於王屋山。就體量而言,如果這片被太嶽、王屋和太行包夾的地區是盆地的話,其地緣價值絕對在五大盆地之上,可惜造物主沒有給它這樣的機會。縱橫交錯的山脈使得該地區的農業價值極低,唯一的特產竟是長於深山老林的「黨參」。如果從河流的角度出發,上黨高地內適合人類聚居的地區可劃分為三處:長治、晉城和陽城,滋潤三地的水系則分別是漳水、丹水和沁水。
  • 【團隊免門票◆10月12日、13日(周六、周日各一天)】 出行輝縣回龍天界山挑戰高空玻璃棧道、賞南太行360度壯美風光
    《中國國家地理》曾說:太行山,把最美的一段給了河南,而新鄉南太行又是其中最雄奇壯美的一部分。
  • 南茶北引,一棵茶樹的向北遷移之路
    1954年, 「南茶北引」的口號被提起,從此,中國茶開始從南向北的遷徙史。 半個世紀以來,從齊魯大地到太行山脈再到東三省,中國茶葉種植的北線不斷被刷新,北方無茶的歷史,已經被改寫。 01.
  • 第十屆中國·和順牛郎織女愛情文化節啟動--雲遊山水太行七夕緣定...
    第十屆中國·和順牛郎織女愛情文化節啟動 雲遊山水太行七夕緣定和順   本報記者 田璐/文 任小芳/圖     盛夏的太行,是鋪錦疊翠的人間仙境;八月的和順,是消夏避暑的聖地。
  • 【遊山西 讀歷史】 登太行之巔 賞雄奇險峻
    太行板塊,山西省重點以八路軍太行紀念館、八路軍文化園、黃崖洞兵工廠舊址、麻田八路軍總部舊址等抗戰紀念地為支撐,開發太行紅色革命史旅遊線路;以太行山大峽谷、王莽嶺國家地質公園、天脊山國家地質公園等為支撐,開發太行山地質構造運動史旅遊線路;以平順天台庵、平順龍門寺、長子法興寺、高平開化寺、澤州府城玉皇廟、皇城相府等古代建築為支撐,開發古代建築藝術史旅遊線路。
  • 【山西畫報·太行頭條】隨手拍:戳!
    追逐時間:2020年05月27日,地點:陽城固隆,設備:華為,太行頭條拍客:張天明。太行山上第一關時間:2020年06月15日,地點:晉廟鋪大口村,設備:佳能相機,太行頭條拍客:郭軍豔。雲海時間:2020年5月1日,地點:陽城縣宇佳廣場,設備:蘋果️plus,太行頭條拍客:程天慶。見新見綠時間2020年06月09日,地點:陽城陽高泉公園,設備:尼康3200,太行頭條拍客:徐偉。
  • 春起太行
    新華社太原4月16日電題:春起太行新華社記者晏國政、劉揚濤陽春三月,漫山遍野的金黃連翹花、粉紅山桃花把太行山裝點得生機盎然。在位於太行山區的山西省長治市,扶貧車間重現喧鬧,企業廠房機器轟鳴,項目工地人頭攢動,呈現出一幅春起太行的生動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