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計較後果的話,我不會幹這樣的傻事

2020-12-15 手機鳳凰網

  對很多影迷來說,《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是今年最為期待的電影之一。2012年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上映,李安導演贏得第二座奧斯卡最佳導演獎,至今已有近四年沒有新作問世。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以下簡稱《比利·林恩》)改編自同名伊戰題材小說,和李安之前三部電影一樣,啟用了沒有大銀幕經驗的新人擔綱主人公,還招募了一眾好萊塢明星加盟。其實,這部電影的重點並不在原著或者演員身上,而是首次採用了3D、4K、120幀的技術規格拍攝——這個信息已被各家媒體長篇累牘地報導過了。從數據上來說,《比利·林恩》的影像信息量,是一部同樣片長2D、2K、24幀普通電影(比如中國觀眾在影院看到的《從你的全世界路過》)的40倍。

  《好萊塢報導者》把《比利·林恩》定義為「技術驅動項目」。在前期宣傳的過程中,李安親力親為地參加了各種推廣活動,不遺餘力、不厭其煩地向業界、媒體和觀眾一遍又一遍介紹這種用新技術拍出的「未來的電影」。因為,他感覺到「電影一直告訴我,它要變了」。

  事實證明,這些宣傳起到了實效,全球只有五家影院(確切說應該是五個影廳)能夠放映的3D+4K+120幀版《比利·林恩》吊足了人們的胃口,這裡面既包括電影從業者,影評人和媒體記者,也有發燒級的影迷,當然,還有希望在社交媒體上炫耀的潮流追隨者們。

  10月14日晚,《比利·林恩》在紐約電影節上舉行了全球首映,除了片方邀請的嘉賓外,普通觀眾要通過抽獎購票,才能提前看到這部電影。

  首映過後,《比利·林恩》收到的評論,卻並不能與之前的期待相比。兩周過後,從爛番茄、IMdb、metacritic幾家網站收集到的媒體評論和打分來看,這個落差並不小。李安愛用棒球術語比喻自己電影上映後的反應,他曾評價《與魔鬼同騎》之前的片子基本都是「安打」,而這次《比利·林恩》他更希望能是「本壘打」。但這一記叫人期待了四年的揮棒,到底能夠打出怎樣的成績,還要等待十天(11月11日起在中國、美國等地上映)才能正式揭曉。

  10月15日晚,李安導演在紐約中央公園附近的一家酒店裡接受了鳳凰娛樂記者的專訪。在採訪之前的24小時裡,李安出席了《比利·林恩》的首映式紅毯,三場放映的觀眾見面(最晚一場是15日零點),兩場分別針對美國和國際媒體的新聞發布會,一場紐約電影節的導演主題對話,以及若干家媒體的採訪。62歲的李安導演臉上雖然依舊是招牌式的微笑,也難掩高強度製作和宣傳活動帶來的疲憊,但只要聊到電影,特別是他耗盡全力的高幀率技術,那個閃耀著「華人之光」的發光體就又出現在眼前。

  (對話中涉及到的120幀,指每秒鐘120幀的幀率。李安導演訪談中提到的「格」,就是「幀」,是Frame的不同譯法。)

自我評價:忐忑不安,希望能打全壘打

鳳凰網娛樂:昨天看了《比利·林恩》的首映,確實獲得了前所未有的視覺體驗,3D+4K+120幀的新技術營造出的沉浸感,大幅解決了以往3D電影景深、清晰度和運動的問題。對於這樣的呈現效果,是否達到了你之前設定的目標呢?

李安:很難講,因為在拍之前,我沒有看到這些影像,也更沒辦法放映出來。到拍之前,對60幀、2K、3D,有機會看的比較習慣了,而且可以來一點作業。120幀那時候根本就不可能,放映不可能。拍攝沒有問題,就是高速拍,攝影機本來就可以那麼做。可是你怎麼去放,而且是用鐳射的光(來成像)。一直到開拍前的三個禮拜,我才第一次看到(120幀),一點點試拍的實驗。那個對我來講,是非常疑惑的,因為60格這樣,120格應該是這樣,4K應該這樣(用手勢模擬不同技術規格的量化比較)……可是它的化學變化好像變了,變成另外一個東西,非常奇怪,琢磨不定。然後我在拍了幾個禮拜之後,看了一遍自己的毛片,那個時候要產生這樣的影像非常的困難,我們大概看了15分鐘,那又是另外一種感受。所以,我在黑暗中琢磨了很久的,我自己不曉得對它的期望應該是怎麼樣的。我只是期望,將來這個電影出來還能看,當一個電影看——這個我都不是太確定。

  還有觀眾怎麼接受,觀眾的眼睛跟我的不一樣,因為我經過兩年的訓練嘛。觀眾第一次看的時候,我不曉得應該怎麼期待。所以,我昨天晚上其實非常緊張,跟一般電影好不好、賣不賣座是不一樣的緊張——因為那種就是一翻兩瞪眼,我經歷過,片子該怎麼樣就怎麼樣。這是一個新的看法,到底人的態度是怎麼樣,因為不同格式裡,你看到的基本心態是不一樣的,我覺得這個差別很大。而且心態是一直在變,每個人心態又不太一樣。所以,除了忐忑不安以外,我真的不曉得要期待什麼。我希望能打全壘打,弄個滿堂彩最好,可是我現在知道,大家能夠繼續下去的話,已經是非常阿彌陀佛了。

鳳凰網娛樂:那對這部電影完成的情況,你自己覺得可以打多少分呢?

李安:我昨天晚上在那邊看,雖然很緊張,可是感覺很驕傲。這麼多人跟我一起做電影,我們在一起看電影,那麼多人在那兒看的不動。不管他感受怎麼樣,我覺得其實已經有很大的滿足感。我不知道這個世界會怎樣去反應這個片子,甚至是商業發行會怎樣,我真是不曉得,我希望它是很好的。至少在我的眼光看,它應該是一個成立的媒體,就看我們未來怎麼做。自己打分,真的很難講……

鳳凰網娛樂:那從技術實現的角度來看,你覺得有哪些遺憾的地方嗎?

李安:我們真的是各方面不足,遺憾有很多。包括到現在,我還沒搞清楚,有些問題到底是怎麼回事,我還要去研究。

拍攝經歷:沒遇見過這麼困難的,心裡會慌

鳳凰網娛樂:之前有報導,你是先確定了3D+4K+120幀的技術規格,再選擇了《比利·林恩》這個劇本項目。

李安:互有影響。我原來(技術的規格)是60格、2K,那個我比較有把握,我原來決定要拍《比利·林恩》的時候已經決定是這個方向。後來就跳出這個東西來,其實是互相影響。

鳳凰網娛樂:在這個電影裡,和傳統意義的敘事相比,你是否在技術創新上投入了更大的精力呢?

李安:會,當然投入更多。有的電影是很難拍,比如說《臥虎藏龍》,我在99年,跑到新疆去搞那麼一回事情(笑)。又到北影、江南竹林,吊鋼絲什麼的,那個都很危險,把周潤發他們吊的甩來甩去……那個確實是物理上很難拍的,很難做的一件事情。

  但《比利·林恩》倒不是,這個要怎麼拍,技術上怎麼讓它運轉,是相當困難的,我沒有碰過這麼難的。因為以前再怎麼困難,你有個底的,這個好像是沒底的。很可能突然這個東西就沒有了,心裡會著慌的,不踏實,不著底,長期處於那樣一種狀況其實是最痛苦的一件事。也是挑戰了,當然我們精神也來了,有挑戰,精神就又抖擻起來了。就是沒有安全感,技術上太多東西不曉得,不是一樣東西、兩樣東西,是十件八件東西(都不曉得),而且這些要怎麼湊起來。我過去的習慣,包括表演、布景什麼的,怎麼打燈,(問題)都會冒上來,從根本上給你挑戰。

鳳凰網娛樂:在劇本創作上,和你合作多年的編劇詹姆斯·夏慕斯(James Schamus),為什麼沒有參與最近的兩部電影?

李安:我在做《少年派》的時候,很有意識地決定說,想自己成長一點,那是一個很孤獨成長的電影,所以我很自然地想到,去做一個漂流吧。自己成熟一點,不要太懶,什麼都要依賴他,就有那麼一個心情。當我開始以後,當然常常很後悔,因為有的時候真的是很困難,沒有一個人可以商量,可以幫忙,常常有這種狀況。

  《比利·林恩》是因為片廠的主管希望跟我來做這個事情,所以我又自己做了一部。其實本來在《派》拍完以後,我想做一個拳擊片(《馬尼拉之戰》),那是要找詹姆斯的。所以,我希望下一部片子,他能夠回來,我們一起做。

  《派》是有意識的,《比利·林恩》是走成這個樣子——他自己又當導演了,做他的東西,還要經營公司……我希望下部還是能夠續一個前緣。

鳳凰網娛樂:之前你說過感到「電影要變了」,除了製作上的技術趨勢外,還有沒有其他原因?你兩獲奧斯卡最佳導演,這種榮譽會不會形成一種壓力,或者是面臨退休的緊迫感,促使你下定決心有種一定要做這樣一個有突破的作品?

李安:心態,看的心態變了。我覺得技術和眼光走到這個樣子是很自然的事情,做了《派》,我很自然就想把它弄清楚,因為我拍的時候不清楚,其實跟其他的(因素)都沒有關係。

  得奧斯卡這些東西是增加我的本錢(笑)。我說要拍60格,大片廠會說戲院怎麼放映這些問題,我堅持,大家就讓步,就讓我這麼做。所以它跟我的本錢有關係,跟我的野心沒有關係。只要可以做,我們都儘量去做的。

  從60格提到120格,是跟年紀有一點關係。我覺得等到我退休了也做不到,可是我已經隱隱約約看到,它已經在那個地方了。那是跟年紀有一點關係,有很大的關係,不能說一點點。(記者:我覺得你離退休還有很長的時間)我希望,如果繼續做下去,可能還有一段時間。希望吧,希望。

道路之爭:故事形式都重要,不解為何非得打架

鳳凰網娛樂:現在首輪評論已經出來了……

李安:哎呦,不要告訴我,我不想……(記者:你沒有看嗎?)我沒有看,有各種吧,應該。(記者:那我能說麼?)大概跟我講一下。

鳳凰網娛樂:有評論認為這個新技術會分散觀眾的注意力。另外就是,中國電影界有一個說法,叫「最重要的是故事」,內容一定要大於形式等等。在你看來,什麼是電影最重要的東西?

李安:都重要。我不知道為什麼這兩個非要打架不可(笑)。為什麼不能形式跟故事一起走?我想跟他們的習慣還是有關係。我可以預期到,會有這種聲音出來。我希望有足夠的人喜歡,然後給它(新技術)一個自然發展的空間吧。那你說為什麼要看電影呢?看書就好了,故事看書也可以啊,幹嘛非得看電影呢。

  分散注意力是另外一個,我預期到的,會有人講出來的。但其實不會的。

鳳凰網娛樂:那你也想到了,它會帶來電影和觀眾關係的一個挑戰吧?

李安:對,你要給它一點時間發展。彩色電影出來的時候,大家也講這種話,「啊!分神!讓我看這些花花綠綠的東西。」有聲電影出來,也一樣的聲音,「我本來要看的是臉啊!你這個聲音幹擾了我」什麼的。看時間吧,看時間怎麼看待這個事情。

鳳凰網娛樂:在前幾天的紐約動漫展上,張藝謀導演接受採訪,有記者問到《比利·林恩》將帶來的新技術,他表達了自己的看法。他說自己不想做一個技術控,覺得像3D、高幀率這些都是電影的過路,可能五十年後這些都會改變,成像的介質都有可能變化,而且他認為技術創新改造似乎也不應該是導演主要的工作。你怎麼看他的這個說法?

李安:我也希望,這不是我的工作,但是沒辦法,我要看120格的電影,就非得介入,不然就變不了。我想,還是看看電影怎麼演吧,大家怎麼反應,大家給它一點時間吧。我覺得什麼事情都不要太早給它下定論,包括我自己。現在是我看到了,相信這個東西,可是我也不能很篤定。因為要大家願意進來,接受感染,才能繼續往下走。我們看看吧……(笑)

未來展望:計較後果就不會做這樣的傻事

鳳凰網娛樂:我覺得高幀率技術有可能成為電影未來的一種可能。(李安:我覺得是有可能性的)你會繼續嘗試嗎?大家都知道《馬尼拉之戰》也要用這個技術拍攝。

李安:會,會,會。只要我被允許嘗試,我會繼續嘗試。

鳳凰網娛樂:但它不是一個人的努力能達到的。(李安:對)需要有影院和其他導演支持。

李安:我希望有一些同業願意來嘗試。一個人做的話,很難。

鳳凰網娛樂:但是如果這個技術萬一沒有成為未來電影的主流,你會覺得自己的行為更像一種賭博嗎?

李安:不會的。(會有遺憾麼?)不會。所謂賭博,就會「哎呀,我輸了很可惜」,會遺憾,對不對?我應該賭這把,為什麼不賭那把——那是猜測。我是花了很大心力,盡我的全力去做一件事情,它這個過程,我沒有遺憾。因為我在做的時候,我相信它,我覺得它成立。如果計較後果的話,我會放聰明點,不會幹這樣的傻事的,呵呵(笑)。

鳳凰網娛樂:目前中國資本介入美國電影業,像《比利·林恩》就有中國投資,還有中國公司收購了美國的院線。你怎麼看,或者說你接觸到的美國同行怎麼看這個趨勢?

李安:這邊的話,哪裡有錢來,就用唄。只要作業上面能夠流暢,哪裡的錢都一樣嘛。中國資本的介入,他有一個話語權,所以是很好的事情。對這個地方來說,可以多樣化,我是很正面地看這個事情。

鳳凰網娛樂:三年前,我來紐約想約採訪,當時你正在忙《暴君》的劇集。(李安:啊,那個後來放棄了。)近幾年,美國的電視劇的製作和播出發生了很大變化,像史匹柏、盧卡斯認為未來電影可能越來越接近大型娛樂設施,強調體驗感,而電視劇更多的承擔傳統電影的敘事功能。你怎麼看這個問題?之後會不會再去主導一些電視劇項目?

李安:目前沒有。我想,這個(高幀率技術)已經把我的精力差不多耗盡了,而且我希望自己在這方面儘量努力。現在有這個新的東西要開發,我會盡心盡力地做,只要我還有機會做的話,我會儘量在這方面做。(記者:還是繼續做電影?)我現在不太去想別的東西,那個時候我會想電視會有一些可能性,但還是這個更有意思。(笑)

相關焦點

  • 我來翻譯一下,李安與馮小剛聊的到底是啥意思
    就像在片中,比利·林恩破個處很不容易,李安與馮小剛的第一次也不是輕輕鬆鬆就完成的。用不用高幀率,用60幀還是120幀,李安猶豫了一年。用圓形畫幅,馮小剛發過火,撕過逼:「我這樣做基本上得到了除攝影師以外所有人的圍攻,最後還發了一通火,我說我就想拍個圓,沒有原因,你們不想投資就別投資。」
  • 小時候幹的那些「傻事」,一定要向我保證你不笑!
    不知道大家對於小時候的那些事,能回憶起來的還有多少,小時候天真,爛漫,思想也不成熟,所以總幹出一些讓人捧腹大笑的「傻事」,今天給大家講講我小時候幹過的那些丟人事,不知道你乾沒幹過呢?!1.不知道你們小時候看沒看過超人,那時候我沒看過超人的電影,就只有超人的那個動畫片,每次看著超人在天上飛,然後救人,來來回回,我就特別羨慕。有一次,趁爸媽不在家,我就拿了一個像枕巾的那種布,轉身就披在了身上,披上的那一刻,我覺得自己不一樣了,我也成為超人了!
  • 小時候才會幹的傻事,你幹過幾個?
    小時候因為懵懂無知太年少,所以時常會幹些蠢事,給大傢伙分享一波,開心就好尿尿時,用尿液衝刷雙手。尿液溫暖柔和舒服極了,當時我想,全世界只有我這麼聰明,知道尿尿時可以順便洗手,而且還是溫水。坐在電視機前的我想,喝尿很驚訝嗎?需要報導嗎?尿不是水嗎?難道不能喝?最愛喝臉盆裡的水。大人從臉盆裡倒出水時沒法把水全部倒完,總會剩餘點,而那,是我的甘露。去了外公家,我總巡邏下他家的臉盆,把每隻臉盆裡剩餘的水都喝乾。當時我想,臉盆裡的水,只有一口,所以顯得特別美味,最關鍵是,還不燙嘴,為啥沒人會想到喝呢?
  • 再三強調:別幹傻事了
    多半是它在「搗鬼」,麻煩正確對待鼻毛本來就是為了避免細菌的入侵,起到保護鼻腔的作用,也就是說鼻毛長多了變長了,其實是為了更好地保護鼻孔,守護身體健康,如果本身生活在一個比較好的環境中,沒有空氣的汙染,鼻毛的作用也會減弱,自然生長的不會那麼旺盛。
  • 李安:《比利》剛開始我就後悔了
    qian.zheng@inyoutech.com 「我不喜歡人們在蘋果手機上看電影,我想讓他們去影院觀看,就像我們虔誠拜訪寺廟和教堂,我們需要種儀式感,我認為電影於我就是種儀式。」 今年已經62歲的李安,為了這份儀式感,做了一件「剛開始就後悔」的事。
  • 「我與我周旋久,寧做我」——博主精解李安新作《雙子殺手》
    剛剛在電影院看了李安的電影《雙子殺手》,因為他是李安,是目前華人世界唯一拿得出手的華人電影之光,所以我一直都對李安充滿了信心,他的電影故事性,與哲學內涵都很豐富,商業價值讓電影不枯燥,哲學內涵讓電影有深度,可以雙重解讀,是每個渴望商業,又渴望藝術的人一定會去看的。
  • 諾蘭和李安,黃昏無故人
    諾蘭和李安毅然放棄了內容,各自沉浸於敘事和視覺的玄門。應該說《信條》和《雙子殺手》,主題與形式仍然是高度統一的,只不過統一於平庸的皮囊之下。「三個我」與「兩個我」「密涅瓦的貓頭鷹,在黃昏起飛。」黑格爾探究的,是作為線性的歷史。但這句話,卻是諾蘭和李安對時間順逆思考的寫照,從無到無從而回到自身。無論是《雙子殺手》還是《信條》,主角都能找到「另一個自己」。
  • 李安:電影的僕人
    「沒有人看完我的畢業作品還會說,這小子不會拍電影。」李安自己過的。在拜會導演之前,我聽了從《推手》(1991)開始的12 部電影的主要音樂,記下了他上過手的樂器。李安喜歡吹簫,也喜歡胡琴,嗯,他還跳過一個多月的芭蕾。《冰風暴》裡用了簫,如泣如訴、哀而不傷的簫聲很託得住20 世紀70 年代美國人「時代變了,人心還沒跟上怎麼辦」的惶惑,音樂類型是當時流行的極限音樂。
  • 李安與林惠嘉是娛樂圈一股清流
    李安與林惠嘉都是伊利諾大學的留學生,兩個人相識於一場棒球比賽,在一起五年後他決定與林惠嘉結婚,他打電話給林惠嘉:「我爸爸要退休了,我學校也畢業了,如果沒什麼事要交代的話,我們結婚好了。」電話那一頭的林惠嘉回答:「好吧!」
  • 從「父親三部曲」看吳倩蓮與李安的戀父情結
    電影開場就是長達幾分鐘老朱做飯的場景,我一度認為中國《舌尖上的中國》靈感便是取材此於此,這樣完美而引人入勝的準備食材,也只有中國文化與中國菜才有這樣獨特的魅力。一桌小型的滿漢全席,一個看著並不老,但一臉故事的父親。無論如何論述李安是接受外來文化的華人,而不是個形式意義上的中國人,但不應該這樣看,從老朱的這個形象上,李安是最標準的中國印象派。
  • 李安:被新技術催生的新電影美學標準
    他所在的製作端,也能感受到拍攝受到影響,「我們拍片的話,幾百個人要到處跑來跑去,但是現在這變成一件非常困難的事」。而放映端承受的打擊則是分層的,「高端的影院可能會有生意,就是說你有特別好的銀幕,特別好的放映條件,這樣的還可以生存,一般的影院就比較困難。」
  • 深度對話丨李安×是枝裕和
    我記得在看[理智與情感]的時候,我很驚訝,一位亞洲導演,拍出了一部非常歐洲的電影。我認為這樣做,有很多文化上的困難,但是他克服了一切。他算是我的前輩,我非常崇敬他。[喜宴](1993)李安當時在2000年左右,跟我聊過翻拍[下一站,天國],但遺憾的是,最終沒能成形。
  • 開機撤資、演員不會臺詞、導演呼吸暫停,李安直言拍片拍到想自盡
    或許光怪陸離的電影世界,與其他行業創業的一樣,理想與壓力同時並存,為理想總要付出持續的努力,沒有一勞永逸的好事……在事業中持續的付出,奮鬥,從來也不僅僅是功成名就這樣簡單啊……楊紫瓊飾演俞秀蓮演員不會說臺詞《臥虎藏龍》放棄英文對白,啟用全普通話同期錄音,是李安的華語片情懷。
  • 讓李安在技術前變小學生 比利林恩用了啥高科技
    華人導演李安像一位安靜的發明家,在平和中流露出令人回味的魅力。不過這次改編暢銷書的《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在紐約的全球首映後的評價來看,李安這次可能不會延續《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那種成功。但是能看到年過花甲的他依然可以像小學生那樣渴求新的電影技術,影迷們難道不幸福嗎?
  • 李安的《綠巨人浩克》
    「綠巨人」就是這樣。李安總是把普通人的性格和處境加入到這些神話喜劇人物中,以此向觀眾傳達他的人生經歷和思想。就像最古老的傳說一樣,命運之子擁有上帝的鮮血,上帝的力量被深深地埋藏。直到有一天,他突然接受了半人半神的身份,一個英雄誕生了。無論如何,這些英雄的傳奇總是帶有命運的痕跡,而英雄們卻從來沒有實現過自己的願望。他們還得受命運的約束。」
  • 安妮·海瑟薇談《斷背山》:沒有李安就沒有我
    核心提示: 香港媒體報導,現年31歲的好萊塢女星安妮·海瑟薇(Anne Hathaway),曾憑藉《悲慘世界》獲得最佳女配角獎,她曾在《斷背山》與臺灣導演李安有過合作,改變了《麻雀變公主》的花瓶形象,談到這段經歷,她笑說:「沒有當年的李安,就沒有今天的我。」
  • 李安在柏林電影節和是枝裕和聊了這些
    是枝裕和說,第一部真正震動他的李安作品是改編簡·奧斯汀同名小說的英美合拍片《理智與情感》。他第一次看的時候簡直不敢相信,一個亞洲導演拍了這樣一部如此歐洲的電影;他無法想像,李安用何種高明的方式克服了文化和語言的障礙。是枝裕和分享到,他在法國拍攝《真相》的時候,就感到非常困難。和他合作的演員是凱薩琳·德納芙、朱麗葉·比諾什這樣的法國國寶級演員,以及伊桑·霍克這樣的美國大咖。
  • 看了未刪減版《色戒》,對於李安那「唯一稱號」,確實不可置否
    毋庸置疑,他們很優秀,如果要評選出「中國十大導演」的話,那他們一定都在。但如果要說中國哪位導演,能被成為「國際導演」的話,應該真的只有李安了!這不是空穴來潮,也不是我個人認為,李安真的是公認的「中國唯一的國際導演」。
  • 佛說:當你明白這三點,便不會再計較,心念不動,邪念就不生
    所以佛說:當你明白這三點,便不會再計較,心念不動,邪念就不生:會認錯的人,是在積福。相信錯能改過的人,是在賜福智者改過遷善,愚者恥過逐非。過錯千差萬別,但歸根結底,不出「心性」二字,一切過錯,皆是邪念。
  • 李安:做電影就是要拼命,不拼命好像沒什麼意思
    對於人們眼中的「瘋狂之舉」,李安笑說自己沒有瘋:「我一直相信能這樣拍,我62歲了,等不及了,我現在就想看到。」李安表示:「有一個夢想很重要,一直堅持一直要求,有些不可能的事情就會發生。現在對我來說,拍不困難的電影我沒有興趣,拍不可能的電影才能提起興趣。做電影就是要拼命,不拼命,做電影好像沒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