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位用望遠鏡仰望星空的人——伽利略

2020-12-10 星趣天文

星 趣 天 文

帶 你 啟 航

青島星趣天文愛好者 | VXID:QDXQTW

文:啟航君 | 圖:baidu

轉載請在後臺輸入授權

在哥白尼離世後的幾十年裡,日心說也僅僅是被一部分科學家所認同和支持。

絕大部分人還是認同託勒密的地心說,而伽利略是其中比較重要的支持的支持者之一。

伽利略(Galileo Galilei,1564年2月15日~1642年1月8日)是義大利的天文學家、物理學家、工程師,現代科學之父、物理學之父、觀測天文學之父。

16歲時,伽利略進入比薩大學,學習醫學。

在大學期間對數學、自然哲學、美術等產生興趣愛好。

最終成為比薩大學的數學教授。

1610年憑藉自己設計的望遠鏡獲得了首席哲學家和數學家的職位。

伽利略主要在兩個層面展現了對「日心說」的支持。

第一是通過望遠鏡做出的天文發現。

第二層面是通過實驗反駁了亞里斯多德的運動學理論。

1609年伽利略聽說荷蘭商人可以把兩個鏡片組合起來成為望遠鏡,他馬上意識到可以通過望遠鏡觀測天文,並親自設計了3臺望遠鏡。

其中最大的望遠鏡為45mm直徑,倍率30倍。

他首先把望遠鏡對準了月亮,發現月亮並不是那麼「完美」,月亮上面密密麻麻都是坑。

他又把望遠鏡對準了木星,發現木星周圍有4個星星排在一條直線上,他連續幾日記錄下來,推定有4個衛星圍繞木星旋轉。

他還把望遠鏡望向了金星,竟然發現金星是有類似月亮一樣的陰影。

他還望向了銀河,發現銀河裡都是一顆顆星星。

他望向了任何天體,都是人類的第一次,在當時引起了極大的轟動,也引起了教會的不安。

大家所熟知的比薩斜塔小球實驗,也否定了亞里斯多德提出的「重的物體比輕的物體下落快」這一理論。

伽利略開創了實驗事實為依據的現代科學。

1634年他寫成一本力學著作《關於兩門新科學的談話和數學證明》。

由於伽利略對哥白尼學說的熱情支持和宣傳,最終導致羅馬教廷採取措施。

1616年,《天體運行論》被裁定禁止傳播,警告伽利略不得再宣揚哥白尼學說。

1632年伽利略出版了《關於託勒密和哥白尼兩大世界體系的對話》。

對話中伽利略的立場引起了教皇的不悅,最終被判處終身監禁,並要求自己書面承諾放棄自己的觀點。

伽利略的科學發現,不僅在物理學史上而且在整個科學史上都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他不僅糾正了統治歐洲近兩千年的亞里斯多德的錯誤觀點,更創立了研究自然科學的新方法。

後來,惠更斯繼續了伽利略的研究工作,他導出了單擺的周期公式和向心加速度的數學表達式。

牛頓在系統地總結了伽利略、惠更斯等人的工作後,得到了萬有引力定律和牛頓運動三定律。

伽利略留給後人的精神財富是寶貴的。

愛因斯坦曾這樣評價:「伽利略的發現,以及他所用的科學推理方法,是人類思想史上最偉大的成就之一,而且標誌著物理學的真正的開端!」

相關焦點

  • 仰望星空的人,伽利略與克卜勒
    1610年1月7日,在一封給安東尼奧·德·美第奇的信中,伽利略簡要講述了自己從1609年夏末起使用望遠鏡觀察天空的事情。信件的結尾是當日的最新消息:「今晚我看到木星是被三顆固定的星星圍繞著,由於體積太小,肉眼完全不可見。」我們可以理解他語氣中帶著理所應當的自豪:「我們可以相信,自己是世界上最早從如此近的距離如此精確地觀測到天體的人。」
  • 自製望遠鏡仰望星空 民間「追星人」欲建觀測基地
    中新網晉江12月11日電 (吳冠標)每到晴朗無雲、星辰閃爍的夜晚,顏明哲總會走上屋頂,操控著一臺自製望遠鏡仰望星空。6年來,他已經用自製望遠鏡清晰拍攝到了月球虹灣、月坑、太陽黑子、木星雲層和大紅斑,在民間天文愛好者中小有名氣。
  • 伽利略是怎樣發明天文望遠鏡的?
    當時荷蘭處在「八十年戰爭」時期,正在和西班牙帝國交戰,所以望遠鏡這種新發明立即就用於軍事行動,而獲得授權製造望遠鏡的李普希也因此獲利頗豐。 這件事被暹羅(現在的泰國)國王Ekathotsarot派往荷蘭的外交大使(1608年9月10日到任)寫在他的一份外交信件中,這封信在歐洲被傳抄,很多人由此知道了荷蘭人的這個新發明。
  • 科學史上的今天——伽利略發現了新宇宙
    現代先進天文望遠鏡當你用肉眼觀察星空,能看到的星星數量相當有限,最多不過三千顆左右,當然,如果你的裸眼視力異於常人,可能會看到稍多一些。但要想看到更多的星星,就必須藉助於特殊的儀器——光學天文望遠鏡。您也許不知道,在410年前的今天,即1609年8月21日,第一架真正意義上的光學天文望遠鏡在義大利物理學家、天文學家伽利略的手中誕生了,人類由此得以使用這種新式的工具觀察星空,從而改變了對宇宙的認識。
  • 和孩子一起仰望星空,需要怎樣的裝備?
    有學生問那種可以仰望星空的望遠鏡要多少錢啊?就是可以看太空的那種!浩瀚的宇宙讓我興奮不已!今天在NASA網看到官方介紹,一起看看和孩子仰望星空,要多少預算。Celestron雙筒望遠鏡&單筒望遠鏡,與Meade Instruments,Vixen和Sky-Watcher一起成為望遠鏡的首選供應商之一。除了為初學者,中級和高級觀察者製造望遠鏡外,Celestron還提供用於天文和地面觀察的雙筒望遠鏡以及顯微鏡和定點望遠鏡。
  • 仰望星空:從地心說到日心說
    我們仰望星空,最早人們在地球上觀察星體的運動,人們會發現所有的星體都圍繞著地球運動,所以託勒密才提出來了說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其他星體圍繞著地球運動,叫地心說。好,所以日新說出來之後和地心說,就出現了這種爭議,那麼這個期間呢,克卜勒進行天文觀測就發現了第一定律,第二定律,第三定律。克卜勒為什麼發現第三定律主要取決於它有個老師叫第谷,他一生積累了大量的天文觀測資料,在去世的時候呢,就把這些資料全部給了克卜勒,就根據這些資料研究,最後給出了三個定律。克卜勒的三定律出來之後,並沒有給哥白尼的日心說給予足夠的證據。
  • 因為一件來自東方中國的文物,伽利略發現新宇宙的結論
    說到伽利略大家應該都特別熟悉,我們小時候的教科書上對他的介紹還是挺詳細的,老師們也有給我們深的講伽利略這個人。說到他的時候,肯定和探索宇宙深處的秘密有關係。小編小時候非常喜歡聽伽利略的故事,因為覺得他真的是很厲害,能夠探尋到漂亮星空的深處,發現那些星星的秘密。
  • 仍有人仰望星空
    有的人取笑我又不用考試,看那麼多書,有什麼用。我在試著說服自己,我在豐富我思想,我在加厚我的內心。還記得那句話嗎,生如螻蟻當立鴻鵠之志,命薄如紙應有不屈之心。到了我這個年紀,是不是應該不用這麼勵志,只要好好活著就可以,這是大家統一的認知。
  • 一個民族需要一部分仰望星空的人
    鄙隅之人謀子,失一子而亂方寸,見小利而忘命。自古有云:不謀一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隅。一個民族不可缺謀局者,其以國運為鴻猷,以民祉為利得,匡濟時運之迍邅,容天下者無小我。向使一個民族只關心腳下路,這個民族是走不遠的。人而不可無遠慮,國而不可無鴻猷,唯功高者執疆。仰望星空者,心懷寥廓,天下皆倉庾,四海可居宿,深邃者行遠。
  • 貴州詩人南鷗新作《仰望星空—中國天眼之父南仁東》致敬「天眼之...
    9月15日,在天眼之父南仁東先生逝世三周年的祭日,《仰望星空——中國天眼之父南仁東》新書首發式暨作品分享會在貴陽舉行。 據貴州作者南鷗先生介紹,本次分享會以紀念南仁東先生的書籍《仰望星空——中國天眼之父南仁東》這部作品出版首發的形式,來紀念南仁東先生。
  • 怎樣做才能讓三年級考全年級第一的學生不膨脹?學姐:仰望星空
    有家長問,三年級男生期末數學和英語滿分,科學得了99分,語文得了95分,全年級第一,請教怎樣讓孩子不膨脹?哈哈,我看了這個問題都笑了。因為我看到了當家長的膨脹的心。一位三年級男生期末考了全年級第一,家長把這個問題竟然放到網上來問,不知道家長是想炫耀還是有點忐忑?如果我是家長,先跟著小孩一起高興啊。考年級第一,當然是讓人高興的事。我上次看到一個小視頻,一位小孩考試考得很好,手裡拿著成績單,在大街上簡直就是橫著走一樣,邁著像螃蟹一樣的腿,非常高興地回家去了,那真的是發自內心的高興。
  • 伽利略的新發現
    1590年的一天,比薩斜塔聚集了一群人。他們不是來參觀斜塔的,而是來觀摩一場物理實驗的。比薩大學的年輕教授伽利略通過多次試驗發現,不同重量的物體從同一高處下落,只要所受空氣阻力風力等相同那麼速度是相同的會同時落地。他把這稱作自由落體定律。為了使人們接受他的論點,他決定在比薩斜塔上做一次公開的實驗。千百年來人們都認為古希臘思想家亞里斯多德的論點是正確的。
  • 夜聽| 仰望星空
    夜聽 | 仰望星空 2020-07-22 21:3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仰望星空!華僑城中學建成天文臺 成學校網紅打卡地
    ▲學生利用望遠鏡仰望星空今年9月開學初,剛從北京師範大學天文系畢業的碩士研究生馬曉嬌老師被委任組建天文社團。作為指導老師,她開始面向全校招收燕晗天文社成員,報名場面一度火爆。「最初我們社團人數設置為20人,但同學們太熱情了,有同學因為不能加入天文社回家在父母面前哭了很久。
  • 木星亡靈——莎士比亞與伽利略的陳年往事
    但時代的思潮中,這兩位科學與藝術的巨匠卻遙相呼應,這種呼應其實折射出了那個時代歐洲人宇宙觀的巨大變化。本文材料來源於科學記者丹·福克的著作《莎士比亞的科學:重審劇作家的宇宙》,先為您講述伽利略得到望遠鏡、發現新天體的過程,以及當時社會對這些新發現的巨大反響;而後揭示莎翁作品中隱寓的伽利略新天文學,展現科學與藝術之間的密切聯繫。
  • 木星照片唯美似「星空」?真實環境其實很可怕……
    中新網客戶端4月15日電(記者上官雲)這幾天,一張超清晰的木星照片兩次登上微博熱搜:漩渦狀薄霧漂浮在木星表面,唯美的畫面被網友類比為梵谷的名作《星空》。這種旋渦狀薄霧是什麼?形成原因有哪些?木星到底有何神秘之處?中山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副教授劉尚飛在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表示,木星是一顆巨大的氣態行星,沒有固體表面。
  • 自製大口徑天文望遠鏡 「怪才」設計師追夢星空
    在福建泉州,有位天文愛好者通過自製的巨型天文望遠鏡,觀測著月球表面嫦娥五號的著陸點,追尋著自己的太空夢。這一段月亮的延時畫面是福建泉州天文愛好者顏明哲拍攝的。顏明哲從事機械行業技術設計,平時最大的愛好就是用自製大口徑望遠鏡,觀測星空,特別是月亮。得知嫦娥五號的消息後,顏明哲時常約上朋友,一起觀測,對風暴海這一探測器降落地區更是時刻關注。
  • 伽利略利用望遠鏡觀測銀河,其科學發現在明末清初傳入中國
    十七世紀初,義大利天文學家伽利略通過望遠鏡觀察了銀河,發現銀河是由無數恆星聚集在一起形成的星團。湯若望等歐洲傳教士很快就將伽利略對銀河的天文觀測發現介紹到中國,湯若望著《新法曆書歷指》卷三「恆星之三」曰:「問:『天漢何物也?』曰:『古人以天漢非星,不置諸列宿天之上也。意其光與映日之輕雲相類,謂在空中月天之下,為恆清氣而已。
  • 新書| 《宇宙的奧秘:克卜勒、伽利略與度量天空》
    他們一人在威尼斯透過望遠鏡觀察星辰,另一人在布拉格發現了行星運動定律。託馬斯·德·帕多瓦以至今較少受到關注卻扣人心弦的通信往來為基礎,首次講述了兩位如此不同的科學家之間不對等的關係,以及他們如何在同樣的時刻以各自的方式探索星辰的奧秘。
  • 仰望星空的人,自己也在發光|百家故事
    沒人和她說話,每天的日程只有無盡的復健,在床上左右翻滾,整日整夜盯著天花板看。只有面對手機徹底放空時,她用一根手指頭往下翻著,花花綠綠的美食美妝闖入眼中,她才覺得自己是快樂的。2018年5月,她發布了一篇名為《涅槃重生》的日記,講述自己的遭遇,收穫了數千點讚和數百條評論。她又掉了眼淚,這次是因為開心——「世界沒有遺忘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