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門宴上殺氣騰騰,劉邦究竟是如何在項羽範增眼皮底下逃走的?

2021-01-08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話說在鴻門宴上,劉邦先是通過主動認錯道歉,平息了項羽對他的「怒氣」和「戒備心」,範增眼看項羽無意自己的頻頻舉玉示意,只好讓項莊上場,想通過舞劍為樂的方式殺掉劉邦,結果計劃被項伯破壞。隨後,劉邦眼看風聲不對,如果一直在飯局中呆著,只怕最終的結果是吃不了兜著走。為此,劉邦略作思付,決定「中途離席」。那麼,劉邦在眾目睽睽之下咋逃跑?他上演的是「三管齊下」。

第一步,中途離席是項技術活,理由一定要充分。

劉邦給自己的找的理由和藉口是:如廁。如廁就上廁所的意思。俗話說,人有三急,上廁所更是急中之急。吃喝拉撒是人的基本生理需求,相信許多人都有過因為內急提著褲子滿街找廁所的尷尬經歷。因此,可以說劉邦找的離席理由和藉口雖然不高明,但卻實在,實的讓人沒法拒絕。據悉,現在在西安市臨潼區鴻門坂博物館裡,有一處漢代廁所遺址,用玻璃罩了起來,工作人員介紹,劉邦是從這裡逃走的。《史記》中說,項羽沒聽從亞父意見,沒能及時殺掉劉邦。後面項莊舞劍,又遭到阻攔。劉邦眼看事風不對,趕緊起身上廁所,沒有告辭就逃跑了。「鴻門宴」的發生地,至今仍叫「鴻門堡村」,南依驪山,北臨渭河,走近博物館外十米高的旗杆上飄揚著杏黃色的帥旗,臺子北面一座蒙古包似的軍帳,門口高掛「楚高軍旗」,帳內模擬當時的宴會場面,裡面塑有「項莊舞劍、樊噲闖帳」等塑像。三個展廳分別用玻璃鋼塑造了項羽、劉邦兩大陣營主要人物的形象,以浮雕彩繪的形式反映了「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的場景。

第二步,中途離席是件窩囊的事,顏面一定要保全。

劉邦出來後,張良也緊接著跟出來了,然後是樊噲。自從出來的時,劉邦已經想好了,兩個字:回營。三十六計,走為上計嘛,但為了面子的需要,秀還是做的,因此,當張良提出先回營時,劉邦還假惺惺地說,這樣不好吧,人家盛情款待,就這樣招呼都不打一聲,太不厚道了啊。這時張良和樊噲自然要進行了勸說了,大道理說了一通,特別是一向大腦粗的樊噲說的有板有眼,講出一段極為精彩的話語:「做大事不必顧及小節,講大禮不必計較小的謙讓。現在人家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們則好比是魚和肉,告辭幹什麼呢?」劉邦這才「不得已答應」,在樊噲和夏侯嬰的護送下,順著驪山腳下,取道芷陽,抄小路逃走……不說別的,劉邦在項家大本營還能玩這政治作秀遊戲,這份勇氣,這份淡定是令人敬佩的。

第三步,中途離席是件極不禮貌的事,禮數一定要周到。

劉邦選擇了不辭而別,但辭宴的禮數卻不可少,做為補償,他託張良來給這場飯局買單。張良眼看劉邦走的孤鴻渺渺,就算坐飛機也難追上了,這才慢悠悠地回到了飯局上。可憐的是,這時的項羽還被蒙在谷裡。當他對項羽獻上一對白玉璧時,項羽還在問:「沛公呢?」張良說:沛公不能多喝酒,已經醉了,不能(前來)告辭。謹叫我奉上白玉璧一對,敬獻給大王;玉杯一對,敬獻給大將軍。項羽一看人家都主動為盛宴買單了,也就不客氣了,順水推舟就接受了白玉璧,放到座位上。而範增倒是蠻有骨氣,他接過劉邦送給他的玉杯後,先是摔了個稀八爛,然後才對主人翁項羽發脾氣:「唉!這小子不值得和他共謀大業!奪走項王天下的一定是沛公。我們這些人就要被他俘虜了!」

是啊,政治上的飯局不單單是靠金錢來買單,還需要用生命和鮮血。可惜,當時的項羽並不明白這個道理。

相關焦點

  • 鴻門宴上殺機四伏,劉邦一夥共六人逃走五人,為何唯獨留下張良?
    劉邦的十萬軍隊駐紮在灞上,項羽的四十萬大軍住在新豐的洪門,兩者相距僅20公裡。按照兩人事先的約定,最先進入鹹陽的稱王,此時劉邦早已進入了鹹陽。 與項羽行軍路線不同,劉邦進軍鹹陽的過程頗為詭異,他一路儘可能躲開秦軍主力。當劉邦進入鹹陽時,項羽正在跟秦軍主力死磕,當他入關時得知劉邦已經捷足先登。自己從來沒正眼瞧過的劉邦要做老大了,項羽能答應嗎?
  • 鴻門宴項羽為什麼心慈手軟不殺劉邦,究竟是什麼原因
    中國歷史上的《鴻門宴》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了,也標誌著楚漢爭霸的開始,實際上對於劉邦來說,是一個鬼門關。對於項羽來說,如果成功了,消滅了他一統天下的一個很大的障礙。那麼有人不明白了,範增設計了這麼好一個計劃,為什麼項羽不珍惜,為什麼他不殺了劉邦,這樣也不會導致了項羽有烏江自刎的結局。
  • 懸念設計:讓《鴻門宴》情節跌宕起伏,堪稱經典小說
    細讀《鴻門宴》不難發現,作為歷史上偉大的作家和歷史學家,司馬遷在控制懸念設置高超方面非常藝術,鴻門宴的故事情節安排得很好,很輕鬆,在懸念的逐一設置和釋放中,讀者可以更好地與曲折的事件相處,這大大提高了讀者的閱讀熱情有曲折有起伏。
  • 鴻門宴上的天選之人:一場早飯而已,怎麼就選中了劉邦?
    駐紮在鴻門的項羽的軍隊,就是這樣一支苦大仇深、殺氣騰騰的隊伍。他們有的失去的自己原來的國家和文字,失去了習慣的生活方式,在苛重的勞役中失去了親人,並在戰爭中失去了一切……這40萬反秦聯軍將士來路各異,因為共同的對秦的仇恨而站在一起。
  • 曹無傷不告密,說劉邦要稱王,還會有「鴻門宴」嗎?
    說起「鴻門宴」,這是一個耳熟能詳的歷史故事。公元前206年,西楚霸王項羽在鹹陽城外鴻門設宴招待劉邦,準備「興師問罪」。宴會上,七十歲謀士範增多次舉起玉佩,提醒項羽動手,除掉劉邦。項羽假裝「看不見」,範增出門,叫來悍將項莊,讓他表演「舞劍」,伺機殺掉劉邦,解決後患。
  • 鴻門宴偏袒劉邦,項羽為何不殺了項伯
    在鴻門宴上,範增不斷地暗示項羽,要項羽乘機殺掉劉邦,項羽由於在事前已被項伯說服,認準劉邦為忠誠有功的將領,因此,對範增的暗示沉默不答。當範增召來項莊就要當場舞劍表演時,項伯一下子看出了其中要殺劉邦的真正意圖,立即拔劍相互對著舞,時常用身體擋護著劉邦,使項莊一直很難在下手。 鴻門宴後壞了項羽好事的項伯竟然一點都沒受到懲罰,項羽不殺項伯其實另有原因。 原因之一就是項伯的官職很高,在楚懷王政權內部甚至高於項羽。
  • 鴻門宴上放走劉邦的項伯,在劉邦得了天下後,後來怎樣了?
    丁公對劉邦有恩,要不是他放了劉邦一馬,早在攻彭城的時候,劉邦就掛了。只是劉邦當了皇帝後,丁公卻被劉邦當作背叛項羽的叛徒給殺掉了。丁公肯定想不到,自己對劉邦的大恩,反而讓自己最先成為那隻駭猴的「雞」。丁公不懂心理學,讓劉邦總是意識到自己最狼狽的過去,相比較而言,項伯就精明多了。
  • 鴻門宴不是仁慈,項羽殺了劉邦才是仁慈
    這是某問答平臺上,一位網友的疑問。 之所以想要寫一寫,乃因昨天還是前天,在微信群裡看到一張圖片,上面就配了這句話: 慈不掌兵,義不理財,情不立事,善不為官。
  • 鴻門宴:劉邦到底吃的啥?
    在中國歷史上遠超傳說時代了。到了商周時代,中國進入了青銅時代,古人們再也不滿足於用陶製廚具了,於是精巧別致的青銅火鍋躍然而出。這件是商代晚期獸面紋青銅溫鼎,你看,古人做事相當聰慧, 在這件器物的放置燃燒物的地方還設置了別致的風門,花紋別致,盡顯高貴!
  • 項羽尚未稱王,為什麼鴻門宴上稱項王?
    今往古來今天來跟大家說說項羽尚未稱王,為什麼鴻門宴上稱項王?自從項羽打敗章邯後,秦軍已經宣告投降,其他勢力無力與項羽相抗衡。先入關中者為王,但劉邦取巧先入,但劉邦不敢稱王,隨後退出關中項羽率軍進入關中,雖然如此,但在項羽心中已經打上烙印。
  • 鴻門宴上的「舞劍」情節太過搞笑,此隋朝版的「鴻門宴」驚心動魄
    鴻門宴是司馬遷《史記》裡面的精彩橋段,千百年來膾炙人口。但宴會上發生的「舞劍」一事太過離奇,讓人覺得荒唐不可信。可能,歷史上的鴻門宴是真正存在的,但宴會上發生的一系列事件,並不是司馬遷寫的那樣。有人說,他舞劍的目的,是「意在沛公」,想殺掉劉邦。但是,想殺掉劉邦,可以有多種選擇,比如說下毒,比如說借敬酒直接捅刀子,還有摔杯為號,上刀斧手等等,為什麼要選了「舞劍」這一種最張揚、最誇張、最搞笑的做法?有人說,「舞劍」的目的,是為了造成擦槍走火,無意失手砍死了劉邦的假象。
  • 楊照:《史記》中的鴻門宴|文化雲客廳
    項羽與劉邦的傳奇故事,在司馬遷獨特的史筆之下跌宕起伏,引人唏噓,一直被後世的人所津津樂道。近年來更是被改編為多部影視作品,分別於2011、2012年上映的「歷史大片」《鴻門宴傳奇》和《王的盛宴》就是個中代表,可見鴻門宴的故事魅力所在。
  • 歷史|劉邦斬白蛇與王莽篡漢的故事
    劉邦,即漢太祖高皇帝,沛豐邑中陽裡人,漢朝開國皇帝。漢高祖:劉邦畫像史料記載:劉邦出身農家,為人豁達大度,不事生產。 秦時任沛縣泗水亭長,因釋放刑徒而亡匿於芒碭山中。陳勝起事後不久,劉邦集合三千子弟響應起義,攻佔沛縣等地,稱沛公, 不久投奔項梁,任碭郡長,被封為武安侯,將碭郡兵馬。公元前206年十月,劉邦軍進駐灞上,秦王子嬰向劉邦投降。秦朝滅亡。劉邦廢秦苛法,與關中父老約法三章。 鴻門宴後封為漢王,統治巴蜀地及漢中一帶。楚漢戰爭前期,屢屢敗北。但他知人善任,注意納諫,能充分發揮部下的才能,又注意聯合各地反對項羽的力量,終於反敗為勝。擊敗項羽後, 統一天下。
  • 被項羽包圍在滎陽的劉邦,能夠除掉範增並安然逃走,多虧這個人
    楚漢之爭,在最開始處於劣勢的是劉邦勢力,一直被項羽攆著打。甚至有幾次,劉邦都險些命喪項羽之手,不過都僥倖逃掉了。其中有一次就是滎陽之圍,劉邦被項羽和範增聯合包圍了,糧食也被掐斷了,十分危急。
  • 項羽死後,劉邦是如何處置他的屍首以及族人?
    公元前203年,持續了四年的楚漢之爭,終於以項羽在烏江邊自刎而告終,劉邦奪得了天下。那麼,劉邦是如何處置他的屍首,又是如何安排項氏族人呢?一、項羽葬於何處?項羽自殺身亡之後,其屍首被劉邦的部將奪而分之。劉邦盡得項羽之地,項羽被打敗的軍隊也大多數歸了劉邦。
  • 鴻門宴的始末,一場沒有硝煙的廝殺
    項羽見劉邦前來,就在鴻門設宴,款待眾人。這次宴會,殺機四伏,各方鬥謀,史稱」鴻門宴「。▲鴻門宴是劉邦、項羽爭鬥的開端,唐代王轂的《鴻門宴》詩中云:「項王足底踏漢土,席上相看渾未悟。」臨開宴,劉邦向項羽述說情誼,表示自己和項羽戮力同心,只因小人毀謗才有今天的誤會。項羽對於劉邦的解釋很滿意,安慰劉邦說:「若非你軍中的左司馬曹無傷,我今天又怎麼會做到這步呢?」
  • 平民出身,不能文不能武卻當上皇帝,劉邦究竟有什麼能力?
    平民出身,不能文不能武卻當上皇帝,劉邦究竟有什麼能力?提起來歷朝歷代的開國皇帝,大多數是文武雙全的能人,他們「武」可以親自上戰場打仗,精通各種帶兵策略。「文」上自己的文化素養很高,有文採會做文章在政事上也非常有自己的頭腦。但是有這樣一位皇帝,他文武都不行,卻當上了皇帝,他就是漢高祖劉邦。
  • 臨死之前,劉邦為何拼了命也要殺掉樊噲?只因樊噲這個身份太特殊
    對於那些僅僅是封侯的功臣們,劉邦不但沒有殺掉,而且還留下遺詔,要給予重用,像周勃、曹參等人都是如此。凡事都有例外,劉邦臨死前拼了命也要殺掉樊噲。 樊噲是劉邦的老鄉,還對劉邦有救命之恩,尤其在兇險萬分的鴻門宴上,樊噲更是居功至偉。即便如此,樊噲還是沒能逃過劉邦的忌恨,劉邦想殺掉樊噲。
  • 項羽和劉邦到底是誰的心理素質好
    等看到上述這篇文章,總覺得如鯁在喉,就破一次例,說說劉邦和項羽究竟誰更流氓。劉邦這個人身上有流氓習氣,我以前也有相同看法,但有流氓習氣和把人定性為流氓是兩回事,所以,在此我不說劉邦的流氓習氣,只說項羽這個貴族子弟真正的流氓行為,也就是他做的那些流氓的事,而不是習氣。項羽小時候學習寫字,學著學著不學了,然後學習劍術,也沒有學成。
  • 鴻門宴的真相,昭君出塞的心思,盡在《一讀就上癮的中國史2》
    「鴻門宴」上項羽錯失殺劉邦的機會,真的是因為「婦人之仁」嗎?王昭君遠嫁西域,真的是迫不得已嗎?賈誼懷才不遇的悲劇根源是什麼呢?歷史可以說是我們最早的大數據,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一直都佔據著重要的位置。《一讀就上癮的中國史2》這本書就將這種思維很好地應用到了歷史事件上。本書開篇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鴻門宴」,按照《史記》的記載,很多人都接受了項羽由於「婦人之仁」,無視「亞父」範增的苦心建議,最終「放虎歸山」,錯失了斬殺劉邦的最好時機。但歷史的真相真的是這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