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至死細思讓人恐懼

2020-12-09 獨處才是你自己

文化精神枯萎有兩種典型方式:一種是喬治·歐威爾在《1984》描繪的獨裁統治,自由、民主都將失去意義;另一種是奧爾德斯·赫胥黎在《美麗新世界》中認為失去自由是因為人類漸漸崇拜那些使他們喪失思考能力的工業技術。

奧威爾害怕的是那些剝奪我們信息的人,赫胥黎擔心的是人們在汪洋如海的信息中日益變得被動和自私;奧威爾害怕的是真理被隱瞞,赫胥黎擔心的是真理被淹沒在無聊煩瑣的世事中;奧威爾害怕的是我們的文化成為受制文化,赫胥黎擔心的是我們的文化成為充滿感官刺激、欲望和無規則遊戲的庸俗文化。在《一九八四》中,人們受制於痛苦,而在《美麗新世界》中,人們由於享樂失去了自由。簡而言之,奧威爾擔心我們憎恨的東西會毀掉我們,而赫胥黎擔心的是,我們將毀於我們熱愛的東西。

波茲曼在《娛樂至死》中提到,奧維爾的預言已經落空,而赫胥黎的預言則可能成為現實,文化將成為一場滑稽戲,等待我們的可能是一個娛樂至死的「美麗新世界」,在那裡「人們感到痛苦的不是他們用笑聲代替了思考,而是他們不知道自己為什麼笑以及為什麼不再思考」。

在中世紀的歐洲,社會傳播模式以口語為主導,兒童與成人之間沒有交往的技術性困難,彼此分享著基本相同的文化世界,因此「童年」並不存在。而在印刷技術普及之後,文字閱讀開始成為主導性的傳媒,兒童不得不經過相當長時期的學習和訓練,在「長大成人」之後才能夠獲得屬於成人的知識與「秘密」。這就在童年與成年之間建立了一道文化鴻溝。而電視時代的來臨則重新填平了這條鴻溝,兒童不再需要長期的識字訓練就能夠與成人一起分享來自電視的信息,兩者之間的文化分界被拆解了,於是,童年便消逝了。

並不是說娛樂和文化一定勢不兩立,問題也不在於電視展示了娛樂性內容,而在於電視上的一切內容都必須以娛樂的方式表現出來。波茲曼的結論是,在電視的強勢影響下,一切文化都依照其轉變成娛樂的程度而被人們接受,因而在不同程度上都轉變成了娛樂。「除了娛樂業沒有其他行業」——到了這個地步,本來意義上的文化就蕩然無存了。

尤其在21世紀,新的科學技術使得信息源源不斷增加的同時,信息的重要性一落千丈。信息後浪推前浪地進出於人們的意識,並帶給人們支離破碎的時間和被割裂的注意力。在瞬間傳遞、不斷更新的信息浪潮中,每個信息所處的社會環境和文化環境被割裂開來,受眾所接受的只是「碎片化」的語境,甚至整個世界都變成了信息所存在的語境。這些沒有依據、毫無關聯、支離破碎或流於表面的信息常會讓人產生錯覺,以為自己知道了很多事實,了解了很多文化,實際卻離事實真相越來越遠,離文化內涵也越來越背道而馳。

赫胥黎曾預言:一旦無人想讀書,無人想知道真理,一旦文化成為滑稽戲,文化就滅亡了。無可否認,波茲曼的書名就像是一種詛咒,人們在娛樂至上的環境中失去了思考的本能,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

相關焦點

  • 皇帝微信群與「娛樂至死」
    有的人純粹把它當做笑話看,有的人覺得它實現了寓教於樂,小部分人覺得是對歷史的不尊重。對此,我的觀點是:這是一篇很有趣的歷史入門文章,值得一看。但我真正想探究其實是下面這三個問題。為什麼這篇文會火?是誰在看?它真的能承擔起寓教於樂嗎?01 有趣=意外驚喜+熟悉將這篇趣文純當做笑話來看,是需要基礎的歷史知識積累的。
  • 全媒派 |「娛樂」何以「至死」?如何糾正流行文化對《娛樂至死》的...
    例如,評論家和普通人都經常會用「娛樂至死」來指責不負責任的娛樂業以及那些沉迷網路遊戲的青年人。 當娛樂至死成為一種批判流行文化的「語料」,波茲曼便退居幕後,甚至無力糾正人們對於他的誤讀。
  • 《娛樂至死》:不要讓娛樂吞噬你的大腦,禁錮你的自由
    尼爾波茲曼是美國著名的文化學者,擅長研究媒體生態學,著有《娛樂至死》一書,該書出版於1985年,當時網際網路還未普及,美國的電視取代傳統印刷術後,信息媒介被電視定義,趨向於娛樂化,一切生活方式都走向娛樂,群眾逐漸變成娛樂的附庸。
  • 毀掉羅志祥的,是娛樂至死的臺灣演藝圈
    羅志祥三個字這幾天屢次登上娛樂頭條。 從前女友周揚青爆料他的私生活混亂,到臺媒宣揚羅媽媽斥責周揚青毀了兒子的事業,再到田馥甄轉發相關爭議文章。反正,羅志祥已然身敗名裂,《創造營2020》、《極限挑戰》、《這就是街舞》三大綜藝恐怕也不敢再啟用他。
  • 知識賽道悖論之年:「娛樂至死」的抗爭
    而在求知慾的本能驅使下,越來越多人患上了「知識焦慮症」,在無限非我信息的洗禮中,像是一個恐懼黑暗的孩子。流量左右的市場:都在琢磨如何「殺時間」問題出在了哪?網際網路成了連接人與信息的主要渠道,但同時也是商業的修羅場。
  • 恐懼和死亡陰影下的2020萬聖節,美國人選擇這樣過
    這個節日被認為是人們祭祀亡魂的時刻,長期以來,人們把萬聖節冠以"恐懼"、"鬼怪"、"死亡"等標籤。 在萬聖期間,人們可以盡情"製造恐懼、面對死亡",把一切情緒轉換為娛樂的方式,因為在第二天太陽升起時,一切又回到現實。
  • 爐石傳說:狂野至暗術或將改動?標準也能玩!娛樂效果拉滿!
    除此之外,狂野的至暗術和奇蹟法也在觀察名單之中,針對的修改單卡則是法師的任務和術士的血色綻放,不過至暗術雖然在狂野受挫,但是現在可以在標準版本使用!沒錯是標準,因為至暗時刻和拉法姆的陰謀這兩張卡並沒有退環境,只是沒法像狂野那麼快啟動。
  • 「家暴妝」、「化糞池警告」全網刷屏:娛樂至死,非蠢即壞!
    說實話,壹休每次看到這樣的新聞,都覺得既恐懼又氣憤。恐懼的是人性的惡毒,氣憤的是社會的沉迷。家暴作為嚴肅性議題 ,本該要喚醒更多人對它進行抵制,如今卻被人拿來模仿和調侃。娛樂至死,不僅是對受害者的二次傷害,更是對施暴者的縱容。用戲謔手法,對待惡劣嚴肅事件,何嘗不是一種人性之惡。2家暴有多可怕?
  • 別讓娛樂至死汙染了淨土!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現在這個時代成為了一個娛樂至死的時代。也許是由於我國正經歷急劇的社會轉型,在社會結構、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等方面不斷發生衝突與變化,隨之而來的是諸多的不協調、不適應,這就使得在我國現代化轉型過程中出現了諸多的社會病態,而娛樂至死就是其中最明顯的一個表現。
  • 給雷神山、火神山直播的施工設備取外號是不是娛樂至死的體現
    在疫區醫院建設這樣嚴肅沒有任何可供娛樂的因素存在的事件中人們卻自發的進行娛樂並不斷發展這是一種不斷深化娛樂思維的體現因此是娛樂至死的體現。 反方立論: 娛樂至死根據文本是指民眾沉醉於娛樂他們不知道為什麼自己要笑也不思考對於公共話題的理解力喪失,成為一個只知娛樂不能正常思考的人。
  • 實用心理學丨人為什麼會恐懼,怎樣克服自己的恐懼心理?
    大多數人都會有自己恐懼的事物,在很多情況中都會生出恐懼的心理,雖然恐懼的對象不同,但是恐懼是所有人類都會有的情緒。恐懼的情緒通常是人們深陷於某種危險情境,企圖擺脫而又無能為力的時候,這個時候,人們的內心就會產生擔驚受怕的情緒體驗。
  • 微博熱搜被約談,娛樂至死的社會,如何正確培養孩子的價值觀?
    但在微博熱搜被約談背後,我更關心:娛樂至死的社會,如何正確培養孩子的價值觀?「娛樂至死」的觀點,出自美國媒體文化研究者、批判家尼爾·波茲曼。1985年,尼爾·波茲曼出版了《娛樂至死》一書,解析了美國社會由印刷統治,轉變為電視統治的過程,深入剖析了以電視為主的新媒體對人思想認識、認知方法乃至整個社會文化發展趨向的影響,告誡公眾要警惕技術的壟斷。
  • 《娛樂至死》:電視時代|赫胥黎的預言可能成為現實
    今天小編帶大家了解《娛樂至死》這本書,本文僅限於對電視娛樂方面的理解。《娛樂至死》是作者尼爾·波茲曼在電視娛樂行業出現並漸漸取代報刊行業這一特殊時期寫就的。尼爾·波茲曼敏銳地察覺到這一科技產品對人們生活乃至思維方式各個方面的影響。
  • 在娛樂至死的年代,你何必在乎朋友圈
    ,《情商高的人都這樣發微信》,《怎樣才能寫出刷爆朋友圈的文章》,《朋友圈謠言的5大套路標題!你爸媽的朋友圈中招了嗎?》等等文章迅速走紅,不禁感嘆,朋友圈,確實滲入了生活,只是,我們需要過度的去在乎朋友圈嗎?那不見得,多年前,尼爾 波茲曼在那本著名的《娛樂至死》裡談到電視對生活的影響,細細思來,如今也差不多,只是電視換做了朋友圈。
  • 眾神狂歡:「奶頭樂戰略」下的娛樂至死
    布熱津斯基認為,這個「奶嘴」就是兩種娛樂方式: 一種叫做發洩型娛樂。比如開放色情產業,鼓勵網絡暴力遊戲,鼓動無休止的口水戰等等; 另一種叫滿足型娛樂。
  • 一位抵制聖誕者的心聲:被娛樂至死的聖誕節,如何回歸宗教?
    比如每到聖誕節,他的同學都會外出娛樂,幹各種不道德的事,這讓他感到十分痛心。因此必須抵制聖誕,才能讓現在的年輕人認識到傳統美德的價值。於是我就跟他講了基督信仰的倫理,尤其是對婚姻的忠誠,反對婚前性行為等等教導。這位群友聽後覺得非常有道理,正是他一直所倡導的。
  • JOJO:人活著就是克服恐懼,做不到就會被變成紙
    沒辦法,為了立刻恢復身體狀態,就列印仗助去幫忙了,但是只限於找人,戰鬥不會插手。但是這個噴上裕也真的想讓人揍他,這麼花心,還有3個姑娘對其不離不棄的,他是如何獲得三個姑娘的放心的,又是如何讓她們相處這麼融洽的?你們想知道他是如何做到了嗎?羨慕嗎?你們都是我的翅膀!
  • 未知讓人恐懼,恐懼讓人瘋狂,電影《迷霧》讓我們看到真實人性
    對他們而言,在等待的過程中,不僅遭受到外面不知名怪物的威脅,潛伏在內心的巨大恐懼才是真正吞噬他們的心魔。《迷霧》高明的一點,就在於它有辦法循序漸進、一點一點把恐懼的感覺經由不同的事件準確地打進觀眾的心裡,節奏控制得相當精準,而且層次堆疊有序。
  • 萬聖節閒聊:恐懼是如何讓人付費的?
    一般來說,恐怖內容會讓人選擇逃離,但遊戲直播卻很相反,吸引了數萬人觀看,直播間也不停有人打賞,收入也相當可觀。我也看得很入迷,有時也會嚇尿,可是總是也不願離開直播間。那麼,恐懼是如何讓人樂意付費的呢?簡單說起來,我想有這樣幾個原因。
  • 青海成疫情後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消除恐懼的最好辦法就是面對恐懼
    在開始開工的時候,也有很多反對的聲音,這種擔憂也不無道理,不過每個人都要生活。現在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發展,像安徽省就已經完成確診清零的任務,事實證明只要防控到位病毒也不是萬能的。同樣的我們也不能太過於樂觀,要戰略上藐視敵人,戰術上重視敵人,要相信自己能夠戰勝,同時也要重視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