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是個帶孝子,專跟老爹對著幹。雍正時期得寵的臣子,很多在乾隆帝登基後都名節不保,而當年被雍正帝圈禁的允祀等人,卻被乾隆帝給放了出來還加以厚待。田文鏡在雍正帝晚年已離世,被葬於泰陵附近,結果乾隆登基後,他的墳就被平了。田文鏡,雍正帝心腹寵臣康熙帝駕崩之時,已60歲的田文鏡覺得自己也沒什麼大的前途了,準備再混兩年就告老還鄉安度餘生,沒想到同年山西發生大旱,山西巡撫與年羹堯各執一詞,年羹堯說山西有災,山西巡撫德音則堅稱沒有,雙方僵持不下。結果這時候,雍正帝找到了剛好前往華山祭祀的田文鏡求證,而田文鏡將自己路過山西之時的所見詳細稟告,雍正帝覺得田文鏡忠心而且能幹,非常有能力,所以任命其為山西布政司,並主持在山西賑災之事,次年,田文鏡成為河南巡撫,真正的封疆大吏。
田文鏡受到雍正帝賞識,在擔任河南巡撫與河南山東總督的時候,田文鏡落實了雍正帝的諸多旨意,銳意改革,成績斐然。也因此,田文鏡一再升遷,其旗籍也從下五旗的漢軍正藍旗被抬到了滿洲上三旗之一的正黃旗。雍正十年,田文鏡離世,雍正帝憂傷不已,不僅在河南設立祠堂祭祀,還將田文鏡葬在了自己的泰陵附近,將其列入賢良祠之中。雍正帝剛駕崩,田文鏡就被秋後算帳康熙時期,地方上風氣不正,tan腐不絕,所以雍正帝剛剛上任就開始進行革新,而在推行火耗歸公與攤丁入畝的時候,大多數的地方督撫都含糊了事,使得改革進行的並不順利。只不過田文鏡卻是一股清流,他在河南山東大刀闊斧,一邊整飭風氣吏治,一邊填補虧空,所以在田文鏡管轄的地界兒,改革推行的非常順利。
雖然當年田文鏡在地方上辦事卓有成效,但是因為其行事雷厲風行也不怕得罪人,所以使得地方上對于田文鏡的不滿非常多,好在當時由於雍正帝支持,使得對于田文鏡的諸多不滿並沒有形成多大的氣候,而是被壓住。除了對于田文鏡的批評聲被壓住,當時有很多問題,也是因為田文鏡的手段而被壓住,但是隨著田文鏡與雍正帝的離世,這些弊端又重現人間,而面對怨聲載道,河南地區的官吏,將罪過全都一股腦推到了已離世好幾年了的田文鏡身上。田文鏡的墳被推倒乾隆三年,乾隆帝前往泰陵祭祀的時候,在路上車駕受阻,之後才發現是田文鏡的墓延伸到了御道之上,隨行人問詢乾隆帝意見的時候,乾隆說了句「拉倒」,結果結束祭祀回來的時候,發現田文鏡的墳已經被平了,而相關人員並沒有被乾隆處罰,哪怕一句申斥。
也就是說,田文鏡的墳被平,其實充滿了偶然,乾隆帝所說「拉倒」實在模稜兩可,但隨行者平了田文鏡的墳,乾隆帝也沒說什麼,可見其的確不待見田文鏡。乾隆帝為何不待見田文鏡呢?第一,田文鏡的確有問題雖然田文鏡在河南山東辦事的時候任職盡責,而且能力突出,但是其為人也的確狂傲,尤其是田文鏡並非科舉出身,卻非常瞧不起讀書人,引起了大量科舉出身的人員不滿。乾隆帝雖然是雍正帝的兒子,但是其崇拜的一直都是其祖父康熙帝那樣以「仁德」治理天下的皇帝,他覺得自己的父親雍正帝過於嚴苛,而田文鏡也有讓他相似的感覺,在之前的朝代來說就是個酷吏,這是讓乾隆帝非常不滿的。
第二,田文鏡算是個背鍋的田文鏡與鄂爾泰、李衛等雖說都說雍正帝的心腹寵臣,但就好像隆科多與年羹堯一般,他們之間也存在著很多不可調和的矛盾。在這些人之中,乾隆帝看重的也只有鄂爾泰而已,其終究是滿洲臣子的代表,相對來說算是真正的自家人,鄂爾泰的孫女之後被乾隆帝許給了五皇子永琪為嫡福晉。當時朝野之中,對于田文鏡的批評與責難之聲不絕於耳,乾隆帝對已離世多年的田文鏡做出一定的「處罰」,也算是一種表態,以安穩自己的帝位。結語:一朝天子一朝臣,雍正時期的諸多寵臣,在乾隆時期都受到了打擊與排斥,相對來說,已過世的田文鏡的身後之禍已算比較好的了。
田文鏡的光輝,依賴於當年雍正帝為其爭風擋雨,一旦雍正帝這塊屏障失去,朝中怨懟田文鏡的人又太多,加上新皇帝對其也不喜歡,他的墳被平掉也是在意料之中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