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志願軍「新戰友」入朝作戰,一次就把美軍給打懵了

2020-12-22 正觀歷史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 保和平,衛祖國,就是保家鄉。

第一批入朝的志願軍是在晚上跨過鴨綠江的,既是防止被敵機偵察到,也是為了躲避敵機的轟炸,美國人的飛機可以消滅任何一支在白天暴露的軍隊。

人還好說,躲起來方便,汽車和大炮就難辦了。入朝初期,志願軍絕大部分運輸車輸都是被美軍飛機擊毀的,造成志願軍補給困難,持續作戰能力非常差。如果志願軍有充分後勤保障的話,聯合國軍會不會被趕下海,都是很難說的。

飽受被轟炸之苦的志願軍戰士們,肯定不會想到,一年後我們的炸彈也會丟到敵人的腦袋上去,志願軍有了自己的轟炸機部隊,剛剛入朝的「新戰友」對敵佔大和島實施了空中打擊。

朝鮮戰局被扭轉後,志願軍終於有條件投入空中力量,從蘇聯購買的各種作戰飛機,以及受訓的空地勤人員都開始形成戰鬥力。雖然志願軍空軍遠比美軍弱小得多,但這些出身陸軍的空軍指戰員從來沒有膽怯過,他們急切盼望著能和陸軍兄弟一樣上陣殺敵。

1951年底,志願軍總部決定對敵佔大和島進行轟炸,拔掉這棵眼皮子底下的釘子。大和島位於鴨綠江口的朝鮮海域,上面布設有對空雷達和無線電竊聽站,是美軍偵察志願軍空軍的主要耳目。島上有1200多人的美韓混合情報部隊。

志願軍缺乏海軍力量,無法登陸大和島,但空軍可以對其進行轟炸,只要破壞了雷達等設施,便能使其無法發揮作用。因此,總部決定使用剛組建的轟炸機部隊。

11月2日,偵察機部隊首先對大和島進行空中偵察,大和島由好幾座島礁組成,面積不算小。偵察機先後兩次飛臨大和島上空,對敵地面設施進行拍照,這些偵察照片是制訂轟炸計劃的依據。

美國人一向是炸別人的,沒想到自己也會挨炸,因此沒有把偵察機的出現放在心上,也沒有做好相應的防禦準備。他們驕狂慣了,絲毫沒有察覺危險的降臨。

11月6日,9架蘇製圖2轟炸機在16架戰鬥機的掩護下,飛臨大和島。圖2是蘇聯在二戰中的主力轟炸機,最大可以載彈4.5噸,航程2000公裡,配備4名機組成員。

果然,圖2轟炸機群沒有遭到美軍的攔截,在大和島上投入了數十噸炸彈,摧毀了一些主要目標。等到美軍反應過來時,轟炸機群已經安全返航。

這次轟炸總共投下100公斤炸彈81枚,命中72枚,炸毀目標房屋45座,炸死炸傷敵60餘人,其中包括敵少將和情報隊長,還有糧食20噸和彈藥15萬發,轟炸取得圓滿成功。

美聯社當晚驚呼:這次襲擊不可能是中國人幹的;美國各大報紙也異口同聲:這次轟炸,看來不會是亞洲人幹的

美軍被炸懵了,他們不相信是志願軍空軍扔下來炸彈,。專門派調查組到大和島上調查真相。可轉了幾圈,最後只能確認這次轟炸確實是志願軍空軍幹的,看來志願軍空軍的成長,已經超出他們的想像。

在轟炸大和島的同時,志願軍148師對鴨綠江口的敵佔島也發起了登陸作戰。志願軍從來沒有想到居然會有空軍的轟炸機配合自己的行動,看著轟炸機從頭頂飛過,把敵人陣地炸得人仰馬翻,戰士們興奮地不能抑制,大唱大跳,大叫「志願軍空軍萬歲!」

轟炸一次是不夠的,但美軍已經加強了大和島周圍的防空力量,越來越多的美軍戰鬥機出現在附近空域,白天轟炸已經很能實施。於是,志願軍空軍決定改為夜間轟炸,再次出其不意。

由於美軍派出軍艦在附近巡邏,用雷達為大和島提供預警。轟炸機部隊想出了一個好辦法,每架轟炸機都帶上足夠的、切成絲狀的錫箔紙,接近軍艦雷達警戒區域後便灑下去,幹擾雷達的工作。

這一招果然奏效,敵軍艦隻看見雷達屏幕上一片雪花,不知道轟炸機已經接近。這大概是新中國最早的空中電子戰了,我們的指戰員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很強。

參加行動的十架圖2轟炸機,拉開距離魚貫進入大和島上空,第一架投彈完畢後,扔下一枚照明彈,給下一架轟炸機照明。接下來每架轟炸機都這樣操作,只有最後一架不需要投照明彈。轟炸再一次取得了成功,轟炸機全部安全返航。

誰說中國人不會創新?只要具備必要的條件,中國人完全可以創造全新的戰術戰法,絕不會拘泥於常規。第二次轟炸大和島,把中國人的創新精神發揮了出來。

但是,美國空軍的強大仍然是無法漠視的,第三次轟炸大和島時,美國人拼了命,不顧戰鬥機的極限航程,打了志願軍轟炸機一個埋伏。11月30日,仍然是9架圖2轟炸機,由16架螺旋槳戰鬥機護航,飛往大和島。

沒想到途中突然遭遇30多架美軍F86噴氣式戰鬥機攔截,這片空域超出了美軍戰機的正常作戰範圍,負責掩護的米格15噴氣式戰鬥機在另外一片空域待命,結果讓美軍偷襲得手。

五分鐘內,四架轟炸機被擊落,還有四架被擊傷,護航的螺旋槳戰鬥機也有損失。但我方也擊落了三架F86,創造了螺旋槳戰鬥機擊落噴氣式戰鬥機的紀錄。

在各機群的協同過程中,轟炸機部隊提前了四分鐘,使戰鬥機部隊沒有能夠及時掩護。這也是為什麼空中作戰必須米秒不差的原因,遲到固然不對,提前同樣會造成失敗,教訓不可謂不深刻。

就在這天晚上,志願軍148師登陸大和島,消滅了敵軍情報部隊,佔領全島。這是志願軍第一次陸海空聯合作戰行動,奪取了所有既定目標。

整個戰鬥中,既有成功的喜悅,也有失利的經驗教訓,但我們已經讓敵人意識到,志願軍空軍已經成長為一支強大的力量,將給予給人更致命的打擊!

抗美援朝戰役是中國近代最具影響力的一場戰役,一戰打出了中國威名,打來了國際地位,打倒了美軍的狼子野心,打出了中國人的尊嚴!筆者認為大家有必要了解抗美援朝戰爭,了解我們的先輩,汲取他們鋼鐵般的精神鬥志。為此推薦抗美援朝扛鼎史書《決戰朝鮮》李峰著,理由有3點:1:被軍迷譽為抗美援朝的扛鼎史書。2:全方位、多角度再現抗美援朝戰役原因、過程、結果和雙方在戰時的決策以及在戰爭中湧現的那些戰神級的英雄!3:汲取先輩留下來的寶貴精神財富!《決戰朝鮮》(評分8.3)原價88元,現在只要79元。有意向購買的讀者,點擊下方即可購買:

相關焦點

  • 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作戰將近3年,到底投入多少兵力?
    例如抗美援朝戰爭中雙方的火力情況、志願軍的統帥人選等等。今天,我們聊聊志願軍的總兵力問題。從1950年10月,到1953年7月,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作戰將近3年時間。在這麼長的時間裡,到底投入了多少兵力呢?今天,我們就聊聊這個問題。其實,每個階段的兵力都不一樣。首先,我們聊聊韓戰的起源。在古代歷史上,李氏朝鮮王朝曾經是明清兩朝的核心藩屬國之一,其他兩個藩屬國是安南和琉球。
  • 志願軍抗美援朝唯一一次陸海空聯合作戰,美國竟不信是志願軍幹的
    1951年6月10日,抗美援朝第五次戰役結束(1951年4月22日至6月10日),美國方面提出停戰談判,於是朝中方和美韓方從7月10日起開始了世界戰爭史上最艱難的談判。在關於軍事分界線問題的談判中,朝中方提出美軍應該撤出位於朝鮮西海岸清川江口至鴨綠江口以大、小和島為主的島嶼,但遭到了美韓方的斷然拒絕。於是,志司決定讓空軍配合志願軍50軍攻佔這些島嶼。志願軍50軍的前身是1948年10月17日在長春起義的原國民黨滇軍第60軍,1949年1與2日改為解放軍第50軍,並被編入四野,曾澤生繼續擔任該軍軍長。
  • 志願軍總計100多個師,入朝作戰,一個師到底有多少兵力?
    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一系列關於志願軍的故事,例如志願軍統帥的人選、志願軍的武器裝備等等。今天,我們聊聊志願軍每個師的兵力問題。在抗美援朝戰爭期間,志願軍陸續出動了27個軍入朝作戰。由於每個軍的兵力差異很大,因此,出現了每一層編制都有差別的問題。那麼,志願軍的一個師到底擁有多少兵力呢?每個師又有多大的差距呢?今天,我們就聊聊這個問題。
  • 抗美援朝出國作戰志願軍穿什麼?
    為準備志願軍出國作戰,總後勤部早在1950年7月就安排東北、華北、華東和中南軍區,趕製棉衣34萬套,棉皮鞋36萬雙,棉帽、絨褲、棉背心、棉大衣各40萬件(頂、條),棉手套、襪子各70萬雙。但因入朝部隊增加,且形勢緊迫,許多部隊來不及配齊冬服。第二批志願軍入朝時,已是冬天。朝鮮北半部冬季非常寒冷,而從中國南方趕來的部隊還來不及換冬服。
  • 志願軍一次齊射,就打垮美軍兩個營
    1952年10月14日,美軍向上甘嶺的志願軍陣地發動猛烈的炮擊,自此拉開了上甘嶺戰役的序幕,負責防守上甘嶺的是秦基偉率領的志願軍第15軍。在美軍的不斷轟炸下,秦基偉打電話給志願軍副司令洪學智匯報戰況。洪學智深知15軍在上甘嶺的處境,馬上問秦基偉要什麼支援,秦基偉想都沒想直接說:喀秋莎火箭炮。
  • 志願軍老戰士湯繼潤:「戰友們從土堆中把我挖出來」
    「敵機像蒼蠅一樣漫天亂飛」  1950年10月,湯繼潤隨部隊入朝作戰。「我們進入朝鮮後就南下迎戰,一路上看到很多流離失所的難民,路上人、車擁堵在一起,部隊行軍速度非常緩慢。」湯繼潤至今還記得,由於道路不通,有時部隊只能在尚未收割農田間的小道上行走。
  • 紀念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小學手抄報資料
    70年後,山河無恙,英靈猶在,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永遠是中國人民的寶貴財富。   70年前,在新中國的安全受到侵略者威脅的危急關頭,中國人民志願軍為了捍衛和平、保家衛國,毅然赴朝作戰。兩年零九個月捨生忘死浴血奮戰,終於贏得偉大的勝利。   19.7萬多志願軍戰士戰死沙場,用生命和鮮血譜寫了氣壯山河的英雄讚歌。
  • 血戰鐵原——記志願軍老戰士王應邦
    新華社石家莊10月20日電題:血戰鐵原——記志願軍老戰士王應邦新華社記者王楠楠1951年春天的朝鮮戰場永遠銘記一個名字:鐵原。在這裡,志願軍經過十幾天的慘烈戰鬥,迫使敵人止步於三八線以南。王應邦,1927年12月出生於山西省靈丘縣羊山溝村的一個農民家庭,1944年參加八路軍,194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1年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隨63軍189師赴朝作戰。「我們當年是一路唱著歌進入朝鮮的。」王應邦還清楚地記得,當年部隊抵達安東(今丹東)時已近天黑,立即換裝後,又馬不停蹄地奔赴前線。
  • 紀念抗美援朝70周年|血戰鐵原——記志願軍老戰士王應邦
    血戰鐵原——記志願軍老戰士王應邦新華社記者王楠楠1951年春天的朝鮮戰場永遠銘記一個名字:鐵原。
  • 紀念抗美援朝70周年|志願軍老戰士王應邦:血戰鐵原
    在這裡,志願軍經過十幾天的慘烈戰鬥,迫使敵人止步於三八線以南。因為這場戰鬥,王應邦失去了兩根肋骨和半塊肺葉。王應邦,1927年12月出生於山西省靈丘縣羊山溝村的一個農民家庭,1944年參加八路軍,194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1年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隨63軍189師赴朝作戰。「我們當年是一路唱著歌進入朝鮮的。」
  • 志願軍入朝作戰吃的「炒麵」,可維持16天,營養究竟有多少?
    唇亡齒寒的歷史教訓絕對不能上演,在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雄赳赳氣昂昂地跨過了鴨綠江,加入了保家衛國援助朝鮮的戰鬥。 戰爭進行得異常艱苦,我們雖不再是小米加步槍,但整體的後勤保障依舊成為了一大難題。「一口炒麵,一口雪」,成為了志願軍在朝鮮戰場上的代名詞。
  • 志願軍總計6個兵團,入朝參戰,一個兵團到底有多少兵力?
    截至1950年10月,戰火已經燃燒到了我國的鴨綠江邊。出於各方面的原因和安全考慮,毛主席高瞻遠矚,決定組建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作戰。其實,早在韓戰爆發的初期,1950年7月,毛主席已經抽調第四野戰軍的第13兵團,組成了東北邊防軍。
  • 寫在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之際
    一個歷史性的戰略決策誕生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  從1950年10月25日到1951年6月10日,中國人民志願軍連續發起五次大規模戰役,從根本上改變了韓戰的形勢,把戰線穩定在三八線附近,迫使「聯合國軍」轉入戰略防禦。  從1951年7月10日開始,美國政府不得不同中朝方面在開城進行停戰談判。
  • 王琪琳 入朝作戰時年僅16歲 軍帽被彈片削飛100多米
    「我是1952年去的朝鮮,所在部隊是東北軍區地監(地面監視)205團,屬於志願軍特種部隊。我是一名電報員,主要工作是監視美軍飛機的動向。」家住南京市鼓樓區熱河南路街道的王琪琳奶奶,今年86歲,70年前入朝作戰年僅16歲。
  • 志願軍冷槍冷炮運動:史上最大規模的狙擊作戰
    令他們聞風喪膽的,正是志願軍神出鬼沒的冷槍冷炮。無畏艱險的創造。冷槍冷炮殲敵,是志願軍積極應對陣地戰難題的戰術創新。1951年秋冬,抗美援朝戰爭進入兩軍對壘的陣地戰階段。這種長期對峙的陣地戰,對炮兵火力密度和射程不佔優勢的志願軍來說,極為不利。當時,美軍1個軍70毫米以上口徑火炮超過1400餘門,志願軍1個軍僅有各種火炮198門。
  • ...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從流浪兒到勇猛戰士...
    10月12日,老兵申太恆從柜子裡找出他赴朝作戰期間的筆記簿。他說,隨著年歲增長,很多事已漸漸模糊,但這本珍藏著歲月的本子,總能讓他憶起往昔。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見習記者 昌小英 翻開陳舊的筆記簿,流淌出激情燃燒的歲月。
  • 1950年蘇聯空軍秘密入朝,美軍不僅不揭穿反而為其保密38年
    隨後,這一沉寂多年的歷史真相才逐漸浮出水面一一蘇聯曾派遣空軍秘密入朝,與美軍作戰。參加抗美援朝的蘇聯飛行員韓戰爆發之初,美軍攜海陸空三軍迅速入朝,人在仁川登陸。然後,大舉進犯北朝鮮,並越過「三八線」逼近平壤。
  • 志願軍老兵回憶,目睹冰雕連,血戰上甘嶺,見識了戰鬥力最強美軍
    1950年6月25日,韓戰爆發。10月,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作戰,拉開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序幕。1953年7月27日,美國侵略者在停戰協定上簽字。1958年,志願軍全部撤回中國。1950年11月入朝作戰,任志願軍26軍88師263團2營教導員,1951年6月起在上甘嶺主峰五聖山以及雞雄山高地堅持了長達11個月的防禦戰。1955年1月任26軍77師230團政治委員,1961年3月在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學院學習,1962年任77師後勤部政委。1968年後任陸軍5師政治部副主任、政治部主任。】
  • 砥平裡之戰後,主攻的志願軍營長為何抱著犧牲了的戰友悲痛萬分?
    1951年1月25日,中國志願軍開始了抗美援朝第四次戰役,在第一、第二、第三次戰役中,志願軍都取得了很大的勝利。 因此,所有的志願軍戰士都對再次戰勝聯合國軍充滿了信心和鬥志,而聯合國軍的戰鬥力,也在志願軍連番取勝的情況下被低估了。
  • 志願軍某團集中神槍手,29發子彈斃傷14人,美軍不敢抬頭
    1951年夏,經過長達一年多的浴血拼殺,入朝作戰的志願軍從鴨綠江畔一路推進到三八線。在第五次戰役結束後,戰場上志願軍和美聯軍再也沒有發動大規模的運動戰,雙方在三八線南北的狹長地域內形成對峙。 戰局的逐步穩定,迫使美聯軍不得不走到談判桌前,停戰談判在1951年7月正式開始第一輪會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