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時期,日本國內的雜誌,為何都是報社發行的?

2020-12-22 芳談歷史

明治七年到明治十年的雜誌界,一個突出的特點是內容專門化。諸如評論、政論雜誌的出現,宗教雜誌的發展,學術、醫學雜誌的增加,漢詩、漢文等文學雜誌的誕生,都說明了這種傾向。

書法雜誌封面圖

一、評論雜誌方面

《民間雜誌》,創刊於明治七年二月,它是慶應義塾的機關雜誌。編輯有福澤諭吉、小幡篤次郎。該刊宗旨是振興農村的開發事業。但從第二期起,登載該社福澤和中上川彥次郎等人的評論,涉及到政治、經濟教育各個方面。明治八年六月停刊。明治九年九月復刊,政題為《家庭叢談》,箕浦勝人擔任編輯。

明治十年六月又重新恢復《民間雜誌》這個刊名,並改為日刊。但是該刊發表社論,對大久保利通被暗殺一事進行了評論,觸怒了政府,二個月之後被追停刊。無論怎麼說,該雜誌是早期啟蒙性的評論雜誌,為青年讀者所喜愛。

《明六雜誌》,明治七年三月創刊,由「明六社」出版,並因此而得名。「明六社」是由進步學者西周、西村茂樹、津田真道、中村正直、福澤諭吉、加藤弘之、森有禮等發起結成的。該雜誌是綜合性雜誌的先驅,它對政治、經濟、社會、思想問題進行廣泛的評論。每月平均出3200多份,最初一年總計售出106000(十萬零六千)多份,可以認為是有相當影響的。然而,明治八年六月公布《新聞紙條例》以後,因規定了讒謗律,言論自由受到限制,於明治八年十一月,經多數人決議,停止出版,共出四十三期。

在這之後,曾參加「共存同眾」團體的小野梓於明治八年一月創刊了《共存雜誌》。箕作麟祥等洋學者於同年六月出版了翻譯雜誌《萬國叢話》。明治九年七月,中村敬宇創辦了《同人社文學雜誌》。那時的文學一詞同現在文學一詞的含義是不一樣的,當時,所謂文學,是高級思想感情的總稱。

二、政論雜誌方面

政論雜誌一類雜誌的目的是鼓吹當時剛抬頭的民權思想,進行政治批判。冠以新聞題號的《評論新聞》,是一本有代表性的政論雜誌。該雜誌創刊於明治八年三月,創始人為鹿兒島人海老原穆、橫瀨文彥,小松原英太郎等也加入該雜誌社工作。他們共同對當時的日本政府展開了猛烈的批判。該雜誌激烈宣傳革命論,印刷數量多達一萬份以上,在鹿兒島散發。有人認為,這也是日本爆發西南戰爭的一個原因。

除此以外,明治八年創刊的《採風新聞》,明治九年三月創刊的《湖海新報》、《草莽雜誌》,都曾爭相登載一些過激政治論文。這些雜誌均於明治九年七月被迫停刊。但是被禁止發行之後,它們改頭換面,繼續出版,進行鬥爭。

三、宗教雜誌方面

《報四叢談》(明治七年八月創刊》、《明教新志》(明治八年八月創刊),《七ー雜報》(明治八年十一月創刊)等雜誌均屬宗教雜誌。《報四叢談》由大內青巒編集,執筆者大都是與佛教有關係的進步人土。該雜誌不僅討論佛教問題,也評論時政,對思想界有很大影響。《明教新志》(也叫《教會新聞》)由大內主辦,是一本佛教兼時事報導的雜誌。

《七一雜報》是日本第一本基督教雜誌,由新教徒擔任編輯工作。從社長今村謙吉、編輯部長村上俊吉到本雜誌的撰稿者,都是與基督教有關的日本人,其中也有外國傳教士。如前所述,神佛分離使佛教徒逐漸覺悟起來,他們決心用自已的力量抵抗時代的潮流。《明教新志》、《報四叢談》就是佛教界這一思潮的產物。另一方面,經受諸多迫害的基督教終於獲得傳教自由,他們以繼續布道為目的,創辦了《七一雜報》。

四、有關學術問題的雜誌

有關學術問題的這類雜誌之中,有明治十年六月由東京大學學生發行的《講學餘談》。東京大學學生課餘舉辦茶話會就各種專門學問進行討論,發表演說,從法律到自然科學,內容十分廣泛,這就是該雜誌的特點。學生們的目的,是通過該雜誌的發行,把科學推向社會。這一點令人注目。

此外,還有不少與醫學有關的雜誌。如《陸軍醫事雜誌》(明治七年十二月創刊發行)、《醫學雜誌》(明治八年五月創刊發行)、《順天堂醫事雜誌》(明治八年十月創刊發行)、《醫事雜報》明治九年五月創刊發行)、《西醫雜報》(明治九年十月創刊發行)、《東京醫事雜誌》(明治十年二月創刊發行)等等。當時,西洋醫學發展很快,因此,在此時的日本醫學方面的雜誌自然也多了起來。

五、漢詩、漢文學的雜誌盛行

在明治時期,漢詩、漢文學盛行的雜誌之中,最有影響的雜誌包括:森春濤的《新文詩》(明治九年二月創刊發行)、服部誠一的《東京新詩》(明治九年四月創刊發行)、岡本監輔的《東洋新報》(明治九年七月創刊發行)、佐田白茅的《明治詩文》(明治九年二月創刊發行)、成島柳北的《花月新詩》(明治十年一月創刊發行)等。

一些為明治新政府所排斥的失意右翼志士,不滿足於卑俗的劇作,便通過漢詩、漢文抒發自已悲憤鬱悶的心情,這是漢詩、漢文雜誌日增的原因。同時,作漢詩、漢文,讀漢詩、漢文,也是當時知識分子必須具備的教養;於是形成了漢詩、漢文熱。

從明治十年起,出現了很多諷刺時事的「狂詩」、「狂文」、「戲文」。受這種風潮的影響,以《團團珍聞》為代表,相繼出版了一些滑稽雜誌。概括地講,這一時期,雜誌開始向專業化發展,雜誌的數量也急劇增加起來。而且,一個引人注目的情況是,不少有影響的雜誌是由報社發行的。《報四叢談》、《共同雜誌》是由《郵便報知》報社發行的,《洋洋社談》由《朝野》報社發行;《講學餘談》由《東京曙》報社發行。

雜誌作為報社的副業出現,是印刷條件得到改善的結果。但是,同時也必須充分肯定,報社在其他領域對早期日本傳媒事業的發展,是起了重要作用的。

相關焦點

  • 日本明治初期的報紙行業,在經歷了嚴冬之後,為何會蓬勃發展?
    明治四年五月,參議木戶孝允發行了《新聞雜誌》,接著,於明治五年二月,以參議員大隈重信、江藤新平為後授,發行了《東京日日新聞》,自稱為左院(日本法令審議機關——譯者注)御用的《日新真事志》問世,六月,郵政部負責人前島密創刊了《郵便報知新聞》。此外,各地方在縣廳保護之下,也出現了不少報紙。
  • 侵華戰爭時期,日本國內的報紙廣播是如何報導的?
    這五家報紙都在東京、大阪或其他主要城市設立本社,在其他城市設立分社,出版的報紙面向全國發行,在日本新聞輿論界居主導地位。其中,《東京日日新聞》、《朝日新聞》、《讀賣新聞》為日本三大綜合性日文對開報紙,影響尤其深廣。20世紀30年代,日本雜誌業出現了所謂雜誌出版的全盛時期,形成了幾家最有影響的重要期刊。
  • 日本明治時期女性茶道教育為什麼興起?
    與此同時,日本是一個極其注重禮儀的國度,在我們看來已經達到近乎苛刻的程度,似乎任何一件尋常的事情,在他們眼中都有著森嚴的規矩與禮儀,其中尤以茶道最為繁瑣。日本的茶道源自於古代時期派往中國唐朝學習先進文化的「譴唐使」,在學習先進文明技術的同時,他們將茶文化一併帶回了日本。
  • 明治時期的日本,國民生活看上是慢節奏的,海濱浴場分男女區域
    2:明治時期的日本普通人生活情景 3:明治時期的日本普通人生活情景
  • 5分鐘搞懂什麼是日本「明治時代」!原來這些都是「明治Style」
    明治時代」的日本快速接受西方文化,人民的生活有了很大的巨變,現在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東西和生活習慣,很多都是在「明治時代」就出現的喔!想要體驗明治時代的生活,不用捨近求遠,跟著「樂吃購!日本」一起從日常生活中來了解何謂「明治Style」!
  • 日本明治時期《梅嶺百鳥畫譜》
    幸野梅嶺是日本明治時期著名的畫家和教育家。他為日本京都畫派奠定了基礎。本書收錄了梅嶺三套畫冊:《梅嶺百鳥畫譜》(清末楊守敬題序)、《梅嶺畫譜》和《梅嶺畫鑑》。其中《梅嶺百鳥畫譜》流傳於我國清代,以楊守敬的作品為序。
  • 日本的報紙和雜誌是如何產生發展的?
    幕府末期,是日本大眾傳播的黎明時期。嘉永六年(1853年),貝利率領的美國艦隊來到日本給德川幕府以重大影響。在此以前幕府要員通過荷蘭的《荷蘭傳聞書》了解海外情況。這種《荷蘭傳聞書》當時是不公開的。但是,與各國籤訂條約的結果《荷蘭傳聞書》也不得不公開化了。安政元年(1854年)起,政府要員們不再閱讀「傳聞書」改由荷蘭政府直接向日本政府提供報紙。
  • 走進日本「明治時期」,感受不一樣的日本風情
    《萬葉集》是日本現存最古老的和歌集,全集20卷,共收有和歌約4500首,另外還有一些漢詩。其中百餘首由柿本人麻呂所作,他寫的長歌氣勢雄偉莊重,短歌也體現出他是一位高度成熟的抒情詩人。明治村集中了明治時期的多類建築,是一座建築博物館。從教堂,校舍、警察所,銀行,郵局,醫院,監獄,以至名人住宅、交通車輛等,生動地介紹了明治時代的建築風格與文化。其佔地面積有50萬平方米。
  • 大日本明治三十年一圓介紹
    沒錯,當時徐福將秦代的文化帶到了韓國日本等國家,貨幣交易的文化也不例外。到了中國唐代,日本的律令政府(朝廷)積極的採用唐朝的文化制度,貨幣也是使用的唐朝的「開元通寶」銅製同時開始發行「和同開珎」。當時的日本人對貨幣還不是很熟識。朝廷開始強制使用貨幣,而把貨幣儲蓄與官位聯繫起來的這種方法,也起到了促進貨幣在日本流通的作用。
  • 明治政府所推行的資產階級改革,在日本歷史上稱明治維新
    明治政府實際上是地主資產階級的聯合政權。明治政府成立以後採取了一系列有利於發展資本主義的政策和措施,從而為發展資本主義開闢了道路。1868年3月,明治天皇宣布了新政府的施政綱領《五條誓文》,4月,又頒布了關於國家制度、機構的法令《政體書》。
  • 肖戰又有雜誌採訪了,將於日本發行,共8頁內容
    楔子近日,關於肖戰又有雜誌採訪的消息,在網絡上傳播開了,並且還是有官方預告的,只不過,此次發行的地方卻不是在國內,而是將於日本發行,共有8頁內容,這也使得很多國內的粉絲羨慕不已,畢竟,關於肖戰的雜誌採訪,上一次見到還是在《博客天下》的時候,《肖戰:學會與不同的聲音相處,在成長時接受批評
  • 從日本古代到明治時期建軍後,日本陸軍的後勤制度都有哪些變化?
    那時候的士兵口糧也都比較一般,因為日本古代都是比較匱乏副食的,所以通常來說都是以主食為主。總的來說,那時候的日本在後勤制度上十分原始,放到世界上也屬於是落後的存在了。 明治時期初創的後勤制度 在日本近代的明治時期,這種原始的供給制度,隨著明治維新出現了變化。在1871年,日本設置了陸軍部和海軍部後,日本開始摸索進行後勤供給制度的規範化。
  • 日本明治時代的政黨、元老與軍部三方博弈
    資料圖:明治元老山縣有朋  《書屋》雜誌  元老舉薦制在明治憲法中沒有任何規定,它的存在實際上是憲法政治的變態。在日本資本主義的初始發展階段,這個體制有著它的特殊優勢。在國內,它可以在短期內集中國家力量完成資本積累,搞好基礎建設,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服務。在國外,可以運用國家力量去開拓殖民地,掠取原料和產品市場,保護本國資產階級利益,這時期明治憲法體制尚未顯示出問題。
  • 從明治加碼國內市場,看奶源供應的重要性
    前不久,日本明治乳業通報顯示,其母公司株式會社明治以約280億日元,約18億元人民幣收購AustAsia Investment Holdings Pte LTD.(澳亞公司)25%股份,收購金額為2.544億美元,折合18億元人民幣。在完成股權收購後,澳亞公司將成為株式會社明治的關聯公司。
  • 首次揭示了明治時期日本人的海濱浴場在男女之間的差異?
    第一次,明治時期男女有別的海濱浴場和日本人的海濱浴場是如何變化的?阿諾德·根特(ArnoldGenthe,1869-1942)生於德國一個學者家庭。他來到美國,在家教工作了兩年,從事古典語言學研究。時光可以追溯到根特去了日本在那裡呆了六個月,他用相機記錄了明治時期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他死後,國會圖書館從他的工作室獲得了大約20000張從未出版過的照片,現在你可以看到其中一些了!這些照片反映了日本人的生活。此時的圖像充滿了現代氣息海灘長崎,這不是現代的記錄。接下來,欣賞一組根特同期日本女性的照片。
  • 日本明治時期文壇宗師:保衛國家權益,唯一的審判機關「打」!
    所謂的日本明治時期的愛國情懷:尊皇愛國沒錯,讀過這本小說的人應該有這個印象,那個時候,日本的許多國民都有高尚的愛國情懷,這種高尚比較極端,殊不知是以其他國家利益為代價換取的!但這篇小說也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示,只有國家利益才高於一切,在任何時代都不為過。
  • 老照片 1870年代日本 正是日本明治時代
    一組十九世紀七十年代日本的老照片,那時候正是日本明治時代。明治天皇上臺以後,通過明治維新使日本迅速崛起,脫亞入歐,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國力日趨強盛,成為亞洲唯一能保持民族獨立的國家。    身穿傳統禮服的日本婦女。
  • 光緒帝和明治都是年輕即位,主導維新變法,為何結局截然不同
    文 人文視角編輯 九歌中國和日本的近代史,兩者有很多的相似之處,都是落後的封建社會,都遭到西方列強的侵略。兩個國家都進行過維新變法,但是卻走上了不一樣的道路,最後日本通過甲午戰爭,把中國打敗了。在研究晚清和日本的近代史時,會發現明治天皇和光緒帝都是年輕即位,都曾主導過維新變法,但是一個成功了,一個失敗了,其中原因不得不令我們深思。光緒帝和明治天皇都是年輕即位,為何晚清和日本會相差如此之大。
  • 《浪客劍心》:日本明治維新時期的激烈爭鋒
    而劍心這一熒幕形象的原型是幕末素有「千人斬」之稱的河上彥齋,他做殺人狂魔的這段時期正處於維新變法最黑暗的時候——幕末時代。 日本藩制難得可貴的是,雖然政治、軍事力量相對分散,也正因為如此才能更容易擺脫幕府的控制,而且最終長州、薩摩等藩能夠達成一致目標,使這股分散的力量最後集中起來,給敵人致命的一擊。 二. 明治維新中的激烈爭鋒 1.
  • 民國十年袁大頭、大日本明治三十年龍洋幣
    藏品信息藏品名稱:民國十年袁大頭、大日本明治三十年龍洋幣類別:錢幣年代:民國、清晚期規格:直徑:3.91cm、重:27.0g日本貿易銀元是近代流入我國外國銀元中較為常見的一個品種,因幣面有飛龍圖案,故俗稱為日本龍洋。其正面圖案為環繞的珠圈和設計獨特的小太陽圖案,兩側為呈弧形排列的櫻花枝葉,中間的文字為漢字"一圓",下面是綢帶紮成的同心結;背面的圖案為"飛龍戲珠",周邊的文字有"大日本"和"明治三十年"字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