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貓社區小鎮故事|「千年竹編之鄉,今朝更織新景」——走進崇州市...

2020-12-22 華夏經緯網
  它們是小而美的精緻空間,是城與鄉的詩意聯結。它們呈現了小鎮發展的多種形態,又不斷生發新的可能。小鎮故事多,故事裡有我們共同的精神家園,也有我們矢志奮鬥的未來。

  崇州市道明鎮

  道明鎮位於成都崇州市境內西北部,境內盛產慈竹。南宋詩人陸遊任蜀州通判時,曾造訪道明鎮的白塔禪院,寫下「冷翠千竿玉,浮嵐萬幅屏」的詩句。那成千上萬竿如碧玉般的翠竹,在一陣陣山風的吹拂下像一幅幅畫屏在浮動。

  道明鎮的竹編建築

  道明鎮是由來已久的「竹編之鄉」,千百年來,這裡的人們依竹而居,以竹為器,處處皆是「山上清泉山下流,家家戶戶編花篼」的景象。道明竹編品種繁多,除竹兜、竹籃、竹盤、竹碗外,有竹淨百圓鑼、竹套三花提籃、竹通花稀篾碗、竹船型書兜等。2012年,道明竹編被列入中國地理標誌保護產品。

  道明竹編

  走進道明鎮,翠竹環抱的道明竹藝村仿若一幅色彩明麗的水彩畫:一間粉壁灰牆的小屋,屋旁綠竹一籠,屋後幽篁一叢。門外,一個三層竹櫥依壁而立,滿置筐、簍、籃、篼等精巧的小型竹編。門邊,兩隻竹編熊貓憨態可掬,平添幾分意趣。

  道明竹編藝術裝置

  道明鎮竹藝村最開始「火」起來是因為一個造型特殊、顏值超高的建築——竹裡。從空中俯瞰,這個建築外形類似「∞」符號。現在的竹藝村除了竹裡,還集合了竹編博物館、餐飲、書院等多元業態。你可以坐在三徑書院裡,看一本名作、品一杯清茶,抬頭就能望見無根山;到來去酒館吃一頓地道的「私房菜」,旁邊就是種著新鮮蔬菜的田地;走進竹編博物館,了解道明竹編的前世今生,還可親自體驗竹編製作……

  竹裡

  在綠蔭四合、竹趣盎然的竹藝村裡穿行,一幢青瓦頂灰磚牆映入眼帘,門旁懸掛的「成都市中業鄉村發展設計院」「成都川西林盤培訓學院」等牌子,無聲地展現著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的交織。道明人手中編織著積澱先輩傳統的竹器,又將視野擴展到更廣闊的天地,謀劃著更長久的未來。

  近年來,道明鎮持續開展「道明竹編」傳統手工技藝公益培訓、團隊提升、親子家庭等體驗式活動,吸引了一大批熱愛手工製作和文化創意的遊客。道明鎮創新地把非遺體驗融入鄉村旅遊,結合「丁知竹竹編創意館」「何全友竹編工作室」等竹編大戶,開展了一系列竹編體驗、民俗展演、美食休閒相結合的鄉村旅遊活動。竹編產銷齊頭並進,村民收入節節攀升,道明鎮農旅融合發展成效彰顯。

  千年竹編之鄉,今朝更織新景。

  總策劃:惠小勇

  總監製:侯大偉

  編審:王釩 塗麗君

  文案:秦昕玥(整理)

  配音:羅帥

  新華社熊貓社區&新華網四川頻道 聯合出品

  小鎮雲支持:成都雲智天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來源:新華網

相關焦點

  • 崇州:「千年竹編之鄉,今朝更織新景」
    崇州市道明鎮 道明鎮位於成都崇州市境內西北部,境內盛產慈竹。南宋詩人陸遊任蜀州通判時,曾造訪道明鎮的白塔禪院,寫下「冷翠千竿玉,浮嵐萬幅屏」的詩句。道明鎮的竹編建築 道明鎮是由來已久的「竹編之鄉」,千百年來,這裡的人們依竹而居,以竹為器,處處皆是「山上清泉山下流,家家戶戶編花篼」的景象。
  • 熊貓社區小鎮故事|走進千年城廂古鎮 探尋4街32巷老城肌理
    它們是小而美的精緻空間,是城與鄉的詩意聯結。它們呈現了小鎮發展的多種形態,又不斷生發新的可能。小鎮故事多,故事裡有我們共同的精神家園,也有我們矢志奮鬥的未來。成都以北,青白江區城廂古鎮,自古便是小北川道上的商貿重鎮,是成都唯一傳承千年縣域格局的古鎮,也是青白江文化的核心地標。歷史文化積澱深厚,城廂古鎮傳承了宋代的龜背制格局,有1400餘年縣治歷史,其有聚邑可考的歷史已超2000年,目前有6處省級文保單位,64處院落,保存了4街32巷的老城肌理。
  • 熊貓社區小鎮故事|半邊山江半邊城——金堂五鳳鎮
    它們是小而美的精緻空間,是城與鄉的詩意聯結。它們呈現了小鎮發展的多種形態,又不斷生發新的可能。小鎮故事多,故事裡有我們共同的精神家園,也有我們矢志奮鬥的未來。  在成都市金堂縣的西南部,有一個「寶藏」小鎮,這裡有「半邊山江半邊城」的獨特景觀,有「碼頭文化」「移民文化」「客家文化」等人文風情,還有古樸風格與活力氣質完美融合之景……這裡就是五鳳鎮。
  • 熊貓社區小鎮故事|中國臍橙第一鄉——金堂三溪鎮
    它們是小而美的精緻空間,是城與鄉的詩意聯結。它們呈現了小鎮發展的多種形態,又不斷生發新的可能。小鎮故事多,故事裡有我們共同的精神家園,也有我們矢志奮鬥的未來。在「天府花園水城」成都市金堂縣,有一個賞花摘果的好去處——三溪鎮,這裡日照充足,晝夜溫差明顯,空氣溼度適宜,柑桔栽培歷史悠久,被譽為「中國臍橙第一鄉」,冬天踏入這片肥沃的土地,目之所及皆是臍橙的世界。三溪臍橙皮薄鮮亮,個頭飽滿無核,果粒粒粒分明,每一口都吃得出陽光釀造的甜美。
  • 熊貓社區小鎮故事|巴山深處的紅色古鎮——毛浴鎮
    它們是小而美的精緻空間,是城與鄉的詩意聯結。它們呈現了小鎮發展的多種形態,又不斷生發新的可能。小鎮故事多,故事裡有我們共同的精神家園,也有我們矢志奮鬥的未來。  毛浴鎮位於四川省巴中市通江縣城北12公裡處,是通江縣保存較為完整的古鎮之一,2019年1月被列入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 熊貓社區小鎮故事|商貿物流集鎮 生態康養樂園——姜州鎮
    它們是小而美的精緻空間,是城與鄉的詩意聯結。它們呈現了小鎮發展的多種形態,又不斷生發新的可能。小鎮故事多,故事裡有我們共同的精神家園,也有我們矢志奮鬥的未來。  在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有一個新興的商貿物流型小鎮,它設鎮於2013年,卻發源於元代;它有風光秀美的民權花湖,又有歷史氣息濃厚的古鎮老街。它就是涼山州會東縣姜州鎮。  姜州,古名「江舟」。
  • 熊貓社區小鎮故事|「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上裡古鎮
    它們是小而美的精緻空間,是城與鄉的詩意聯結。它們呈現了小鎮發展的多種形態,又不斷生發新的可能。小鎮故事多,故事裡有我們共同的精神家園,也有我們矢志奮鬥的未來。  上裡古鎮位於雅安市雨城區北部,距城區27公裡,坐落於四縣交接之處,是四川歷史文化名鎮,亦是四川省「十大古鎮」之一。  上裡古鎮初名「羅繩」,是歷史上南方絲綢之路臨邛古道進入雅安的重要驛站,是唐蕃古道上的重要邊茶關隘和茶馬司所在地。
  • 成都崇州市道明竹藝村的生活美學 「竹裡只是一個開始」
    幾年時間裡,成都崇州市道明竹藝村從成都西邊的一個小村落,一路走上國際展示當代藝術的最高展會——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作為「中國民間藝術(竹編)之鄉」的代表,向世界傳遞中國村落之美。據悉,四川超過90%的竹編花籃來自道明鎮。道明竹編作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崇州道明竹藝村的傳承卻少了一絲匠氣,多了一縷煙火氣,對於崇州道明竹藝村的傳承者們來說,竹藝本身就是生活,竹籃是他們生活的工具,是與他們日夜相伴的物品。
  • 「竹編之鄉」廣東信宜:用竹子編織幸福生活
    「竹編之鄉」廣東信宜:用竹子編織幸福生活 2020-01-22 12:57:55 作者:李霈韻 責任編輯:李霈韻   (新春見聞)「竹編之鄉
  • 繪竹成景 點竹成金(習近平總書記關切事)
    竹林人家,邛崍市守拙民宿,採用木、竹、石材料依山而建,房前屋後遍植南竹與苔蘚,處處顯現竹林掩映、竹影婆娑之美,與蘆溝竹海原生態景觀融於一體,成為都市白領返璞歸真的新選擇。  竹林大道,滎經縣熊貓翠竹長廊,以竹為主體綠化植物,搭配珍稀樹木和花卉,植入熊貓景觀設計,將大熊貓國家公園南入口小鎮與周邊村落、原始密林串聯成景,詮釋了竹林的多形態之美,提升了大熊貓國家公園景觀價值。
  • 回放 吾鄉丨戲院、工坊和非遺,這個小鎮把越劇玩出了新花樣
    回放 吾鄉丨戲院、工坊和非遺,這個小鎮把越劇玩出了新花樣
  • 十日談丨直播預告:90後新生代帶道明竹編走向新生
    美麗富饒的川西平原有一個別致的小鎮這裡的人們以竹編為生竹製建材、竹製工具從古至今伴隨著一代代人的生活這個小鎮就是竹編之鄉——道明道明竹編,世代相傳,歷史悠久。為了不讓道明竹編手藝失傳,她與媽媽到道明鎮的各鄉各村走街串巷,去拜訪竹編老手藝人,了解並記住他們比較擅長做什麼,以尋找老手藝與新市場的契合點。「當時我就想,如果轉型是死坐以待斃也是死,那我不如咬牙搏一把還更心甘情願。」楊隆梅說。通過對於已有資源的梳理,楊隆梅成立了竹編合作社,並帶動大家一起開始嘗試企業轉型。
  • 雲南會澤:竹編技藝「編織」 殘疾人新生活
    讓殘疾人有一技之長,讓他們活得更有幸福感,不僅是擺脫貧困的有力推手,更是鞏固脫貧成果的有效手段。如何根據貧困殘疾人的自身狀況、培訓需求和當地優勢產業、就業形勢,切實有效地開展實用技術培訓?曲靖市會澤縣通過竹編技能培訓進行了有益探索和實踐,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 竹編之美,特別的美!|竹編|竹子|手工藝品
    竹編是我國的傳統民間手工藝術之一。人們利用竹子這種特有的自然資源,無論是中國人,還是日本人將以前傳統的竹編工藝大膽革新,創造出許多新的竹編技藝,既承載著傳統的符號,又符合現代人生活節奏的竹編工具和手工藝品。據了解,竹編可以分兩大類:平面竹編和立體竹編。而我們欣賞的主要就是立體竹編,它往往是竹編工具和手工藝品結合體,既有實用價值又有藝術欣賞功用。
  • 清代竹編考籃
    筆者收藏有一隻清代竹編考籃,它折射出了古代莘莘學子求學的艱辛,也是舊時代科舉考試的一件見證實物。這件長方形竹編考籃長36釐米,寬25釐米,高45.5釐米,分別由提手、籃蓋、籃身三部分組成。籃身分兩層,上層兩個抽屜盒,下層一個抽屜盒。
  • 走進大理祥雲 尋味溫暖時光
    王自林 攝影祥雲縣位於大理州東部,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被譽為「雲南之源,彩雲之鄉」。在一個陽光正好的天氣,走進祥雲,在漢武帝「夜夢彩雲,遣使追夢」的彩雲下,尋味溫暖時光。洱海衛城 歷史永績「昔日洱海衛,今朝不夜城」,古城、鼓樓、古街依舊,夜的霓虹閃爍著,光與影悠悠訴說繁華歲月,漫步悠然中,觸摸歷史,感受古城的閒適與煙火。雲南古郡 洱海遺韻在祥雲古城,最引人注目的就屬鐘鼓樓的四個牌坊了,每一個牌坊都有一段故事。「輝聯東壁」「彩煥南雲」「瑞啟西垣」「恩承北闕」,築起了祥雲人的歷史,也築起了祥雲人的驕傲。
  • 華州竹編:指尖縱橫的鄉愁技藝
    正在編制竹製品的,是70歲的省級非遺項目華州竹編技藝傳承人邢都看。歲月在指尖流轉,一件件竹製品無聲地「訴說」著這裡的人們與竹子的故事。「我從14歲開始,就跟著家裡的長輩學竹編,已經做了50多年了。」邢都看告訴記者,村裡老一輩人都會做竹編,竹製品也深受當地群眾喜愛。以竹為伴,華州兒女堅守並傳承著久遠的傳統文化,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