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歲老人墓穴生活實紀:在山上種地養蜂,生活悠然自得

2020-12-24 典玭

他將墓穴改造成了世外桃源

網絡上有一個有些特殊的問題:如果你能拿到10萬月薪,猛獸馴獸師、殯儀館、毒物飼養員、驗屍官、危險雜技演員、守墓人當中,你更願意做哪一個工作?結果大部分的投票者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看起來似乎更安全的守墓人。

也許出於心中的恐懼,人們往往會害怕這些與死亡息息相關的工作,選擇守墓人興許也是無奈之舉。真實的守墓人的工作並不像其他工作那樣直面恐懼,往往只是默默守候在墓園即可,古時候的守墓人常常是接受官方指派身懷絕技的高手。

朝代變遷,每況愈下

守墓人的起源要追溯到秦朝的時候,秦始皇專門為當時的一些皇族設計了這個職務,以防止墓穴遭到盜墓者的破壞。那時的守墓人可以說相當於公務員性質,有著一大片土地,幫官方做事,領官方俸祿,甚至可以說守墓人在當時可以是一份相當吃香的工作。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守墓人的工作條件也每況愈下,到了清朝時期,朝廷已經很少給守墓人撥款了,那時的守墓人更多的是出於對先祖及皇室的敬意而自發堅持做守墓人的。到了清末甚至那原本微薄的俸祿也拿不到了,只有很少一部分人堅持了下來。

到了民國時期,所剩下的守墓人已經寥寥無幾,當時的民國政府出於對先祖的崇敬而專門指派了一些出身於清八旗子弟或者高官的人前往守護陵墓。儘管情況較晚清而言稍微好了一些,但由於這些人並沒有相關的工作經驗,導致很多陵墓沒有得到正確的保護。

新中國成立以後,浩浩蕩蕩的破四舊行動使得人們對這些工作更加忌諱莫深。時至今日,還堅持著做守墓人的已是屈指可數,只有當地政府偶爾會給他們一些少量的生活補助,艱苦而又清貧的工作環境使得這項由來已久的工作也因此幾乎在消亡的邊緣。

了解了守墓人的現狀後,除了在職的守墓人外恐怕是沒有人願意守在墳墓旁邊了,甚至連踏入陵墓都不情願。然而,現實中就是有這麼一個奇人,他就在眾人唯恐避之不及的時候主動選擇了墓穴,搬進了墓穴中,這一住就是三十年。

無家可歸,四處漂泊

這個人的名字叫做陶少堂,今年已經是83歲高齡,他原本生活在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之中,本可以就此平平安安地長大並普普通通地參加工作。然而,由於一次偶然的事故,陶少堂的父母雙雙被奪走了生命,從此,他只能寄居在爺爺家中,接受爺爺的照顧。

儘管爺爺十分疼愛年幼的陶少堂,同時居住在一起的還有陶少堂叔伯家的幾個表兄弟。這幾個表兄弟相當不待見身為不速之客的陶少堂,認為陶少堂是寄生蟲,因此常常排擠陶少堂,甚至於經常在學習、生活上排擠打罵陶少堂。

這導致陶少堂的性格越來越內向,因為寄人籬下,更是因為不想給爺爺增加負擔,他也從不向爺爺訴苦。日子一天一天過去,陶少堂只是一昧地忍耐著這種種艱難困苦,在熬到他長大成年以後,他便選擇了離開爺爺家,過上了四處漂泊的日子。

很快地,陶少堂便遇到了一個"好人",並在這人的介紹下得到了一份包吃包住的工作,起初他對這個人也是十分感激。然而,陶少堂工作了大半年以後,卻一分錢都沒拿到,當時和他朝夕相處的工友們都知道原因卻也不告訴他,最終他只能再次離開尋找新的安身之處。

陶少堂再次回到了爺爺家,卻發現自己的親戚們全部都不見了蹤影,原來的爺爺家早已經是物是人非。經過詢問後,陶少堂才知道,在自己離開期間,爺爺就已經去世了,而自己的表兄弟一家也趁此搬了家,完完全全斷絕了他的念想,這無疑給他帶來了巨大的悲痛。

安身立命,墓穴當家

陶少堂雖然返回了自己的老家,但他卻已經是舉目無親,家鄉的其他人與自己非親非故,更是不可能接納他。陶少堂發現自己返回家鄉並不能找到出路,最終只能開始了渾渾噩噩的生活,所幸當時山上物產豐富,他僅靠山泉野果就熬過了幾年的時光

偶然有一天,陶少堂在山上挖草藥的時候,發現了幾個煞有介事的洞穴,這讓本就一無所有的他產生了興趣,他便想要下到洞穴深處一探究竟。然而洞穴內卻是空無一物,陶少堂對洞穴的精妙構造感到佩服,便又返回村中,再三詢問後才知道這是幾座空墓穴。

陶少堂再一次回到了墓穴,意外地,他並不像村民那樣害怕墓穴的陰森恐怖,反而感到了舒適平和,或許是陶少堂感受到了墓穴和自己的共同點,他愈發覺得墓穴十分親切,聯繫到自己無家可歸,最終他乾脆決定搬到墓穴之中去定居。

說幹就幹,陶少堂本就身無長物,他當天便在墓穴中住了下來,而往後的一年時光,他漸漸地將空墓穴填滿,還自己親手製作了一些生活器具。經過長時間的積累,墓穴內有了床和桌椅等等必要的家具,看起來還真的有了家的樣子。

陶少堂還在墓穴的旁邊挖了一口井以供自己飲水所需,又種下了一些果樹養起了雞鴨,村民們偶爾也會為他提供一些幫助。此外,他還養了一窩蜜蜂,為自己提供生活需要的糖分,正是由於自己多年在外漂泊的經驗,他才能迅速振作起來改善自己將來的住處。

現如今,陶少堂已經有了一些經濟來源,他在山上開墾了十畝地,能夠賺取一定的生活費,他的生活也變得豐富起來,也因此不再那麼內向孤僻,反而四處結交了不少朋友。每當閒暇時間就和朋友一起聊天打牌、下下象棋,日子過得別提有多麼滋潤了。

結語

當地派出所得知了陶少堂的事跡後,本想為他提供一些幫助,還說要給他安排住宿和生活必需品。陶少堂為此表示十分感激,然而,已經在自己親手搭建的小窩住習慣的他並沒有接受民警的邀請,他已經把墓穴當成了自己的家,而派出所所長最終表示尊重他的想法。

對於陶少堂來說,墓穴就是他的綠洲,是他的天堂,也是世外桃源。正是因為有了墓穴,他才能夠重新振作擁抱生活,也為他打開了與人交往的窗戶。雖然如今的陶少堂無兒無女,但卻生活得有滋有味,個中快樂,恐難以同外人道也

相關焦點

  • 七旬老人種地養蜂一年收入七萬元,20年沒有出過大山
    有一位老人姓王,今年73歲了,一米八的個頭,洪亮的嗓音,挺直的腰板,看上去不像是長年累月下苦幹活的人。老王住在大山裡,常年種十幾畝地,還養八十箱蜜蜂,今年蘋果和蜂蜜賣了70000元。老人將近20年沒有出過大山,為的就是幹活養家,因為他感到一家十口人在一起非常的幸福。
  • 退休了回山村種地養蜂,石板當紙水作墨練字,寫對聯抒情言志
    安康鎮坪,朱先鵬老人退休後回到山村生活已15年,當初回山村是因為要和老伴一起去照顧嶽母,慢慢的朱先鵬喜歡上了大山裡的生活,看書、練字、養蜂、種地,享受恬靜的田園生活。圖為老人在家門口練字,這塊天然石板是老人練字的「紙」。山上撿來的石頭是一方天然的硯臺。
  • 湖北86歲老人,在墓穴生活35年,曾言:怕人不怕鬼,單著就挺好
    眾所周知,當今社會上有一種群體,叫「孤寡老人」,他們的配偶已經離世,兒女也不在身邊,過的一直是獨居生活,缺少陪伴和樂趣。然而,對於已經86歲的陶少堂來說,一個人的生活已經習慣了,他一輩子都沒有娶妻,也沒有兒女,而且住的地方也與眾不同——在山上的墓穴裡居住。
  • 農村70多歲老人還要種地如何看待?網友說出原因,你能理解嗎
    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是農村70多歲老人還要種地如何看待?網友說出原因,你能理解嗎現在農村的60歲以上的老人,都是從從前的苦日子熬過來的,甚至一些年紀更大的經歷過舊社會的痛苦,經歷過抗日戰爭的年代,那個年代農民連自己的生命都無法保障,挨餓是常有的事兒。
  • 81歲老人養蜂半世紀,自創多種養蜂工具,怕蜜蜂丟失樹下睡3個月
    要下雨了,河南省嵩縣大章鎮小章村的山溝最深處,81歲的董學大爺用塑料布遮蓋晾曬的油菜杆。「要說也錘過兩遍,不會再有啥了,老懶,別人家早就弄完了,我是想起來了攤開曬曬,忙起來就忘了。今年油菜籽不好,打不下多少東西……」還沒蓋完,豆大的雨滴就砸在地面上,印成一朵一朵梅花。董大爺曬油菜籽的地方是兒子家,他自己的房子在鎮上。
  • 「我的脫貧故事」養蜂讓我一家過上了「甜蜜」生活丨黃平縣紙房鄉...
    還記得5年前,我家的日子著實過得捉襟見肘,家裡原本就有四個孩子,哥哥意外離世後,嫂子又不告而辭,留下一個無依無靠的兒子同我們一起生活,加上父母和妻子,一家就有9口人,五個孩子都要上學,開支很大,因此,早在2015年初,我家就被識別為貧困戶。面對上有老、下有小的這樣一個家庭,我和妻子不得不外出打工。
  • 犟媳婦紮根深山養蜂 生活比蜜甜
    家裡太窮,趙朋10歲就被寄養在廣西柳州的小姑家。高中畢業後,他在當地打工,並與小一歲的黃江萍相戀。後來,他們又一起到杭州打工,趙朋送外賣,黃江萍在物業公司做前臺服務員。為了讓老兩口脫貧,駐村第一書記胡庶紅走訪發現老兩口還有一個兒子趙朋,就反覆勸說趙朋回家發展中蜂養殖產業。黃江萍就這樣跟著趙朋回來了。
  • 70後不願種地,80後不會種地,90後不提種地,將來農村誰種地?
    目前我國確實存在「70後」不願種地,「80後」不會種地,「90後」不提種地的這種說明。現在農村地區大部分種地的人都屬於中老年人,而絕大多數年輕人則選擇外出打工。有的年輕人覺得在外打工要比在家種地賺的錢多,還有的年輕人不願意待在農村的原因是覺得沒有大的發展,但不管是哪種原因,目前我國農村地區種地的人確實要比以前少得多。大多數的年輕人對於種地來說都沒有什麼清楚的概念,甚至都很少提到種地的事情。
  • 一位68歲老人訴說:有人在熱鬧中尋找快樂,我在清靜裡悠然自得
    但在現實生活中,許多人更習慣於追求繁囂熱鬧,還有人願意欣賞這份平淡無奇嗎?一位忘年之交,68歲的趙老伯在退休之後,就毅然選擇了這樣一種獨特的養老生活。品茗閒聊時,他時常說:有人在熱鬧中尋找快樂,我卻在清靜裡悠然自得。
  • 警方透露陝西埋母男子封存墓穴入口,老人曾有厭世想法
    新京報訊(記者 胡巍)5月6日,陝西省靖邊縣男子馬某將79歲母親遺棄至廢棄墓坑掩埋一事,引發社會關注。馬某所在社區工作人員介紹,馬某經濟狀況較差,收入不穩定。多位鄰居表示,此前照顧馬某母親的馬某弟弟有智力問題,無力照顧母親,因此母親搬來和馬某居住。
  • 俄羅斯老婦人獨自一人生活,80歲生日當天跳傘為自己圓夢
    80歲老人的生日應該如何度過?通常家人們會為老人設宴,其樂融融地慶祝這值得紀念的一天。然而,一名俄羅斯老人卻通過一種極限方式為自己送上了80歲的生日禮物。塔瑪拉據俄羅斯《共青團真理報》6月16日消息,俄羅斯一名老人選擇通過跳傘來慶祝自己80歲生日。在6月11日當天,她乘坐飛機到達四千米高空,在專業人士陪同下從飛機上縱身一躍,成功體驗了跳傘並安全落回地面。
  • 老年人網際網路生活報告:60歲老人成新興網絡衝浪族
    (一) 80%老人每日籤到,一天5次打開APP每天清晨5點,老年人大軍開始起床,他們往往會在床上躺臥一陣,打開手機,完成APP上的籤到打卡任務。趣頭條《報告》顯示,大多數老年人都是在早上5-7點起床,並開始手機衝浪,而在9點老年人湧入APP的數量達到高峰,之後回落。
  • 農村六七十歲以上老人真實的生活狀態
    在農村,六七十歲的老人天天過著怎樣的生活,因人而異,大致分為兩類人:一類是有退休金的,他們的夕陽紅生活多彩多彩。有的老人可能去農村老年活動中心去下下象棋,跳脫廣場舞,聽聽京劇;也可能聚集三五好友,一起在聊聊過往的英雄事跡,聊聊當下的國家大事,聊聊閒談趣聞,在歡聲笑語中度過每一天,也可能來一輛自行車,一個馬扎,一個水壺,來一場說走就走的短途騎旅行,在運動中輕鬆度過每一天,也由可能正在用一部相機記錄生活的點滴小事,在自媒體的時代運營的屬於新事業,可能——;總之有收入,夕陽紅,晚年生活多姿多彩。
  • 做甜蜜日子的人 自主創業、退伍軍人陳雙全養蜂記
    陳雙全原是武警陝西消防西安七中隊退伍軍人,家有兄妹七人,雙全排行第六,在他6歲時,母親雙目失明,9歲時,父親英年早逝,在大哥陳運喜的操勞下,他堅持讀完小學便回家務農,砍柴、放牛是他7年的成長印記,從小的苦難教會了他做人一定要感恩的道理。
  • 隨筆——種地、生娃、養豬、釀酒,農耕文明的美好生活
    這種基因影響至深,以至於種地的意識,自古以來滲透到從皇帝到平民的所有階層。我在北京看到很多高檔的別墅,前後的花園空地,常常被開闢出來種菜。而在農村的老人,只要還能夠走得動路,家裡的菜園都不會丟荒。 還是三五九旅南泥灣開荒種地,西北邊陲屯墾天山腳下。時至今日,在吹沙填島的南海,在西域高原,或者是沙漠邊疆,甚至在非洲的維和部隊營地,中國軍人都能夠紮根土地,種出蔬菜瓜果,顯示出中華文明頑強的生存能力,也展示著中國人追求美好生活的勤勞智慧。
  • 八十歲老人賣蔬菜和手工豆芽、酵子、只為不拖累兒女,快樂生活
    這是一位八十歲的老奶奶,她原本是住在農村的,因為兒子孝順老人,就在縣城給老人買了一個小院子,一來是老奶奶住不慣樓房,二來老奶奶的家就在縣城的邊上,還可以到農村去種地。現在,老奶奶的丈夫於去年已經去世,兒子、兒媳婦住的是樓房,縣城的小院子就住著老奶奶一個人。
  • 【脫貧故事】延安市寶塔區柳林鎮:養蜂產業有「甜頭」美好生活有...
    為了打好脫貧攻堅戰,延安市寶塔區柳林鎮黨委政府從提升貧困戶的「造血功能」入手,突出產業發展,創新扶貧模式,針對有勞動能力而無就業渠道的貧困戶加大資金、物資投入,積極鼓勵他們發展養蜂產業,讓政策資金跟著貧困戶走,貧困戶跟著好政策、好思路走,走出貧困,走向富裕。
  • 九旬孤寡老人,22年花費20萬,為自己建造了布滿機關暗器的墓穴
    在湖南就有這麼一位老人,年老的他身邊已經沒有任何可以照顧自己的人,對於自己的後事只能靠著自己一手操辦。這位老人名為梁富生出生於1926年,算一算現在的他已經有90多歲的高齡,現在的他身邊已經沒有任何的親人了。
  • 一些日本老人從不「養兒防老」,晚年生活怎麼辦?
    現在國內的獨生子女父母對養老問題非常糾結,討論很多,我在日本工作了多年,對日本人的生活方式與生活習慣都有所了解,我來說一下日本人的生活習慣及養老問題。第一點是:幾乎所有的日本老人都不「養兒防老」。這是國家之間生活習慣和文化差異問題造成的。
  • 七十歲老人會扔到山上自生自滅,一部不忍直視的人性物語
    在日本信濃,一個與世隔絕的群山中,一群還過著原始生活的村落有一個習俗:到了70歲的老人無論男女都要被送到楢山上。美名回歸山神懷抱,實則是棄老,以節省口糧。故事就在村裡的樹墩家展開。大兒子辰平的母親阿玲婆馬上快滿70歲,將要被送到深山裡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