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有緣與新浪微博佛學一起禪遊龍泉寺,與13年第一次踏進龍泉寺相比,整體寺院建築規模擴大了好幾倍,信眾與遊客數量亦是不計其數,整個道場風清氣正,教風莊嚴。午齋後,先後參訪了圖書館與動漫中心,印象最深的當然莫過於與賢二的對話,或許筆者口音太重,賢二就沒有聽明白我一個問題……下午大眾在圓通樓與龍泉寺監院悟光法師進行了面對面互動,主要以釋疑的形式,由法師開示。其中有一個問題引起了筆者的進一步思考,即在日常工作中是要佛系還是要狼性?!
佛系一詞自去年底刷遍朋友圈後,被賦予了一定的文化內涵,即看破紅塵、按照自己生活方式生活的一種生活態度和人生態度,並且該詞還衍生出「佛系青年」、「佛系子女」、「佛系生活」、「佛繫戀愛」等等詞組。同時,「隨緣」亦成為「佛系青年」的口頭禪,蘊含了「都行」、「可以」、「沒關係」的佛系三連。
然,此處的「隨緣」與「隨便」似乎劃上了等號,被賦予了「無所謂」的內涵。查閱相關經典,如《寶星陀羅尼經》云:「若觀一切法,聚散隨緣,無有自性,猶如水月;如是解已,乃得菩提。」佛教講的「緣」即條件,因為世間萬物都處於瞬息萬變中,即無常;不同的因聚合不同的緣,會產生不同的果。佛教的「隨緣」是教導信眾在體悟世間的無常之際,若面對或遭受不同的境遇時,能夠認清其「真相」,並以積極的態度去應對它,而非消極的抱以「無所謂」的態度任由其發展。所以,若在工作中採取「佛系」的態度,可想而知,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另,關於狼性,通常被認為是一種團隊精神,主要強調創新精神和頑強的拼搏精神,是一種主動奉行自然界優勝劣汰規則,優化集體的危機意識,從而在有限或劣勢環境和資源條件下求生存和求發展的手段。換言之,是否可以理解為獲得利益而不擇手段!
常言道:「男怕入錯行」,對於職業的選擇,是人生一大事。何為善業,筆者認為只要是利益國家、利益社會、利益他人的職業都可謂之。按照佛教「因果法則」:種如是因,得如是果,若以損害國家、社會、他人利益為出發點而為自身謀福利者,即非「正命」。是故,錯誤的堅持怎麼會得到正確的結果呢!
筆者認為,在職場中,過於「佛系」與強調「狼性」皆是落入「常斷」二邊,正如儒家所言:「不偏之為中,不易之為庸」,做人做事應採取中庸的態度,佛教裡面謂之「中道」,即以積極的態度面對職場的變化無常,同時以「正命」而為之「精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