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葉膠質瘤切除手術究竟難在哪?手術技巧及前沿進展解讀

2020-12-15 健康界

島葉屬於新皮層和古皮層之間的結構,屬於邊緣系統的一部分,與自主神經功能、前庭功能和語言功能關係密切,構成了介於舊皮質和新皮質之間的一個解剖學、細胞學和功能學界面。手術全切除島葉膠質瘤而又不引起腦正常結構和功能的破壞,對於神經外科醫師來說仍然是一個挑戰。 


圖:島葉腫瘤的複雜血管及周邊正常腦組織關係



島葉的解剖和血供


島葉呈上寬下窄倒三角形,平均大小5.2cm×2.9cm,表面有呈扇形分布的溝,上環島溝位於額頂蓋下方,下環島溝位於顳蓋下方,前環島溝位於眶額蓋下方,這三個溝是確定島葉範圍的重要標誌。島前點是前、上環島溝的交叉點,距皮層外側面23~26 mm,上、下溝的交叉點是後島點,距皮層外側面30~36 mm。前部 的島下極和後部的島閾構成島下部;島閾為位於側裂蝶骨部和島蓋部的結合處呈弓形半包圍外側裂,被認為是島葉的門檻,平行於外側嗅紋走形;島下極位於島 葉前下緣,其內側緣是前穿質的外側界;島葉與島蓋之間的外側裂底在橫位像上自下向上逐漸增長,在冠狀位像前向後逐漸縮短;島中央溝前後方向2cm範圍內 的中央溝可以作為術中確定中央區下部的解剖標誌。島葉表面行經及供血血管主要是大腦中動脈。大腦中動脈主要分為蝶骨段(M1)、腦島段(M2)、島蓋 段(M3)、側裂周圍段(M4)及終末段(M5)。其中M1段發出的豆紋動脈經過前穿質,途經杏仁核的後面,主要供血內囊區域,側面觀豆紋動脈以扇形方式放射狀延伸至幾乎整個內囊。低級別膠質瘤切除常以豆紋動脈扇形面為腫瘤切除的內側界面。島葉的靜脈回流由外側裂的淺表靜脈及大腦中深靜脈引流,但變異較大, 各個靜脈引流區域範圍並不恆定。

圖 :島葉主要接受 M2 段的分支血供。島蓋動脈或長穿支動脈(箭頭)供應島葉及島蓋的血供。縮寫:alg=前島長回(anterior long insular gyrus);asg=前島短回(anterior short insular gyrus);cis=島中央溝(central insular sulcus);ia=島頂(insular apex);it=M2 下幹(inferior trunk of M2);msg=中島短回(middle short insular gyrus);P2= 大腦後動脈環池段(ambient segment of the 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plg=後島長回(posterior long insular gyrus) ;psg= 後島短回(posterior short insular gyrus) 。I=嗅神經(olfactory nerve);on=視神經(optic nerve);1=眶額動脈外側支(lateral orbitofrontal artery);2 = 額前動脈(prefrontal artery);3=中央前溝動脈(precentral artery);4=中央動脈(central artery);5=頂前動脈(anterior parietal artery);6=頂後動脈(posterior parietal artery);7=內眥動脈(angular artery);8=顳枕動脈(temporooccipital artery);9=顳後動脈(posterior temporal artery);10=顳中動脈(middle temporal artery);11=顳前動脈(anterior temporal artery);12= 顳極動脈(temporal polarartery)(摘自 Türe U, Yaşargil MG et al. Arteries of the insula. JNeurosurg. 2000)



島葉膠質瘤的臨床分型


島葉膠質瘤多見於低級別膠質瘤,少數為高級別膠質瘤。臨床分型有很多種,著名的神經外科大師Yasargil將島葉病變分為4型:

①   病變完全位於島葉未超過島葉環狀溝的為純島葉腫瘤

②   病變累 及島葉及額葉島蓋(眶額葉後部)的稱為島葉—額蓋病變

③   病變位於顳底內側面 —島葉的病變稱為顳底內側面—島葉腫瘤

   累及島葉、眶額葉回皮質及顳極的稱 為眶額—島葉—顳極腫瘤 



影像學檢查


1.CT:島葉膠質瘤CT多表現低密度,周圍水腫不明顯,與周邊組織結構有分解

圖:低級別島葉膠質瘤,在CT上常為低信號


2.MRI:術前MRI可以確診島葉膠質瘤,精確定位島葉、蓋部、腫瘤之間複雜的解剖關係。由於島葉低級別膠質細胞瘤呈膨脹性生長,腫瘤邊界較清,其向內壓迫殼核的同時,間接受到蒼白球、內囊堅韌的縱向走行纖維的阻力,因而殼核外緣變直,T2加權像上顯示腫瘤內緣清晰平直稱為「內緣平直徵」,其對判斷腫瘤能全切與否很有幫助。
 

圖:島葉膠質瘤磁共振T2序列示「內緣平直徵」

3.功能核磁及彌散張量成像:可進一步了解腫瘤與運動、語言區及傳導束的關係,指導制定手術方案。

圖:島葉膠質瘤DTI成像檢查,顯示和運動神經傳導束關係緊密,手術後癱瘓風險大。


4.DSA/CTA:術前DSA/CTA檢查可明確腫瘤與大腦中動脈、豆紋動脈之間關係,腫瘤血供情形,對指導術中保護重要血管提供可靠參考。

5.語言定位圖:左側島葉膠質瘤往往與語言中樞鄰近,許多患者術前即出現語言功能障礙,語言定位圖可以幫助我們了解腫瘤與語言中樞的關係,以指導術中對於語言中樞的保護。

6.腦電圖:島葉膠質瘤病人大多數以癲癇起病,因此術前行常規腦電圖檢查十分必要,腦電圖檢查更有意義的是可以為島葉膠質瘤引起的頑固性癲癇提 供治療依據。術前準備及術中監測。術前準備應包括病史記錄、神經影像學資料分析如腫瘤的大小、外側裂的 特徵、腫瘤的生長方向、鄰近結構、大腦中動脈走行、分支變異、正常解剖結構的變形移位等,以便形成一個切實可行的、嚴謹細緻的手術治療計劃。

7.術中監測:① 體感誘發電位;②術中超聲設備;③微型都卜勒流速測定儀;④術中MRI;⑤術中喚醒功能區監測等 。


手術方法及技巧


1.腫瘤暴露:由於腫瘤深埋在島蓋中,目前手術多採用翼點或者改良翼點入路,經外側裂暴露腫瘤。切除島葉膠質瘤一般採取以下步驟:常規切開硬膜,硬膜基底位 於眶部;分離外側裂一般為6-7cm,廣泛開放外側裂易於顯露環島溝、整個大腦中動脈及所有的M2分支;打開外側裂時,側裂的淺靜脈系統走行及變異較大,保 護引流靜脈和保護動脈同等重要,術者在制定手術計劃以及在手術操作中都應當重視靜脈系統,做到心中有數 。暴露大腦中動脈。隨著外側裂的分離,大 腦中動脈也逐漸暴露,在切除腫瘤過程中,必須顯露和確定可能被腫瘤包裹的M2分支,以確定和切斷起源於M2深面的短穿支,必須暴露大腦中動脈和從M2段到環島溝的所有分支,沿著M2段的多個分支顯露額蓋和顳蓋,這樣在切除腫瘤時可以儘量減少無意損傷。

圖:解剖圖顯示前島短回、後島長回和大腦中動脈M2段島葉穿支。島中央溝和皮質中央溝位於同一條線上。


2.腫瘤的切除:手術操作通過一個寬15mm,長4cm的間隙來切除,可按以下先後來切除腫瘤:腫瘤中心區域、顳蓋下腫瘤的切除、額頂蓋下腫瘤的切除、後部腫瘤的切除、內側部分切除。不適當的牽拉優勢側額葉可引起運動和語言功能障礙,同樣對優勢側顳葉後部的牽拉也可引起語言功能 的障礙。Yasargil推薦完全不用腦壓板,而用牽引和棉球來保持側裂的牽開;額蓋,腫瘤向額蓋或顳蓋擴張者,也可採用此種方法,這種方法使側裂的切開變得 相當方便,也增加了側裂窩的顯露,可以有效地切除島葉部分的腫瘤 。 3.血供的阻斷:從大腦中動脈的M2(島葉段)段表面發出許多小的穿動脈,為島葉腫瘤的血供,每根穿支血管都應電凝切斷,以阻斷腫瘤血供,否則即便是血管主幹保留,這種操作也可能使大腦中動脈術後發生痙攣,引起術後神經功能缺失。島葉腫瘤的內側面可包裹外側豆紋動脈,電凝這些血管可引起內囊和基底 節區梗死而導致術後偏癱,避免損傷這些血管的方法是儘早顯露最外側的豆紋動脈並加以保護,用這些血管的行程以及環島溝的基底部來標定腫瘤切除的深面。M2分支的後部發出長穿支是供應放射冠和皮質脊髓束纖維的關鍵血管,其損傷是引起運動纖維損傷的另一原因,因此所有粗的穿動脈尤其是起源於M2段分 支在島葉後部的血管以及不是逐漸變細的血管都應當保護好。
 

手術輔助技術


在切除島葉膠質瘤手術過程中我們可適當使用輔助技術和技巧,包括喚醒麻醉、神經導航、術中超聲、誘發電位以及皮質電刺激等。

1.功能輔助:在切除優勢半球島葉膠質瘤時可採用喚醒開顱,在術中可評價腦部各功能區;

2.定位輔助:術中腫瘤定位技術已進展到無框架立體定向和術中超聲,但是都不能代替細緻的手術分離技術 。



手術治療結果和預後


目前所有資料均顯示,手術全切除腫瘤是提高病人生存質量和長期存活的最佳治療,是化療、放療所不能代替的。最近的研究顯示,島葉膠質瘤的中位切除程度為81-86%,切除程度達90%以上的WHO Ⅱ級腫瘤患者5年生存率為100%,切除程度小於90%的患者5年生存率84%。不同切除程度的WHO Ⅲ、Ⅳ級島葉膠質瘤患者5年生存率由91%降至75%。腫瘤切除程度是WHO Ⅱ-Ⅳ級島葉膠質瘤總體生存期與無進展生存期的預測因素;切除程度低的患者容易發生惡變,腫瘤復發時應當及時手術。

喚醒手術中,皮質及皮質下腦電圖監測可以顯著降低術後永久性神經功能缺損率。除此之外,3D超聲導航、高分辨術中磁共振等輔助技術也可以降低術後併發症發生率。WHO Ⅲ-Ⅳ級膠質瘤的長期神經功能缺損發生率高於WHO Ⅱ級膠質瘤;短期神經功能缺損最常發生在1區膠質瘤以及涉及4個區域的巨大島葉膠質瘤。 島葉毗鄰重要功能區和血管,安全切除島葉膠質瘤充滿挑戰。在過去20年,通過神經外科醫生、麻醉師、神經科學家和解剖學家的共同努力,人們對大腦解剖和功能的理解上升到新的高度;微創外科技術的發展、喚醒麻醉、語言和運動區腦電監測技術應用,為改善患者預後提供可能,使高、低級島葉膠質瘤患者都可以考慮進行最大安全範圍下的切除。

島葉膠質瘤巴特朗菲教授安全全切案例一則


病史摘要:Z老師,近1年來出現反覆右臂的感覺麻木障礙,有時甚至放射延伸至右半部面部,並出現了語音障礙,單詞識別困難,伴有疲勞和精神不振,嚴重影響了工作。後就診醫院檢查發現島葉佔位,考慮島葉腫瘤引起的反覆癲癇發作。由於該位置緊靠功能區,術後發生癱瘓、認知障礙等風險極大,四處求醫不得,終獲巴特朗菲教授安全全切。


術前術後影像資料:


圖:術前MR顯示島葉佔位,直徑約為4 cm,緊鄰重要腦功能區,包繞左島葉的大部分,並在背側延伸至島葉的後部。術後MR顯示腫瘤全切,無腦出血、水腫等正常腦組織損傷。

術後情況:術後當天即拔除氣管插管,可完全自主呼吸。術後第3天,患者能獨立下床、少量活動,能自行康復鍛鍊,無癲癇發作,無構音障礙,無肢體無力、感覺障礙等,無呼吸抑制等手術相關併發症。術後第14天,出院,神志清楚,語言流利,全身狀態好,無肢體無力、感覺麻木等問題。


參考文獻:Hervey-Jumper SL, et al. J Neurosurg. 2019島葉膠質瘤手術治療的最新進展.

相關焦點

  • 孕婦患多髮膠質瘤累及腦幹,輾轉國內外名院終得巴特朗菲手術切除
    一系列的問題困擾著他們……準媽媽突發惡性腦腫瘤再過兩三個月便要生產的紀女士患上了腦腫瘤,這一消息讓全家一籌莫展,雖然他們對於腦腫瘤的疑惑難解,但迅速進展的病情卻並未給他們太多時間猶豫,就診當月底紀女士右側肢體乏力情況加劇,站立困難且已無法行走。
  • 天海佑希主演《頂級手術刀》開播,揭秘神外醫生手術背後那些事兒
    除非神經外科醫生以高超的技術和對細節的關注, 在較不常見的腦瘤上進行這種手術, 否則不可能在切除腫瘤的基礎上實現具有良好功能恢復。我相信, 當腫瘤的最大切除與周圍大腦的最小損傷相結合時, 就能取得最佳效果。仔細的術前計劃, 嚴格的手術技術, 以及選擇性使用操作顯微鏡和術中導航等輔助設備, 都起到了安全切除腫瘤和嚴謹保存鄰近神經組織的作用。
  • 偏癱、失語的丘腦膠質瘤患者何去何從?德國手術全切後均得到改善
    診斷:丘腦內的IV級左側中線神經膠質瘤,輕度右側偏癱,暫時性運動性失語發作 入院情況:神志清楚,焦慮。主觀視力模糊,無復視,正常視野。頭部右側輕度感覺減退。沒有面部癱瘓,聽力正常。正常步態和協調。輕微的前旋和沉重感,手部肌肉輕度無力(運動等級4+/5)。
  • 腦幹膠質瘤手術大師德國巴特朗菲教授在華手術順利進行
    蜚聲海內外的世界大師級專家  ——中國患者熟悉的「巴教授」  巴特朗菲教授是世界公認的腦幹顱底腫瘤手術大師,尤以擅長實施腦幹、顱底深部區域等「手術禁區」的高切除率顯微外科手術著稱,面對腫瘤位置複雜、手術難度極大等情況,他能在不損傷腫瘤周圍正常腦組織和神經血管的前提下,以高超技術手法進行極大程度的腫瘤切除
  • 一名神經外科醫生手記:手術中途,我為什麼突然走下手術臺
    通過核磁片子看到,腫瘤長在兩側視神經交叉的部位上,醫學上叫這種腫瘤為「視神經膠質瘤」,這是一種偏良性的腫瘤,如果能夠全切除幾乎可以達到治癒的目的。但全切除談何容易,因為這麼大的腫瘤其殘存的視神經纖維和腫瘤根本無從分辨,腫瘤全切了視力也就沒了!所以只能儘可能地多切除腫瘤,最大可能地保留殘存的視神經纖維,但是這個「度」怎麼把握,這是需要冒很大風險的。
  • 開顱手術中把患者喚醒聊天,讓患者背身份證號碼,做計算題……聊完...
    >沒錯,這樣的手術神經外科已經成功開展了十多例近日,熊先生接受的是更加微創的手術方式接下來,讓我們一看究竟吧01 小夥腫瘤緊鄰大腦功能區 多學科會診解難題5月初,36歲的熊先生癲癇兩天後來到廣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就診。
  • 【婦科前沿④】微創保育手術:當「生命」遇見「生育」
    【婦科前沿④】微創保育手術:當「生命」遇見「生育」 2020-05-17 03:0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甲狀腺切除手術,術後半年結節再次復發,究竟發生了什麼?
    這是我們前幾天接診到的病例:患者年前發現甲狀腺結節4A級,擔心會癌變,選擇手術切除。術後不適反應比較嚴重,一個月後才能正常進食,並且疤痕明顯,不管天有多熱出門從來都是帶圍巾。
  • 巴特朗斐教授談術中超聲造影在膠質瘤治療中的應用
    但術前用CT或MRI很難區分膠質瘤的級別。膠質瘤是一種具有豐富血管生成功能的惡性腫瘤。侵襲性生長是惡性腫瘤最重要的生物學行為之一。血管生成與膠質瘤的浸潤和生長顯著相關。微血管密度(microvascular density, MVD)是反映腫瘤血管生成情況的定量標準,能夠客觀反映腫瘤細胞的增殖、血管生成和惡性程度。
  • 【喜訊】惠州三院神經外科胡永珍醫生斬獲廣東省神經腫瘤手術病例...
    【喜訊】惠州三院神經外科胡永珍醫生斬獲廣東省神經腫瘤手術病例大賽二等獎!,惠州市第三人民醫院神經醫學中心神經外科青年醫生胡永珍的參賽病例「術中螢光顯像輔助切除腦膠質瘤」斬獲二等獎!
  • 腦前葉切除手術慘無人道,竟還獲獎?這是對諾獎極大的諷刺
    這讓莫尼茲仿佛看到了曙光,他開始思考這個手術能否應用在人身上,是不是就可以改變精神病人的行為。最初,莫尼茲用這個手術治療過20位精神病患者,這些患者不再像之前那樣攻擊人,而是變得異常安靜,這讓莫尼茲一時名聲大增。並且由於做過此手術的精神病人變得安靜了,於是莫尼茲便說這些人是被治癒了,還宣稱這是一種簡單安全又高效的手術,隨著越來越多的人知道了這一手術,也更多人使用這一手術來進行治療精神病人。
  • 貴州省首例3D列印模型下的精準肺段切除手術在省醫完成
    那麼如何實現最大程度切除病灶,最大限度保留肺組織,並且減少併發症和確保腫瘤學療效?精準的解剖性肺段切除就是目前肺段切除的研究熱點。通過不斷探索,貴州省人民醫院胸外科梅宏、許川主任團隊運用肺3D-CTBA三維重建軟體技術,重建肺血管、支氣管和肺結節,辨認解剖變異和結節的解剖歸屬,針對肺段解剖複雜和肺結節位置多樣的難題,為每個患者設計個體化的手術方案。
  • 老年結直腸癌肝轉移患者手術切除:一項傾向性匹配評分分析
    老年結直腸癌肝轉移患者手術切除:  一項傾向性匹配評分分析  雖然目前關於老年結直腸癌肝轉移患者接受手術治療的短期及長期療效的文獻已經很多了,並且都認為老年CRLM患者進行手術切除是安全的,並且遠期DFS及OS並不遜於年輕患者。但是大部分文獻兩組患者的資料都是不平衡的,而且幾乎所有文獻報導的CRLM組患者均伴隨有肝外轉移,這使得DFS的計算不甚準確。
  • 想手術切除甲狀腺結節,又擔心後遺症怎麼辦?
    手術是甲狀腺結節的一種治療方式,通常情況下,惡性的結節我們建議及早手術,甲狀腺結節比較大時也可以手術。雖然現在手術技術很常用,但想想要在脖子上動刀子,很多患者還是會不寒而慄,擔心手術中的風險,更擔心手術後的後遺症。 甲狀腺結節手術可能有哪些後遺症?
  • 泰安市第一人民醫院成功開展腔鏡下甲狀腺切除手術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張澤文 通訊員 吳學濤近日,泰安市第一人民醫院胸外普外三科順利完成醫院首例腔鏡下甲狀腺切除術,該手術的順利實施,填補了醫院的一項技術空白,進一步提高了醫院腔鏡手術技術水平。入院後,胸外普外三科主任侯光來組織全科進行了一次病例討論,考慮到患者為青年女性,擔心自己術後頸部疤痕不美觀的問題,侯光來認為該患者適合腔鏡下甲狀腺微創手術,擬定手術方案後向患者介紹了手術的優點及注意事項,經過充分的術前準備,在手術麻醉科的通力配合下,為患者順利實施了醫院首例腔鏡下甲狀腺切除術,手術成功,效果良好。術後在呂恩護士長為首的護理團隊精心護理及主治醫師吳學濤的悉心治療下,該患者已順利出院。
  • 貴州省人民醫院實施貴州首例利用3D列印模型完成精準切除肺段手術
    多彩貴州網訊(記者 王子茜)近日,貴州首例利用3D列印技術精準切除肺段的手術在貴州省人民醫院胸外科完成。利用3D列印技術製作實體模型,省醫為一名早期肺癌的中年女性精準實施了右肺上葉尖段切除。貴州省人民醫院胸外科梅宏、許川主任團隊利用軟體技術製作出患者肺血管、支氣管三維圖像,並創新性地利用3D列印技術製作實體模型,在術前提前識別出變異結構,規劃手術方案。在術中,通過實體模型直觀的複習解剖結構,隨後為該患者實現了精準的右肺上葉尖段切除,術後病理為肺微小浸潤腺癌。患者恢復迅速,術後3天即康復出院。
  • 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搭建學術交流平臺 助力微創手術普及
    為期兩天的學術交流峰會採用學術報告、手術觀摩、專題研討、腔鏡培訓相結合的形式,聚焦微創外科的創新與技術實踐,將科研與臨床相結合,進一步提升外科醫師操作規範性和手術技巧。會議圍繞「微創技術與外科發展」「膜解剖腹腔鏡遠端胃癌根治術技巧」「腹腔鏡右半肝切除技術要點」「 複雜膽道結石的綜合微創治療策略」「膽道鏡的臨床應用」「 腹腔鏡肝臟切除技巧及術中止血要點」「 腹腔鏡右半結腸癌根治術」「機器人腔鏡甲狀腺手術 」「腹腔鏡減重微創手術的最新進展」「腹腔鏡保脾技術要點」等的微創手術治療進行了充分討論、發言。
  • 我國學者在阻斷膠質瘤惡化發展領域取得重大進展
    腦膠質瘤被認為是世界神經外治療中最棘手的難治性腫瘤之一,目前的標準治療方式,仍是以外科手術、放療和化療為主的綜合治療,但復發率接近100%,五年生存率不足10%。膠質母細胞瘤(GBM)和DIPG(瀰漫性橋腦中線膠質瘤)都屬於高級別膠質瘤的一種,極具侵襲性,患者臨床預後很差。
  • 第八屆中山屈光手術高峰論壇暨全飛秒微笑摘鏡公益直播在廣州舉行
    全媒體記者 郭靜 通訊員 葉一明羅懿琦12月19日,第八屆中山屈光手術高峰論壇在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珠江新城院區學術報告廳舉行,由中山眼科中心、廣東省雷射醫學會、廣東省視光學會屈光手術專業委員會主辦
  • 攜手第四代達文西手術機器人「修肺」
    常規術式:切掉右肺,只能保留四分之一肺功能   最常規的手術方法是切掉腫瘤所在的右側肺,靠左側肺來代償呼吸。而張先生兩側肺上葉都充滿了魚網狀的肺大泡,通氣功能很差,切除右肺後主要依靠尚健康的左下肺通氣,但靠佔人體四分之一肺功能的左下肺,根本不能滿足身體的換氣功能。即使手術成功將腫瘤切掉了,但生活不能自理,抵抗力低下,普通的肺部感染都可能會致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