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喊打的陰婚,其實就在你熟悉的愛情故事裡-虎嗅網

2020-12-12 虎嗅APP


一場以「陰婚」為主題的街舞,引起了世人對這種奇怪民俗的關注。尤其舞蹈編排集現代舞美和邪典於一身,頗有幾分陰森可怕的意味。


近日,據澎湃新聞報導,山東德州被虐至死的女子方洋洋被安排陰婚——原本並不被關注的習俗,再次引發了大量討論。人們關心它,除去故事本身的荒誕與聳動,更是因為它與現代的觀念格格不入。


一個現代人實在很難理解,為什麼會有這樣看起來極其愚昧的習俗,這究竟是出於什麼社會心理,又為什麼還能延續至今?


或許你還記得《梁祝》《孔雀東南飛》《倩女幽魂》的故事,但你是否意識到,這些悽美的愛情故事裡,隱藏著的關於「陰婚」的隱喻?


鬼新娘


陰婚又稱幽婚、冥配、鬼婚、配骨、冥婚、取骨屍、喪娶妻、鬼媒,是指親屬按人間的婚儀為生前未婚的死者尋找配偶進行婚禮,使之能在陰間過上夫妻生活。


為什麼要給死者找個配偶結婚?這說到底與古代社會的一種特殊信念有關:死後無嗣者將化為無法得到安息的「厲鬼」,會不斷攪擾生者,以期得到祭祀。雖然常說人死之後,「陰陽永隔」、「人鬼殊途」,但實際上古代更普遍的信念是生死兩界並不絕對分離,所以祖先的「在天之靈」仍可以賜福,鬼也能對人施害。


萬志英在《左道:中國宗教文化中的神與魔》中說,中國人「崇拜祖先的一大主要目的是使死者待在自己應在的地方」,而那些「壽數未盡」夭折或兇死的人尤其危險,因為他們沒有子孫給他們上供,還會在世間遊蕩,可能給活人帶來疾病乃至死亡。


《中國宗教文化中的神與魔》 [美]萬志英(Richard von Glahn) 著  廖涵繽  譯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8-8


在缺乏醫療條件的時代,未成年而亡的現象相當普遍,即便是帝王之家也難避免。據《生活在清朝的人們》一書統計,清朝從順治到光緒的九位皇帝,共生下146位子女,其中就有74人殤逝,竟佔了一半多。可想而知,窮人家恐怕就更嚴重了。


在近代西方,未成年兒童夭亡也是常有的事,1702年~1704年間在位的英國女王安妮多次流產,生下的嬰兒也都夭折,共有18次之多。直至18世紀,隨著馬爾薩斯主義的誕生和避孕方法的推廣,兒童夭折不可避免的觀念才最後消失——在中國則晚至20世紀。


《生活在清朝的人們》馮爾康 著出版社: 中華書局 2005-01


這種還未成家就夭折的孩子,在古人看來都屬於非正常死亡,必須另行安排,這一點在邊遠族群中仍可看到。彝族將死者分為四類:幼年夭折、中年病故、兇性橫死和老後自然死亡,最後一種才被視為「理想的死」。


在雲南德欽縣的奔子欄,當地藏族對有子嗣的死者一般都採取土葬,但對無子嗣者,則實行水葬。


滇西的阿昌族村寨,亡者若是死於非命,葬禮就較為簡單,且不能葬在老祖墳裡;而夭折的孩子非但沒有葬禮,而且在出殯前,常常還有「破相」的風俗,即把小孩的臉劃破或打爛,有的甚至要割下耳朵、鼻子,然後棄之野外——這看起來殘忍而難以理解,但從社群的心態來說,正是出於對「厲鬼」的恐懼,是為了讓這些「厲鬼」不敢輕易報復生者,將他逐出活人的世界。


近代來華的西方人很早就注意到,在中國社會觀念中,死後無人祭拜的亡魂是最為可憐、也最為危險的。瑪麗·布萊森根據自己1890年代在武昌的生活見聞,在《中國兒童的生活》一書中說,中國的父母堅信,夭折的孩子是「某些邪靈的附體,僅僅是開始焦慮和不幸的源頭,越早忘記他們越好」。


Mary Bryson 的 《中國兒童的生活》英文版。


科馬克夫人在民國時期的北京也注意到,夭亡的孩子從不被埋在家庭墓地中,「因為那意味著收養,而收養一個邪靈進家是件很愚蠢的事」。在香港新界,人們害怕把自己未婚子女的牌位放在屋子裡,「因為她們可能會遊蕩於整個屋子」。在臺灣民間,人們常說「你必須為女兒的亡魂做點什麼,否則她就會回來找麻煩」。


要處理這些未婚而亡的死者有很多不同辦法,除了另行安葬之外,還常常集中將其牌位特別安排在寺院裡鎮魂,而冥婚說到底也就是為了讓未婚而死的人得以安息。


美國人類學家武雅士在考察臺灣民間社會之後,1965年寫下著名的《神、鬼和祖先》一文,發現中國社會中,「所有人都同意父母要拋棄青少年兒子的亡魂,而非自己去祭拜他們」,因為祖先崇拜之下,是子孫應該祭拜父母,而父母永不會祭拜自己孩子,他斷言陰婚的目的「不是為死去的女孩提供性夥伴,而是給予她們有責任對她們加以祭拜的孩子」。這樣一來,至少在理論上,他們就不再是無人祭祀的孤魂野鬼了,也有了自己的「家庭」。


《中國社會中的宗教與儀式》武雅士 著彭澤安 / 邵鐵峰 譯 / 郭瀟威 校 江蘇人民出版社 2014-9


雖然現在人們常常以為,陰婚是一些父母為死去的兒子找對象,但其實,在傳統上,更多的倒是讓未婚夭折的女兒「嫁出去」,因為她們在父系制社會中更難找到位置而變成遊魂野鬼。更重要的是,她們「婚配」的對象不僅限於未婚男性。


武雅士就發現,以往臺灣民間社會,一個女孩的父母「擺脫他們女兒亡魂的方式,就是為她誘捕一個丈夫」。辦法是將其名字、生辰八字寫在紅字上,放在錢包裡,一旦有人路過撿到,就被視為「命中注定要娶她的證據」,而此人「是否已婚並沒有關係」。


甚至相反,「結婚的男人是被優先考慮的,因為他們有孩子,而他們的孩子有義務將亡魂當作母親來祭拜。地方風俗認為,亡魂是男人的第一任妻子,因而給予她被她丈夫所有孩子祭拜的權利。」人類學家焦大衛發現,臺灣的中南部的陰婚,新郎通常是新娘姐妹的丈夫。


在日本,自古以來也像中國人一樣害怕那些非正常死亡的「怨靈」,在日本山形縣的村山地區也流傳著一種陰婚習俗,讓未婚而死的年輕男女與虛構人物結婚的繪馬,稱之為「ムカサリ絵馬」。


這不僅寄託了家屬的哀思,能讓死者在陰間不再孤單,也預防了他們變成可怕的怨靈,實際上相當於一種安魂法術。但與中國不同的是,日本這種習俗的結婚對象絕不能是活人,否則據說可能被帶去陰間。


這也體現出中日文化上的不同:日本人著重於鎮魂,並與生者的世界隔絕分離,而中國人在意的是把未婚的死者安置在家庭的系譜中,使之有權利在祭壇中得到一個位置,以此獲得安寧。


人鬼戀


對高度世俗化的現代社會來說,鬼神這類彼岸世界已經是令人敬而遠之的存在,陰婚則聽著就有幾分瘮人;然而,如果相信人鬼並存於世上、也能相互交往,人們心態可就很不一樣了——至少要複雜得多。


對於有些家庭來說,陰婚不僅僅只是讓夭折的子女能在陰間安息,也很好地安撫了兩家生者的心靈。


1926年生於河北望都縣的歷史學者丁守和曾回憶,他父母很早給大哥定了娃娃親,兩人青梅竹馬,感情很好,但「自從有了我這個男孩以後,原來由兩個兒子分的家財,就要由三個人來平分」,於是女方提出退婚。他未過門的大嫂非常難過,抑鬱而終,不久之後,他大哥也因病離世。兩家商量下來,為他倆舉行冥婚合葬,以安慰其在天之靈。


不僅是民國時期的河北農村如此。香港著名音樂人、Beyond樂隊的鼓手葉世榮,曾與女友許韻珊深深相愛,不料她2002年意外身亡,傷心之餘,葉世榮就在其葬禮上舉行陰婚儀式,為她戴上結婚戒指,在此後的音樂專輯中也一直不忘亡妻,這一度讓無數人為之感動。


實際上,我們仔細想一下就能意識到,中國很多著名古典傳說中都隱含著陰婚的意味。最明顯的是梁祝故事:梁山伯死後,祝英臺經過其墓地,慟哭之後投身墓穴,兩人靈魂化為蝴蝶——這常被視為悽美的殉情,因為人們通常只留意到兩人之間死亡也無法分開的愛情。


更早之前,在長詩《孔雀東南飛》中,焦仲卿與劉蘭芝在被拆散後各自殉情自殺,「兩家求合葬,合葬華山傍」,暗示其家人其實承認了他們死後又成了夫婦。明代湯顯祖的戲劇《牡丹亭》中,杜麗娘傷情而死,化為魂魄,與陽間的書生柳夢梅相愛後,又起死回生,其間也有陰婚的影子。


吳光正在《中國古代小說的原型與母題》一書中推斷,中國社會流行久遠的種種人鬼戀故事,其主要來源就是陰婚習俗。在這些故事中,往往「女鬼生前大都為妙齡少女,未遂人道便暴病而亡」,因此人鬼遇合時,往往是女鬼的形象更為勇敢大膽地追求未得到滿足的情慾,而「故事中的塵世男子就顯得被動、怯懦、卑瑣、自私和不負責任」。


《中國古代小說的原型與母題》吳光正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10


他更進一步指出,這些故事越到後來越被浪漫化、世俗化,以至於女鬼變得越來越像人,甚至寄託著現世中的落魄書生對異性的美好願望,成了他們的「精神補償品」。


在蒲松齡的《聊齋志異》中共有17個人鬼戀故事,但「其結構和文本意蘊已迥異於前此的人鬼戀小說,它不是以塵世男子在陰間安慰亡靈為目的,而是以陰間女鬼來到塵世,讓落魄書生實現自我安慰為目的,傳統的陰婚模式完全被復活模式所取代,女鬼的形象不再僅僅是一個備受性壓抑的亡靈,而是一個集傳統婦德於一身的聖母」。


像聶小倩、小謝、秋容這些女鬼們不再可怕,倒成了「傳統婦德典範」,不僅美貌、多才,而且「無論對前妻還是對後婦,女鬼們身上均體現出不妒之德」。


《聊齋志異》蒲松齡 著 中華書局 2009-1


這最明顯地體現在《聶小倩》故事中,她「十八夭殂」,在死後與書生寧採臣相遇傾心,之後復活,竟為佳偶,寧採臣的家人「反不疑其鬼,疑為仙」。


1987年,由此改編的香港電影《倩女幽魂》上映,張國榮和王祖賢將這個故事演繹得既驚悚又浪漫,給傳統賦予了全新的現代意味。絕大多數觀眾們似乎只注意到了劇中人物之間的盪氣迴腸的愛情,有意無意中也把聶小倩看作是一個人而非鬼,幾乎不會把這個浪漫的故事和被視為愚昧落後的「陰婚」聯繫在一起。


《倩女幽魂》劇照。圖/豆瓣


傳統與現代之間的冥婚


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後,伴隨著對中國文化舊傳統的批判,陰婚這種風俗已普遍被視為是「封建迷信」的象徵,而它原先賴以存在的社會土壤也在一點點消失。


首先,隨著現代醫學的推廣,未成年人死亡率大大下降。末代皇帝溥儀在自傳《我的前半生》中,就曾根據滿清皇室《玉牒》和宗親的材料做過一項統計:愛新覺羅氏醇親王這一支從載字輩算起,未成年人死亡率在清代高達34%,民國時降至10%,而新中國後的十年間則是0。這是頗有代表性的現象。


《我的前半生》愛新覺羅·溥儀群眾出版社  2003-04


其次,新文化運動那種對傳統的激烈批判,使得人們越來越難認同這種習俗,對孤魂野鬼可能攪擾生者的觀念,也逐漸淡漠,取而代之的是對死者的追思。最終,陰婚漸漸地就只殘存於兩類地區,一是那些傳統觀念極為濃厚的偏遠地區,二是沒有經歷過五四運動洗禮的港臺地區。


雖然在一般人的印象中,似乎還存在冥婚的地方都很「愚昧落後」,但確切地說,真正的分界在於觀念上「傳統」還是「現代」,因為至少港臺就很難說「落後」。


更複雜的是,現在人們常常把陰婚看作是「陋俗」,籠統地作為可批判的「舊傳統」,但事實是,儒家的傳統一直就對陰婚持批評態度。文獻上最早記載冥婚的《周禮·地官·媒氏》就說「禁遷葬者與婚殤者」,明確禁止冥婚,認為它不合禮法。曹操幼子蒼舒早夭,聽說名士邴原有女早亡,想兩家合葬,結果遭邴原謝絕,因為這「非禮也」。


《周禮正義》孫怡讓 著汪少華 整理  中華書局  2015-11


魏明帝曹叡幼女夭折,也找了人合葬,並將之追封為列侯,甚至為之安排後嗣襲爵,司空陳群進諫堅決反對,強調「八歲下殤,禮所不備」。由此可見,對堅守禮法的世家、儒士來說,陰婚是下裡巴人不合禮法的做法,至少是上不得臺面的,實際上,恐怕也只有曹操家族這樣不看重禮法的,才會做出冥婚這樣破格之舉。


毫無疑問,對陰婚的批判是必要的,但有必要指出的是,在傳統上,陰婚通常是兩個死者合葬,又或是男性生者娶夭折的少女,而他也無須去陰間陪她。陰婚和殉葬不同,它並不是要把活人殺了去陪死者,而是為了讓死者有人祭祀,並把兩個家庭聯繫在一起,創造新的姻親關係。在臺灣民間,有些男人在舉行冥婚後,還經常頻繁拜訪亡妻的父母,還要「像父親母親那樣」對待他們。


近些年來,冥婚習俗在北方一些地區出現了劣質化的趨勢,它不再是兩家人為各自早夭的孩子安排合葬,而是由於缺乏合適的「婚配對象」,進而用非法手段來獲取。其結果是出現了盜竊屍體的事,甚至還有陝西華縣的18歲智障女被開了死亡證明,運至山西配陰婚,幸好被及時解救。


那段陰婚為主題的街舞中,新娘是被父母賣給了「夫家」,然後在陰婚禮上被勒死,可能靈感就來源於此。這其實是陰婚習俗最新變質的結果,已經屬於公開謀殺未遂的惡性案件。盜屍、拐賣人口、更別提謀殺都屬於嚴厲打擊的重罪,因而這類陰婚其實已變成一種地下交易的黑市。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這恐怕很難一蹴而就。民俗學家嶽永逸曾說,整個20世紀的中國都在不斷嘗試改造「國民性」,去除「陋習」,但如果不能站在民眾的立場上來審視、認知這些傳統,「就簡單並一廂情願地將農民視為是需要改造也能夠被改造的愚民,對傳統,尤其是對所謂的『陋習』予以『棒喝』式的改造都只能治標,而不能治本」。


嶽永逸著作《靈驗·磕頭·傳說:民眾信仰的陰面與陽面》,三聯書店,2010年9月出版。


他強調,「在日常生活中,科學與愚昧、巫術並不是敵對關係,而是手拉手、臂挽臂地為民眾所用,誰能在實際生活中解決問題,他們就用誰」。


這些話或許也適用於陰婚。一方面,對盜屍之類觸犯法律的惡性案件,毫無疑問要進行嚴厲懲處,但另一面,僅僅把這看作是愚昧落後是無法解決問題的,因為歸根結底,這需要給老百姓一個替代性的解決方案:如何讓他們的心理需求得到滿足和安撫。只有這些習俗的社會心理基礎隨著現代化完全消失,它才會最終得到解決。



相關焦點

  • 人人喊打的陰婚,其實就在你熟悉的愛情故事裡
    或許你還記得《梁祝》《孔雀東南飛》《倩女幽魂》的故事,但你是否意識到,這些悽美的愛情故事裡,隱藏著的關於「陰婚」的隱喻?在香港新界,人們害怕把自己未婚子女的牌位放在屋子裡,「因為她們可能會遊蕩於整個屋子」。在臺灣民間,人們常說「你必須為女兒的亡魂做點什麼,否則她就會回來找麻煩」。要處理這些未婚而亡的死者有很多不同辦法,除了另行安葬之外,還常常集中將其牌位特別安排在寺院裡鎮魂,而冥婚說到底也就是為了讓未婚而死的人得以安息。
  • 令人頭皮發麻的「吃人」陰婚:活著被謀殺,死後還要被變賣
    沒錯,等待她的是一樁陰婚。背景在舊社會,貪財的老爹,把自己的閨女賣給有錢人家結陰婚的故事。在舞蹈中,新娘的母親,扶她跨過門檻後,忽然開始哭。還沒等姑娘反應,一群黑衣舞蹈演員衝上來,像無數黑暗而無形的勢力,將她綁架、勒死。
  • 陰婚究竟是什麼?為什麼要配陰婚?帶你揭露恐怖而陰森的冥婚市場
    近日,山東由於不孕而被虐待致死的方某洋被娘家人配了陰婚的事件在網上鬧得沸沸揚揚,很多人並不明白這究竟是什麼樣的婚配方式,以前只在港臺片裡,略有耳聞,但卻從來以為只是影視效果,現在如今真實發生在生活中,不免讓人倒吸一口涼氣!為什麼要配陰婚,是什麼樣的會去從事這樣的事情。
  • 2億+閱讀的舞蹈——讓人掉一地雞皮疙瘩的「陰婚」舞真的很大膽
    這個大家應該很熟悉,古代出嫁時的情景設定。畫面一開始的畫風都很快樂,這個從肢體和表情中應該能看出來,新娘也是梳妝打扮,滿懷期待。然而你仔細看會發現,後面的母親卻一直在抹淚。在進行一頓歡快的慶祝後,新娘被蒙上蓋頭將與新娘拜堂成親。然而......
  • 鄧國基等:當代中國,陰婚為什麼還有市場?
    導讀近日,山東女孩方洋洋的故事經媒體報導,引發各界關注。在經歷被婆家虐待致死後,按照其家人的說法,依照當地習俗已為方洋洋安排好了陰婚,一時令人瞠目。居住在現代城市的很多人很難理解:為什麼還會有陰婚的說法?而且陰婚為什麼在農村地區依然流行?本文可以提供一些觀察。
  • 陰婚交易18萬買一具女屍:年輕女性病危就引人爭搶,只為給兒子舉行...
    01父親把她賣去配陰婚這段舞蹈是廣西財經學院的學生編排的。講的故事也很簡單:一個女孩高高興興準備出嫁,直到她看到自己的新郎竟然是一個死掉的男屍。的確,那些年裡,即使是白骨也要在15萬元以上。△ 調查報告聽起來很匪夷所思對不對?為什麼一具女屍都能賣到如此高的價錢?其實結合一下偏遠農村的生活現狀,就很好理解了。
  • 山東不孕遭婆家致死女被安排陰婚:叔叔稱,等有機會再做公開解釋
    方某洋在火化前,方家提前給她安排好了陰婚。其表哥謝先生稱,這是當地的習俗,村裡有人來找,家裡也有安排,收了幾千塊的喪葬費,沒要彩禮。這件事情不合適。 該女死之前,跟丈夫離婚了麼? 按照你們那邊的「風俗」,既然沒離婚,應該生是老X家的人,死是老X家的鬼。 你給配個陰婚,等於「陰間重婚罪」你知道不? 一個女人配兩個男人,到了陰間可是要被劈成兩半給兩家分的。
  • 《東京愛情故事》:初看是都市,再看是愛情,其實講的是人生
    我問我姐你為啥覺得《東愛》好看,我姐說「人漂亮,看大城市」。小時候,東京愛情故事是我理解大城市的窗口,也是我理解成人世界的窗口,原來成年人上班是在那樣的寫字樓,上班要用電腦這麼先進的東西;原來東京有那麼多高樓大廈,大城市的人下班要去唱歌喝啤酒,晚上睡得很晚;原來親嘴是那樣的~長崎的額頭好凸~第二次看東京愛情故事是大學的時候,那時候我喜歡一個男生,想要盡力在他面前表現出最好的一面,可是他卻看不見
  • 方洋洋被陰婚的人生終於讓她在娘家眼裡有了價值
    無論在城市還是農村,家裡有精神病的,都會被歧視,如果家庭不是當地大戶或者說村子裡有名望的,那麼,被忽視被歧視,被欺負就是這個家庭的宿命。而在這樣的家庭長大,在家裡得不到父母的關愛,尤其是她還是一個女孩,一個精神不正常的女孩在學校,被其他同學欺負也少不了,因為智力原因,不可能有比較好的成績,那麼,在以成績掛帥的當今,她也不會得到老師的關愛,甚至得到老師的冷臉與諷刺。就算被學生欺負了,老師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而輟學後的她,日子依然難過。
  • 山東因不孕遭婆家致死女被安排陰婚:家人不是為了錢,是為了她好
    如果你周圍的文化氛圍很不好,習俗很落後,環境很差,那麼,就不要在意環境對你的評價。打破慣例去生活。追求自己的幸福。方某洋的一生是被可悲的一生,生前父親收了彩禮,安排了她的婚姻。死後,叔叔收了幾千元安排了她的陰婚。 陰婚是一種封建迷信活動,是為死了的人找配偶,將兩個死者以夫妻名義合葬的行為。 雖然很多人覺得陰婚離我們很遠,但現實中還在很多地方盛行。
  • 「陰婚」陋習之下,BBC等媒體報導:中國農村女性有多難?
    11月17日前後,廣西財經學院大學生街舞社一段關於陰婚的舞蹈《殙》在網絡走紅,劍走偏鋒的大膽選題,加上舞臺的生動表現力,給人留下了深深的陰影和震撼。故事是一個女孩高高興興地準備出嫁,詭異之處在於,她的母親一直在哭泣,父親在責備母親。她看到自己的新郎竟是一位已經死去的男人時,恍然大悟。
  • 「陰婚」舞震驚全網,「婚姻大事由不得他們」
    ,陰婚又分為死人與死人和死人與活人兩種。有人認為祖墳中有一座孤墳會影響後代的昌盛,所以要替死者辦陰婚,以免男、女兩家墓地出現孤墳,冥婚多出現在貴族或富戶,貧寒之家一般少有這種活動。2019年9月,剛出獄的宋某群坐在自家院子裡休息,他今年68歲,他告訴新京報記者,18歲開始幫人活人說媒,30歲開始幫人配陰婚,只要打聽到哪個地方有未婚女性去世了,宋某群會過去為人牽線搭橋,張羅死者身後的婚事。如此聳人聽聞,宋某群說:「說媒這行都是先說個死的再說個活的」。
  • 死於虐待、葬於陰婚:什麼造成了她「被嫌棄的一生」?
    日前,不孕遭虐致死女子被安排陰婚的報導,讓這一本就令人窒息的悲劇再添陰霾。據澎湃新聞等媒體報導,此前被公婆和丈夫毒打、折磨而死的22歲女子方某洋,又被家人安排了一樁陰婚。  這條新聞一出,立即引發了不少網友的震驚與錯愕:都2020年了,為何還有陰婚的存在?在相關視頻中,其家人完全是「自然而然」,陳述這是當地習俗,言談間也似乎並未有質疑和反思的意味。  這一表現折射出陰婚「習俗」在一些地方根深蒂固的現狀。儘管其家人說這是為了讓洋洋死後在地下不孤單,但陰婚陋俗的實質仍然是女性被物化、工具化。
  • 山東不孕女子遭婆家虐待致死又被娘家賣了幾千元配陰婚,什麼人家
    最近,一則山東不孕遭虐待致死女子被娘家賣了幾千元配陰婚的新聞,又把暗地裡其實很流行的陰婚現象曝光在世人面前。事情經過是這樣的。誰知,方洋洋死後也不得安寧,屍體火化前,方家就收了幾千塊錢,提前給方洋洋安排好了陰婚,這波操作足以讓善良的人傻眼。娘家、婆家都是些什麼人家!說說陰婚。所謂陰婚也叫冥婚、鬼婚,俗稱「結陰親」,就是給死了的人配婚,是中國過去的民間習俗。
  • 光也照不到的黑暗角落,死後還被利用:陰婚陋習是怎麼延續下來的
    任誰看了這新聞都會被氣到,都什麼年代了,居然還有陰婚這種封建陋習存在。以往只曉得歷史上確實存在陰婚,但新世紀開始這麼久了,原以為只有在恐怖電影裡才能看到這種情節了,誰曾想,現實有時比電影還荒唐。宋元明清時期的冥婚依舊穩定發展,宋人撰寫的野史小說《太平廣記》中就記載了很多冥婚故事。而且更絕的是,古時婚禮有媒婆,對照到冥婚,竟也出現了職業媒人。「鬼媒人」說親,八字推算佔卦,有條有理,儼然是一條成熟的產業鏈了。
  • 那個不孕遭公婆虐打致死的女子,被娘家配了陰婚
    天冷了,她時常被勒令在院子裡罰站,有時穿單鞋,有時穿半棉鞋,隔三岔五罰一次,一站就是半個多小時。方洋洋去世的那天也是這樣,那天早上8點半左右,張家人因為刷鍋,宰魚,遞東西,洗衣服,4次毆打方洋洋,並且飯點到了,沒人叫她過來吃,之後只送去兩個饅頭,也不知她吃沒吃。
  • 山東遭虐死女子被配陰婚,家屬:農村舊俗,理解萬歲
    火化前,方家已經提前給她安排好了陰婚,大概收了幾千塊錢,婚配對象的親屬直接從殯儀館抱走了她的骨灰盒,讓她和死去的兒子一起下葬。 死於虐待,葬於陰婚。
  • 配陰婚這個詞,讓人不寒而慄,我們真的是生活在同一個國家嗎
    為什麼會配陰婚。有網友認為,原因之一就是很多地方女生不能進娘家祖墳,而這樣的地方通常也特別重視以後沒人祭祀這件事,所以有些父母就覺得一定要給女孩配一個,這樣就能進別人家祖墳,就能有人祭祀了。說到底,還是女性被自己家族排除在外的原因,還有就是思想老舊過於重視死後的事。
  • 靈異文:爺爺從小給我定下陰婚,住在棺材裡,一半陰,一半陽
    為了活命,他爺爺從小把她配給死人,養在棺材裡,為了就是讓她一半陰,一半陽。錯走陰陽兩道。然而卻不知,一紙冥婚,牽絆的卻是她的生生世世!一場盛大的冥婚典禮,他發誓要把所受的痛苦變本加厲的討回來,愛恨交織下,他只是冷漠的看著她祈求的眼淚。爺爺從小給我定下陰婚,住在棺材裡,一半陰,一半陽精彩片段: 檀木盒!幾乎是不假思索的,金大猛的腦海裡浮現起那個檀木盒。
  • 《裝臺》即將大結局,三皮人人喊打,這個角色在劇中到底有何用處
    目前,這部電視劇其實只剩下最後兩項內容沒有解決。一項是順子和蔡素芬的最終結局。一項是大雀兒妻女的生計問題。其實,橫在順子和蔡素芬之間的,只有三皮這個人。這是阻礙順子和蔡素芬好好過日子的唯一障礙了。而在第30集的劇情內容當中,順子和三皮兩個人自西安的老城牆上,再次見到蔡素芬。蔡老師說了幾句話,周秦漢唐,俱往矣,一切的一切都不可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