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0月,中國人民志願軍出國作戰,首批作戰部隊為第13兵團各部。
最初,該兵團下轄當時中國軍隊中最精銳的38軍、39軍、40軍,後來又增編了42軍、50軍、66軍,另外還加強有炮兵1師、2師、8師及部分配屬部隊。
整個兵團的總兵力超過了30萬人,而且裝備也得到了加強(前期編入的部隊,50軍、66軍不在內)。
如軍轄1個炮兵營、師轄1個山炮營、團轄1個迫擊炮連和1個步兵炮連,營編有2門中口徑迫擊炮和3具火箭筒,連有3門60毫米迫擊炮。
在輕重機槍和自動火器上也較為充裕,如39軍裝備有美制衝鋒鎗3058支,捷克式輕機槍790挺,美制M1918式輕機槍168挺,英制布倫式輕機槍117挺,美制M1917式重機槍155挺,日制92式重機槍7挺。
但是,首批出國作戰的部隊中卻沒有一輛坦克。
而當時美軍中,每個步兵師有1個編制71輛坦克的營,每個步兵團還有1個編制22輛坦克的連,其一個步兵師就有100多輛坦克。
大家可能有疑問,1949年開國大典的時候我們不是已經有坦克、裝甲車輛了嗎?為什麼這些坦克沒能出現在朝鮮戰場呢?
這是一個疑問。還有的朋友對那場戰爭不了解,以為當時出戰就是全套的蘇械武器,而且有T34等坦克加成呢!
實際上之所以有這些疑問也是很正常的,因為有些文章傳遞了誤導性的信息。如很多人就認為當年解放軍在東北接收了大量的蘇援武器,其中有800架飛機、600輛坦克云云。
實際上當年人民軍隊挺進東北的時候,所接收的武器並不像一些朋友想的那麼簡單。
最初抵達東北的部隊的確在蘇軍把手的倉庫中拿到過不少武器,但是當大部隊抵達東北後。因各種形勢的變化,蘇軍的主意就變了,拒絕將軍火庫交給我軍。
而當時有的部隊從關內抵達東北的時候是沒有攜帶武器或少攜帶武器的狀態,因此就出現了著名的「老兵老槍(或老兵無槍)、新兵新槍」現象。
而就坦克來說,所謂的「600輛」這個數字,當年的關東軍都未必能湊得齊,蘇軍又怎麼可能移交給我軍?東北我軍的第一輛坦克是1945年11月高克從瀋陽的一處坦克修理廠中開出來的。
1945年12月1日,以這輛97式坦克為基礎成立了坦克大隊。全隊共有30多人,1輛坦克,這是我軍歷史上的第一輛坦克,而坦克大隊也是我軍歷史上第一支建制裝甲部隊。
隨著作戰繳獲和修復搜集來的舊裝備增多,到1947年10月,坦克大隊擴編為戰車團,共計560多人,20餘輛各式坦克,40餘輛牽引車、裝甲車。
遼瀋戰役勝利後,由於繳獲大量裝備,戰車團擴編為四野特種兵戰車指揮所,下轄戰車團、裝甲團、教導團,共有官兵4000多人,87輛坦克、106輛裝甲車、150輛汽車。
請注意,這些裝備大多是繳獲國軍的,而且基本都是日式武器,蘇聯在我整個解放戰爭中沒有提供1輛T34。
而等平津戰役結束後,我軍裝甲部隊再度得到擴充,到1949年5月以原四野裝甲部隊為基礎成立了戰車第1師。
1949年10月1日,就是以戰車第1師編制下的坦克、裝甲車為主接受了檢閱,其中為首的「功臣號」坦克就是當年高克從修理廠中開出來的那一輛。
到1950年,人民解放軍一共有戰車第1師、戰車第2師、戰車第3師及戰車第26師(編水陸坦克)四支裝甲部隊。
但是上述戰車均為戰爭中繳獲的老舊坦克,其中日式的97式居多,另外還有美式、英式坦克。
1950年6月韓戰爆發,隨後以13兵團為主組建東北邊防軍,以隨時應對東鄰局勢,而與此同時接裝蘇械武器也提上了日程。
考慮到美軍當時擁有強大的空中火力,而我軍裝甲武器裝備雜亂,且當時還無空中掩護的情況。因此裝甲部隊暫不隨同13兵團出戰,而是緊急改裝蘇械坦克、自行火炮。
1950年10月,蘇聯外貝加爾軍區第6近衛機械化集團軍在編制內組建了10個坦克自行火炮團,其中每個團裝備30輛T34、6輛IS2、4輛ISU-122,另有必要的輔助部隊。
11月,這10個團入境,我坦克第1師、第2師、第3師的相應部隊開始接受改裝,並建立一些獨立坦克部隊。
經過了緊張訓練後,到1951年3月,以坦克第1師為主並加強了部分力量後正式開赴國外參戰。
也就是說,抗美援朝戰爭的前三次戰役中志願軍是沒有坦克參戰的,當時東線作戰中仍殘存的一點人民軍的裝甲力量曾與志願軍有過協同作戰的記錄,但因力量過小,也沒能發揮特別大的作用。
1951年3月10日至1953年7月27日,坦克1、3師和2師大部、獨立1、2、3、6團和步兵32、33、46、47師屬坦克自行火炮團,分三批輪換入朝作戰。
在殘酷的戰爭中,我裝甲兵共參戰246次,出動坦克998次;毀傷敵坦克79輛,摧毀敵火炮20門、地堡864個;有力的支援了步兵戰鬥,大量地消滅了敵人的有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