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江人一天的忙碌,從一碗鍋蓋面開始」。
這話一點不假。大街小巷各式各樣的「鍋蓋面」牌匾下,鎮江人早已習慣了被一碗濃油赤醬的鍋蓋面「叫醒」。
早晨5:30,捲簾門打開時摩擦出的「刺啦」聲,已經伴隨陳林和鬱燕這對80後夫妻4年了。4年時間,這對淮安來鎮的「新鎮江人」,將一間約40平方米的小麵館,「拼」成了外地遊客慕名而來的「網紅麵館」。
吃過一碗麵
南京奶奶組「百人品鑑團」前來
34歲的陳林小學時跟著父母來到鎮江,妻子鬱燕則是婚後跟著丈夫落戶而來。婚後6年裡,夫妻倆先後生育一女一子,也正是隨著兒子的降臨,此前靠著打零工謀生的夫妻倆明顯感到,3000多元的月收入已經難以支撐起整個家庭。反覆商量後,鬱燕支持了陳林開一家「從小就愛吃的」鍋蓋麵店的決定。
向親朋好友借了13萬元後,夫妻倆的小麵館在2015年國慶節這天開業了。彼時,只能容下4張桌子的麵店毫不起眼,而現實,更是給陳林狠狠一記重擊:「起步初期,為了招徠顧客,我們還搞優惠活動,但一天只能賣出20多碗面,真的是一個頭兩個大。」
「後來,我就想著法子去鎮江各家麵館吃麵,學習人家的長處。有不懂的地方就請教,哪怕是買肉時攤主提出的一點點提議,我也會記下來,回來研究、試驗。」陳林說,「當然,還有每一位顧客的感受,比如醬油的鹹淡、澆頭的口感,等等。說到底,顧客都是用腳投票的,何況在鎮江這個鍋蓋麵店隨處可見的城市。」
所謂功夫不負有心人。夫妻倆在挨過了大約一年半的困頓、迷茫、摸索後,被「好口味」帶起來的「好口碑」,讓夫妻倆進入另一個階段:忙!忙!忙!一天忙上15個小時,日均下面400碗。
「去年,一位南京老奶奶很偶然地來店裡吃麵,吃完什麼都沒說。誰知道,沒過多久的一天中午,老奶奶竟然帶了100位朋友來組團吃麵。那天真的是把我倆忙慘了,但是送走他們,我們感到特別幸福。」陳林說,「我到現在還有這個問顧客口味的習慣,哪怕是這些顧客說我家的面好吃,我都請他『說不好聽的』。」
下了4年面
妻子體重不足百斤丈夫頸椎不如老漢
經營這家麵館,夫妻倆分工明確:陳林負責食材的採購和澆頭的製作,還有燒肉圓、熬骨頭湯、烹製豬排和牛肉等;鬱燕負責配料、煮麵。
前天的最高氣溫達到36℃,一平方米大小操作間裡的溫度,卻接近50℃。而這裡,就是鬱燕的「舞臺」——拿面碗、倒醬油、從冰箱裡拿出澆頭、抓面、煮麵、撈麵,一整套動作下來,動線合理、動作乾脆,竹篩在鬱燕手中,就像指揮家的指揮棒,上下揮舞,演奏著動聽的「鍋蓋面交響曲」。
在這個「舞臺」,鬱燕每天至少要站上12個小時。「別看這操作間還算透風,但夏天的時候,面鍋裡有滾熱的麵湯,下面還燒著天然氣,站上幾分鐘就能讓人溼透。」鬱燕說。
「天熱時,我老婆每天忙完午高峰,不去外面吐一陣,肯定是吃不下飯的,可以說基本上每天都處於中暑狀態。但她從來沒有一句怨言。」陳林頗為心疼地說,「咱倆創業前,她體重還有125斤,如今從未刻意減肥,甚至由於體力消耗大,食量比以前還增加的情況下,體重已經不足100斤了。因為每天要弓著腰重複煮麵、撈麵的動作幾百次,32歲的她,腰板也有些直不起來了。」
「盡說我,你也不看看你自己。前段時間頸椎不好去醫院,醫生檢查後說你頸椎的狀態還不如50多歲的人!」面對陳林的心疼,鬱燕也有「反擊」,「你看看他的胳膊上,全都是燒澆頭的時候燙出來的傷疤,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疼到睡不著覺也不和我講一句,多『逞能』啊!」
結婚十周年
用嘗鮮日料的「浪漫」替代日日吃麵
陳林夫妻開麵館的創業之路,似乎和節日有著「天然的聯繫」。隨著小店生意的日益火熱,2017年勞動節,他倆正式為麵館「遷址擴容」。麵館的容納量,也從原先同時接待不到20人,拓展到如今同時讓40人安坐品面。
「就為了搬店,我們夫妻倆整整一個月沒好好睡過覺。」陳林說,「成本增加、搬家會不會影響生意等等因素,都讓我們有些糾結。最後還是老婆的一句『搬吧,咱倆一起扛』,才讓我最終下定了決心。」
夫妻倆「扛」的方式,是一日三餐只吃什麼澆頭都沒有的「光面」,「晚上8點半忙完,回家如果餓了,頂多再煮碗泡麵吃」。
就這樣「扛」了兩年,夫妻倆生生把自家的小麵館,做成了常年「霸榜」片區美食評價網站前三的「網紅麵館」。
「我做這行的信條就是不圖口味取悅顧客,只圖讓顧客吃到更放心的面。」陳林說,原本來麵館吃麵的老顧客、回頭客多,沒想到他們帶來的不僅是生意,還有口碑。漸漸地,外地遊客前來「打卡」的也越來越多。
今年「七夕」前一天,是陳林夫妻結婚10周年紀念日,一直忙著奮鬥的陳林卻突然給鬱燕來了點「小浪漫」。當天,夫妻倆比平時打烊時間提早了點,陳林拿出了早已準備好的一支玫瑰,還帶鬱燕吃了一次日本料理。回憶起當時的場景,不善表達的鬱燕仍止不住甜蜜地微笑:「都老夫老妻了,還整這些玩意,沒想到『糙漢子』還有這個心。」
(來源:金山網 編輯:陳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