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裡藏刀這個成語,對於經常閱讀歷史書的我們來說再熟悉不過了。它通常是指某個人陰險毒辣,表面友好,實際上心中卻暗藏刀兵。戰國時期,西周公國與三晉之間的關係正可以用笑裡藏刀這個成語來形容。
起初,西周君對韓魏還是十分依賴的,然而,深諳小人之道的昌他卻對西周君的天真進行了規勸。「主君,當年宛國依賴秦國輕視晉國,秦國遇到饑荒,宛國因此被晉國滅亡。鄭國依賴魏國輕視韓國,結果魏國進攻蔡國的時候,韓國趁機吞了鄭國。邾國和莒國被齊國滅亡,陳國和蔡國被楚國滅亡,都是因為過於親近援助國而輕視近處的敵國。現在主君過於親近韓魏,反而輕視秦國,恐怕國家會被秦國所害,倒不如派公子周最暗地聯合趙國親近秦國,做個兩面好人。」
雖然,最終昌他還是死於西周君之手,但是後來的西周君也確實採納了昌他的建議,甚至主動在韓趙魏之間挑撥離間。垂沙之戰之後,楚頃襄王認為要想真正對韓魏進行軍事威脅,就應該在東周國與西周國之間清理出通道來,把陸路與楚國的水路結合在一起對韓魏進行包抄。於是,派人訪問西周君,要求西周君清理出一個通道來。
西周君擔心楚頃襄王的舉動對自己有危險,於是趕快去求助蘇秦。蘇秦聽說了楚頃襄王的計劃之後,立刻明白了楚國的意圖。微微笑道,「主君,我們與其拒絕楚王的建議還不如順水推舟。楚王一旦在西周國挖出了通道,韓國魏國知道了必然也會害怕。齊國和秦國擔心楚國意在九鼎,也會出手對付楚國。到時候,楚國自己都不能自保了,還怎麼向我們借道呢?」後來,楚頃襄王確實放棄了借道,因為一場新的戰役即將在秦、韓、楚、魏之間上演。
雖然,楚頃襄王在位初期,楚國與秦國的外交關係已經斷絕。但是,為了楚國的安危,楚頃襄王還是會忍辱收下秦國的禮物。秦昭王十一年時,孟嘗君聯合韓國等五個國家一起進攻秦國,逼迫秦昭襄王交出河北以及封陵一帶的土地。之後不久,楚懷王就客死他鄉了。然而,為了國家的長遠發展,楚頃襄王還是咬牙接受了秦國送給楚國的粟,在這場伐秦之戰中保持了中立。
孟嘗君田文為了逼迫楚國加入這場戰爭,開始打著齊國的旗號,企圖和韓魏一起進攻楚國,並向西周君借軍糧。西周國的官員韓慶為了婉拒這件事,對田文說道,「您打著齊國的旗號,聯合韓魏進攻楚國和秦國,只能使韓魏強大而齊國弱小。您眼下得到了河北和封陵,看起來是得,其實隱藏著很大的危機。還不如不再向我們西周國借糧,讓我們保持中立,給您和秦王做個傳話人,讓他交出老楚王的遺體。秦國把老楚王的遺體給您,您再用它到楚王那裡買個人情,楚國一定會把東邊的土地分出一大部分給齊國的。這可比武力威脅要強上許多呢。」
於是,田文果然派韓慶去見秦昭王,秦昭王為了擺平五國伐秦,果然交出了楚懷王的遺體,而楚頃襄王也給了齊國一些土地作為酬謝。然而,韓慶的建議雖然為西周君擋了災禍,卻使得楚國和秦國暗暗恨上了齊國,為湣王的悲慘結局埋下了伏筆。
從秦國和楚國勒索了土地之後,韓國,魏國和齊國等國家的將領志得意滿地回了國,途中正好經過西周國。西周君擔心魏國也來向自己借道,於是偷偷給魏王寫了一封信,「寡人聽說楚國和宋國認為秦國割地的事情對自己不利,想要偷偷奪取您的糧餉支援秦國。」魏王感到懼怕,於是果然沒有向西周君要東西,直接回了魏國。
秦昭襄王十四年,秦王派左更白起在伊闕進攻韓魏,斬殺韓魏聯軍二十五萬人,俘虜了魏國將領公孫喜,並奪取了五座城池。白起俘虜公孫喜之後,又派兵進攻西周國,西周君轉而向魏王求救。魏王此刻自顧不暇,趕快把上黨塞給了西周君好甩掉這個燙手山芋。
西周君在返國的途中,看到魏國的梁囿,眼中起了垂涎之意。大臣綦母恢看到西周君這個表情,為了討好西周君,立刻立下了軍令狀,「主君,魏國的溫囿和此處比不相上下,離西周國又近,不如臣替您向魏王索要過來如何?」西周君心中大喜,立刻派綦母恢前去求見魏王。
看到西周君又派人來了,魏王連忙問道,「怎麼西周君還在埋怨寡人嗎?綦母恢說道,「怎麼敢有人埋怨魏王呢?只是我看西周君想要投降秦國對付魏國了。到時候,秦王投入大量兵力,再加上西周君的南陽之地,就算魏王您有兩個上黨也無濟於事了。」魏王果然害怕了,忙問如何解決。綦母恢道,「我們主君平時對秦王友好那都是為了虛與委蛇,
這次如果想讓我們西周國與您聯合,我們需要魏國士兵三萬人為我們戍邊,然後再加上溫囿之地,西周的百姓看到魏國這樣大方,一定會竭盡全力幫助魏國的。當然,這些士兵和土地我們也不是白要的,我聽說溫囿的百姓每年交給你們的稅收是八十金,我們西周國許諾溫囿到了我們手裡,每年會交給您一百二十金的稅收。再加上上黨每年的稅收四十金,您看怎麼樣?」魏王覺得這些話說得也有道理,於是派孟卯把溫囿的土地給了西周君,還加上了三萬名魏國士兵給西周君戍邊。
光有魏國的支持還是不夠的,西周君又聯絡周最去求見趙國的奉陽君李兌。周最的使臣對李兌說道,「趙國目前的國策正是讓秦魏交戰,秦國吞了西周,短期內一定不會再攻打魏國。秦國攻打西周失敗了,因為損兵折將,也無力再對付魏國。倒不如您現在派兵援助西周,秦國看到趙國參與進來,一定會當過西周,轉而繼續對付韓魏。到時,秦國與魏國兩敗俱傷,就是趙國左右天下的時候了。」李兌認為周最使臣的建議言之有理,於是援助了西周。秦軍看到西周多了趙國庇佑,果然轉而又去對付韓魏。
然而,秦國和魏國並沒有兩敗俱傷,在這場戰爭中,秦國幾乎以壓倒性的勝利打贏了韓魏。楚頃襄王看到秦軍和韓魏打的熱火朝天的,於是也偷偷把士兵安排在了伊闕山的南邊。然而,楚王坐收漁翁之利的計劃被楚將吾得給破壞了。
這個人趁機打著楚頃襄王的旗號,企圖激怒西周君。他派人向西周君建議,「您不如派太子和將軍在西周境內迎接我們吾得將軍,而您親自到近郊歡迎,這樣天下人就都知道西周君您重視我們楚國的將軍了。」誰知道,吾得的狂悖行為沒有激怒西周君,反而洩露到了楚國。
楚人們都感慨吾得的不知死活,紛紛議論道,「西周君之所以忍辱親自迎接吾得,還不是為了想要聯合楚國。西周君和楚國聯合,這是楚王一直追求的目標。然而,吾得羞辱西周君,肯定會使得西周與楚國貌合神離,楚王一定會怪罪吾得的。」按道理,只有迎接楚王的時候,西周君才需要親迎,楚將吾得這是典型的仗勢欺人,違背禮法,按照楚頃襄王的個性,他的下場肯定不會好的。
果然,楚國暗自在伊闕山安置軍隊的事,果然被秦王知道了。秦昭王非常生氣,心想,呦呵,你還想玩漁翁得利是不是,果然又派兵攻打楚國,給本來還在吃瓜的楚頃襄王惹來了大麻煩。
伊闕之戰之後,楚國,魏國和韓國紛紛投靠秦國,它們打著為燕國和宋國報仇的旗號,在西周國境內計劃討伐齊國。齊王田地出逃,楚國派將領淖齒向齊王索回土地,淖齒為奪權謀害了齊王。楚王和秦王終於在這場伐齊之戰中,報了當年的仇恨。
回顧整個故事,我們不難發現,西周君與三晉的國王之間互相的出賣與暗害或多或少地推動了戰國的歷史進程。西周君就好像一個破落的財主,時刻要求自保,偶爾垂涎人家的土地,也時刻要忍受他人的羞辱與暗算。
隨著秦國實力的逐漸膨脹,西周君的地位越來越尷尬了,那麼面對秦王,西周君究竟會採取哪些舉動呢?敬請期待下集,西周秘史之王孫末路。本文由海叔說春秋圈子作者龍傲編寫,喜歡的朋友多多分享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