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人民軍的戰鬥力其實不差,但是戰術略顯呆板,這也跟其派系太多有關係。
人民軍主要分為三大戰術體系:蘇聯、日本、中國。
當時的朝鮮全面倒向蘇聯,軍隊裡有鞦韆蘇聯軍事顧問,金最看重的裝甲部隊基本都是蘇式做派。
日本殖民朝鮮半島相當長一段時間,男子到了年齡必須要去服兵役,或多或少都會有影響,人民軍開始在軍隊中的稱謂就是按照日本來的。
中國當初移交了三個半師給朝鮮,那是四野的精銳,解放戰爭時期立下大功,戰鬥力十足。
這三大體系交匯起來可以說能取長補短,但最開始肯定是互相不適應的,從前期順利時的戰鬥經過就能看得出來。
前期朝鮮人民軍威風凜凜,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美韓沒有做好準備,他們壓根就沒想過會真的開打,甚至朝鮮人民軍南下的那天,南韓還公開宣布沒有發生戰鬥,就是為了避免激怒朝鮮。
全然沒有準備,那指揮肯定混亂。所以朝鮮吃了一波紅利,但後面其戰術實在難以恭維。
比如漢城戰役,人民軍用其自詡最精銳的第3、4師團作為主攻,因為有先進的坦克開路,戰鬥進行得很順利,南韓軍隊完全無法抵抗。
在佔領議政府後卻出了昏招,明明一路成功突破正適合穿插分割,打得敵人無法繼續組織有效的抵抗才是正確的選擇。
就因為此前的戰役計劃是在第一軍團3、4師團佔領議政府時,第二軍團也會在春川方向突破,兩個軍團協同進攻。
所以第一軍團的司令員金雄決定等一等,他認為自己已經提前達成了作戰目標,必須要等到友軍同步再進攻,戰術之呆板可見一斑。
這一等也就造成了多餘的傷亡,或許是認為南韓太弱,第4師團晚上休息時也沒做好防備,被南韓7師夜襲,損傷慘重。
第一軍團的情況不是個例,他在等待的第二軍團之所以沒能突破,也是因為呆板所誤。
第二軍團在春川方面只知道硬衝蠻幹,完全不講章法,守總比攻容易,蠻幹的結果就是幹不下,司令員金少俠還被迫召回了已經衝破防線的一個師團,這才勉強打了過去。
但是金少俠這一手導致了包圍圈出現了一個很大的缺口,因而被撤職。
這種蠻幹的風格讓我想到了蘇聯早期的作戰風格,只管硬懟上去,利用人口、武器的優勢來碾壓,這種如果遇上了旗鼓相當或是強過自己的敵人,那就容易造成很大的犧牲。
在人民軍中,有四野移交過去的三個師,可以不受重視,被用來去牽制翁津半島一帶的南韓軍隊,如果最早能集中力量一鼓作氣,根本就不會給韓國方面反應的時間,何需什麼牽制?
就算要牽制用二線部隊就足夠了,拿著久經戰陣的主力部隊去做偏師,實在耽誤時間。
所以說最終兵敗,在就能看出點徵兆,只是前期太順就掩蓋了這些,等到後面就徹底爆發出來。
朝鮮之所以能順,那主要還是因為南韓方面更爛,毫無準備之下出的命令更是讓人匪夷所思,比如說漢江大橋爆破事件,橋上還有近四千人,橋對面還有南韓第5師,不過李偽軍不管不顧,轟然就炸了,直接造成500~1000人的死亡,南韓第5師的結果也可想而知。
雖然是暫時阻攔了人民軍的南下,但兔死狐悲,南韓部隊更是毫無戰心了。
此後的水原戰役、大田戰役、洛東江戰役,朝鮮方面還是運用了一樣的戰術,他們主要講究一個推進,並沒有合理運用圍殲的戰術,結果就是導致自身的傷亡也很大。
根據資料顯示,從1950年6月至10月底,美軍共陣亡了8400餘人,韓軍陣亡7萬餘人,但朝鮮方面也付出五萬多人。人民軍當時可是擁有全副蘇式武器裝備還打了個出其不意的,蘇聯人可以運用這樣的戰法,那是人口夠多,但朝鮮前期軍隊才十多萬,這都折損過半了,越打戰鬥力自然越差。
其實到了釜山防禦圈後,美韓的軍隊數量已經勝過人民軍了,之所以沒有立馬反攻,就是為了吸引住人民軍,給仁川登陸創造條件。
人民軍果然就像輸紅了眼的賭徒一樣,把士兵像籌碼一樣全部堆到釜山一線,不斷從其治下調來預備生力軍,對中國的提醒也置若未聞,結果最後就被人掐斷了退路,美軍教育了人民軍什麼叫圍殲戰,有生力量被大部殲滅,導致中國最後不得不出兵。
如果人民軍的指揮能結合實際情況做出正確的戰略或許整個半島局勢就不一樣了,第一次在漢城付出了不必要的傷亡卻沒有吸取教訓,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