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和哲學負有多種永恆的責任,同時也是簡單的責任。——雨果(法)
文章類型|歷史文化
字數|995,閱讀約2分鐘
在一些抗日影視劇中,侵華日軍冒充中國人或中國軍隊偵查情報或以這種方式伏擊中國軍隊的情況屢見不鮮。這種情況在影視劇中並不誇張,而是真實存在的。
其實,早在日本侵華之前,日本就曾派間諜到中國調查搜集情報,主要依據是地理情報。比如,日本拿到了中國某地的地圖,對該地區的橋梁也有所了解,但仍需派人實地考察。
光知道位置信息是不夠的,因為還要知道一座橋的載重,能否行走汽車和坦克,一條路的寬度等等,這些都需要日本間諜實地確認,所以冒充中國人是最好的選擇。
明治維新後,日本對華間諜活動迅速發展。大批人偽裝成醫生,學生和商人進入中國。他們偽裝成日本國民或偽裝成中國人進行活動,其中假扮中國人的難度最大。
裝成中國人是很難的。最難的是中國。如今,中國人感嘆英語難學。事實上,漢語是最難學的語言。中文的意思變化太複雜了。即使是同樣的詞,也有不同的表達和聲調,意思也不一樣。
此外,加上當地的俚語和說法,語言水平對於日本間諜來說很難。如果語言這一關過了,第二就是中國人的生活方式,體現在日常生活中。
中國的北方人和南方人生活習慣不同,飲食不同,取人受物的禮儀也有一定的差異。俗話說,「百裡不同風,千裡不同俗」。這些都是日本間諜不得不學的,否則很容易洩露。
第三點是中國人的著裝風格。不同地方的人有不同的著裝風格,比如裹頭巾的,讓人一看就覺得是陝北人。日本人在中國長期的間諜活動中,逐漸總結出一些經驗,並進行了專門訓練。
在日本特務學校,日本學生一入學就切斷了與家人的聯繫。他們會改名,換衣服,以適應他們需要扮演的角色。一旦進入中國,他們就會潛伏下來,繼續隱藏多年。
這種經過特殊訓練的間諜非常罕見,很難批量生產。但這些間諜已經適應了中國人,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和著裝習慣等,識別他們非常困難。他們主要從事一些高度機密的工作,具有很高的間諜水平。
除了這些受過專門訓練的特務,還有一些業餘特務,他們的專業性並沒有那麼高。他們可能會說中文,也可能對中國的事務非常了解,也就是通常所說的「中國通」。這樣的人做的就是實地調查。
另外,日本侵略者,日軍的一些偵察兵或士兵,偽裝成中國人或中國士兵執行任務,是最容易被發現的,最多只能欺騙少數人,總之,日軍為了侵略中國,各種手段都有。
歷史家的任務在於區別真實的和虛假的,確定的和不確定的,以及可疑的和不能夠接受的。——歌德(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