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了一道老北京家常菜。這個菜應該很地道,不少視頻裡,好多北京人吃著吃著,都飽含深情地說,是小時候兒的味道。
不過,這道菜確切的名字,似乎還有些不確定。讀音大差不差,「du茄子」或者「du鮮茄」,但這個「du」字,到底是「篤」呢?還是"毒"呢?還是「獨」呢?老北京人都各說各的,沒個統一。
我個人比較傾向於「篤鮮茄」,或者「篤茄子」。因為這個「篤」,在我們江南地這一帶,是一種用慢火慢慢燉熬的烹飪方法。比如,我們有道比較有名的湯菜「醃篤鮮」,就是用醃肉和鮮肉,加鮮筍一起慢火燉出來的湯。日常大家也會說「今天買了根筒子骨回家篤個湯」。
而「毒」和「獨」,則完全沒有什麼意義,既不和食材有關,也不和方法有關。即使有解釋,也很牽強。
這道菜,主料是茄子,黃豆。茄子是北方的大圓茄子。南方大多是長茄子,雖然也有圓茄子,但據說和北方的茄子比較,面!沒那麼有勁道!
茄子要切塊兒,講究每塊都帶皮,然後放在太陽下曬一兩個小時,曬到表面發蔫收縮。有人說這道菜叫「毒茄子」的,就因為要在大太陽下毒曬,所以叫毒茄子。
茄子曬過準備好。黃豆放大料加水煮,其目的是用黃豆起鮮。待黃豆煮到七八九十分熟,放入曬蔫的茄子,加水蓋過茄子,燒開再小火燉。這個小火燉,放在我們這裡,就叫「篤」。過程中放油鹽醬糖什麼的,量多量少,看個人喜好。等到湯汁差不多熬幹了,就可以起鍋裝盤。鋪上蔥花香菜,用滾油一澆,就可以吃了。
我看到視頻裡,很多老北京還飽含深情地說,有肉味兒。但在我們南方,很少有用黃豆起鮮的。南方用黃豆做菜,大都取其香糯,並且和肉類一起燉燒,反而要以黃豆取肉鮮。
我小時候是不吃茄子的,家裡茄子做出來黑乎乎,吃進去爛乎乎,又沒什麼味道,還會有點麻嘴。所以我很長一段時間對茄子是拒絕的。就是現在,我對茄子也沒有多大好感,但是對於茄子菜,我還是樂於試一試的。
對於篤鮮茄這種名不見經傳,做法又簡單的土菜,我很有興趣自己動手試一下,讓自己對這個篤鮮茄有一個大致的概念。我在菜場儘可能地找了個手感硬一些的圓茄,回去切塊,在太陽下暴曬。煮黃豆煮茄子。總之,肉味兒我是沒吃出來,當然也不是我小時候幾近深惡痛絕的味道。茄子的口感,也不出所料地軟塌稀爛,但是香菜在裡面很提味兒,有些比較新奇的感覺。
我對北方的茄子沒什麼經驗,但我仍然懷疑,篤到湯汁收幹,而茄子仍然「勁道」。期待以後有機會吃到這道老北京家常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