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分析到石猴有了人的「妄念」,想要獲得長生不老之道,於是跋山涉水從東勝神洲到南贍部洲再到西賀牛州,期間石猴玩耍打鬧,自己快快活活隨心所動。改派是這石猴與「道」有緣,來到西賀牛州時,聽見一位樵夫在唱歌,歌詞中透露出的瀟灑自由讓石猴心馳神往,石猴代表我們每個人的本心,樵夫口中的歌詞又有誰不嚮往呢?石猴認為樵夫是「神仙」欲向他學道,樵夫忙說不是,這乃是一老神仙教他的,石猴至此有了方向。
石猴從樵夫的口中得知斜月三星洞這個地方,其中有位法力高深的神仙有莫大的本領。在與樵夫的對話中,石猴問到樵夫為何不拜會這位老神仙學習長生不老之道,樵夫回答到家中有老母需要照顧遂不曾去。禪宗的六祖亦是樵夫出身,這裡有隱喻的含義,修道無需在山野,只要念頭通達時時刻刻不在「修道」,道在人人「心」中。樵夫和石猴說此山為靈臺方寸,所謂靈臺方寸皆是「心」的稱呼,這裡所表達的含義正是:修道即是修心。
每個人都一樣,在剛來到這個世界上的時候很虛弱,父親母親便是天地,我們正如這石猴,不知輪迴生死時每天都快快樂樂,當知了生死無常之時便不知所措,於是開始追求外在的力量。我們開始學習知識開始適應這個複雜的社會,開始學會各種生存技能,在增長力量的同時卻忽略了「心」上的修煉,最終自私、貪婪演化成戰爭,欺瞞和壓迫成為資本的主流在這個滿目瘡痍的世界裡進行著。物質上的力量在不斷地變大可內心的空虛、無力、迷茫卻時刻增加著,制度越來越嚴明可人心卻越來越複雜。
吳承恩在幾百年前就看明白了人心和人性,他用儒釋道三家的智慧寫成一部膾炙人口的神魔浪漫小說,然而若仔細研讀會發現,石猴的經歷正是每個人一生的寫照。從無知無畏到擔心失去從而憑著一腔熱血去追尋著力量,在獲得力量之後又不知如何運用最終釀成大禍。這個力量人人具足,老天爺恩賜的這副軀體有無窮的寶藏可以獲取,正如石猴從菩提老祖這學習的本領一樣。菩提本意是智慧加以老祖二字是萬千眾生的本來根性,是一切源頭的根性,眾生皆有。
在石猴參見菩提老祖時,菩提問石猴哪裡人,石猴說東勝神洲傲來國花果山水簾洞人士,菩提老祖欲趕出石猴,石猴忙說自己漂洋過海歷經十數個念頭才到這,菩提老祖此問是助石猴固定道心,正如我們一樣,需要得到外界的肯定,需要一場磨練才會珍惜來之不易的東西。接著菩提老祖又問「姓什麼」,石猴此處回答非常妙,說明石猴有慧根。石猴說道,我無性,人罵不惱,人打不嗔,賠禮就罷,一生無性。此性是眾生的「自性」,若是覺悟者知曉「自性」便是「得道」。
菩提祖師卻說不是問你這個「性」是你父母的姓,石猴說無父母,菩提老祖讓石猴走一下,遂對石猴說從此你便叫「孫悟空」,石猴聽了喜不自禁口中說著「今日方知姓也」,此姓便是「自性」。人若能知道自己的「自性」說明智慧光明顯現,但時顯時不顯這便需要修行,而修行的第一要素便是「悟空」。猴子天性活潑想要讓猴子「悟空」可謂難之又難,這正是每個人的真實寫照,可如何「悟空」還得接著往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