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想拼命保住他們的"東方直布羅陀"——新加坡,於是又加派了兩個師以增強新加坡守軍的力量,但這支部隊直到1942年1月3日才到達。在此之前,由於英軍在馬來亞接連敗退,已使駐守新加坡的英軍面臨的形勢越來越危險。斯林河大敗和繼續面臨日軍登陸的危險迫使英軍撤至柔佛中部的陣地。
現在不堪一擊的新加坡防線緊臨北面的馬來省。日軍在斯林河大捷後乘勝追擊。1月14日,日軍已進入柔佛,他們往前直逼駐防在金馬士的澳大利亞第8師的堅固工事。日軍料想不會碰到勁敵,結果卻使他們大吃一驚。
受過充分訓練並一心想打仗的澳大利亞人這次進行了頑強的抵抗,並大敗日軍第5步兵師團。該支日軍自從在馬來亞登陸以來,接連勝利,還未遇到過勁敵。假如全部盟軍部隊都有如此頑強抵抗的素質,那麼新加坡保衛戰的情況就會大不一樣。澳軍第8師雖然在金馬士進行了頑強的抵抗,但他們很快就發現自己側翼受到日軍猛攻。
一支日軍整編大隊在澳軍背後的海灘登陸後,日軍近衛師團突破了英軍西部防線。這時,日軍機動先頭部隊又一次轉敗為勝,而盟軍部隊則發現自己有覆沒的危險,只好且戰且退。澳軍第8師在皮拉多科附近負責殿後,他們進行了英勇的抵抗,甚至進行了殘酷的肉搏戰。第8師竭力突圍,並向南面撤退。
1月15日以前,日軍以令人稱奇的速度,就像德國在歐洲的閃擊戰一樣,向南急行軍達643千米。日軍第25軍團加速行軍,此時距新加坡只剩下160千米。經過10天的激戰,日軍逼迫盟軍向南敗退。日軍在盟軍兩側急行軍並在盟軍背後開始登陸。全部英、印、澳部隊被迫在1月31日前撤離馬來亞,躲進新加坡城。
馬來英軍最後一支殿後部隊用風笛吹奏著《第二個安吉爾》和《高原之子》的曲子通過了馬來亞和新加坡之間的石堤退到新加坡境內。"東方直布羅陀"的命運只好聽由上天來安排了。正當英軍撤向新加坡的時候,有兩大災難降臨到他們遠東帝國的頭上。一支英國正規部隊和加拿大國民自衛隊在頑強的抵抗後最終失敗,香港於聖誕節這天陷入日本人之手。
英國的第二大災難就是日軍進攻英屬婆羅洲(今加裡曼丹島)。對日本來說,這個小島可以給他們提供急需的石油。在三支日軍登陸部隊包圍了駐守該島的一小支英軍部隊後,1月21日一支日軍部隊又在峇里巴板灣成功登陸,佔領了巴板城內未遭破壞的煉油廠。
盟軍僅存的最後一支海軍只剩下4艘驅逐艦,該部在美國人格拉斯福特少將的指揮下駐守在該島附近的帝汶島。格拉斯福特將軍企圖避開日軍的鋒芒,於是率領這支力量弱小的軍隊襲擊了峇里巴板灣外容易攻打的日軍運輸船。
1月24日夜,這些美軍艦隻進行了美國海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第一場戰役。美軍驅逐艦在未被發覺的情況下,悄悄駛進日軍運輸船隊中間,用魚雷和船上127毫米口徑的大炮擊沉了4艘日軍運輸船後,未傷一兵一卒撤出戰鬥。在盟軍一連串的慘敗中這只是一次小勝,盟軍在婆羅洲的所有抵抗艱難支撐到1月底就結束了。
本文節選自《落日:日本帝國的覆滅》,作者:安德魯·威斯特,格裡高裡·莫特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