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裡過大年|放爆竹貼門神,竟和李世民玄武門之變有關

2020-12-22 齊魯壹點

吾球商業地理祝願每位球球,在新的一年內,莫打擦邊球,以鑽地球的精神,讓事業像滾雪球那樣越滾越大,最後譽滿全球!

《元會》

(三國)曹植

初歲元祚,吉日惟良,乃為嘉會,宴此高堂……歡笑盡娛,樂哉未央。

《守歲》

(唐)李世民

暮景斜芳殿,年華麗綺宮。

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

階馥舒梅素,盤花卷燭紅。

共歡新故歲,迎送一霄中。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賣痴呆詞》

(宋)範成大

除夕更闌人不睡,厭禳鈍滯迎新歲。

小兒呼叫走長街,雲有痴呆召人買。

《爆竹》

(明)黎淳

自憐結束小身體,一點芳心未肯灰。

時節到來寒焰發,萬人頭上一聲雷。

《鳳城新年辭》

(清)查慎行

巧裁幡勝試新羅,畫彩描金作鬧蛾。

從此剪刀閒一月,閨中針線歲前多。

《甲午元旦》

(清)孔尚任

聽燒爆竹童心在,看換桃符老興偏。

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歡笑拜新年。

過年總是在鞭炮聲開啟的。

當鞭炮聲由稀漸密,由遠漸近,冬季凜冽的空氣中到處都充滿著硫磺味兒,我們就知道,年又一次來了。

誰也不會否認,小時候對過年都充滿著期待。中國人節衣縮食勤儉持家了一年,就為了這幾日的歡娛。更重要的是,春節還意味著草木凋零的冬天即將過去,春暖花開的日子就要到來,因此人們自然要以最隆重、最熱鬧、最喜慶的方式來迎接。這就等同於,過年是一場歡樂嘉年華。

所以,那種對過年的期待,總讓人不由自主地能聯想起朱自清寫的《春》,「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

於是,我們的心也活起來了。

【圖說:這個時候的孩子,往往是最膽大的】

就像每年例行的春晚都是以例行的群舞作為開場篇一樣,中國人的過年,一開始也是熱衷於載歌載舞的。

在古代,過年時的拜天祭祖,都帶有一定的巫術禮儀特徵的,而這種特徵,正是通過動態激情的舞蹈所表現。

舞便是巫的外象。甲骨文中的巫字同舞字,也是很多見。到了周初,經周公「制禮作樂」即理性化的體制建樹,將天人合一、政教合一的巫的根本特質,制度化地保存延續下來,成為中國文化大傳統的核心。

於是,從半坡陶片起,我們就愛舞了。有人說,從現在看我們的文明,可以說我們文明的核心靈魂是舞出來的。

【圖說:看這腰鼓和長綢,心就蹦了起來】

不過,周公的「制禮作樂」,也一併將人們的行為舉止規範化了,到了孔子再「哀而不傷,樂而不淫」的調節,老百姓跳舞的欲望就慢慢減退,興趣轉到走親訪友、吃喝穿、博戲,拜菩薩等等去了。

當然還有前面所說的燃放爆竹。不過,這得等到唐代「爆竹祖師」李畋的出現。

民間有關於他的美麗傳說,說的是當時南川河兩岸時聞有人被山魈所害,連唐太宗李世民都被驚擾得龍體不安,遂下詔全國求醫。出生於湖南瀏陽南鄉大瑤的李畋受先人「燃竹驅祟」的啟發,拜藥王孫思邈(其時隱居瀏陽城東「孫隱山」)為師研製火藥,將火藥填入竹筒內,改「燃竹」為「爆竹」。後又學習造紙技術,用紙筒代替竹筒,改「竹爆」為「紙爆」。

從此,「以紙卷之、以藥爆之」的爆竹(又稱鞭炮、編炮)問世……這種費盡苦心研製出爆竹,日後不僅用來驅祟避邪,保護一方平安,更為太宗驅鎮邪魅。李畋救駕有功,因此被唐太宗敕封為「爆竹祖師」。

後來,李畋子孫在老祖宗的發明基礎上,又開發出了新型的品種——煙花,此品種和鞭炮遂總稱「花炮」。《中國實業志》有載:「中國花炮之製造,始於唐,盛於宋,而發源於瀏陽也。」

有了爆竹,過年從味覺,到視覺,再到聽覺,都日發的生動起來。

【圖說:每個孩子都有過這樣的時刻】

王安石在「爆竹聲中一歲除」,到了明清時代,花炮更是走入尋常百姓家。

資料謂,清鹹豐年間,鞭炮莊號遍及湖南省內外各埠,煙花鞭炮年產量猛增,大瑤、金剛頭、潭江、文家市及城區等地百分之九十的居民以家庭作坊式生產,煙花鞭花已開成大行業,素有「十家九爆之稱」。每到年關,百姓家家戶戶通過燃放爆竹煙花來祭神祭祖,表示慶賀,求神靈祖先保佑全家順利,萬事如意。

另外,中國民間還有「開門爆竹」一說,在除夕夜零點到來也意味著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的第一件事就是打開大門燃放爆竹,一為了除舊迎新,二為了喜慶。不管家富還是家窮,這一掛爆竹總是免不了。家富的人,為了討喜,或者顯示自身的實力,爆竹可以接二連三地放到天明。當然,也有的風俗是,有人在除夕夜熬不住就休息,到天明起床後開門,再放開門爆竹。

這個時候,也許最開心的莫過於每戶每家的孩子。他們或躲在大人的身後,看著大人們點燃爆竹。或自己捂著耳朵,小心謹慎地將火條伸向了二踢腳的鞭引,然後趁著鞭引哧啦哧啦地縮短,趕緊蹦開,然後想聽又怕聽似的,聽取「萬人頭上一聲雷」。而大人們平時管教甚嚴,但此時也任孩子鬧騰,有的就在旁邊笑呵呵地,「聽燒爆竹童心在」,也覺得自己都童心未泯了。

隨著爆竹漸次放起來,新年的另一個「表」情——春聯也開始貼了起來,紅底黑字,印入你的眼帘。

王安石說,「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這裡的新桃換舊符,指向的就是春聯。

在宋之前,民間傳說天下的鬼都畏懼神人神荼、鬱壘,於是常用桃木刻上這兩位的模樣,放在自家門口,以避邪防害。以後,為了節省麻煩,乾脆在桃木板上刻上他們的名字代替。認為這樣做同樣可以鎮邪去惡。這種桃木板後來就被叫做「桃符」。到了宋代,流程又進一步作了改進,開始在桃木板上寫對聯,一則不失桃木鎮邪的意義,二則表達自己美好心願,三則裝飾門戶,以求美觀。日後此舉便演變為了用紅紙寫春聯。

【圖說:沒貼過春聯者,不足以語新年】

與春聯一起貼的,有年畫,什麼《福祿壽三星圖》什麼《天官賜福》什麼《五穀豐登》還有什麼《鯉魚跳龍門》,都有一定的寓意在其中。因此,中國也出現了年畫三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除此外,貼的還有窗花,以及「福」字。不過這「福」字很多時候是倒過來的,寓意「幸福已到」、「福氣已到」。當然,少不了門神。因為鄉下人家的大門總是兩扇對開的,所以榮登門神之寶座的,也是成雙成對。

不過,門神也得有資格認證。其一需要有正氣和武力,二需要相貌出奇,因為古人相信,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稟性和不凡的本領。所以,能當門神的絕不會是現在的高帥富,他們大多怒目圓睜,相貌猙獰,手裡拿著各種傳統的武器,隨時準備同敢於上門來的鬼魅戰鬥。在唐朝以後,除了以往的神荼、鬱壘二將以外,人們又把秦叔寶和尉遲恭兩位唐代武將當作門神。

相傳,唐太宗生病,聽見門外鬼魅呼號,徹夜不得安寧。說起來,山魈也好,鬼魅也好,大概跟李世民當年為爭奪皇位,而發動玄武門之變,截殺了太子李建成,最後又大開殺戒有關。畢竟是手足相殘,得了皇位,總是心虛。但好在有這兩位將軍手持武器立於門旁鎮守,第二天夜裡就再也沒有鬼魅搔擾了。

其後,唐太宗讓人把這兩位將軍的形象畫下來貼在門上,這一習俗開始在民間廣為流傳。

當年味變得越來越濃,廣大的女性卻開始越發的辛勞。

按照舊中國「男主外女主內」的風俗傳統,祭祀大事與她們無緣,但是她們不僅要給家裡掃塵,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還要給家人及自己布置穿著打扮,「巧裁幡勝試新羅,畫彩描金作鬧蛾」。

過年無疑是她們展示女性美的大好時機,所以要要巧制首飾試做新衣,猶如現在滿大街東奔西跑的時尚妹妹。

除此外,她們還得精心準備年夜飯。也許得等到年夜飯過後,大家一起圍爐守歲時,「從此剪刀閒一月」,終於有了難得的清閒。

至於守歲的習俗,興起於南北朝,「是夜,禁中爆竹山呼,聲聞於外,士庶之家,圍爐團坐,達旦不寐。」

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歲的詩文,「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守歲也叫「照虛耗」——古人點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同時,守歲是全家人聚在一起聊天、玩耍,也是一次難得的團圓。

【圖說:以前看著春聯守歲,但現在你還看春晚嗎】

如果再深入一點探討,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守歲顯然是一個象徵。古人特意拿出這個帶有交接意味神聖意味基因意味的夜晚,讓我們打量被平時忽略了的時間。」

在當代作家郭文斌所著的一本書裡,他是這樣描述鄉土中國經典的守歲樣式:「爹和娘在炕上擁被而坐,兄和嫂在炕頭圍爐而坐,小子們環繞在周圍,靜聽年的腳步響過除夕,天倫之樂如水瀰漫。直到『坐久燈燼落,起看北鬥斜』。」——在他看來,那也許就是幸福最原始的狀態了,就是親情最原始的狀態了。時間變得可看,可聽、可嗅、可觸。

有守歲,也便有賀歲。

李世民的「共歡新故歲,迎送一霄中」,便表達了他對辭舊迎新的歡悅之情。

儘管民眾的興趣有所轉移,但舞蹈在宮廷的慶典儀式中,依舊有一席之地。

事實上,李世民本身就是一舞蹈高手,《資治通鑑》曾記載,在降了頡利可汗的慶功派對上:「酒酣,上皇自彈,上起舞,公卿迭起為壽,逮夜而歸……」想必為了賀歲,他亦曾再「起舞」一番。

只不知,是古典舞蹈還是HIPHOP?

都說過年是風俗、習俗、民俗,但這「俗」,根據毛公鼎、郭店楚簡等文獻推論,通「欲」,即人們欲望的集中體現,也就是說,是欲望的需求促成了風俗、習俗、民俗的產生。

而人,吃是大欲,中國人尤重。自然,賀歲總離不開美食。所以,李世民可以盡情開派對,曹植等人就可以大宴賓客。

曹植在《元會》中的描述,其實就是說春節是良辰吉日,到時會高朋滿堂,大家盡情歡笑,快樂無窮。

不過,朝賀赴宴的官員要「衣裳鮮潔,黼黻元黃」。當然,回報他們的宴席也是「珍膳雜沓」,冷盤、熱菜,分層推上……可以說,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筵席也出現了新特點,其場面更為宏大,禮儀複雜、菜餚豐富。這些熱冷盤之中,應該有魚鮓、五味脯、胡羹、胡炮肉、蓴羹、蒸豚(就是蒸小豬)、跳丸炙、武昌魚……這些都是這一時期流行的名菜。

當然,也很可能有我們今天已經司空見慣的乳製品。但這也僅僅是因為大批西北遊牧少數民族入居中原,促進了中原畜牧業發展,才讓他們有了酪(發酵乳)、酥(酥油)、乳腐(乾酪)等食物可吃。這些食品在當時算得上高檔。也許,吃完飯,他們還可以喝喝「荼」,亦即我們今天所說的「茶」。

在三國時期之前的文獻中,「茶」字不見經傳,只有「荼」字。好在隨著茶樹種植的增加,茶葉在南方已逐漸成為一種普通飲料,蜀人飲茶習俗已傳至長江中下遊地區。

有時想想,過去那些年的孩子渴望過年,想吃點好的很關鍵,歡娛有時倒退居其次。鄉下的新年,雖然比不上那些精英分子式的熱鬧,但好歹也有雞鵝,外加各種小零嘴,還有壓歲錢。只是誰也沒想到,今天的生活水準發展得這樣讓人意想不到,平常的日子也如同過去的新年,這年自然而然地在心頭便淡了。

幸好還有爆竹和春聯在提醒我們,年的存在。

--------------------------------------

過年微話題

#元旦#中國的元旦,據傳說起於三皇五帝之一的顓頊,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又稱元日、元長、元朔、元春。「元旦」一詞最早出現於《晉書》:「顓帝以孟夏正月為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的詩中。中國最早稱農曆正月初一為「元旦」,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指「日子」,元旦合稱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從漢武帝起,又規定孟喜月(元月)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農曆的正月初一)稱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這種狀況到了民初之後又有所改變,元旦的時間前移,成了公曆新年的第一天,它空出來的位置,則專門使用春節,或者大年初一等等區別之。@袁世凱

#神荼和鬱壘#在中國古代神話中,相傳有一個鬼域的世界,當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蓋三千裡的大桃樹,樹梢上有一隻金雞。每當清晨金雞長鳴的時候,夜晚出去遊蕩的鬼魂必趕回鬼域。鬼域的大門坐落在桃樹的東北,門邊站著兩個神人,名叫神荼、鬱壘。如果鬼魂在夜間幹了傷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鬱壘就會立即發現並將它捉住,用芒葦做的繩子把它捆起來,送去餵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懼神荼、鬱壘。於是民間就用桃木刻成他們的模樣,放在自家門口,以避邪防害。後來,人們乾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鬱壘的名字,認為這樣做同樣可以鎮邪去惡。這種桃木板後來就被叫做「桃符」。 @王安石

【圖說:相比這兩位大神,今人更熟悉的是秦瓊和尉遲恭】

#第一副春聯#據說五代時的後蜀國國君孟昶是個喜歡標新立異的國君,在公元964年歲尾的除夕,他突發奇想,讓他手下的一個叫辛寅遜的學士,在桃木板上寫了兩句話,作為桃符掛在他的住室的門框上。這兩句話是「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上一句的大意是:新年享受著先代的遺澤。下一句的大意是:佳節預示著春意常在。由此開始,桃符的形式和內容都發生了變化,這不僅表現在開始用駢體聯語來替代「神荼」、「鬱壘」,而且還擴展了桃符的內涵,不只是避邪驅災,還增加了祈福、祝願的內容。這就成了我國最早的一副春聯。@花蕊夫人 @趙匡胤

#寫春聯# 明人解縉,門對富豪的竹林。除夕,他在門上貼了一副春聯:門對千根竹,家藏萬卷書。富豪見了,叫人把竹砍掉。解縉深解其意,於上下聯各添一字:門對千根竹短,家藏萬卷書長。富豪更加惱火,下令把竹子連根挖掉。解縉暗中發笑,在上下聯又添一字:門對千根竹短無,家藏萬卷書長有。富豪氣得目瞪口呆。@楊慎@徐渭

--------------------------------------

採寫 | 王千馬(中國企業研究者,中國商業地理寫作第一人。出版有小說《媒體這個圈》、《無所適從的荷爾蒙》,主編有《無法獨活:致餵大的年輕人》、《不焦慮的青春》,近年來相繼推出《重新發現上海1843-1949》、《海派再起》、《寧波幫:天下第一商幫如何攪動近代中國》、《盤活:中國民間金融百年風雲》、《玩美:紅星美凱龍30年獨家商業智慧》、《紫菜爸爸》以及《新製造時代:李書福與吉利、沃爾沃的超級製造》、《大國出行:汽車裡的城市戰爭》等作品。)

圖片|除署名外,均來自網絡

編輯| 大腰精

製作 | 粉紅女佩奇

本文內容由壹點號作者發布,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

相關焦點

  • 貼門神:為何古代門神只供秦叔寶、尉遲恭?別的大將不能守門嗎?
    貼門神來源 門神在古代,是人們在春節貼在門上的一種年畫,在遠古時期,就有了這種貼年畫的習俗,其寓意便是驅邪避兇。在古代,我們所說的過「年」一說,便是從「年」這個怪獸而來。相傳這種怪獸總會在過年的時候打擾人們的生活,所以就要在門上貼門神,擋住這些怪獸。
  • 過年貼門神的傳說
    春節過年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會貼春聯,貼門神,喜氣洋洋過新年。圖片來源於網絡感謝欣賞關於貼門神的傳說是這樣的。唐朝初年,唐太宗李世民做了皇帝以後,勤政愛民,國泰民安,老百姓都生活的很幸福。但是李世民卻有一個苦惱,每到過年的時候就會心緒不寧,夜做惡夢,御醫看了也看不出有什麼病,國師也說不出是什麼原因,大家都為唐太宗的情況感到憂心,唐太宗自己休息不好,再加上心情不好,身體每況愈下。就在大家一籌莫展時,丞相魏徵就向唐太宗建議,一是要天下百姓過年時貼春聯放煙花爆竹歡慶新年,二是請秦瓊大元帥為李世民門前站立守衛。
  • 在「玄武門之變」的前夜,李世民和李建成到底誰佔優勢?
    武德九年(626年),唐朝爆發了著名的「玄武門之變」,秦王李世民殺死了自己的大哥、太子李建成,由此成為名垂青史的「千古帝範」唐太宗。那麼在「玄武門之變」的前夜,李世民和李建成到底誰佔優勢?
  • 唐朝名將秦瓊和尉遲敬德為何成了圈粉無數的門神?
    在過去,每年春節到來之際,中國不分江大江南北,千家萬戶都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要貼門神——說來奇怪,門神有很多種,秦瓊和尉遲敬德最受歡迎,敬奉他們的人最多。秦瓊和尉遲敬德都是唐朝名將。在李世民部下,秦瓊才算真正發揮了自己的特長,先後打敗了宋金剛、竇建德、王世充、劉黑闥,並參與了玄武門之變,立下了赫赫功勞。在玄武門事變後,秦瓊被封為左武衛大將軍,食七百戶。戰爭結束了,秦瓊反而經常生病。他告訴別人:「我從小就投身戎馬,歷經大小戰鬥200多常陣,多次受重傷,前前後後流的血有幾斛多,怎麼會不生病呢?」
  • 玄武門之變到底是誰挑起的?李淵為何很快就讓位李世民了呢?
    感知,太多人對「玄武門之變」,存在著錯誤理解與認知,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歷史事件稱謂為「玄武門之變」呢?而不是,稱為「玄武門事件」?或「玄武門慘案」呢?人們知不知道,玄武門事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一個「變」字!這個「變」字,就指:事件的改變、變更、劇情發生了變動!什麼是「變」?
  • 玄武門之變中,李世民的仁慈留給了誰?看這10個人就明白了
    玄武門功臣的兩種說法在玄武門之變中,秦王李世民帶著十名親信及士兵,埋伏在玄武門,等待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這一天是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關於玄武門之變時李世民帶的是哪十位?在《舊唐書》中就有不一樣的說法。
  • 李靖未參加玄武門之變,李世民照樣重用他,秦瓊卻為何得不到重用
    唐朝建立初期,李唐王朝更是名將如雲,而李世民也是靠著帳下的這一群虎將,發動了「玄武門之變」戰勝了太子李建成,坐上了大唐王朝的第一把交椅。李世民在職期間,開創了長達22年的「貞觀之治」,再一次向世人證明,他便是那個當之無愧的天選之子。
  • 「玄武門之變」完全是李世民的責任嗎?皇帝李淵又有哪些過失呢?
    身為皇子的李世民,通過發動「玄武門」軍事政變,斬殺了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並命令手下大將尉遲敬德帶領秦王府的人馬,衝進皇宮,解除了皇帝身邊的禁軍,將皇帝李淵劫持,將皇帝李淵趕下皇位,淪為有名無權的「太上皇」。從表面上來看,是李世民不守人臣之道,犯上作亂。
  • 玄武門之變背後真相,史官不敢如實記載,王國維:李世民差點弒父
    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初四,這天是李世民向皇位發起最後衝鋒的日子,當天他在長安皇宮玄武門誅殺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並逼迫李淵退位,史稱「玄武門之變」。從李建成和李元吉被殺,再到李淵主動讓位,一切都太順利了。事出反常必有妖,當玄武門發生激戰時,李淵在做啥?
  • 玄武門之變的疑案,唐高祖李淵為何沒有命令外地勤王軍隊救駕?
    發生在公元626年的玄武門之變是唐朝初年歷史上一個非常有名的事件,雖然這次事件的贏家李世民開創了貞觀之治,並解決了前朝無法解決的諸多軍事政治難題,帶領大唐走向強盛之路。但玄武門之變,卻是唐太宗李世民人生中少有的汙點。從本質上而言,唐太宗在玄武門之變當中的所作所為就是弒兄奪位,就這一點,唐太宗李世民根本沒有可辯駁的餘地。
  • 玄武門之變李世民弒兄殺弟,是被迫無奈,還是早有預謀?
    文|書生 玄武門之變是唐朝時非常重要的一個事件,對唐朝產生了深遠影響,對此有人認為,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是被逼無奈,也有人認為是早有預謀,目的就是為了奪權,那麼真相到底是什麼呢?
  • 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為何不殺了李淵?弒君、弒父別想當穩皇帝
    公元626年7月2日,秦王李世民在太極宮的北門玄武門發動政變,史稱玄武門之變。玄武門之變中,秦王李世民親手射殺了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被尉遲恭射死。李世民將自己的親兄弟殺死了之後並沒有滿足。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有一口氣殺死了李建成的五個兒子和李元吉的五個兒子。短時間內,李世民殺死了十二位親人,而且還霸佔了李元吉的妻子。
  • 玄武門之變,李世民只是一個走投無路的賭徒,李建成到底錯在哪
    對於歷史愛好者們來說,唐代眾多傳奇一直是經久不衰的熱點話題,這個朝代一直是不斷開創歷史的朝代,不僅產生了有史以來最為開明的君主之一,還產生了有史以來第一位正式的女帝,此外,楊貴妃的愛情故事、玄武門之變的大變局……無一不令人久久回味,常憶常新。今天我們就來重新梳理一遍唐代開國以來第一件大事:玄武門之變。
  • 玄武門之變:李世民身後的男人房玄齡
    中國歷史幾千年來名臣將相出了不少,但是能夠官爵長青幾十年,特別是作為開國肱骨,保持永久高位的臣子更是少之又少。大唐開國名臣房玄齡卻是箇中翹楚,那麼他官爵長青有什麼秘訣嗎?
  • 甘肅發現一碑文,揭開玄武門之變的真相,學者:李世民心機太重
    可以說形成了鮮明對比,簡直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並且《新唐書》中也不斷進行引導,讓人們覺得李世民之所以發動玄武門之變,那都是因為李建成和李元吉成天想著害他,李世民沒辦法才反擊。
  • 李世民帶十人發動玄武門之變,這十人最終是什麼下場?
    唐太宗也是中國歷史上明君的一代,他倡導的「貞觀之治」至今為人們所享受。但關於唐太宗一直有一個無法迴避的話題,就是他發動了「玄武門變」,殺死了自己的兩個兄弟,最終贏得了天下。唐太宗之所以能夠發動玄武門之變並取得勝利,與他的黨羽密不可分。今天,我們將盤點在玄武門變革中發揮重要作用的十位主要人物。
  • 李世民帶領十人發動玄武門之變,這十人最後都是什麼下場?
    不過,如若遇到聖主,那些開國大臣不但不會遭到迫害,反而優待有加,李世民就是這樣的聖主。公元627年7月2日,秦王李世民在玄武門發動政變,將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斬首於玄武門,接著有軟禁了高祖李淵,一頓操作猛如虎,李世民成功上位,開啟盛唐。
  • 玄武門之變,李淵為什麼袖手旁觀,任李世民叛亂,不救太子?
    歷史上的奪嫡之爭太多了,多得我們覺得皇宮之中,大家都是戰戰兢兢地活著,甚至不知道什麼時候,以什麼方式而離開了這個世界。最著名的奪嫡之戰是玄武門之變,關於這次事件眾說紛紜,史書記載或許不能解釋我們的眾多疑惑。
  • 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後,敢霸佔漂亮嫂子,為何不敢殺了父親李淵?
    但值得一提的是,李世民比起劉邦,雖然在能力方面不遑多讓,可在稱帝的過程中卻沒有劉邦那么正統了。 玄武門之變,對評價李世民來說,一直都是繞不過的坎。而在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的每個舉動都充滿了深意,比如說取走了自己的弟弟的妻子,逼迫李淵退位。但是為什麼此時的李世民有能力有地位,取走了兄弟的妻子,卻不願意對自己的父親痛下殺手呢?
  • 劉邦稱帶兵的功臣為功狗,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後,這樣對他的功狗
    對唐太宗李世民而言,在玄武門之變中跟隨他剷除掉了李建成、李元吉集團的那夥人無疑是他的最得力功狗。 這些人的結局都是什麼樣的呢? 玄武門之變前,李世民讓佔卜的人燒龜甲卜吉兇,張公瑾拿起龜甲扔在地上,力主行大事當果斷立決。李世民深然其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