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前已有裝甲部隊,13兵團出國作戰時,為何沒帶坦克?

2021-01-09 熊熊評說

1950年10月,中國人民志願軍出國作戰,首批作戰部隊為第13兵團各部。

最初,該兵團下轄當時中國軍隊中最精銳的38軍、39軍、40軍,後來又增編了42軍、50軍、66軍,另外還加強有炮兵1師、2師、8師及部分配屬部隊。

整個兵團的總兵力超過了30萬人,而且裝備也得到了加強(前期編入的部隊,50軍、66軍不在內)。

如軍轄1個炮兵營、師轄1個山炮營、團轄1個迫擊炮連和1個步兵炮連,營編有2門中口徑迫擊炮和3具火箭筒,連有3門60毫米迫擊炮。

在輕重機槍和自動火器上也較為充裕,如39軍裝備有美制衝鋒鎗3058支,捷克式輕機槍790挺,美制M1918式輕機槍168挺,英制布倫式輕機槍117挺,美制M1917式重機槍155挺,日制92式重機槍7挺。

但是,首批出國作戰的部隊中卻沒有一輛坦克。

而當時美軍中,每個步兵師有1個編制71輛坦克的營,每個步兵團還有1個編制22輛坦克的連,其一個步兵師就有100多輛坦克。

大家可能有疑問,1949年開國大典的時候我們不是已經有坦克、裝甲車輛了嗎?為什麼這些坦克沒能出現在朝鮮戰場呢?

這是一個疑問。還有的朋友對那場戰爭不了解,以為當時出戰就是全套的蘇械武器,而且有T34等坦克加成呢!

實際上之所以有這些疑問也是很正常的,因為有些文章傳遞了誤導性的信息。如很多人就認為當年解放軍在東北接收了大量的蘇援武器,其中有800架飛機、600輛坦克云云。

實際上當年人民軍隊挺進東北的時候,所接收的武器並不像一些朋友想的那麼簡單。

最初抵達東北的部隊的確在蘇軍把手的倉庫中拿到過不少武器,但是當大部隊抵達東北後。因各種形勢的變化,蘇軍的主意就變了,拒絕將軍火庫交給我軍。

而當時有的部隊從關內抵達東北的時候是沒有攜帶武器或少攜帶武器的狀態,因此就出現了著名的「老兵老槍(或老兵無槍)、新兵新槍」現象。

而就坦克來說,所謂的「600輛」這個數字,當年的關東軍都未必能湊得齊,蘇軍又怎麼可能移交給我軍?東北我軍的第一輛坦克是1945年11月高克從瀋陽的一處坦克修理廠中開出來的。

1945年12月1日,以這輛97式坦克為基礎成立了坦克大隊。全隊共有30多人,1輛坦克,這是我軍歷史上的第一輛坦克,而坦克大隊也是我軍歷史上第一支建制裝甲部隊。

隨著作戰繳獲和修復搜集來的舊裝備增多,到1947年10月,坦克大隊擴編為戰車團,共計560多人,20餘輛各式坦克,40餘輛牽引車、裝甲車。

遼瀋戰役勝利後,由於繳獲大量裝備,戰車團擴編為四野特種兵戰車指揮所,下轄戰車團、裝甲團、教導團,共有官兵4000多人,87輛坦克、106輛裝甲車、150輛汽車。

請注意,這些裝備大多是繳獲國軍的,而且基本都是日式武器,蘇聯在我整個解放戰爭中沒有提供1輛T34。

而等平津戰役結束後,我軍裝甲部隊再度得到擴充,到1949年5月以原四野裝甲部隊為基礎成立了戰車第1師。

1949年10月1日,就是以戰車第1師編制下的坦克、裝甲車為主接受了檢閱,其中為首的「功臣號」坦克就是當年高克從修理廠中開出來的那一輛。

到1950年,人民解放軍一共有戰車第1師、戰車第2師、戰車第3師及戰車第26師(編水陸坦克)四支裝甲部隊。

但是上述戰車均為戰爭中繳獲的老舊坦克,其中日式的97式居多,另外還有美式、英式坦克。

1950年6月韓戰爆發,隨後以13兵團為主組建東北邊防軍,以隨時應對東鄰局勢,而與此同時接裝蘇械武器也提上了日程。

考慮到美軍當時擁有強大的空中火力,而我軍裝甲武器裝備雜亂,且當時還無空中掩護的情況。因此裝甲部隊暫不隨同13兵團出戰,而是緊急改裝蘇械坦克、自行火炮。

1950年10月,蘇聯外貝加爾軍區第6近衛機械化集團軍在編制內組建了10個坦克自行火炮團,其中每個團裝備30輛T34、6輛IS2、4輛ISU-122,另有必要的輔助部隊。

11月,這10個團入境,我坦克第1師、第2師、第3師的相應部隊開始接受改裝,並建立一些獨立坦克部隊。

經過了緊張訓練後,到1951年3月,以坦克第1師為主並加強了部分力量後正式開赴國外參戰。

也就是說,抗美援朝戰爭的前三次戰役中志願軍是沒有坦克參戰的,當時東線作戰中仍殘存的一點人民軍的裝甲力量曾與志願軍有過協同作戰的記錄,但因力量過小,也沒能發揮特別大的作用。

1951年3月10日至1953年7月27日,坦克1、3師和2師大部、獨立1、2、3、6團和步兵32、33、46、47師屬坦克自行火炮團,分三批輪換入朝作戰。

在殘酷的戰爭中,我裝甲兵共參戰246次,出動坦克998次;毀傷敵坦克79輛,摧毀敵火炮20門、地堡864個;有力的支援了步兵戰鬥,大量地消滅了敵人的有生力量。

相關焦點

  • 中國裝甲部隊首次參戰,日軍坦克不是對手,可惜後續步兵太不給力
    不久,隨著中德軍事合作的不斷深入,中央軍部隊再次購買「克虜伯」戰車 16 輛、義大利 CV- 33 超輕型坦克 20輛,由號稱「裝甲兵之父」的徐庭瑤負責組建了第一個裝甲兵團,黃埔一期生杜聿明被任命為首任團長。1937 年 8 月 13 日,「八 一三」淞滬抗戰正式打響。
  • 建軍93周年——解放軍裝甲部隊傳奇
    經過75年的磨練和發展,中國人民解放軍裝甲兵團從小到大,由弱到強,在地面作戰中佔主導地位,創下了傑出的戰鬥成績記錄,並發展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現役主坦克部隊。 在8月1日建軍節之際,我們將再次回顧這一精銳陸戰師的傳奇歷史,並探索其未來之路。
  • 曾經戰無不勝的二戰德軍裝甲部隊,為何最後屢屢戰敗?輸在了哪?
    第一,德軍裝甲部隊人員的作戰素質逐步下降 真實的戰爭不像我們打電子遊戲,建個車輛廠造坦克就直接開人家主基地了。坦克性能固然重要,但是操作坦克的專業作戰人員更重要,比如坦克的駕駛員、機槍手還有炮手等等。 二戰期間,裝甲兵的傷亡率還是很高的。許多朋友聽說「坦克被擊毀」時,腦海裡呈現的景象是坦克「殉爆」乘員逃無可逃。事實上,二戰時期被擊毀的坦克發生「殉爆」的不到8%!80%以上的坦克被毀是因為履帶等行走部件、發動機部件嚴重受損而「被毀」的。
  • 蘇聯裝甲坦克和機械化兵的作戰實力
    大本營只有付出巨大努力,才能建成少量獨立坦克旅和坦克營,在紅軍1941年12月的莫斯科反攻中擔任先鋒。這些小型坦克兵團和部隊平均能夠達到其編制實力的約60%,雖然足以支援步兵推進到一定程度,但是遠不能滿足在國防軍防禦縱深持續戰鬥的需要。
  • 裝甲部隊是二戰時陸戰的主角,為何波蘭還要裝備那麼多騎兵
    文/寂寞的紅酒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隨著德國閃電戰席捲歐洲,裝甲部隊成為二戰中的明星角色,成為二戰中陸戰的主角。在波蘭戰役中,德國的裝甲部隊在48小時內碾壓波蘭數十萬騎兵,號稱「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波蘭騎兵被德國裝甲部隊打的落花流水,直到現在還經常遭到人們的嘲笑。
  • 曾在歐洲戰場上不可一世的美軍坦克,被志願軍繳獲
    為銘記歷史、緬懷先烈,解放軍報微信將陸續推出「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文物背後的故事」系列文章,一起回顧那段英雄歲月。在中共中央和毛澤東主席作出的「抗美援朝,保家衛國」戰略決定下,中國人民志願軍於1950年10月19日入朝參戰,10月25日,第一次與美軍交戰。
  • 踢館:複合裝甲的抗穿性能不如鋼裝甲,為何現在的坦克還都在用?
    下下代坦克現在連概念設計都沒開始,根本就沒法預測啊。 隨著自動化水平提高,坦克乘員數量確實呈減少趨勢,比如二戰時5人坦克還有機電員操作電臺,冷戰中3人坦克又減少了裝填手,使車內空間需求減少,於是坦克尺寸得以縮小,同等重量下防護能力得以提高。
  • 二戰日本裝甲部隊的1000輛坦克,相比德國完全不是一個級別
    總的來看,1941年日本參戰時擁有的坦克數量在1000輛左右,而同時期德國僅在一線裝備的坦克數量就3000輛以上,如果加上繳獲的坦克和二線裝備的坦克,德國的坦克總數應該至少超過6000輛,可見日本裝甲部隊無論在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遠不及德國,兩者完全不在一個級別上。
  • 裝甲步兵的崛起:解決坦克和步兵的協同作戰問題的絕佳方案
    實戰經驗表明,坦克在遂行作戰任務時,是需要步兵提供掩護的,當時的坦克速度很慢,步兵無需搭乘載具就基本可以實現和坦克的協同進攻,但是存在的另一個問題就是,步兵的防禦能力太差了,一般坦克在戰場上都會對方火炮和機槍的重點打擊,那些跟隨在坦克身邊的徒步步兵往往會遭到猛烈的火力打擊,進而出現嚴重的損失。
  • 火力和裝甲放在二戰都不行,越南為何還保留著ASU85殲擊車?
    其中,一款60年前的坦克殲擊車——ASU-85頗受軍迷關注,越南人民軍也試圖對其進行現代化改進。 一些玩過坦克世界遊戲的軍迷驚呼,越南還在用SU-85!但實際上,ASU-85和SU-85並非同一款產品,前者是蘇聯在1950年代為空降兵研製的。目前,越南人民軍的這些坦克殲擊車應該是世界最後一批仍在服役的ASU-85。
  • 它曾是德軍裝甲部隊的夢魘,有鋼鐵巨獸之稱號——KV-1重型坦克
    KV-1重型坦克(全景照片) 所以,德軍早期裝甲部隊也視KV-1重型坦克為核心對手(注意:按照相關史料說法,在1941年德軍正式對蘇聯作戰時,德軍裝甲部隊中沒有一款坦克可以和
  • 三野共有四個兵團,為何第9兵團入朝作戰,另外三個兵團去哪了?
    在抗美援朝時期,第三野戰軍第9兵團改稱為志願軍第9兵團,作為第二批入朝作戰部隊,參加了著名的長津湖戰役。或許有很多人不明白,第三野戰軍的戰鬥序列之下一共有四個兵團,分別是第7兵團、第8兵團、第9兵團和第10兵團,為什麼只有第9兵團奉命入朝作戰呢?其他三個兵團當時去了哪裡?
  • 閃電戰和大縱深作戰,同為裝甲戰術到底有何區別,誰又更勝一籌?
    一.二者的相同之處 首先來說,大縱深作戰和閃電戰的相同之處,在於對技術兵器的發揮。可以說這是二者的共性,要求集中雙方的技術兵器。 如果進行深究,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康布雷戰役中,協約國的坦克兵團衝擊,對於後世的閃電戰和大縱深理論有很深的影響。
  • 被評為歐洲最弱國家的義大利,其裝甲部隊的輕型坦克是什麼樣的?
    如果提起二戰中的裝甲部隊,大家總是容易想起蘇聯的鋼鐵洪流,或是德國的坦克動物園,也可能會想到美國那浩如煙海的M4中型坦克,亦或是想到英國的那些奇形怪狀的坦克。但是義大利,卻長期地被忽略了。確實,義大利在二戰中的表現,只能用戰鬥力低下來形容,但這不代表他們就沒有自己的裝甲部隊了,儘管這些裝甲部隊在戰場上最大的用途是被擊毀。
  • 作為傳統的炮塔式坦克,M24霞飛輕型坦克的綜合作戰效力如何?
    很多朋友會有疑問,在二戰後期,由於德制虎式、豹式重型坦克相繼稱霸歐洲以及北非戰場,輕型坦克就逐漸失去軍方市場。並且,即使新式輕型坦克問世以後,也會由於防護埠的技術限制,而被迫進入二線戰場執行戰略支援任務或者在一線戰場充當偵察車乃至誘敵裝甲目標。所以說,單方面發展輕型坦克也很難有正面作戰的機會,為何美軍還有花費時間以及財力去研製?
  • 橫掃戰場的裝甲擲彈兵,到底是什麼兵?開坦克扔手榴彈的士兵?
    這其中的裝甲擲彈兵,更是受到軍迷的追捧。那麼,橫掃戰場的裝甲擲彈兵,到底是什麼兵?開坦克扔手榴彈的士兵?說起裝甲擲彈兵,需要先了解什麼是擲彈兵。擲彈兵起源於古代歐洲。到了15世紀,歐洲開始出現了裝填黑火藥的手擲彈藥。兩百多年後,這種手擲彈藥開始大規模使用,最早出現的專業擲彈兵,是路易十四的髪國軍隊。到18世紀,專門使用這種彈藥的士兵也被稱為擲彈兵。
  • 抗美援朝出國作戰志願軍穿什麼?
    7月13日,中共中央決定組建東北邊防軍。同年10月,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參戰。志願軍從編成到出國,時間很短,一切準備工作都很倉促。為準備志願軍出國作戰,總後勤部早在1950年7月就安排東北、華北、華東和中南軍區,趕製棉衣34萬套,棉皮鞋36萬雙,棉帽、絨褲、棉背心、棉大衣各40萬件(頂、條),棉手套、襪子各70萬雙。但因入朝部隊增加,且形勢緊迫,許多部隊來不及配齊冬服。第二批志願軍入朝時,已是冬天。朝鮮北半部冬季非常寒冷,而從中國南方趕來的部隊還來不及換冬服。
  • 抗日戰爭國軍裝甲師,蘭封會戰志得意滿,蔣介石為何卻破口大罵?
    1933年長城抗戰爆發,蔣介石中央軍嫡系將領徐庭瑤奉命趕赴長城一線支援,在戰場上徐庭瑤和其麾下將領杜聿明深受日軍裝甲部隊之困擾,決心建立國軍裝甲部隊。長城抗戰結束後,徐庭瑤和杜聿明開始致力於創建國軍裝甲兵團,這支部隊後來成為了淞滬會戰以及南京保衛戰中國軍唯一的主力裝甲部隊。
  • 抗日王牌第五軍:中國最早的一支裝甲部隊,被譽為「鐵馬雄師」
    至此中國第一支真正意義上的現代機械化軍正式誕生,也是中國最早的一支現代化裝甲部隊。第五軍下轄3個師:第200師,駐防廣西全州,師長戴安瀾;榮譽第一師,駐防湖南零陵,師長鄭洞國; 新編第二十二師,駐防湖南東安,師長邱清泉。第五軍為抗戰時期我國最精銳的部隊,被譽為鐵馬雄獅,它由國民政府最高統帥部直接掌握,是抗日戰場上的一張王牌,並且戰績彪炳。
  • 英國維克斯坦克的蘇聯衍生版,蘇聯裝甲部隊中堅,T26輕型坦克
    但傳統的騎兵明顯不適合為步兵提供機動作戰時所必須的掩護力量和突破力量,坦克自然就成了蘇軍的首選。 有鑑於,蘇聯在1926年成立一個特別委員會,負責研發屬於蘇聯自己的坦克。坦克的研發要求是製造一款,能夠突破由兩個師防守,戰線寬度為十公裡的戰線。這個過程裡蘇聯方面研究了多款坦克,比如說法國雷諾FT-17輕型坦克,義大利菲亞特FIAT-3000輕型坦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