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神童詩,被魯迅評價「誇著讀書人的光榮」,我們到底為何讀書

2020-12-24 李秀筆記

這首神童詩,被魯迅評價為「誇著讀書人的光榮」,我們到底為何讀書

大約所有人都知道這兩句詩,「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依稀記得小時候看電視,裡面出來個窮秀才,搖著把扇子唱到這一句,伯父「啪」的一下把電視關掉。然後說:「這是什麼秀才,就是一潑皮無賴!秀才能這麼唱嗎?」

我就在旁邊呆呆的望著伯父,因為前兩天伯父剛教完我們幾個孩子這兩句,讓我們好好讀書。伯父看看我,然後和顏悅色地說:你們小孩子這麼讀、這麼想是對的,但是,一個秀才是不能說出這等話的。

現代社會的現代人,單獨讀這兩句,也經常會覺得不是滋味,通過貶低其他人來襯託讀書人的高明,實在是誇讀書,誇的有點過。就連魯迅先生當年都說,這是「誇著讀書人的光榮」。

後來長大之後,讀了汪洙《神童詩》的全文,才發現有點冤枉他。而魯迅先生引用「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段詩,也是有他的用意。

魯迅先生1933年在《申報·自由談》上,發表了一篇文章《我們怎樣教育兒童的》,專門探討兒童用的教科書,教育兒童的方法。按照魯迅先生的記載,那個時候的村塾裡還有《三字經》和《百家姓》,而清朝末年用的就是這篇知名的《神童詩》,和《幼學瓊林》。我想魯迅把《神童詩》說成誇著讀書人的光榮,還算客氣;因為在魯迅先生看來,《幼學瓊林》教著做古文的濫調。魯迅先生還提到了漢代的《急就篇》以及唐末宋初的《太公家教》。

讀過全文的人,都很明白,魯迅並非是說《神童詩》、抑或《幼學瓊林》不好,而是認為這些已經不符合當時的時代。《神童詩》為北宋年間的神童汪洙所做,《幼學瓊林》則是從明代開始就用於兒童識字啟蒙。

在魯迅先生的時代,再教授這些古板的內容,孩子們會出現矛盾衝突。兒童啟蒙教育,關係到一個國家的未來和希望,魯迅先生說,如果有人能夠將中國歷史上教育兒童的方法,做個明確的記錄,都是非常大的功德。

簡單一句話,諸如《神童詩》這些東西太老了。就像今天的孩子會比以往的孩子,更可能多地使用電子產品學習一樣。可能是時代發展太快,今天若要求一個孩子背誦10年前的課本,都不一定完全合理。

當然,時代發展到今天,讀書這件事還是非常的重要。雖然師長們幾乎不會再用「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樣的陳詞濫調,但仍然會採用各種各樣的辦法,說明讀書的好處。

《神童詩》為北宋年間的神童汪洙所做,而《神童詩》中,值得我們學習的精神也還是蠻多的。比如:

「少小須勤學,文章可立身」「學問勤中得,螢窗萬卷書」「自小多才學,平生志氣高」「別人懷寶劍,我有筆如刀」「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

都是鼓勵孩子勤勉讀書的勵志語句,今天讀起來還是朗朗上口,其中的道理還是非常值得學習和借鑑的。

突然理解了伯父,兒童啟蒙階段的任務,就是讀書,說唯有讀書高,還挺有道理。但是倘若一個秀才,滿腹經綸的成年人,把兒童啟蒙的課文背出來當真理,確實不合理。就像一個初中生,不會因為自己知道1+1=2而引以為傲一樣。

通過這件事,李秀筆記認識到,讀書不能讀半截,聽人講話也不能聽半句,一定要全面了解整個事情的前因後果,才能了解其中的真相。當然,也許我知道的仍然不是真相,只不過是目前能了解的一些「真相」而已。

相關焦點

  • 14歲神童少女一天創作2000首詩:所謂神童不過是被操控的提線木偶
    14歲神童,擁有驚世才華,四次演講獲獎,兩個品牌的創始人,號稱一天:作詞300首、作詩2000首、寫小說15000字。但是有網友還很貼心的給她算了一筆帳:一天2000首詩?一天24小時,總共1440分鐘,不吃不喝不睡的話,平均43秒一首詩。
  •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魯迅這首詩背後有這麼多故事
    這兩句詩出自魯迅先生的七言律詩《自嘲》:運交華蓋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頭。破帽遮顏過鬧市,漏船載酒泛中流。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魯迅是在什麼環境下寫的這首詩,其背後,又有什麼故事呢?
  • 1961年,郭沫若因何翻譯魯迅的這首詩?與毛澤東的指示有關
    這首詩,辭彙驅遣、意象選擇以及內涵的表達,都較為繁複,理解起來有相當難度,何況又是贈送給有語言隔膜的外國人。毛澤東估計到了這一點,便對日本友人說:這首詩不大好懂,不妨找郭沫若翻譯一下。郭沫若與日本,有極深的淵源。年輕時到日本求學,他後來自稱這是其一生中「最勤勉的一段時期」;1928年,又再赴日本,開始了流亡十年的日本生涯。
  • 16歲少女每天寫2000首詩,誰在「製造」神童
    在其家人、導師等身邊人的宣傳中,岑某諾可謂是不折不扣的「超級神童」,不僅年紀輕輕就出版了《中國青少年經典詩詞集》《雷霆戰警》《岑某諾詩詞666首》等多部著作,還號稱其每天「能寫300首詞牌、2000首詩、15000字小說」。
  • 魯迅充滿江湖氣的兩首詩,少年讀時只覺炫酷,中年再讀已溼了眼眶
    就拿魯迅的名著之一《阿Q正傳》來說,不少文人學者就對其中的主人公有很大的意見:作者是中國人,主角也是中國人,為何書起了個洋名字?不僅如此,當時《小小十年》的作者葉永蓁問到魯迅同樣的問題,被回覆:阿Q是個光頭,腦袋後面留一條小辮子,這個Q字不正是他滑稽的形象嗎?這件事雖然告一段落,但是文壇對於魯迅先生的質疑,比比皆是。比如說下面的這2首詩詞,堪稱魯迅最具「江湖氣」的詩詞了,比文章更簡練,但是卻一點不失魯迅為人的霸氣與冷酷。
  • 郭沫若這首詩不少網友讀完表示:這也算詩?專家卻認為寫得太牛了
    1920年2月,郭老寫下了這篇現代詩,後來被收集在《女神》中,我們來看看全詩:對於這首詩,不少網友讀完都表示:這也算詩?他們認為,這首詩既沒有詩的意境之美,也沒有詩的韻律之美。放在現在,極像一位小學生寫的流水帳式作文。甚至有網友放話:如果這也算是詩,那我也可以做個詩人。
  • 出自蘇軾這首詩,第一句有點俗氣
    這首詩的第一句的意思是,董傳讀過很多書,滿肚子的墨水,然而因為生活疾苦,因此衣裳都是很樸素的。這首詩是蘇軾對於董傳的實際情況來寫的,從而對董傳的志向高遠的品德的讚賞。多讀書可提升個人修養之所以這句話廣為流傳,而他的這首詩的其他的詩句是很少有人提起,這是因為蘇軾的這句話表明了多讀書和個人的修為的關係是很密切的。大家應該都知道,我們讀書不是不是馬上就可以得到回報,也不能滿上就可以受益。
  • 我們都是讀書人 世界讀書日訪書友
    我們都是讀書人 世界讀書日訪書友時間:2020-04-23 22:24   來源:今日頭條 青石電影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我們都是讀書人 世界讀書日訪書友 宅在家裡的日子裡,你讀了幾本書?在書中尋覓到了哪些收穫?如果不是宅在家中太久,許多人已經忘了閱讀的快樂。
  • 仲永之殤,「神童」之鑄,孩子,為什麼我一定要你用功讀好書
    可憐天下父母心,父母經歷過生活的不易,知道的更多的就是,讀書能改變命運,所以,但凡是讀書所需,父母總是出手大方,千方百計的滿足我們的需要。誰料,接到東西,不哭不鬧,洋洋灑灑寫了四句詩,還不忘題上自己的名字。這首詩以贍養父母為主題,團結宗族裡的人為主旨,全鄉秀才觀一遍,無不拍案叫好。自此,隨便指,即成詩,比曹子建七步詩,還牛。漸漸地人們都把他的父親當做賓客看待,畢竟兒子有面,跟著兒子沾光。
  • 14歲女孩岑怡諾號稱「蓋世神童」,一天能寫2000首詩,究竟啥來頭
    這哪裡是「神童」啊?簡直就是「蓋世神童」嘛!在簡歷中,她自稱一天能寫2000首詩,300首詞牌,出版了好幾本書,獲獎無數,還是多家公司的品牌創始人。這名號,這履歷,這光環,放在誰身上都是金光閃閃的,更何況主人還是一個年僅14歲的少女!這眾多耀眼的頭銜,也激起了廣大網友強烈的好奇心。
  • 主席喜愛他的詩甚於李白,點評了他91首詩,魯迅也激賞他的小品文
    這並非是他的詩文水平不高,而是另有原因。但是,是金子總是會發光的,只是遲早的問題。 這不,到了近代,他被兩位偉人挖掘出來了。這兩位偉人,一位是文章聖手詩詞大家毛澤東,一個是大文豪大思想家魯迅。這位詩人,就是晚唐詩人羅隱,不過原來不叫這名字,叫羅橫,羅隱這名字是他自己後改的,原因就是他屢次科舉不中,對當時的社會感到深深地失望,改名明志,表示自己要歸隱。
  • 《畫》這首詩的作者,到底是不是王維?王維的詩集中有這首詩嗎?
    「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這是北宋文學家蘇軾對唐代詩人王維的一句評價。 眾所周知,詩歌是通過凝練的語言來進行抒情言志的一種文學體裁,而蘇軾對王維的評價恰恰可以看出王維詩作的唯美意境。
  • 魯迅先生的作詩功夫,也很了不起,感受一下這些名詩名句的力量!
    毛澤東同志曾評價:「魯迅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他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相對來說,我們對他的文學作品中小說、散文、雜文更熟悉一些,對魯迅先生的詩作就了解的相對少些。其實,魯迅先生的詩歌作品也有40多首,並且,有許多是難得的佳作。
  • 魯迅的一首無題詩,首句就凌空逸出,全篇更是不同凡響
    下面介紹魯迅的一首無題詩,首句就凌空逸出,全篇更是不同凡響。無題作者:魯迅一支清採妥湘靈,九畹貞風慰獨醒。無奈終輸蕭艾密,卻成遷客播芳馨。魯迅借憑弔屈原,創作了這首無題詩,歌頌了蘇區的革命文藝運動,同時表達出左翼文藝工作者,在文化戰線上進行反圍剿的決心。魯迅弔慰屈原,用楚典、寫楚事,句句由屈原其人其詩生發出來,雖然極其委婉,卻一掃文人騷客的陳詞濫調,想像奇特,意境全新,不同凡響。詩的大意是:湘水女神因見一枝清麗之花,便欣然乘風而下;蘭花的芬芳,也慰藉了那 些獨醒者。
  • 才子問:「阿Q是中國人,為何取個外國名」?魯迅的回答令人叫絕
    當年詩壇很流行各種肉麻而又空洞的失戀詩,魯迅實在看不下去,便寫了一組《我的失戀》打油詩。詩寫得很有水平,完全是一本正經地搞笑。除此之外,其經典小說《孔乙己》也是如此。不知大家是否還記得,孔乙己說的「回」字的4種寫法。筆者小時候讀到這一段時,本以為魯迅只是隨便寫來調侃孔乙己,後來才明白原來「回」字真的有4種寫寫法。魯迅這一幽默,確實高級得很。
  • 孔乙已|功利心下墮落讀書人與涼薄旁觀者,是那麻木年代的悲哀
    按照文章末尾的情節來看,孔乙已在被打斷腿後最後喝了一次酒,就再也沒有出現,這大抵便是在召示他已死去。心地不壞的他,為何卻落得被人打斷「雙腿」而悲慘死去的結局呢?要是將答案總結得精煉一些,大抵便是因為「讀書人的墮落」。為什麼這麼說?請繼續往下看。
  • 16歲日均能寫詩2000首?蘇州歷代的神童表示:自愧不如!
    神童年年有,最近特別多。前有昆明小學生基因鬼才陳某石研究結直腸癌獲全國大獎,後有天才少女岑某諾日均能寫2000首詩、15000字小說。無論哪一個都令我輩汗顏!
  • 讀書有什麼用?朱熹的這首詩,短短4句,卻是最好的回答
    黃庭堅的話或許有點誇張,但讀書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再如北宋文學家蘇軾,亦有「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這樣的詩句。而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這首詩《觀書有感》,卻是我見過最好的回答。它出自於南宋理學家朱熹之手,是朱熹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說到這首詩,相信大家也都耳熟能詳。畢竟詩中的「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是極富有哲理意蘊的千古名句。
  • 魯迅「橫眉冷對千夫指」中「千夫」到底指什麼人?不少人沒弄明白
    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魯迅先生的一篇經典七律,說起魯迅的詩,這首詩可能是流傳最廣的了:《自嘲》運交華蓋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頭。破帽遮顏過鬧市,漏船載酒泛中流。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這首詩最為人稱道的便是五、六兩句。然而這兩句到底什麼意思,不少人卻理解錯了。其中的「千夫」所指為何,「孺子牛」所指又為何,不少人一直沒弄明白?不少人覺得,「千夫」指的肯定是壞人,而「指」是指責的意思,魯迅先生這是要橫眉冷對這些壞人對自己的指責。
  • 魯迅假裝失戀寫下一首詩,讀來捧腹大笑,實則是在諷刺徐志摩
    魯迅作為中國現代文學的重要奠基人,雖然在新文化運動中大力身體力行的提倡白話文,但是魯迅的古文水平也是很高的。這從魯迅的著作《中國小說史略》和《漢文學史綱要》就可以看出來,魯迅真是博覽群書,他讀過的古籍真是汗牛充棟。1924年,魯迅發表了一首現代詩《我的失戀》,表面看是講述了自己四次失敗的戀情,實際上是模仿張衡的《四愁詩》這首古詩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