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犧牲》,亞歷山大自我獻祭式的「犧牲」詮釋生命意義和宗教信仰

2020-12-22 軌道為你而來

《犧牲》是塔可夫斯基的最後一部作品,每當想起他重病纏身,仍然奔走在拍攝一線,這種執著的精神總會讓我無限感慨。塔可夫斯基的前六部作品風格、主題各不相同,儘管從《潛行者》開始,《鄉愁》和《犧牲》延續了一定的寓言性,但在我看來,這部影片仍然在探索生命的意義和宗教的信仰,即使在最後時刻,他依然保持著樂觀積極的精神,並將其充分體現在影片之中。

本片得到了塔可夫斯基崇拜者英格瑪·伯格曼的全力支持,不僅獲得了拍攝的資金,伯格曼更將其合作班底提供給塔可夫斯基使用,確保了本片形式上畫面的美感、演員出色的表演和服化道的完美無瑕,也讓塔可夫斯基在生命最後時刻將對藝術的追求和留戀做到了極致。

他在此之前曾給父親寫信說「我的愛國主義情感請去看《鄉愁》,你會贊同我對自己祖國的態度。我相信善有善報,結束了這裡的工作之後,我很快會和安娜·謝苗諾夫娜、安德烈及拉拉回莫斯科,擁抱你和所有的親人。即使回去沒有了工作,對我也不是什麼新鮮事」。

可以看出,塔可夫斯基對祖國仍然充滿深深的眷戀,他將一腔熱血投入到《犧牲》的拍攝之中,多米尼克角色從《鄉愁》延續到了《犧牲》中的亞歷山大,從自焚的瘋子化身為大學的戲劇教授,但其對於精神世界的探索卻未曾止步,體現出塔可夫斯基主題的一脈相承。

下面我先簡要介紹一下本片的人物關係:亞歷山大曾經是著名的戲劇表演藝術家,他和妻子艾德沃居住在波羅的海的一座孤島,妻子與前夫有個女兒,離婚之後與亞歷山大結婚,與亞歷山大有個因喉疾失聲的小男孩,他們有一個家庭醫生維克多,還有兩個女僕,其中一個女僕為「女巫」瑪利亞,偶然間,他們得知了馬上要爆發核戰爭,整個故事就此展開。

儘管本片中仍然充滿了象徵、夢境與回憶,但這些技術層面的探討並不是本文的重點,作為末日理論的一種延伸,本文更想從塔可夫斯基對生命的探源、價值的找尋、人性的回歸和信仰的堅定四個維度來解析一下他想表達的主題元素,可以毫不誇張的說,這部影片中的每一句對話、每一個畫面都與主題的呈現息息相關,共同構成塔可夫斯基以及亞歷山大自我生命的獻祭。

01、生命主題的探源:從小男孩到母親,永恆不變的人道主義關懷

塔可夫斯基有句名言「我覺得與其多費口舌泛論藝術或專談電影功能,似乎都遠不及談論生命本身來得重要,因為藝術家如果沒有意識到生命的意義,很可能就沒有能力以他自己的藝術語言作出任何條理一貫的陳述」。

對於本片,塔可夫斯基仍然反對給出明確的分析與結論,不同的觀眾對於生命的領悟並不相同,有些人喜歡東方哲學的代表人物亞歷山大,有些人喜歡西方宗教的代表人物瑪利亞,有些人喜歡中學歷史老師奧拓,有些人喜歡家庭醫生維克多,每個人都會在這個故事中找到心中憧憬的對象,但下面我將聚焦在觀眾很少關注的「小男孩」和「母親」身上,闡述塔可夫斯基的人道主義關懷。

一個極容易被忽視卻至關重要的問題便是「小男孩」到底是誰的孩子?做過喉部手術的小男孩影片涉及鏡頭並不多,也沒有說過一句話,但從「小男孩」而非「兒子」的稱呼來說其中暗含玄機,指向的便是小男孩並不是亞歷山大和妻子艾德沃之子。

有很多細節透露出這一關係,妻子稱他「我仁慈的孩子」,亞歷山大反駁「怎麼是我的,是我們的孩子」;當孩子在亞歷山大身後時,亞歷山大本能的防備差點誤傷了孩子,他由此反問「我在幹什麼?」;聯想到艾德沃提到的「我曾愛著其中一個人,卻嫁給了另一個人,為什麼?」以及和維克多過從甚密的關係,我們不難推斷出,「小男孩」極有可能是艾德沃與維克多之子。

在這種情況下,亞里斯多德虛無感日增,但他沒有指責妻子的不忠,始終尋求著拯救自我和拯救世界的方式,如同一個深謀遠慮、心懷天下的哲人不停地自言自語,一方面,他對於每個生命極其尊重,另一方面,他認為每個生命都是值得被救贖的,因此,他將小男孩視如己出,飽含著對生命的尊重與救贖,而他對母親的依戀則更為濃烈。

本片從未出現母親的形象,母親的仁慈卻以《聖母像》與現實的女僕瑪利亞實現了關聯。影片中以亞歷山大口吻講述了塔可夫斯基親身經歷的一件事:「母親生病,他竭盡所能將屋外的花園幹掃乾淨,洗澡更衣,期待母親能在屋內看到煥然一新的花園,結果卻發現:原來的美不見了」。塔可夫斯基賦予女僕瑪利亞以聖母一樣的慈愛和美麗,給予她拯救世界的能力,其實質仍然與對母親的關愛密不可分,蘊含了其對母親自始至終的思念與關切。

作為最後一部影片,塔可夫斯基知道時日無多,他最無法放下的依然是他的母親以及那些在塵世中受難的百姓,亞歷山大的形象其實就是塔可夫斯基的生活寫照,他對「小男孩」和」母親」寄予了無微不至的人道主義關懷,並尋求宗教的幫助探究人類的終極價值,通過自己的犧牲喚醒世人對愛與希望的珍重,這種精神彌足珍貴。

02、終極價值的找尋:從肉體滅亡到精神新生,希望和救贖相伴而生,至死不休

對於人類終極價值的追尋主要涉及三個維度:人類活著的目的、存在的意義和他與環境的關係。每個人都不是孤立的存在,人與人、人與環境不可避免地相互影響,人類如何在群體中實現個人價值,又如何在孤獨中意識自身存在的意義,構成了塔可夫斯基所有電影的母題。

本片的設定很有意思,在亞歷山大50歲生日之時,全家人得知了世界將毀滅於核危機,原本對生活放棄了期待,無欲無求的藝術家竟然說出了「我一生都在等待這一天」,從渾渾噩噩到憤而覺醒,亞歷山大說「我真厭煩聽自己說話!廢話,廢話,廢話,現在我才明白哈姆萊特想說什麼。那些喜歡高談闊論的人,他不能容忍他們,完全是我的情況」。

一方面,作為戲劇教授,哈姆雷特是亞歷山大塑造過很成功的人物,另一方面,塔可夫斯基曾想要改編莎士比亞的戲劇,通過電影讓理想實現無疑是塔可夫斯基的潛臺詞,最後表明亞歷山大生活意志崩塌的根源正來源於這份虛無感。

奧拓在影片中相當於信使類的角色,他向亞歷山大傳遞了口信,告訴他拯救世人的方法便是和瑪利亞同房,此為第一場獻祭;點燃房屋,向上帝祈禱,此為第二場獻祭;這兩場獻祭與《聖經》中亞伯拉罕將兒子以撒獻祭給神的做法如出一轍,支開了家人、用桌椅做出祭壇的模樣,添柴放火,加以捆綁,奧拓不僅充當了亞歷山大的嚮導,更給予其精神的指引。

亞歷山大的房子「到處充滿了炫目的陽光,你母親和我一起看到這種美,這間房子是為我們建的,實在是個奇蹟」。房間中的光隱喻神的榮耀,而幸福的氛圍正如伊甸園般和諧寧靜,象徵著人類偷嘗惡果之後的欲望反噬,聯想到核危機不難發現,人類對知識和技術的追求正給人類帶來毀滅性的打擊。

亞歷山大斥責人們「對自然充滿了敵意,技術發展給我們帶來千篇一律的物質舒適和保護權力的暴力工具,我們已經淪為了野人」。由此可知,這種毀滅性打擊表象為核危機,實則為人類肆無忌憚的環境破壞以及盲目追求物質造成的結果。

塔可夫斯基並沒有喪失對人類的希望,由此將自己置於拯救者的位置,亞歷山大既可以奉獻出自己的肉體,也可以奉獻自己的精神,以求讓眾人獲得重生的希望,這種強烈的求生意志與塔可夫斯基強烈的人道主義關懷密不可分。

更可怕的是,影片上映時間為1986年5月9日,而蘇聯在1986年4月26日爆發出了車諾比核洩漏,可以說塔可夫斯基對人類終極價值的追尋一語成讖,也將電影藝術對生活現實的呈現拔高到了令人仰止的位置。

03、人性善良的回歸:從平淡生活到末日降臨,人性薄涼中流露出對善良的期盼

人性往往與欲望摻雜在一起,塔可夫斯基參透了人性的薄涼,但卻從沒有放棄對善良的回歸。影片中亞歷山大是一個獨善其身之人,在小島上享受著名利帶來的陽光、空氣與海洋,他的妻子因為名利而嫁給他,卻因為他的瘋癲而不斷投入維克多的懷抱。

表面上看這個家庭平淡幸福,但在真實生活背後卻隱藏著很深的危機。在人性面前,每個人都必須做出選擇,影片借用亞歷山大家庭的故事,探討的便是人性善惡之爭。當核危機來臨時,妻子艾德沃發出死亡式的哀嚎,長期浸染在藝術氛圍之中並不足以薰陶出對文明的秩序,相反,艾德沃根本不在意文明,而更關乎利益,由此揭開名利對人性的誘導作用。

亞歷山大總是說「人道主義迷路了」「人們總是防範別人」「人們把顯微鏡當搗錘使」,其實這是一種卑微的人生態度,無所不入的欲望存在於他身邊的每個人身上,妻子和醫生的背叛、奧託的迷惑、女兒的叛逆、兒子的失語。這些都是真實人性的再現,如果沒有這次核危機,一切都會風平浪靜、毫無波瀾,但危機暴露出了人性的真實,也指向了亞歷山大對善良的回歸。

現代文明以實利主義為特徵,財富物質成為社會生活的核心,人際關係日益冷淡,文化世界變得荒蕪,亞歷山大告別戲劇舞臺,探索世界真相正應對了「文化失語」的特徵。亞歷山大沒有鄙視這種人性薄涼,用自己的大愛和犧牲帶領眾人走向幸福彼岸。從內心來說,純良的人性與塔可夫斯基對藝術至死不渝的追求如出一轍,也讓觀眾對於最後的獻祭心存感動。

當然,很多影評家把亞歷山大當成瘋子,把用火燒房子當成天方夜譚。但塔可夫斯基在劇本成形之前就已定下最為重要的一場戲必須發生,構成全片的中心,便是通過燒毀房屋來完成人性救贖的意義。無獨有偶,在第一次燒毀時,膠片卡在攝像機中無法取出,只能重新搭建房屋完成了第二次燒毀,由此可見對塔可夫斯基來說,人性的善良必須通過儀式性的祭奠得以升華,人性薄涼中流露出他對善良的期盼和對宗教信仰的堅定信心。

04、宗教信仰的堅定:從自我拯救到普度眾人,自我犧牲置換精神的永存

前面幾篇文章都提過塔可夫斯基虔誠的東正教徒身份,但沒有提及到塔可夫斯基對東方文化的喜愛,尤其是日本文化和中國的道家思想。本片中亞歷山大聽著日本的能樂,穿著印有陰陽八卦的長袍,體現出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

道家講究天人合一,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要順勢而為,符合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這種崇尚自然高遠,鄙視功利主義的思想自然地流淌出來。本片是七部影片中唯一一部沒有採用蘇聯人身份的主演,預示著塔可夫斯基從東正教教義轉為向東方哲學探究信仰的道路。這兩種宗教信仰發生了不可思議的融合,核危機即為東正教中提到的末日危機,而從自救到救人則包含「道可道、非常道」的道家思想。

「犧牲」一詞本為宗教用語,原指祭祀或祭祀品,常與原罪相連。從「犧牲」題目可知,塔可夫斯基期待亞歷山大的犧牲可以換來眾人的救贖,這與東正教提到的苦難含義密切相關。普通人只有在苦難中才會投靠宗教,求助於上帝時才會想起上帝,正是這種現象把我們帶到了宗教本身的根源。

影片開篇處亞歷山大給小男孩共同栽種一顆枯樹,給小男孩講述信仰和生命的意義,「約翰每天帶一桶水爬到山頂給枯樹澆灌,三年每天如此,終於他看到了樹枝開滿了鮮花」,於是引申出「人們每天做同樣的事情,就像一種確定、系統的儀式,世界可能發生變化,有些東西變成了另外一種東西」,這裡說的便是虔誠的信仰,世界的危機也會轉換為人生的希望。影片結尾與此進行了呼應,做過喉部手術的小男孩發出了聲音,像是某種寓言:「爸爸,太初有道,這是為什麼?」「太初有道」本為《聖經·約翰福音書》中的第一句,意思為世界之初就有了語言。小男孩作為亞歷山大生命的延續,信仰已經在孩子的心中生根發芽。

在後記中,塔可夫斯基提到「人類面對天啟降至的靜默所呈現的一切醒目的徵兆,有否任何存活的希望?也許我們可以從一則枯樹中找到這一問題的答案。我這部電影便以這棵枯樹失去了生命所需的水為基礎,其在我的藝術傳記中佔有決定性的地位」。

可以看出,亞歷山大的犧牲正如虔誠的聖徒,從出生的洗禮、取教名、做禮拜再到傳教布道,種種苦行憎的生活方式都是為了精神的永存做出的努力,正如他曾對那些始終不理解他的已經失掉信仰的人們所言:」分手的時候到了,我去死,你們去活,誰的去路好,惟有神知道」。

《犧牲》闡釋了塔可夫斯基一生對於生命與信仰的探尋,他持之以恆地專注於平衡、犧牲、獻身精神、人格的陰陽等理念,成為他真正本性的一部分。這種自我犧牲目的便是為了人間充滿愛與和諧,與其追求永無止境的物質享受,不如尋找一條通往純淨心靈的出路。1982年12月26日,塔可夫斯基病逝於巴黎,享年54歲,他的墓地在距離巴黎五十公裡的聖熱尼伏耶·德·布阿小鎮,上面只有一塊小金屬牌寫著「安德烈·塔可夫斯基,1932-1987年」,除此之外,別無其他。但我更想提到他的理念「既然把電影作為藝術,就應該創造不朽的代表作」,他的七部作品便是其不朽的代表作。

相關焦點

  • 堅守與愛是對神最好的獻祭
    雖然幾乎所有人,只是把獻祭當作一種宗教行為,在一些重大的節日舉辦盛大的活動及獻祭儀式。但真正的獻祭,應是發自獻祭者靈魂深處對神的信仰及虔誠。當獻祭者遇到問題或到了重大的對所信仰神的節日,獻祭者通過獻祭,來抵達與神的溝通,以彰顯自我對神的無比虔誠,使自己的靈魂在對神的禱告中,得到靈魂的愉悅與安慰,或者在某個難得的異象中,抵達與神的溝通,得到神的啟示。」美神說。
  • 優秀作業 | 伊菲革涅亞的犧牲:神話、戲劇和圖像
    被搶奪的女奴布裡塞伊斯因代表榮耀的具體形態而成為了銳化阿基琉斯與阿伽門農矛盾的工具性人物,同樣,美神的容貌和雅典娜的手藝假設下的阿伽門農的女兒,只是象徵了在榮耀前黯然失色的一切的總和。雖然《荷馬史詩》中的「伊菲革涅亞」沒有出場也沒有獻祭,但阿特柔斯家族被詛咒的世代仇殺已是一個深入劇作家心靈的神話,伊菲革涅亞的犧牲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環。
  • 啟蒙運動是場積極變革,推進了歷史的進程,但與宗教信仰形成衝突
    在作為一個整體的人類可以處於這樣一種能夠自信、合宜地在宗教事務上運用他們自身的理性而無須外在指引的狀態之前,我們仍然有很長的路要走。然而我們確實擁有清楚的跡象……表明阻礙普世啟蒙、阻礙人類脫離自致的不成熟狀態的障礙正在逐漸減少。這些啟蒙理性和宗教信仰之間劃時代的衝突確實造成了深刻的困擾,並且因啟蒙原則支配了當代文明的塑造而延續至今。
  • 《鬥羅大陸》134集,唐三犧牲,小舞獻祭最催淚的一集
    當唐三所有技能全部用完之後,最終以犧牲自己,剝離魂骨送小舞擋住武魂殿的追殺,送小舞離開。但是小舞又怎麼能眼睜睜的看著唐三死去。小舞用獻祭自己的靈魂來復活唐三。小編劇情或許描述的得很簡單,但是動畫場面卻是讓人震驚的。有多少觀眾看到小舞獻祭自己的時候哭了呢?武魂殿這次的目的就是為了小舞,唐三假扮成唐銀混進其中,讓這次追捕出現了巨大的變數。
  • 健身是一門宗教,「自我成就」是最大的宗教信仰|GymSquare
    這種「宗教現象」,實現了難以置信的會員粘性。無論是SoulCycle的用戶多為教練的忠實粉絲,還是說CrossFit的訓練成癮率一度達到5%。是什麼讓健身成為宗教?大概率為「自我成就」的宗教信仰。在健身房,每一名健身者有同樣的信仰——苦難成就更好的自己。更好的自己,不局限在身體健康和外形吸引力,也有持久的幸福和滿足感。如何做到這一點,首先要將健身成就與生活緊密結合在一起。
  • 鬥羅大陸第134集:唐三犧牲自己,勇救小舞,小舞獻祭終落幕!
    《鬥羅大陸》迎來最令人不舍和催淚的第134集,在這一集中唐三獨自面對武魂殿眾多高手,就算身體重創,瀕臨死亡,唐三都沒有放棄保護小舞。最終唐三以犧牲自己的方式,剝離了魂骨,想讓小舞得以脫身。不過小舞早就把唐三視為這輩子最在乎的人,用獻祭的方式來救唐三。連同靈魂都融入魂環之中,這麼做只為了復活唐三。
  • 唐三犧牲自己,小舞用獻祭來復活唐三
    最終唐三以犧牲自己的方式,剝離了魂骨,想讓小舞得以脫身。不過小舞早就把唐三視為這輩子最在乎的人,用獻祭的方式來救唐三。連同靈魂都融入魂環之中,這麼做只為了復活唐三。這一對的情感,甚至超越了唐昊和阿銀,太刻骨銘心。武魂殿窮追不捨武魂殿這一次的目標就是獵殺小舞,唐三的出現是最大的變數。
  • 動蕩時期的猶太人,宗教信仰可曾變過?
    當某些重大的,威脅生命的,不可逆轉的情況發生時,為了生存,他們將被動或主動地選擇改變他們習慣的一些生活方式和傳統觀念。使其適應實際情況。通常人們將其視為合理和合理的自我保護,但另一方面,如果此更改不受限制,則它將成為一個奇怪的「他人」而不是一個人。它是「同化」,是另一種滅絕形式,仍然存在,但不再相同。個人,團體,國家,國家等都是如此。
  • 揭秘:猶太人的信仰(猶太教的由來以及意義)
    愛因斯坦說:「人類生命的意義是什麼?或者聯繫到這個問題來說,任何生物的生命的意義是什麼?要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就意味著要有宗教信仰。…凡是以為他自己的生命和人類的生命是無意義的人,他不僅是不幸得很,而且也很難以適應生活。」對於猶太人來說,他們很少會思考這個問題,因為他們中的大多數一生下來就站在他們敬愛的上帝那一邊。
  • 鬥羅大陸:生命因愛而存在意義,小舞和唐三靈魂相融
    鬥羅大陸開播至今已經有了200多億的播放量了,這樣的成績被稱為國漫的領頭羊也不為過了,而目前的劇情還處於非常精彩的小舞獻祭片段,這樣來看,在周六最新一集播出之後,播放量還會迎來一個爆發式的增長。小舞獻祭是鬥羅大陸裡最感人也是最為關鍵的一段劇情,以這段劇情為節點,唐三和武魂殿正式成為了不死不休的關係,而在小舞獻祭之後,唐三也將獲得自己的第一個十萬年魂環,雖然技能並不是非常契合唐三,但這畢竟是十萬年魂環衍生出的技能,自然也不會弱。
  • 《安德烈·盧布廖夫》,詳解塔可夫斯基關於俄羅斯宗教的哲理思考
    此時這位瘋姑娘扮演的便是「聖母形象」,她的出發點便是犧牲和救贖,讓盧布廖夫真正體會到信念與博愛,完成了對自我的救贖。02、彌賽爾意識:以盧布廖夫形象暗喻耶穌的犧牲和救贖,表明對宗教信仰的虔誠和對人生意義的追尋彌賽爾是上帝創世之前製作的七個事物之一,也就是受膏者(上帝選中之人)。
  • 刀劍神域第9集:3000豬頭人被獻祭,愛徒犧牲,愛麗絲喊話暗黑神
    3000豬頭人被獻祭,發生這件事的直接原因是暗黑神為了彌補空間力的不足,允許暗黑巫師以消耗豬頭人的生命,補充大氣中的黑暗力,以滿足其實施大規模魔法的要求。即便是種族不同,豬頭人的良心也是肉長的。奈何這是暗黑神的旨意,豬頭人族長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同族犧牲。這3000豬頭人被獻祭之後,暗黑巫師獲得了大量的黑暗力,向突擊而來的的愛麗絲等人發動了巫術。
  • 信仰騎士的自我救贖
    隨著交往的深入,克爾凱郭爾痛苦地發現,雷吉娜的美好與溫柔並不能掩蓋她在信仰與思想上的淺薄。雷吉娜對於宗教印象是矜持寡言的,她僅僅滿足於以美學的方式來理解信仰;克爾凱郭爾卻將宗教信仰視為嚴格的生存條件,是他「精神存在的生命力」,無論是在美好的日子還是在以生命冒險的日子,他都「離不開這種精神存在的最深呼吸」。
  • 魔獸懷舊服:犧牲火毀和經典火毀區別
    魔獸懷舊服:犧牲火毀和經典火毀區別 2020-10-13 15:18  NGA玩家社區
  • 《武庚紀》109:十刑犧牲,光明與黑暗對陣,不聞不問迎來「審判」
    失去視力的阿嵐用心感受到了天使聖王的位置,冥界女將成功破極,天使聖王為了畢生信仰拒絕繳械投降,決定奮力掙扎的她積蓄所有神力,準備致命一擊。都有著極強的必勝決心,都有著」寧願犧牲,也要守護勝利「的戰鬥信仰,十刑與天使聖王最後的反戈一擊形成了首尾呼應式的」絕美犧牲「,兩人的命運緊密連接在一起,這樣的聯動使觀眾腦海裡關於」武魂「熊熊燃燒的記憶在不斷被加強。
  • 日本人多宗教信仰的背後,體現的是日本式的生存哲學
    日本文化廳2016年曾經做過一項統計,日本總人口為1.26億人,而信仰宗教的人數比總人口還多一半,達到1.82億人!這個看似不可能的結果,究其原因,其實是因為日本人可以同時信仰兩種乃至多種宗教。
  • 前基督教時期英國怪異而奇妙的宗教習俗和信仰
    羅馬人可能在基督死後10多年就徵服了這個島,但直到公元6世紀,這個新宗教才暫時控制了英國社會的某些階層。公元597年,羅馬教皇格雷戈裡大帝派聖奧古斯丁到肯特的埃瑟爾伯特宮廷去皈依異教徒撒克遜人。奧古斯丁大獲全勝,而艾瑟爾伯特開始了基督教對撒克遜英國的統治。然而,英國有著幾千年前基督教的宗教信仰和習俗。野蠻,令人驚訝或奇怪的熟悉,這些信仰中的許多生存在今天,作為民間記憶,考古文物-或基督教本身。
  • 東方眾神可以為人類犧牲自我,西方諸神卻總是算計人類,這是為何
    東方眾神可以為人類犧牲自我,西方諸神卻總是算計人類,這是為何我們經常看神話故事的朋友不難發現,東方的眾神不管是佛教、道教還是其他地界的神仙,他們都是能夠為了維護人類世界的安寧能夠犧牲自我,但是西方的諸神,尤其是希臘神話中的諸神卻總是在算計人類,今天小編就給大家講講為何西方諸神會有這麼奇怪的行為
  • 《巫師3》是怎樣處理宗教和信仰的?
    《巫師3》是怎樣處理宗教和信仰的? 編譯:總有魚想坑朕在遊戲中引入宗教,已經有很長的一段歷史了。
  • 永遠的7日之都犧牲意義結局攻略 犧牲結局怎麼達成
    導 讀 永遠的7日之都中的犧牲意義結局是正史線中的一個好結局,接下來小編就跟到大家一起看看犧牲意義結局攻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