盜墓活動一直都未停止,很多盜墓賊總是能夠精準地找到古墓,技藝高超,尤其是在撬棺過程中,他們掌握一項絕技,就連過去的老木匠都不如他們,分分鐘就能搞定複雜的棺材,可謂是高手在民間。
縱觀各朝各代皇家陵墓,最為悲慘的就是清朝皇家陵寢,成為有史以來盜墓賊光顧最多的陵墓。清朝皇家陵墓在民國時期就已經幾乎被盜墓賊盜了精光,當然這其中清西陵也不免遭殃。清西陵是光緒皇帝妃子的陵墓,最先進入妃墓地宮的人就是李紀光。
01當地出名惡棍,在盜墓方面經驗豐富,掌握撬棺絕技!
李紀光到底是誰呢?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近陵墓便盜墓。多少年下來,在華北這一帶養出了不少盜墓賊,李紀光就是其中的一位,他在當地是出了名的惡棍。
之前不僅盜過雍正皇帝陵園,還挖過一些王爺的墳墓,在盜墓方面經驗非常豐富,當時他和其他八個人臨時組建了盜陵團夥決定去挖光緒皇帝分子的墳墓,因為這種古墓不僅容易得手,而且也不容易被發現。
李紀光與其他盜墓賊不同的地方就是他不僅能夠精準的古墓所在地,而且不管多麼難打開的棺材他都能分分鐘搞定,而這一身本事就是歸功於他對棺木的結構熟悉透頂。在找到妃子的古墓後,李紀光就像一隻靈活輕便的蜈蚣一樣進入地宮,開始進行盜墓作業。
不過在撬棺這件事上,李紀光最喜歡的就說從棺材小頭鑿盜洞,而並不是真正的撬棺,李紀光為什麼這麼做呢?
02不直接撬棺,而是選擇盜洞的原因與棺材結構有關
過去的老木匠對棺材的結構如果熟悉一二,那麼李紀光與他們相比卻經驗非常豐富,以盜墓賊的角度來看,他們最在乎的就是盜墓時間問題,盜墓時間越長越容易被發現。
而整個撬棺過程決定了盜墓是否成功,所以李紀光能夠屢屢得手的最重要原因就是他不會直接撬棺,而是選擇在棺頭打洞。
老木匠們都應該明白棺材最薄弱之處不是棺壁,也不是棺蓋與棺壁的接合處,而是棺材兩端頭部和尾部。這兩個地方都是榫卯結構,與棺材拼合,所以它們承受力最差。
在屍體入殮時,木匠們都會用長釘和木栓封死棺蓋,如果年份不久,想撬開並不容易。而盜墓賊李紀光他掌握了棺材的結構後,就喜歡從棺材小頭鑿盜洞,不僅成功機率高,而且整個盜墓耗時也非常短。
03想私自獨吞貴重之物,被同夥發現後,直接上交,最後還是沒能逃過一劫
通過盜洞口,李紀光用煤油燈一照,發現了這的確是光緒皇帝妃子的古墓,屍體沒有腐爛,五官清晰可見,周圍有很多隨葬品。在把這些東西全部拿出來之後,李紀光也藏了個心眼把一些貴重物品單獨分開,等日後自己有機會再來拿。
然而當他們出來清點贓物時,李紀光又私藏了一個最值錢的金扁方。
這夥盜墓賊非常精明,發現少了貴重的金匾方便用槍威脅李紀光,李紀光也明白在盜墓圈中,私藏就是最大忌諱,是要被推進盜洞內或坑中活埋,為了保命他不得不趕緊交代。
雖然這次李紀光逃過一劫,但是他盜墓的事情傳得滿城風雨,就連偽滿族國皇帝溥儀都知道了,其他幾個盜墓賊都潛逃外地,可李紀光想要逃的時候正好被逮個正著,最後被就地正法砍了頭。
據了解,這件事最後還被人寫出了劇本《夜盜珍妃墓》拍成了電影,光緒妃子古墓被盜也流傳開外,不過事實上這次被盜的並不是珍妃的古墓而是瑾妃墓,這不過這部影視作品也成為了有史以來最著名的張冠李戴盜墓影片。
畢竟當年珍妃是被慈禧被逼跳井而亡,而唯獨瑾妃屍體保存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