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書店的「未來趨勢」:新技術會帶來何種改變?

2020-12-14 環球網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1月10日電(記者 上官雲)書店堪稱一座城市的文化地標,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實體書店的現狀一直是讀者比較關心的問題,也曾有人提出「混合型業態」「打造文化空間」等設想。

8日,由中國出版協會和中國書刊發行業協會主辦的2020「閱讀X」論壇在北京舉行。中國書刊發行業協會理事長艾立民等多位業內人現身,就實體書店未來發展模式、圖書出版新趨勢等問題作出分析:人工智慧等新技術的出現與應用,會為它們的發展提供更多可能嗎?

實體書店發展的「未來趨勢」

對目前實體書店的情況,艾立民有一個比較直觀的感受:移動網際網路的爆發,為行業帶來了巨大變化。

為了順應時代,許多書店紛紛開始關注顏值、經營業態,將圖書零售與餐飲等結合的「混合型經營」是近年來比較常見的方式。而大河書局則提供了另外一種發展的可能。

李建峰介紹,大河書局將學校原有圖書館改造為校園閱讀中心,閱讀中心集圖書館、閱覽室、校園書店功能於一體,較為有效的解決了學校圖書館存書更新慢,借閱率低等問題,滿足學生廣泛的閱讀需求。

此外,大河書局還搭建了線上閱讀評測系統,引入並推廣分級閱讀體系,跟蹤生成閱讀素質白皮書,有效解決學生閱讀效果問題;這也發揮了校園閱讀中心的社會職能。

擁有明晰的讀者定位,或許也是實體書店發展的一個有效途徑。2019年5月,一家兒童書店在成都開業,定位於有0~12歲兒童的家庭用戶。楊金鵬介紹,在1200㎡的「閱玩空間」內,該書店有1萬個不同品種的童書。

「同時它也很『好玩』,提供親子烘焙、兒童手工DIY等活動;此外,還有專為親子家庭打造的30款菜品和40款飲品。」楊金鵬認為,兒童書店是以閱讀為入口儘早切入用戶需求的較好的零售業態,父母起消費主導作用、低齡段孩子的時間相對充裕等原因是其誕生的原因。

新技術能改變圖書出版嗎?

不過,無論市場環境怎麼發展,圖書選品依然是一家書店的核心,也是書店之所以成為「書店」的原因,這就涉及到圖書出版等行業的發展。

果麥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總裁瞿洪斌提出,流量是出版業新挑戰之一:過去習慣通過渠道輻射讀者,現在則需要轉化為「B2C」的模式,即建立與消費者的連接,沒有引流能力將會失去消費者的關注。

結合近些年影視劇對圖書的帶動作用,瞿洪斌表示:「IP也是出版業的機遇。出版處於IP開發的源頭,IP的商業開發擁有巨大的市場空間。」

安徽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王民認為,目前新技術新業態不斷湧現,大眾閱讀需求持續升級,據此,就要加快轉型升級,做融合乘法。以內容建設為根本,以數位化為路徑,提高存量內容的利用率。

確實,不斷湧現出的新技術會為出版行業帶來更多的可能性。物靈科技聯合創始人顧嘉唯表示,AI人工智慧技術正在升級傳統閱讀,AI對出版業生態的改變也在邁出第一步。

該觀點也與蘇州夢想人軟體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周志穎的類似。他提到,現階段可以基於AR技術,將紙質出版物、3D模型、2D動畫、360度全景、小遊戲等資源融合起來,帶給讀者全方位的閱讀體驗。

「可以說,AR出版物是傳統優質內容與高質量數字資源融合的產物。」周志穎說,5G對出版業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出版單位可以基於這些技術,從提供內容向提供精準服務轉變。AR技術作為人工智慧的關鍵技術,將有效地推動出版業向智能化、個性化發展,並給讀者帶來交互的閱讀體驗。(完)

相關焦點

  • 當下實體書店轉型的趨勢分析
    逛書店到底是在逛什麼 現在人逛書店除了拾遺補缺賞新書抄書單外,更多的是為了喝咖啡、會閨蜜、買文創產品、休閒娛樂。 在人們閱讀方式逐漸發生改變的情況下,過去一年當中,除了新華書店,西安還有不少的獨立書店、書吧誕生。
  • 實體書店不賺錢?複合型經營、多元化經營成轉型趨勢
    2019年上半年,圖書零售市場同比上升10.82%,但實體書店仍然呈負增長態勢,同比下降11.72%。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令實體書店受到重創,重回2015年前的行業低谷期,部分書店虧損慘重。與此同時,網紅書店橫空出世,用顏值和營銷吸引眼球,獲得流量、大搶風頭的同時,動搖了實體書店的定義。傳統實體書店似乎前景堪憂。
  • 實體書店漸成大商場「標配」 複合型經營模式將是趨勢
    記者近日走訪了幾家發現,廣州的書店呈現兩種趨勢:新書店熱衷和商場「聯姻」,不少以「書店+」的複合型模式開進商場、大型購物中心,通過售書、喝咖啡、辦展覽、籤售會、讀書會等模式打造一個個閱讀空間、美學空間、生活空間、體驗空間。但傳統書店也在堅守陣地,專注賣書。
  • 實體書店的春天在哪裡
    6家書店之一——重慶的精典書店創始人楊一坦言:「這是22年以來最困難的一次,我們從1月25號停業到現在幾乎是顆粒無收。」這場直播帶來了50萬的業績,相對於之前這一兩個月的零星業務而言,這是一次成功的嘗試。許志遠說:「不是我們向流量低頭,而是讓流量向我們低頭。」但是無論是實體書店的妥協,還是因時而異的乘風破浪,轉型和革新是每一家書店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 實體書店新玩法:做副業玩概念拼社交
    實體書店新玩法:做副業玩概念拼社交  【解說】在電子商務日趨發達的現在,國內實體書店面臨著網絡書店衝擊、房租成本上升、經營持續虧損等多重壓力的局面,一些實體書店近期已經玩起了「新玩法」:做副業玩概念拼社交,以適應網際網路時代讀者被改變的閱讀與購書習慣。
  • 「多元閱讀體驗」才是書店的未來
    尤其是網際網路的廣泛普及和電子閱讀的快速崛起,更是給傳統閱讀模式帶來了新的挑戰。在電子書屋、數字圖書等眾多閱讀體驗模式的「圍獵」之下,實體書店如何才能夠殺出一條血路呢?正如日前在湖北召開的「實體書店創新發展」論壇上眾多專家提出的看法,只有適應社會、滿足讀者需求的多元閱讀體驗,才是實體書店的未來發展之路。   多元閱讀體驗是實體書店生存發展的需要。
  • 單向街書店眾籌自救:疫情會是壓垮實體書店的最後稻草嗎?
    同樣的道理,在紙質書相對萎縮的今天,作為紙質書的銷售渠道,書店則必然面對艱辛的局面。同樣的,沒有了書店,也不意味著人類就缺少了精神空間。2019年的圖書零售數據顯示,70%的銷售來源於網絡,則實體書店的銷售額首次下滑到不足30%。實體書店的經營者,又是否需要思考一下,為何自己被電商平臺所打敗呢?
  • 疫情後的實體書店何去何從?誠品書店創辦人給出深度解讀
    這一閉一開的背後,是實體書店不得不面對的各種變局,而今年的疫情,似乎讓很多改變都加速了。在西安見到廖美立的時候是西安方所正式開幕的當日,她忙於書店和葉嘉瑩紀錄片的事,要頻繁地從臺北往來大陸,也要一再地接受隔離。
  • 疫情還點燃了在線閱讀,實體書店將死於實體?
    在近日的《走出孤島 保衛書店|堅持了15年的單向求眾籌續命》一文中,單向空間表示,在疫情蔓延的一個月裡,其名下的四家實體書店僅有北京朝陽大悅城店開業,北京東風店、杭州店、秦皇島店全部閉店,北京愛琴海店已於去年年底停業。當年在幾個「新青年」的一時興起之下成立的「單向街」,幾經風雨之後似乎也難逃整個行業持續低迷的怪圈,面臨倒閉風險。
  • 實體書店還能再賣幾本書?
    實體書店倒閉成趨勢 政策欲扶持     近年實體書店的消逝漸成趨勢,各地政府欲出手拯救實體書店。上海將從新聞出版專項資金劃撥1500萬元支持出版物發行網點建設,其中500萬元用於定向支持實體書店,尤其是形成專業定位和品牌影響的民營書店。
  • 咖啡、時尚品、電影……實體書店的「場景革命」還香嗎
    新江蘇·中國江蘇網訊 5月31日,堅持了21年不打烊的臺灣誠品書店敦南店,關店了。作為中國首家將咖啡、美食、時尚服裝、音視聽、文具、圖書融於一店,進行複合經營的書店,對書店經營模式帶來巨大衝擊。一時間,以誠品為模仿標杆,書店「場景化」變革風起潮湧。敦南店說關店原因是「房東不續約」,但它卻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實體書店面臨的困境,也讓人對「場景化」書店的未來打了個問號。
  • 圖書外賣、書店直播、短視頻……實體書店的自救與變革
    而作為閱讀與文化空間的實體書店,面臨較大生存挑戰。在此特殊時期,實體書店抓住機遇,進行了「外賣點書」、直播宣傳等新嘗試。這些探索能否成為長期商業模式,還有待時間檢驗。歸根結底,實體書店想維持生存,商業營銷不可或缺,而文化價值是核心。如何維持文化與商業的平衡,滿足不同類型讀者的需求?實體書店的探索,正在路上。
  • 一家書店如何改變一條街區的生態
    據了解,鹿森書店上下杭店的出現,為書店所在的街區帶來了巨大的改變,整個街區的調性也因此改變。1唯有熱愛才能不懼歲月漫長在成立鹿森書店之前,創始人何鵬是「我在咖啡」的經營者。在福州當地的西餐廳裡,「我在咖啡」有非常好的口碑,對此通過某點評平臺便可一窺此店在消費者心中的認知度和喜愛度。
  • 實體書店理應成為雲南的「著名景區」
    書店本來應該是我們生活中的必需場所,但現在對不少人而言,書店已經可有可無;即使是買書,也會選擇折扣更大、購買更方便的網購。1月初,圖書行業發布的一份統計數據顯示:剛過去的2020年,國內圖書市場22年來首次出現全年零售額負增長,實體書店的全年圖書零售額下降了33.8%;實體店與網絡書店零售額規模的比例,從2019年的3:7變成了2020年的2:8。
  • 昌平8家實體書店獲資金扶持
    針對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實體書店營業額大幅度下滑,資金鍊瀕臨斷裂等困難,北京市委宣傳部快速啟動實體書店扶持項目,首批項目評審工作已經完成。昌平區共有8家實體書店獲得項目資金扶持,其中2家書店被評為「2020年度北京市特色書店」。
  • ...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數字經濟是什麼意思?中國未來數字經濟發展趨勢
    國家主席習近平致2019中國國際數字經濟博覽會開幕的賀信中指出,當今世界,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日新月異,數字經濟蓬勃發展,深刻改變著人類生產生活方式,對各國經濟社會發展、全球治理體系、人類文明進程影響深遠。
  • 觀察|堅守與突圍:疫情之下實體書店加速轉型重生
    求助、眾籌、上線、直播、帶貨……這些過去看似與實體書店代表的「慢生活」格格不入的詞彙,在此次疫情影響下卻成了不少書店的新選擇。疫情之下,實體書店的改變正在進行……上線,實體書店救急之法縱觀全國,過去2個月中,各地書店幾乎都被籠罩在疫情的陰影之下——全國連鎖的複合型書店言幾又在30多家門店暫停營業的情況下,通過微信公眾號給讀者發了「一封家書」,號召讀者通過線上購書以及充值活動幫助言幾又渡過難關。
  • 姚晨為單向街書店求救,實體書店該怎麼撐下去?
    求救,眾籌,危機,直播,這幾個詞一起擺在了實體書店面前。 早在實體書店的命運引起關注之前,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就在餐飲業和旅遊業掀起了波浪,而現在,它已經觸及到更多的商業領域。
  • 2021年塑造未來的9大技術趨勢
    Gartner預計,2021年的主要技術趨勢會進一步顛覆IT世界,並為解決方案提供商和供應商等提供巨大的機會。  比方說,一些員工重返工作崗位時,會遇到新的傳感器,RFID標籤和行為數據技術,這些會對他們的工作方式產生影響。Gartner把這種新的採集和利用數據來推動行為的做法叫做行為網際網路(Internet of Behavior),這是其最新的「Gartner 2021戰略技術主要趨勢」報告的九種趨勢之一。
  • 實體書店創新發展之路
    現如今,越來越多的實體書店探索跨界混合型業態,多樣化的嘗試延展著經營和服務的邊界。在升級轉型中,許多書店進軍文創領域,開闢文創生活美學空間、引進或自主開發文創產品,滿足不同讀者群體的多樣需求。品類繁多的圖書與琳琅滿目的文創產品交相輝映,咖啡的香氣與翰墨書香彼此滲透,今天的書店早已不再是單純的售書場所,而更像是集成了閱讀需求和生活美學的空間。在實體書店轉型升級的大潮中,多元化經營已成主流,其中文創產品所佔比重逐漸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