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醫療丨研究報告
全文字數:5823字 精讀時間:15分鐘
核心摘要:
前言:我國醫療診後的現狀並不樂觀。從醫護資源的角度考慮,至2019年千人醫生數已達到2.4人,千人護士數已達到3.2人,但中國整體醫護資源相比國外發達國家仍有不小的差距。從院內流轉角度考慮,中美兩國平均住院日近年來的平均差距達到3.6日。艾瑞認為通過網際網路的方式賦能醫療診後,改善醫療資源配置已是刻不容緩。
市場規模:2019年網際網路醫療診後醫療供給端市場規模達到310億元,需求端市場規模達到2,840億元。主要原因是過去幾年整體醫療大環境仍較為保守,醫保支付、醫藥處方線上購買等政策尚不明確。但隨著大環境及政策逐漸明晰,至2022年網際網路醫療診後供給端規模預計將提升至需求端規模的1/4左右。
商業模式:目前,網際網路醫療已越來越傾向線上與線下的深度融合,通過為線下醫院、藥企、連鎖藥店、保險等提供深度垂直的技術支持或運營服務,網際網路醫療診後企業得到從中分潤的機會,從而解決盈利的問題。
未來趨勢:從技術角度考慮,未來大數據AI將更多融合入網際網路醫療診後,制定的標準化制度將輔助臨床及管理決策。從行業融合角度考慮,醫康與康養將更加深度融合,並在未來將有很大概率在全國範圍內推動並實行。
中國網際網路醫療發展階段概述
從以診斷治療為中心,到以關注全生命周期健康為中心
自網際網路技術不斷進步以來,遠程醫療逐漸網際網路化,網際網路醫療不斷取得新的進展。2012年以來,在新醫改的衝擊下,醫院與網際網路醫療公司合作,大力開展信息化工作,不斷優化看病流程,基於PC端開展在線預約、掛號、諮詢等服務。2015年以來,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的普及,移動智能設備使簡單的醫療服務如線上問診等成為可能,但整體仍是以診斷治療為中心。直至近一年來,網際網路醫療開始將目光投向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通過協調平臺與醫生團隊,將服務範圍從單純醫療延伸至全健康流程,提供慢病管理、院外護理、院外康復照護等,構建真正以居民健康為中心的服務閉環。
網際網路醫療診後定義
場景包含院內外,內容包含從治療到康復的全生命管理流程
從治療到康復的流程一直以來就是醫療的重點內容。每種疾病在經過治療後,預後、併發症、生存周期等都需要繼續了解和關注,治療帶給患者的利弊,也需要長久的隨訪。但一直以來,線下診後面臨諸多難題如:1)由於患者依從性差造成的複診難題;2)傳統模式下患者的長期隨訪和指導治療在目前的醫療體系中很難實現;3)患者因藥就醫、用藥指導等難題。網際網路技術賦能的醫療診後行業作為一個獨立賽道,可以協助線下傳統模式在院內的信息共享,院外的處方外延、複診管理及診後照護等方面不斷拓展創新,幫助解決應對線下診後管理日漸突出的現實問題。
中國網際網路醫療診後必要性:醫護資源
中國醫護資源逐年攀升,但相比發達國家仍有一定差距
在政府大力推動下,我國醫療技術及醫護資源逐年攀升。據艾瑞推算,至2019年千人醫生數已達到2.4人,千人護士數已達到3.2人,雖然我國千人醫生數已超過世界平均水平。然而中國整體醫護資源相比其他發達國家仍有不小的差距,護士資源尤為緊缺。世界上大多數國家護士佔總人口約5‰,而目前我國護士僅佔總人口3‰左右。艾瑞認為,如果能在診後院內階段優化信息系統流程,並在診後院外階段通過網際網路醫療平臺增加醫患交流的機會,將會有效提升醫生護士的工作效率,並且網際網路賦能醫療診後也會促進醫聯體的建設,二者共同作用,將會使我國目前的醫護資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
中國網際網路醫療診後必要性:院內流轉
中國平均住院日不斷降低,仍需多途徑增加醫療效率
在我國醫護資源緊張的背景下,充分利用醫療資源,以最短時間、最佳質量、最少耗費,達到最優療效成為我國醫療事業發展的方向。2015年至2019年以來,我國平均住院日不斷下降,病床流轉率增加。但仍要看到相比發達國家,中國醫療效率仍顯不夠。根據艾瑞估算,美國在近20年來醫院總數減少約23%,病床數減少約39%,但平均住院日仍在不斷下,相比而言中國在近20年來醫院總數增加約86%,病床數增加約165%,因而目前美國醫療效率遠高於中國。艾瑞認為,通過網際網路醫療診後的介入,將可使部分患者在院外進行疾病管理,進一步降低平均住院日並可有效提高醫療效率。
中國網際網路醫療診後必要性:節省成本
線上相比線下節省醫療成本,推動社會健康高效發展
相比線下醫院的熙熙攘攘,線上醫療方式對患者就醫體驗有著較大的影響。線上診療的模式,尤其是在複診及診後階段,可有效降低患者就醫成本、照護成本、交通成本及時間成本。根據艾瑞測算,診後階段線上模式算上線上問診、醫藥及醫護到家的醫療服務成本,平均單人每次醫療成本僅395元。然而線下就醫的模式平均成本則高達每人每次1,080元。相比而言使用網際網路醫療診後方式,能夠節省更多醫療資源,提高全社會醫療效率,讓飽受疾病困擾、有著診後醫護需求的人群能夠得到更加有效的治療和更舒心的就醫體驗,從而推動整個社會更加健康高效的發展。
中國網際網路醫療診後技術核心-平臺搭建
平臺搭建實現醫療資源共享,助推患者就醫體驗
網際網路醫療診後平臺的搭建,可有效優化服務流程,減少原本臃腫的服務環節。平臺搭建起到的良好效果包括:1)改變了傳統醫療的工作方式,提高了醫療效率;2)能夠對醫療成本做出合理估算及有效管理,節約並充分利用了醫療資源;3)加強了過程控制,有效提高了醫療以及護理過程的環節控制,一旦發現問題可提早處理,將事後管理變為事前管理;4)網絡採集數據可提高採集率及信息分析水平,提高了整體的保障服務能力,實現了衛生資源的共享;5)強化醫院自動化管理,助推患者良好的就醫體驗。
中國網際網路醫療診後技術核心-知識圖譜
依據知識圖譜構建標準化程序,為智慧醫療提供解決方案
目前的知識圖譜構建主要是從醫療大數據或標準指南中拆解分析得到。分析的過程包括構建、規範化、存儲、管理和挖掘,通過對比真實世界數據與知識圖譜,可有效提高醫療效率,減少醫療不良事件的發生。國內外典型的診後知識圖譜包括為糖尿病患者提供計算機化臨床決策支持的DKG圖譜;融合了包括CCC、NNN、interRAI等國際護理標準知識庫,形成的智慧護理標準化程序的PIO圖譜;用於預測未知的藥物不良反應的ADR圖譜;用於兒科疾病預測的兒科混合知識圖譜等。
中國網際網路醫療診後行業政策導向
診後與養老緊密結合,得到政策大力支持
政府對於網際網路醫療服務的監管政策一貫較為嚴格。由於網際網路可能會使醫療責任的界定變得較為模糊,因此相關政策也會更為謹慎。但診後康復護理及慢病管理多為老年人需求,且政府希望能夠藉助社會力量減輕由老齡化加劇帶來的壓力,因此診後相關的醫療活動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從2015年至今,政府不斷鼓勵以線下醫療或非醫療機構為依託,做好院內院外的醫養結合工作。隨著近年來網際網路、雲計算等技術的興起,政府也越來越重視依託網際網路平臺去輔助診後相關工作,並於2019年專門提出「網際網路+護理」的試點工作方案,推動網際網路醫療診後的進一步發展。
中國網際網路醫療診後需求端市場規模
行業需求不斷增加,2020年行業需求規模將突破3000億元
隨著我國醫療衛生水平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慢性病人群開始知曉並重視自身所得疾病,並因此使線上醫療診後需求不斷增加。根據艾瑞測算,診後醫療及護理的線上滲透率不斷提高,從2015年滲透率不足5%,至2019年已達到8.5%。預計2019年整個行業需求端規模已高達2,840億元,預計2020年行業需求端規模將突破3000億元。目前行業存在的痛點主要包括行業標準缺失、醫護缺乏服務動力以及患者要求不斷增高。其中行業標準的缺失會導致各企業既是「裁判員」又是「運動員」,長遠來看並不利於行業發展。目前行業亟需能夠有實力、有G端資源的企業協助政府去制定賽道內的統一標準規範。
中國網際網路醫療診後供給端市場規模
供給端增長快,預計2022年行業供給端將突破千億規模
網際網路醫療服務及技術支撐平臺長期以來是網際網路醫療診後的重點內容,其包括診後慢病管理、醫藥服務、診後平臺搭建、診後平臺外包等。相較而言,網際網路診後照護服務起步較晚,2019年在整體網際網路醫療診後中所佔比例僅為5.4%,但隨著護理需求不斷增長及長護險等醫保政策加持,艾瑞預計在未來三年網際網路診後照護服務將快速增長,其所佔比例也會不斷擴大,預計2022年佔整體網際網路醫療診後比例將提高到17.8%。預計整個行業供給端於2022年將達到1,124億元。供給端的痛點包括同質化醫護服務的缺乏、盈利模式的缺乏以及醫護專家資源的缺乏等。
中國網際網路醫療診後產業鏈分析
產業外延可達康養服務,產業鏈關注全生命周期健康
網際網路醫療診後產業鏈由上遊診前管理及中下遊的院內診後管理及院外診後管理構成。院內診後管理主要包括診斷後醫院後處理的全程,需要網際網路醫療公司提供相應的技術支撐服務,搭建包括HIS、NIS、RIS等平臺,並將信息儘可能做到區域化聯通,以便延伸至院外診後部分。院外診後管理主要包括診後隨訪、慢病管理、處方外延,將部分可能的治療放在院外進行,更好的節省醫療資源並提高醫療效率。整個產業鏈涵蓋包括健康、亞健康和患病的全人群,關注全生命健康問題。
中國網際網路醫療診後產業鏈圖譜
中國網際網路醫療診後賦能場景分析
網際網路賦能醫療診後各場景,推動醫療多元化發展
大數據、網際網路等技術正推動傳統醫療向個性化、人性化、動態化的多元道路發展。對於網際網路賦能的醫療技術在各個場景中的應用層出不窮,力圖打造一個通過全流程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來提高健康/亞健康/患者健康管理體驗的新型醫療模式。以醫院及照護機構提供的醫療護理服務或生活照護服務為例,通過網際網路,可將原來只能在醫院或專業護理機構內部進行的傷口處理、靜脈採血、糖尿病足護理、胃管更換、皮下注射等操作全部變為上門服務,極大提升用戶的就醫體驗。
中國網際網路醫療診後行業競爭力分析
醫師資源及支付環節打通為基礎,用戶體驗決定競爭力上限
在目前發展階段中,除之前各企業一直在著力競爭的醫生資源外,護師資源、心理諮詢師資源、營養師資源等也將越發凸顯其重要性,能獲得專業性強的優質醫師資源或是能夠建立屬於該行業的專業知識庫將成為行業內企業核心競爭力所在。此外,對於線上醫保支付的政策目前還處於試運行階段,能更早打通線上支付環節的企業將獲得巨大的先發優勢。而用戶體驗最能直接展現企業的競爭力。艾瑞認為,除滿足優質醫師資源和打通支付環節兩個基礎項外,能夠在用戶體驗上下更大功夫,不斷優化業務流程、界面設計、平臺響應速度、AI小助手等將會鞏固企業競爭力,產生更強的護城河效應。
中國網際網路醫療診後行業支付方分析
「醫保為主,商保為輔」模式,構成中國醫療保障體系框架
國家醫保與商保健康險是目前我國社會保障體系下兩種基本的醫療保障方式。其中醫保作為主要保障手段及支付方,在推動社會保障事業發展中起到關鍵作用。目前醫保包括的主要內容有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及正在試點的長護險。目前長護險處於小步快跑的試點階段,2020年5月,國家醫保局推出了《關於擴大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艾瑞認為,未來長護險將會逐步推廣,並能有效覆蓋醫療診後護理康復部分,與醫保、商保一道為老年人及失能人群支付診後醫康養的費用,有效降低該群體的醫康養自費壓力。
中國網際網路醫療診後行業商業模式分析
行業間聯手協作,共創「醫+藥+險」的協同商業模式
醫療診後領域是高度專業化的領域,面對的主要是慢病人群。其對醫療資源有非常強的依賴性,龐大的醫療產業鏈靠單家網際網路企業的外部努力往往需要較高成本及事件,因而網際網路醫療診後需要內部多個行業間聯手進行深度合作。目前,網際網路醫療已越來越傾向線上與線下的深度融合,通過為線下醫院、藥企、連鎖藥店、保險等提供深度垂直的技術支持或運營服務,得到從中分潤的機會,從而解決盈利的問題。「醫+藥+險」的協同也意味著網際網路醫療診後未來發展的廣闊空間。
中國網際網路醫療診後行業市場趨勢
市場長期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況,刺激供給端市場快速拓展
由於過去幾年整體醫療大環境仍較為保守,醫保支付、處方藥線上購買等尚不明確,再加之移動端診後管理技術有限,共同導致了盈利模式的長期不明晰,使得市場上供求方缺乏動力。根據艾瑞推算,2019年網際網路醫療診後市場供給端僅佔需求端規模的1/10左右。但是,隨著2020年多項政策的出臺及國家醫療大戰略方向的明晰,以及疫情對於網際網路醫療診後的推動,使得網際網路賦能醫療診後在便捷、高效、提高服務可及性以及優化資源配置等方面的優勢愈加明顯,需求的井噴也將刺激並加速供給端市場快速拓展。根據艾瑞推算,至2022年網際網路醫療診後供給端規模將提升至需求端規模的1/4左右。
中國網際網路醫療診後行業技術趨勢
結合AI大數據制定標準化制度,輔助臨床及管理決策的施行
網際網路醫療診後技術支撐在醫院端的應用基礎包括HIS、NIS、RIS、PACS等信息系統,依託於醫院管理系統、成像系統、院外網際網路醫療平臺,進行用戶醫療及護理信息的採集、儲存、處理、檢索、通信,進而降低醫療護理差錯的發生概率,在提升醫療護理能力的基礎上增加醫院及平臺的經濟效益。未來網際網路醫療診後技術將更多結合AI大數據,建立可以連接醫院、藥店、保險公司、體檢機構等全產業鏈的標準化應用平臺及數據接口,並以此為基礎更好地輔助臨床及管理決策的施行。
中國網際網路醫療診後行業融合趨勢
醫康與康養深度融合,新型模式助力長護險政策落地
2020年5月,國家醫保局推出《關於擴大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決定進一步擴大長護險制度的試點範圍,而推進醫康與康養的深度融合正是符合規劃要求的方向之一。隨著中國醫療技術水平不斷發展,群眾對於醫療、康復、養老的需求日益增加,除患病、失能人群外,慢病、亞健康人群也亟需醫康養服務。艾瑞認為,網際網路賦能的醫療服務、護理服務、康養服務的醫康養結合平臺,未來將有很大概率在全國範圍內推動並實行,並助力中國醫療大健康整體政策的落地。
文
章
精
選
專
題
推
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