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王晨
山東,海洋資源豐富,近海棲息和洄遊的魚蝦種類達260餘種。得益於海洋資源的優勢條件,山東是首先發起進行海洋牧場建設的省份,亦是國家海洋牧場建設綜合試點省份。
在響應山東海洋強省建設、大力推動海洋牧場發展的背景下,日照市嵐山區通過開辦海釣賽事,發展向海體育經濟;搭建交流平臺,深耕文化旅遊產業;以品牌建設導向布局「海釣+」發展體系,走出一條海洋牧場發展的多元、特色之路,並為海洋生態保護注入鮮活生命力,重新賦予「海洋牧場」全新內涵。
以海洋牧場為基地
開辦海釣賽事,發展向海體育經濟
日照緊擁著黃海,因海而生,向海而興。而剛剛在日照市嵐山區落幕不久的中國第五屆海釣節,更是引起眾多釣友去海洋牧場遊玩的興致。 「今年的海釣節有32個代表隊前來參賽,100多人在嵐山共享海上垂釣的快樂。」日照順風陽光海洋牧場董事長蘇照元說道。
海釣是一項高雅的休閒運動和高水平的競技體育,被譽為「海上高爾夫」,媲美西方高爾夫、騎馬、網球三大貴族運動,是目前世界上最具發展潛力的休閒活動。「近年來,休閒垂釣逐漸成為大家喜愛的一種休閒娛樂方式,也為休閒漁業發展提供了良好契機。2019年全國休閒漁業產值近千億元,其中海洋休閒垂釣就能佔比到10.5%。」中國休閒垂釣協會會長魏寶振指出。「全國現在有2億左右的釣魚者,其中海釣的佔了9千萬。這已經是一個很大的市場。通過開展賽事,把這項體育活動向外推,海釣的專業人士會來這裡。而技術沒那麼高超的,我們還有親子釣項目,一家人可以共同參與。」蘇照元解釋道。
以海上垂釣為載體
搭建交流平臺,深耕文化旅遊產業
通過賽事將「海上休閒垂釣」運動打出名聲,面向全民。受眾面廣、全民都可參與、新型運動帶來的新鮮感,使得日照嵐山可以圍繞海釣推出新的文旅項目,輸入強勁動力,保障海洋牧場的可持續發展。
「在搞海釣的第一年裡,大量外地人湧向嵐山,觀比賽、釣海魚、賞美景,我們酒店收入純增加100萬。這在當時,是一筆很大的利潤了。」日照嵐山魯聖大酒店的總經理李業鳳介紹說。
「日照乃是東夷之人。夷,就是一人一張弓,弓是用來射魚的,我們祖先也是以射魚為生,可以說海釣是一項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民生產業。這給我們藉此發展文旅產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日照嵐山區文化和旅遊局局長鄭培晉向記者解釋道。
嵐山區文旅局今年更是設立1000萬專項基金,發展海釣旅遊產業。為推廣海釣文旅業,嵐山文旅局在機場、在各個站牌進行大量的宣傳,還將設立休閒海釣服務中心、海釣培訓班等,建設中心垂釣場,吸引更多人前來,促進內循環發展。圍繞海釣衍生的文旅產業,已經成為嵐山旅遊發展的重要支撐與力量。
「釣魚可以說是一種全民健身活動。我們海洋牧場通過海釣吸引外來遊客,做的是一種體驗式旅遊。不光可以享受海釣的樂趣,還能感受海洋的神秘,比其他爬山、滑雪等旅遊觀光活動更具吸引力、新鮮感。每來一次,都是不一樣的體驗。」蘇照元向記者分享道。
以品牌建設為導向
推進多元發展,布局「海釣+」發展體系
近日,為推進海洋牧場建設,山東編制出臺了《山東省海洋牧場建設規劃》,確立了「一體、兩帶、三區、四園、多點」的空間布局,按照投礁型、底播型、裝備型、田園型、遊釣型等五類特色海洋牧場,實行差異化發展。可見,遊釣型海洋牧場已成為全省海洋牧場建設創新發展的一大著力點。
「很多人不理解,海釣怎麼會掙錢,對海洋牧場項目都是望而卻步。」蘇照元感嘆道,「要我來說,海釣產業必須要多元化融合,把產業鏈打通,這是三產融合的過程。只有拋棄傳統思維,才能賦予海洋牧場以新內涵。」
發展現代海洋牧場是山東海洋強省建設的重要突破口,是向深遠海進軍的「主戰場」之一。如何在突破中育新機、創新局,推動海洋牧場由傳統「獵捕型」向「農牧型」轉變,是嵐山一直思考、不斷實踐的命題。鄭培晉局長向記者介紹說:「歷史上第一個釣魚者是姜太公,他用魚竿釣的是江山與社稷。與此呼應,我們推出了『一竿釣天下』的發展理念,全力打造海釣品牌,向外輸出嵐山的新名片。」
在「一竿釣天下」的品牌建設下,嵐山區精心培育海釣產業,發展海釣經濟,促進海釣與多產業融合發展,全方位推動以「休閒海釣+」多產融合發展的創新體系,充分展示了休閒漁業的獨特魅力和實際效果。
頭頂耀眼的光芒,縱情蔚藍的海洋,海洋牧場的未來無限光明,日照嵐山還在繼續探索並不失創新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