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款美國人製作的關於日本歷史的3A遊戲在全球發售,不過你更願意叫它《對馬島之魂》還是《對馬島之鬼》呢?
其實有這樣的翻譯差距,大多數原因是來自遊戲公布初期只有英文名稱,並沒有官方定義中文名稱而導致的,所以國內媒體會根據字面意思進行遊戲名稱的翻譯,本身《對馬島之魂》的英文名稱"Ghost of Tsushima"直譯過來應該是"對馬的幽靈"。
但是遊戲講述的對馬島是個真實存在地名和歷史事件,所以一開始自然被翻譯成《對馬島之鬼》,直到後來官方中文名的確認才改了這樣的叫法,但是為了保證國內玩家都眼熟這款作品,所以兩個中文名都有人說。
但是港臺地區叫這個遊戲"對馬戰鬼",從翻譯上就能看出是一個比較簡單直接的翻譯。
不過,說起遊戲譯名,其實還鬧過不少笑話,其中特別是中國臺灣地區在翻譯遊戲名稱的時候,最喜歡腦洞大開,甚至會把遊戲名翻譯得不像本來的遊戲。
比如《Mirror's Edge》這本身是一款跑酷遊戲,遊戲當中的場景地點大多也是在城市當中,所以的我們直接把這個遊戲名稱英譯成《鏡之邊緣》,根本不需要增加任何修飾,但是臺服則譯名成了《靚影特務》,這名稱不知道的還以為跟諜戰劇有關。
還有像是大家熟悉的賽車遊戲《need for speed》,直譯過來是"速度的需要",就會顯得比較迷惑,這在語法上不符合國人的習慣,所以《極品飛車》這個名字就誕生了,但是臺服卻翻譯成《極速快感》,這樣的翻譯很容易會讓思想不純潔的人產生偏差。
當然,翻譯最為搞笑的要數"老頭滾動條"和"踢牙老奶奶",前者是因為翻譯者直接把《上古捲軸》的英文名"The Elder Scrolls"直譯了過來,這個錯誤的翻譯後來成了這個遊戲獨有的梗,玩家們也就把這個梗當作遊戲的別稱。
後者仍然還是臺服鬧出來的笑話,因為《無冬之夜》繁體中文的發行商偷懶,挪用和覆蓋各種大量的中文翻譯,導致遊戲內的中文對話出現各種不關聯的內容。
其中有一段劇情就是老奶奶帶頭踢人的劇情,但是開發商因為懶,將很多地方的翻譯直接用"踢牙老奶奶"覆蓋,導致遊戲在很多不相關聯的地方也能看到的"踢牙老奶奶"這個詞,這直接導致玩家們不能正確理解遊戲文本的含義,無法通關。
其實,我們國服的漢化組也鬧過這樣的笑話,曾經某媒體的漢化組在翻譯《刺客信條:啟示錄》的時候,劇情中有一段是Ezio已經完成刺殺,但是他會對死者說一句禱告詞"Requiescat in pace, bastardo",但是機翻給出的錯誤結果導致這句話被翻譯成了"哥德式金屬私生子",而這個奇葩的翻譯更是被玩家認作是遊戲翻譯界的"笑柄"。
有搞笑的翻譯自然也有逼格滿滿的遊戲譯名,像是暴雪的遊戲譯名基本上都是相當的高大上,比如《守望先鋒》,原名《Overwatch》,如果在直譯的情況下就是看守,掩護射擊的意思。
但是在國服上線之後,《守望先鋒》這樣的譯名將遊戲本身打法反應的淋漓盡致,守點和突進分別用"守望"和"先鋒"兩個詞進行了概括。
再者就是大家熟悉的《拳皇》系列,原作英文名叫《The King of Fighters》直譯過來就是"戰士之王",但是初代的幾個版本當中有很多的翻譯名。
其中有很多人願意叫"格鬥之王",但是隨著續作的迭代,我們更願意叫它《拳皇》系列,以至於後來官方還在遊戲裡加入"拳皇"的字樣,而這樣的叫法也被保留到了現在。
甚至在手遊當中也出現了不同的譯名,早前《荒野亂鬥》還沒有上線國服的時候,遊戲原名叫《Brawl Stars》,如果遊戲直譯過來會變成"爭吵/鬥毆之星",但是遊戲在2017年公布的時候被翻譯成《礦星之爭》,直到後來國際服正式上線之後才被確定為"荒野亂鬥"。
如果從遊戲內容上看"礦星之爭"這樣的翻譯其實比較貼近遊戲,畢竟像是最初始的模式:寶石爭霸戰,就是在礦山當中爭奪寶石,而"荒野亂鬥"這樣的翻譯更是符合現在的遊戲內容,38位英雄的大亂鬥,以及5種的常駐模式等等。
從各個遊戲名的翻譯中可以看到,國服遊戲名稱的翻譯其實會加入一些中國人的習慣和文化在其中,而不少遊戲因為名稱的逼格給遊戲本身增加了不少印象分,比如剛才提到的守望先鋒,還有暗黑破壞神等等。
不知道大家還知道哪些耐人尋味的遊戲譯名呢?下方評論區留言我們一起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