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人生要刪繁就簡:
靈魂豐富,物質極簡;
人是自然之子,
生命必須遵循自然之道;
來到世上,
人首先是一個生命;
生命原本是單純的,
你活得越簡單,
你離神越近,靈魂一旦敞亮,
你的全部人生就有了明燈的照耀;
讓生命回歸單純,
去保持生命的特色,
對自己的人生負責,
這一切該是多麼美好;
莊子說:萬事亨通,
爵位和俸祿一起到來的時候,
要明白這些外物的利益本不屬於自己,
更不等同於自己,不過是外加的時運,
一時給你的罷了;
人活在世上,
一個人只要肯約束自己對物質的貪慾,
滿足過簡單的生活,
就可以獲得好心情和好光陰;
反之,
把自己的好多精力給了物質,
就沒有什麼閒心,
來照看自己的生命和心靈;
世上最終的一切不平凡,
最後都要回歸於平凡,
都要用對平凡生活做出的貢獻來衡量;
哲人說:我不會讓我的人生,
成為爭分奪秒的戰場,
這相反使我的每一個當下都完好無損;
小鳥在深林裡築巢,
只需要一根樹枝;
鼴鼠飲河裡的水,剛好喝滿肚子;
法國雕塑家羅丹說,
「藝術就是減去多餘的部分」;
從物質的角度來看,
每個人都是殘缺的,
如果流連於物,你永遠沒有安寧;
有人感嘆:
在富豪、馬車、巨宅都一一
隕滅之後,
老樹和殘月的對話還在繼續,
花朵和野果的開謝還在繼續。
這才是更真實、更恆久的世界;
當年被尊稱為「師中之師」的哲人柏拉圖,
在雅典市場上看到琳琅滿目的貨攤後驚嘆,
「這裡有多少我用不著的東西啊」;
一個熱愛精神事物的人必定安於簡樸、清純;
曾使楊絳先生痛心的是:
當今之世,
人性中的靈性良心,
迷濛在煙雨雲霧間;
上帝已不在其位,財神爺當道,
人世間只成了爭權奪利、
爭名奪位的物慾橫行;
《佛光菜根譚》說:
物質儘管豐富,擁有的層面有限;
精神大可淡泊,享有的樂趣無窮;
人生如大海,船過不留痕;
人生如晴空,雁過不留聲;
我們並不是提倡苦行僧的哲學,
問題在於如果一個人太看重物質的享受,
就必定需要付出精神上的代價;
須知,人生任何美好的享受,
唯有內心富有充盈,
都有賴於一顆澄明的心;
想起了當年出家前剛演完戲的李叔同,
脫了假髮,脫了戲服,卸了妝,
只是回來做真實的自己;
出家後,高僧放下看破,刪繁就簡,
從「烈火烹油」的錦繡到「高山仰止」的境地;
杭州虎跑寺裡,
有弘一大師落髮的草庵,
一張竹床,一張草蓆,
壁上掛的是一件灰布僧衣;
灰布僧衣上,
每一破處,每一個針腳,
補了不下百次,如此破舊襤褸,
卻大蘊靈魂豐盈,有人的端莊華麗;
行走在西湖,
蘇東坡覺得「晴光瀲灩」看到的西湖,
「山色空濛」看到的西湖,都覺得好,
生命好像知道了進退,有了平常心;
眼前的,風景只是有緣,
只是色相,或晴日或下雨,
「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
人生刪繁就簡是大辯若訥的成熟,
是超脫無我的禪心,
它是物質事理的一種適度取捨,
是對許多事物都能放下,都能慈悲,
以善眼望世界,從而看透人生;
蘇格拉底說:
我們需要的越少,我們越近似神;
有人以為,
30歲之前要拼命做加法,
30之後就要懂得做減法,
要選擇極簡,生活極簡;
把「斷舍離」用在淨化社交圈子上:
不舒服的人不來往,
不必要的聚會不參與,
不合適的人不想念;
自古以來,
一切賢哲都主張一種簡樸的生活方式,
目的就是為了不當物質欲望的奴隸,
保持精神上的自在;
「茶倒七分滿」,
生活越清簡,內心越燦爛;
要相信自己,能作繭自縛,
就要能破繭成蝶;
我貪、我愛、我執、我嗔、
我怨、我妒、我痴、我私等毛病,
這些吾人全身都是業障,
星雲大師說過,
對自己這些要存有不滿的要求,
人生到處都有缺陷;
「是日已過,命則隨減。
如少水魚,斯有何樂?」;
人要先具備出世的般若,
再提起入世的精神;
先有出世的思想,再做入世的事業;
我們深信大道至簡的理念,
那是一種長期的、
持續的、穩定的發展和追求;
低調做人、坦蕩誠實;
凡事起心向善,動念利他,
做事量力而行,有節有利,
循序漸進,一步一個腳印;
我永遠著迷於,
一段迷路之後吃到的第一口米飯,
第一筷青菜,
覺得那種滋味遠遠超過一切宴會;
就像冬天早晨第一道照到床頭的陽光,
我覺得最為燦爛;
跋涉荒漠時喝到的第一口泉水,
我覺得最為甘甜!
作者簡介:陸永祥,筆名:乳舟,師從許白鳳先生、周退密先生。現為中華詩詞學會會員、浙江省之江詩社副社長、浙江省作家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