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薄如紙,無一不完整」,關於羊肉的吃法,不得不提最膾炙人口的涮羊肉。《舊都百話》有記載:「羊肉鍋子,為歲寒時最普通之美味,須與羊肉館食之。此等吃法,乃北方遊牧遺風加以研究進化,而成為特別風味。」於是我們得知這一吃法的最初源於遊牧民族。而它真正發明者,是朮赤的兒子,拔都。成吉思汗大兒子是朮赤,在西部汗國成立,病死以後,接替朮赤是拔都,指揮蒙古鐵騎蹂躪了歐洲,蒙古鐵騎很強悍,很彪悍。不過吃糧食不抗餓,於是他們需要大量吃肉。羊肉禦寒效果最好,蒙古兵就是大塊煮羊肉吃。拔都是一個很好的軍事家,他在指揮過程中,發現騎兵是機動性很強的,速度很快的,大塊煮肉慢,所以他要求蒙古兵把肉切薄了煮。而那時候吃法很簡單,就蘸鹽吃,所以適合於行軍打仗。
有趣的是,涮羊肉的銅鍋,樣子很是奇特:把鍋子蓋上的時候,看到的是一個完整的蒙古包,而鍋子蓋拿掉,看到的是蒙古騎兵的軍盔,而現在蒙古族姑娘的帽子,也都像個鍋子。據說《馬可波羅遊記》裡有記載,馬可波羅在元大都皇宮裡吃到了蒙古火鍋,所以英文、法文對涮羊肉的翻譯,則是Mongolia。
說到涮羊肉的名字由來,還要從忽必烈說起。傳說忽必烈去徵伐一個部落,天黑了,安營下寨,這時廚師就要給他做飯,可是這個探馬一報,有人偷襲。廚師慌了,他要是因為吃飯,貽誤戰機可是要掉腦袋的。所以靈機一動,想起這種方式,他就把肉直接擱鍋裡了,忽必烈吃了一次最完整的涮羊肉。這場戰爭勝了以後,他心情很高興,更感覺到這個方式,就是比較適合於他行軍打仗。他很推崇,把它定名為涮羊肉。到後來日本人和韓國人則說得更露骨,說成「吃忽必烈」、「吃成吉思汗」。(記者周人果 實習生梁國宇)
(《南方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