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為什麼勸世人斷絕學習?究竟什麼才是老子眼中的「真學問」?

2020-12-04 脫殼記T

關注老鄭,鍛造有趣靈魂

這是鄭說老子第19篇

愛好學習不是一件好事嗎?

如果一個小孩子愛好學習,他一定會成為家長、老師心目中的「寵物」;

如果丈夫好學上進,那他也一定會成為妻子心目中的「績優股」;

如果一個人好學,那這個人最起碼也是個「可教」之才,具備了成為卓越人才的基礎。

既然「學習」有這麼多好處,為什麼老子還要勸誡世人要斷絕學習呢?

老子在道德經第十九章裡說:

「絕智棄辯,民利百倍;

絕偽棄詐,民復孝慈;

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

見素抱樸,少私寡慾,絕學無憂。」

拋棄智辯,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處;

棄絕偽詐,人民可以恢復孝慈的天性;

拋棄巧詐和貨利,盜賊自然就會消滅;

智辯、偽詐、巧利這三者都是裝飾,不足以治理天下。

所以要讓人有所歸屬:

保持樸質,少私寡慾。

只有斷絕了(智辯、偽詐、巧利)的學習,才可保無憂。

一般來說,都認為老子這一篇是說給執政者或管理者聽的。

告誡管理者要減少欲望,心懷樸素,老百姓才能安定、安寧。

不可否認,這是一種解讀方式。

但老鄭還是認為,老子道德五千言都是針對人心而發的,出發點都是為了好好的「愛自己」。

愛自己有真愛、有假愛,正如學問有真學、有假學。

智偽善辯、假仁假義、投機取巧這樣的「學問」,在社會上是人人推崇的顯學,但卻是無益於身心修養的假學問,自然也不是真的愛自己,所以要拋棄、斷絕。

教人樸素、無私、寡慾的學問,本於「愛自己」的初心,是真正符合「道」的學習,這自然而然不在老子所說的「絕學」之列,相反應該大光其道,好好發揚。

老鄭有一個哥們。

零幾年的時候,在北京七湊八湊買了個小戶型房子。

當時北京的房價雖然低,但對於一個剛畢業的人來說,湊齊首付也是很不容易的事。

房子買上以後,本心裡是打算住的,但沒想到房價一下子坐上了火箭,幾個月的功夫就翻了一番。

這哥們就把它賣了,然後再首付買了一套大一點的。這麼一折騰,手裡剩下不少錢,房子又變大了,雖然還款壓力相應增加,但還在可承受範圍內。

手裡有了活錢,這哥們的日子開始瀟灑起來,那時候韓國的化妝品還沒有臭大街,有一些品牌還是很過硬很有市場的,他就專門用這些品牌,早上洗臉的一套配置沒個萬八千也拿不下來。

萬八千對於富豪來講也許算不了什麼,但對於一個剛走上工作崗位的人來說卻是太奢侈了。

奧運會前後,北京房價飆升,這哥們一看暴利時代已經來臨,就把那大一點的房子又給賣了,然後雄心勃勃的拋棄遠郊區縣,轉戰三環。

當時我們一幫朋友戲稱他為「三環一郎」,因為他在三環外一處地段非常好的區位置業,被認為是眼光獨具,出手不凡。

如果就此打住,以他的職業收入,以他的發展前景,穩步紮根北京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可是,他對於房產的短期操作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首先,每一次買賣都能使手裡的現金流增加,這足以支撐他「相對奢侈」的生活;

其次,房子越來越大,在寸土寸金的北京來講,房子就是實力,房子就是前途。

雖然還款壓力越來越大,這哥們倒也不以為意,開始了房產短期投機的鑽研。

哪地段好,哪有高端人群,哪的消費能力強,哪的人口密度大,哪有大的商業綜合體入駐,哪有政府有利的規劃……關於炒房致勝的關鍵要素,毫無遺漏,全都研究的明明白白的。

後來他覺得工作實在是來錢慢,乾脆就把工作辭了,專業倒房。

2009年,北京房市出現一次大回調,接著政府接連出臺一些列限購限貸政策,出其不意的打亂了這哥們布局京城炒遍天下的迷夢,使他一下子陷入資金鍊的斷裂當中。

他光顧學習炒房了,卻沒有學習相應的財產管理之道,加之「奢侈生活」的騎虎難下,他只好變賣房產以回收資金,戰線從「三環一郎」再次退步到「通州翁」,沒幾年就轉戰燕郊、大廠去了,最近聽說回防故土,效力鄉梓去了。

後來,國家提出房住不炒,對炒房客加大限制打擊力度,這哥們感覺「生不逢時」——研究了那麼多的炒房秘籍竟然無從發揮,工作又不想幹,生活一下子陷入渾噩。

由於什麼都不像炒房來錢快,於是什麼都不想幹,或者,想幹什麼有些興頭,後來覺得太慢了,就又放棄了。這麼接二連三接五連六的,到現在也是一事無成,困守愁城。

人生短暫,什麼時候是一站呢!

這哥們的例子告訴我們:

學習如何投機取巧,是在內心布設羅網。獲利越多,羅網越厚。最後受困的是自己。

有鑑於此,老子才呼籲世人斷絕這種戕害心靈的有毒之學。

反觀世人,怎樣才能快速賺到錢,如何能快速成功,如何能獲得滿分,如何能快速嫁入豪門,如何傍富婆……只要能快,就受推崇,至於長遠的效果,誰會去想呢!

為了一夜暴富,為了儘快的功成名就,有的人削減了腦袋鑽營,學習所謂的生存「智慧」,學會了虛偽和爾虞我詐,不再憑自身的努力去奮鬥,而是見風投機,逢人取巧,最後搞得人不像人,鬼不像鬼,非人非鬼,又是人又是鬼。

說到底,就是苦了這顆心。

這顆心的靈澈消失殆盡,這顆心的溫潤遁匿無形,這顆心的明淨汙染無遺!

這顆心離道心越來越遠。

最後千瘡百孔,漠然無情。

老子為了拯救這顆心,開除了見素抱樸、少私寡慾這個藥方。

見素抱樸,就是不尚文飾,回歸淳樸;

少私寡慾,就是別太自私,知足常樂。

虛偽狡詐,假仁假義,巧言令色,這就是文飾的東西,就像女人臉上化的妝,鉛華洗盡,榮光不再,不足以憑恃,或許還要化學中毒;

做人保持一顆真心,靈臺不染一物,自然是常新常樂,歲月能奈我何!

所以,真正的學問是修心,把這顆心把持住了,修持好了,那就任這個世界風雲變幻,滄海桑田,我自巋然不動了。

有 趣 的 靈 魂

相關焦點

  • 什麼人才有資格做君王?老子《道德經》揭示君臨天下的終極真諦
    1.大道至簡,世人愚痴,熟視無睹因為社會上功利的風氣甚囂塵上,天下熙熙,皆為名來;眾人攘攘,皆為利往。戴著這樣的有色眼鏡看世界,即便是至理明言千古經典,在他們眼中也變成了生意經。很多人看了老子《道德經》中有「絕聖棄智」這樣的話就說老子是反智的,希望老百姓都變成傻子,都是聽話的綿羊,這樣君王就好統治了,所以說老子是古代君主的「走狗文人」。人要魔怔了,什麼話都敢說,什麼人都敢罵,簡直是節操落地,起碼的底線也不要了。自己不懂,捧著一本《道德經》裝有學問,好不容易認識你個字:呀,絕聖棄智?!
  • 讀懂《老子》|老子的自述: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只是因為沒有人真心願意去了解它,所以才導致沒有人知道我要拯救世事的良苦用心。知道我、了解我的人很少,願意法則我的人就更加難能可貴。唉!歷史上的聖人不都是身上穿著粗布衣衫,而懷裡揣著美玉嗎?在這段自白式論述中,我們不難讀出幾分抱怨。我講的道理是那麼簡單,為什麼天下就沒有人願意去了解它?
  • 《道德經》|聖人老子眼中的「道」:天地之始,萬物之母
    ①道蘊哲學老子在開篇就提出「道」的存在,及其無形、無名、玄妙的狀態。在老子眼中,是「道」讓宇宙萬物從無到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被體現的淋漓盡致。故將「道」視為眾妙之門,表面看似粗淺,實則體現出了老子那樸素的辯證唯物主義哲學觀。
  • 人們對老子知之甚少,卻不知道他有自我介紹
    一、老子的道行絕學無憂,是說棄絕學問,就沒有憂慮了。是不是有些奇怪呢?不要學問,沒有知識,還會無憂嗎?其實,當一個人真正的悟道得道以後,所有的知識,所有的學問,他是不必要去學習,更不必執著的。因為各種知識學問不過是對自然對社會的認識罷了,而且這個認識最好的也只是接近真理,大多數都還離真理遠著呢。我們為什麼要學習?不就是為了獲得真理嗎?悟道了,尤其是得道了,那就是把握了真理。所以,得道之人就能輕鬆解決各種疑難問題,完全不用偏執於某一種學問,而是從真理的高度來把握。就像我們成年人看著一二年級的孩子做加減法的練習,認認真真照老師說的方法去做,數位對齊,先個位再十位。我們要這麼做嗎?
  • 老子的生平、及其思想精義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中國道家學派的創始人。他大約在公元前571年出生於楚國。據《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記載,老子是楚國苦縣厲鄉曲仁裡人,屬於現在的河南省鹿邑縣。一,老子的主要經歷。老子的人生經歷,在史書上記載得很少。老子曾從師於商容。
  • 尹喜有多崇拜老子?感嘆:若非人間傳道神,定是宇宙第一人
    尹喜作為道教的祖師之一,曾向老子拜師學道,後來他關於道教的學問發展可與老子並列,並被後人稱之為「古之博大真人」,但是對於尹喜來說,自己的學問必定不如老子,關於道教奧秘的探索,自己亦無法與老子相提並論,關於宇宙萬物的世間認知,他應該向老子請教的還有很多。
  • 讀老子《道德經》啟示之三
    可見「道」是《道德經》最精髓的部分,是老子最要向世人揭示「道」的內涵和外延的道理。 「道」究竟是什麼? 《道德經》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即是頭一個道是「道」,可道的第二個道作為說來解釋;非常道,解釋為不是通常所說的道。老子開宗明義告訴我們讀者,道不是我們常見常說的道,裡面內含非常繁雜的道道。
  • 老子西出函谷關,是客死他鄉,還是若干年後又回來了?
    歷史上西漢初期由於長期戰亂後社會經濟民生凋敝,漢文帝漢景帝兩代君主就是依靠推行了老子的「無為而治」學說,輕徭薄賦,與民修養,才使國家逐漸富強起來,造就了中國封建社會中第一個有名的盛世「文景之治」。(二)紫氣東來,老子西出函谷著書其實歷史上真實的老子本姓李名耳,字聃(dan),公元前571年的東周時期周靈王元年,老子出生於楚(原為陳)國苦縣厲鄉曲仁裡,也就是現在的河南省周口市鹿邑縣太清宮鎮附近。少年時期的老子聰明靈慧,跟隨精通殷商周禮樂的老師常(商容)學習了許多知識。
  • 《老子》:強求「知人」是自我偏執的小智,知己者自勝才是真強大
    可能是因為看到了這一點,道家老子說了句相當經典的話: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這句話什麼意思?老子說得十分直接。大概意思便是說,了解別人不過是小聰明,了解自己才是真,能夠戰勝別人,不過是「蠻力」,真正的強者,在於「自勝」。
  • 《老子》原文:「道可道,非恆道」——你知道什麼意思嗎?
    《老子》又名《道德經》作者老子的資料甚少,生卒年不詳,籍貫也有爭議,一說安徽渦陽,一說河南鹿邑。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老子為什麼稱呼為老子,有以下幾種說法:老子的母親懷老子用了九九八十一年的時間,才生下他。
  • 老子:司馬遷《史記》中神一樣的存在
    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老子研究關於道德的學問,他的學說以自我歸隱、不求名聲為主要宗旨。老子在周這個地方住了很久,看到周朝一天一天衰落下去,於是就離開周地。到了出關的地方,守關的關令尹喜對他說:「您就要隱居了,請勉為其難,為我寫本書吧。」
  • 老子生平(一):出世與入世
    今天,我們研究老子就必然要涉及到老子所處的時代背景和他的生活閱歷。現在,讓我們一起翻開歷史的畫卷,看一看老子的人生軌跡,看一看什麼樣的生活造就了老子。 這事還要從東周之始說起: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正擁臥著愛妾褒姒在寢宮中休息。
  • 老子,舉世皆濁我獨清的孤獨
    諸位道友,大家好,今天我們接著學習,道德經第二十章,不好意思,這幾天沒有更新,前一講,老子講了如何治理國家,而這一講,他著重講了道之用,以及殺身成仁般的,啟發世人去實踐道,為什麼,不就是告訴我們,為人處世,修養自己,各位,不是讓我們看一看就完了,為人處世,就這四個字,乃老子一書,貫徹始終的終止
  • 老子名叫魏無羨是什麼歌 老子名叫魏無羨歌詞全文完整版
    老子名叫魏無羨是什麼歌  《老子名叫魏無羨》也是網友為小說《魔道祖師》而寫的一首鬼畜歌,跟《在下名叫藍忘機》一樣都是用的《what makes you beautiful》的曲,但完全是全新的填詞,也是b站上很火的一首歌,最近因為《陳情令》熱播又被網友刷出來了。
  • 【1126】周四讀心:老子:抱一的學問
    儘管儒釋道三家互有借鑑、影響、滲透,甚至會有些小小的局部的融合與重合,但總體而言,相對於儒家和佛家,道家更像一個大熔爐或者是個筐,秦漢以降,中國傳統文化的學問如陰陽、堪輿、農家、兵家、縱橫家、醫家、術數等則大都歸到了道家的門下,風水、佔卜、相術、氣功、拳術等道術也大都祖道家為宗,《老子》作為道家的開山與奠基之作,因此也就成為各門各派頂禮膜拜的珪臬和指導其理論與實踐的經典
  • 老子為什麼說「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是一種理想的社會?
    老子推崇的一種理想的社會組織形式是「小國寡民,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我一直不太理解為什麼?這句話的翻譯很好理解,就是說大家雖然離得很近,但是基本沒有什麼交往,各過各的小日子。但是為什麼說這樣的生活是理想的生活呢?
  • 司馬遷記載了三位老子:老聃、老萊子和太史儋,誰是真正的老子?
    先秦諸子百家中,以道家的老子最為神秘。在現存先秦的文獻中,老子並沒有留下什麼確切的事跡。司馬遷在《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更是記載了三位老子的候選人,這說明司馬遷也不能夠確定到底誰才是真正的老子。下面居士我為你一一分析這三位可能是老子的人:一、老聃司馬遷在《史記·老子韓非列傳》寫道:「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裡人也。
  • 老子的智慧:成就事業,為什麼需要做到「不敢為天下先」?
    老子畫像那麼,什麼是「不敢為天下先」?或者是為什麼「不敢為天下先」呢?其實在《道德經》中,所謂「敢」,並不是「不怕」的意思,而是強調做「該做的事」之意,如「使夫『知不敢』弗為也」,指的就是不去做那些不該做的事,才有可能集中精力做「該做的事」,也唯有如此,才能勢如破竹,摧枯拉朽。因此,這句話用到現在的職場或生活,都一樣管用,為什麼?
  • 老子對美與善的省思
    老子要說的是,知美本身便是惡,知善本身便是不善,不是別有所謂惡與不善。此句在郭店《老子》中作:「天下皆知美之為美也,惡已;皆知善,此其不善已。」其意更為顯白而不容歧解。病在一「知」字!「惡」「不善」都是對「知」的反省和價值判斷。
  • 《老子》——處世當水般柔弱
    「柔弱」是老子對世人提出的素質要求,是遵循大道的必經之路,要「處卑」,要「不爭」,才是生存的處世之道。「柔弱」一詞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的意思是軟弱,而老子所謂的「柔弱」絕非是軟弱之意,而是一種外柔內剛,柔中帶剛,剛柔並濟的行為方式,是一種策略,一種處世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