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力和裝甲放在二戰都不行,越南為何還保留著ASU85殲擊車?

2021-01-09 騰訊網

最近傳出消息,越南軍隊正在批量升級一些老舊蘇式裝備,包括了坦克、裝甲車和輕武器。其中,一款60年前的坦克殲擊車——ASU-85頗受軍迷關注,越南人民軍也試圖對其進行現代化改進。

一些玩過坦克世界遊戲的軍迷驚呼,越南還在用SU-85!但實際上,ASU-85和SU-85並非同一款產品,前者是蘇聯在1950年代為空降兵研製的。目前,越南人民軍的這些坦克殲擊車應該是世界最後一批仍在服役的ASU-85。

傘兵專用版坦克殲擊車

著名的SU-85坦克殲擊車,是蘇聯在二戰時代研發的,以T-34坦克為底盤。ASU-85在名字上非常類似,因為也採用了85毫米反坦克炮,這是蘇聯對武器的命名規則,只是加了一個「A」以示區別,代表的是傘兵專用。

ASU-85的底盤是PT-76水陸兩用坦克,配備了一門D-70型85毫米反坦克炮(SU-85火炮為D-5T),全車重量為15.5噸(SU-85為29.6噸),前裝甲厚度為45毫米,發動機為210馬力柴油機,最大速度為45公裡/小時,最大行程為230公裡。可見,ASU-85是一款輕型坦克殲擊車,以便於傘兵空投,和SU-85中型坦克殲擊車完全不同。

1958年ASU-85開始批量生產,主要配備蘇聯空降部隊,每個空降師會有一個坦克殲擊車營(31輛殲擊車),可以通過安-12、安-22運輸機空運,或用米-6、米-10直升機進行吊運。此外,這種車輛也出口了波蘭和越南。1979年爆發的阿富汗戰爭中,ASU-85伴隨蘇聯空降兵投入了作戰。

不過,ASU-85在服役不久就已經過時。1960年代已經開始了主戰坦克時代,85毫米炮和45毫米前裝甲(側後方只有5-13毫米),讓ASU-85的攻防能力顯得非常可憐。據稱,D-70反坦克炮發射次口徑高速穿甲彈時,在500米距離上可穿透150毫米厚的裝甲,放在二戰時都算不上高水平。所以這款坦克殲擊車在上世紀70年代就開始退役。

越南為何還在保留這種老爺車?

可以說,ASU-85是一種已經過時半個世紀的老爺車了。越南保留了大約一個營的ASU-85,放在別國都能當作珍貴的古董展品。

在10年前,越南實際上已將這批老爺車放進了倉庫,作為儲備品。但是在2015年,越南軍隊意外地將這些車輛啟封,裝備給了第168炮兵旅。當時啟封的車輛進行了一定改進,主要是加裝了車頂的12.7毫米高射機槍。

此外,越南還在尋找進一步改進這批ASU-85,除了改進觀瞄系統外,最主要的是換裝發動機,希望最大速度提升到60公裡/小時,最大行程增加到400-450公裡。

越南之所以還保留這種老掉牙的戰車,主要基於兩種考慮:

第一,越南還很窮,缺乏換裝經費。越南目前還保留有1000多輛老式坦克,包括T-54/55、59式、PT-76、63式,很難用新式坦克進行全部替換(越南購買的新式T-90S坦克僅64輛)。ASU-85坦克殲擊車和這些坦克,優先處理方式都是現代化升級,而不是淘汰,否則越南陸軍將沒有裝甲戰車可用了。

第二,ASU-85重量很輕,非常適於雨林作戰。ASU-85雖然性能不咋樣,但車重非常輕(15.5噸),比所有現役坦克都輕得多,在雨林密布的越南有著獨特優勢。此外,85毫米炮雖然打不了坦克,但周邊鄰國只配備輕型裝甲的作戰車輛很多,ASU-85的火力在當前仍有用武之地。

由此可見,ASU-85在越南的服役壽命還會持續一段時期。畢竟,這款戰車超輕的重量指標,真不是很容易被超越的。(作者:陶慕劍)

相關焦點

  • 踢館:複合裝甲的抗穿性能不如鋼裝甲,為何現在的坦克還都在用?
    二戰喀秋莎是最負盛名的火箭炮,甚至到韓戰都獨領風騷,它對比其他火箭炮的優勢是什麼?美國的謝爾曼管風琴和德國的陸地斯圖卡,為什麼沒有喀秋莎的戰鬥力,英美德是造不出來還是不需要?喀秋莎參戰早,是41年7月就開始了,這時候其它火箭炮都還沒上場。國內在抗美援朝時火力極度劣勢,僅有的幾次炮兵火力佔優,喀秋莎發揮了很大作用,也打疼了美國人,自然雙方都宣傳它的威力。 所以機動性最好的喀秋莎,就自然而然成了蘇軍最主要的機動火力,各個時候都得用著,都形成完全依賴了。
  • 二戰蘇聯SU-152毫米自行火炮號稱動物園殺手據說能打穿費迪南
    說到二戰殲擊車系列,蘇輛和德國都才採用無炮塔結構,而德國當時最著名的殲擊車,主要有兩個型號,三號G型突擊炮,黃鼠狼殲擊車,這兩種殲擊車是德軍二戰時期生產數量最多,戰績最好的兩款車輛,而蘇聯方面,最為經典常規的殲擊車輛,主要是以SU系列殲擊車為主,SU-76是蘇聯第一款戰場自行火炮,
  • 二戰英國航母保留381毫米艦炮,還會被德國戰巡擊沉麼?
    【話說軍世】80年前的挪威近海,英國光榮號航空母艦被德國戰列巡洋艦擊沉,成為唯一一艘被戰列巡洋艦擊沉的正規航母,其實早期航母上都保留有大口徑艦炮,如果光榮號仍然保留有其15英寸艦炮,還會被沙恩霍斯特號擊沉麼?
  • 傾斜裝甲效能更好,為何在二戰末期,彗星坦克卻裝配了垂直裝甲?
    可為何在二戰末期,英國於1944年9月正式列裝的A34彗星坦克,卻採用了大量的「垂直裝甲」設計呢?雖說其屬於當時英國坦克分類中的「巡洋坦克」,靈活機動和高移速才是強項。至於重火力以及重裝甲等方面,也會有諸如邱吉爾坦克這樣的「步兵坦克」作為彌補。
  • 二戰後期的德軍獵虎重型坦克殲擊車德國頂級黑科技唯一實戰型號
    獵虎重型坦克殲擊車與虎王坦克屬於同個時期的產物,但是在綜合性能上,獵虎重型坦克殲擊車的穩定性和攻擊性,防禦性,都要比虎王坦克強大一倍不止,其正面裝甲厚達250毫米,裝備了二戰後期德國生產的世界上唯一大口徑的128毫米坦克炮其倍徑達到了55L,這是二戰期間火力最為強大火炮即使放在現在仍舊是不落後,其攻擊距離在10公裡左右,能在2公裡的距離內對蘇聯JS3重型坦克造成直接威脅
  • 容易被錯認的克倫威爾坦克,裝甲和火力都不重要,速度決定了一切
    克倫威爾巡洋坦克算是二戰中英軍後期的主力坦克了,和當時的主流坦克相比,它的缺點還是挺明顯的,比如鉚接的車身,和垂直狀態的裝甲。作為一輛英國獨特的巡洋坦克,它既不是第一輛也不是最後一輛,論功績可能有人認為它還不如在北非馳騁的十字軍坦克。但不可否認的是,這克倫威爾坦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還是立下了赫赫戰功。
  • 《灰燼戰線》殲擊車怎麼樣 殲擊車角色強度評測
    導 讀 灰燼戰線殲擊車大家培養哪個好,很多小夥伴都不清楚,那麼殲擊車角色的強度排行榜是什麼,還不清楚的玩家一起來看看吧。
  • 二戰高加索戰役,為何第4裝甲集團南下北上都是錯誤的?貪大求全
    二戰蘇德戰爭,發生於1942年夏天的高加索戰役,可以說是蘇德戰場的命運之戰。因為這場戰役關乎兩軍對高加索戰略資源的爭奪,誰擁有了這些資源,誰就獲得了戰場的主動權。但是,本來完全有可能打贏這場戰役的德軍A集團軍群,卻因第4裝甲集團軍的加入和撤離,最終錯失了良機。而德軍統帥部也因第4裝甲集團軍的南下和北上,導致史達林格勒戰役和高加索戰役兩場皆輸,這是為什麼呢?
  • 斐迪南殲擊車攻防這麼強,為何元首沒有要求繼續改進生產?
    如此優異的殲擊車,為何沒有降低重量,發展出傾斜裝甲型號繼續生產服役呢?虎P重型坦克通過對底盤動力單元的調整,最終斐迪南博士拿出了一種採用固定後置炮塔的重型坦克殲擊車方案,並且被元首指定為重型裝甲武器,和其他的「虎」式坦克等一起,只等產量達標就組團投入庫爾斯克的戰鬥
  • 二戰德軍獨特的兵種—裝甲擲彈兵,二戰步兵的最高境界
    摘要:二戰進行到1942年,開始進入高潮階段,各條戰線上的戰事都在如火如荼的進行著,作為進一步鼓舞步兵的作戰士氣的措施,德國陸軍司令部下於當年7月15日,將所有裝甲師下屬的步槍團一律改稱裝甲擲彈兵團,這是德國二戰中裝甲擲彈兵成立的標誌性事件。
  • 二戰德軍裝甲師和裝甲擲彈兵師、摩託化師的區別
    第二次世界大戰,可以說是裝甲部隊的大決戰,融合了機動力和火力的裝甲部隊在戰場上面馳騁,無論是德軍,還是同盟國的裝甲部隊,都是各自軍中的絕對主力,沒有裝甲部隊參與的進攻,是根本無法想像的,甚至可以直接判定勝負了。
  • 前哨:火控堪比96,火力卻打不穿59,越南升級版T-54成「無牙老虎」
    T-54B坦克,同時還引進了以色列研製的世界上第一種爆炸反應裝甲:夾克衫(Blazer )爆炸反應裝甲。 從性能上來說,當時越南人改裝出的這輛T-54B坦克和我軍同時期開始裝備的59D坦克的火力和防護性能是相當的,但是火控方面並沒有太多改變。從下圖可以看到,炮長瞄準鏡沒有什麼變化,炮塔上也沒有出現橫風傳感器等設備。
  • 戰列巡洋艦火力強大:二戰的圖紙艦們,為何早早地被淘汰
    【話說軍世】戰列巡洋艦是衍生自戰列艦和巡洋艦的艦種,在以火炮為主的戰艦序列中,戰鬥力僅次於戰列艦,部分戰列巡洋艦甚至具有與較老的戰列艦一較長短的帳面實力,比如說胡德號,但是為何戰列巡洋艦會早早的就被淘汰了。
  • 喀秋莎的射程遠火力強大,德國為什麼不用?德國軍工技術不行嗎?
    在二戰期間,喀秋莎火炮是一款很具有代表性的武器,我國軍隊對這款火炮也很有使用心得,在多次戰爭中都曾使用過。喀秋莎的射程遠,火力強大,蘇聯將其發揚光大,其實德國在二戰前就研究過,也裝備過類似的火箭炮,那為何從不使用呢?
  • 德國M113火力支援車,怎麼看都像是突擊炮
    上世紀70年代,西德同樣也裝備了M113裝甲運輸車,不過當時的M113屬於早期型號,車輛的搭載火力不算強,一般就是頂部一挺機槍,西德計劃在M113車體的基礎上研製一種火力支援車
  • 曾經戰無不勝的二戰德軍裝甲部隊,為何最後屢屢戰敗?輸在了哪?
    二戰德軍的戰敗是多方面因素的,這包括了綜合國力、兵源、戰略縱深......哪怕作戰的氣候,都是要算上的。而二戰德軍裝甲部隊從巔峰到跌落神壇,也是多方面的因素導致。數量和補給僅僅是其中的部分因素,今天我較為全面地來給大家做一個分析。
  • 機槍當主炮,裝甲薄如紙,二戰日軍的坦克為何如此奇葩?
    提起二戰日本坦克,我們的第一印象應該就是「小薄脆」,即體格小,裝甲薄,身板脆。比如在抗日戰場上出現頻率比較高的九四式超輕坦克,名為坦克,實為裝甲車。三噸左右的車身重量,7.7毫米口徑的主武器機槍,無論火力還是防禦,都與我們認知中的坦克相差甚遠,由此得名為九四式豆戰車。
  • 二戰後期,美國曾提出要把越南和琉球送給中國,蔣介石為何拒絕?
    二戰後期,美國曾提出要把越南和琉球送給中國,蔣介石為何拒絕?三巨頭出賣中國眾所周知,在二戰的這段歷史中,中國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在中國戰場上,中國拖住了日軍的大部分兵力,這才使得美國在後期的對日戰爭中佔據主動。
  • 二戰時期的武器裝備,有哪些放在現在使用還不過時?
    這對於不同的戰鬥崗位來說都極為方便,戰鬥機將其3挺一組甚至是4挺一組並聯使用,海軍也將其編組成雙聯機槍使用,這增加了火力的密集性,當然離不開拋殼窗、拉機柄左右互換使用的特色。這些重機槍組成了二戰重型轟炸機的防護無論是海軍的各中大小型艦艇上,空軍的戰鬥機、轟炸機上,陸軍的裝甲車輛頂部,基本上都能看見M-2HB的身影。
  • 二戰索木斯薩耳米戰役,蘇軍裝甲為何輸給了芬軍步槍?輕敵惹的禍
    兩國還秘密達成和解,蘇聯同意德國閃擊波蘭,德國也同意把芬蘭的勢力範圍劃給蘇聯。蘇聯發動蘇芬戰爭是基於兩個方面的考慮:一方面,蘇聯要重新拿到傳統控制芬蘭的勢力範圍。雖然芬蘭在一戰後獨立,但蘇聯一直將它視為北方潛在的威脅。另一方面,雖然蘇德籤訂了友好條約,但骨子裡都不信任,兩國領導人心裡都明白,總有一天炮彈會落到自己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