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以及全球華人中,每到農曆春節時,長輩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床腳;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長輩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
壓歲錢民俗起源何時,目前還無準確記載,不過有一實物可證明,最早的壓歲錢出現於漢代,當時稱「厭勝錢」「壓勝錢」「壓崇錢」「押歲錢」等,在錢幣系列中,它被歸為花錢類,早在漢代我國就已出現壓歲錢,以圓形圓孔和圓形方孔居多,錢的正面多為吉祥文字,如「去殃除兇「福山壽海」「長命富貴」「強身健體」等還有的正面為錢文,背面為祥瑞圖案,如「北鬥七星」「龜蛇」「生肖」等紋飾。唐朝時期,官廷盛行春節散錢,當時人們把春節這天作為立春日,在宮內相互朝拜。
而當時在民間還沒有拜年的習俗。宋元以後,春節被定為正月初一,春節散錢習俗就演變為長者給晚輩壓歲錢的習俗,《燕京歲時記壓歲錢》記載:「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床腳,謂之壓歲錢。尊長者賜小兒者錢,亦謂之壓歲錢。」明清時期,長者用紅繩串連著壓歲錢送與晚輩。民國時期,方孔圓錢基本取消,長輩則用紅紙包100銅錢作為壓歲錢,其寓為「長命百歲」叫「壓勝錢」。不過當時此錢並不能在市面上流通而是鑄成錢幣形式的玩賞物。
壓歲錢的使用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床腳,此記載見於《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悄悄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
在我國壓歲錢的由來有以下說法:
古時候,有一種小妖叫「祟」,大年三十晚上出來用手去摸熟睡著的孩子的頭,孩子往往嚇得哭起來,接著頭疼發熱,變成傻子。因此,家家都在這天亮著燈坐著不睡,叫作「守祟」。有一家夫妻倆老年得子,視為心肝寶 貝。到了年三十夜晚,他們怕「祟」來害孩子,就拿出8枚銅錢同孩子玩。孩子玩累了睡著了,他們就把8枚銅錢用紅紙包著放在孩子的枕頭 下邊,夫妻倆不敢合眼。半夜裡一陣陰風吹開房門,吹滅了燈火,「祟」剛伸手去摸孩子的頭,枕頭邊就迸發道道閃光,嚇得「祟」逃跑了。第二天,夫妻倆把用紅紙包8枚銅錢嚇退「祟」的事告訴了大家,以後大家學著做,孩子就太平無事了。原來8枚銅錢是八仙變的,暗中來保護孩子的。因為「崇」與「歲」諧音、之後逐漸演變為「壓歲錢」。
2.源於古代「壓驚」。傳說古時有一種兇獸叫「年」,隔365日後之夜,就要出來傷害人畜、莊稼。小孩子害怕,大人則以燃竹響聲驅「年獸」,用食品安慰小孩,即為「壓驚」。年久日深,便演變為以貨幣代食物(我想古時候的小孩也挑食吧,喜歡吃辣條,家長給饃饃不吃得。),至宋代便有「壓驚錢」。據史載,王韶子南陔,因被壞人背走,於途中驚呼,才被皇車所救,宋神宗即賜了他「壓驚金犀錢」。
以後才發展為「壓歲錢」,是由晚輩給老人的;歲,就是年歲、歲數,壓歲意在期盼老人長壽。其實給小孩的應是「壓 祟(sui四聲)錢」,給老人的才是「壓歲錢」。老人的「壓歲錢」是指為了他們不再增長歲數,可以多活幾年。
3.壓歲錢最早出現於唐代宮廷內。據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記載,唐玄宗天寶年間,「內廷妃嬪,每於春時,各于禁中結伴三人至五人擲錢為戲。」王建《宮詞》:「工人早起笑歡呼,不識階前掃地夫,乞與金錢急借問,外頭還似此間無。」「宿妝殘粉未明天,總立昭陽花邊樹;寒日內人長打白,庫中先散 與金錢。」足見唐代宮廷內春日散錢之風昌盛。又據《資治通鑑》中記載,時楊貴妃生子,「玄宗親往視之,喜賜貴妃洗兒金銀錢。」王建《宮詞》也有描寫:「妃子院中初降誕,內人爭乞 洗兒錢。」洗兒錢除誌喜外,主要還是長者給新生兒鎮邪去魔力的護身符。
賜錢新生兒的風 俗逐漸從宮廷流傳到民間,宋代成為民間重 要風俗之一。宋元以後,春節被定為正月初一、春節散錢習俗就演變為長者給晚輩壓歲錢的 習俗。民間除夕夜,各家有小兒女者,用盤、盒等器具,盛果品食物,互相贈送,這就是「壓歲盤」。後來,「壓歲錢」取代了「壓歲盤」,這就是現在付給了壓歲錢的方式。
至明清時期,長者用紅繩串聯這壓歲錢送與晚輩。可是說壓歲錢的文化習俗源遠流長,壓歲錢的名詞最早可見於曹雪芹《紅樓夢》:「兩府男婦小廝丫環天才以上中下行禮畢,散壓歲錢、荷包、金銀錁擺上合歡宴來。」
總之,中國的壓歲錢和紅包文化習俗源遠流長,表達了長輩對晚輩的美好祝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