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講了2期人造衛星,咱再來說說天然的衛星。小編認為人類在近幾十年最值得探究的天體,就是土衛六。為啥呢?因為它是太陽系中目前發現的,唯一具有濃厚大氣層的衛星。並且有明顯證據表明,其上有穩定的液體存在。重要的是,人類已經訪問過它。
土衛六-泰坦是第一個被發現的土星衛星,人類的探測器,最早拜訪泰坦的是NASA的先鋒11號。它曾考察了土衛六,之後旅行者1號和旅行者2號,其中,旅行者1號為了儘可能地接近觀察泰坦,而放棄了對天王星和海王星的探測。
可是呢,不幸的是,旅行者1號上沒有儀器能夠穿透土衛六上的雲層,因為當時根本不知道上面有大氣層的存在,再之後,是卡西尼號首次近距離飛越泰坦,之後更釋放出惠更斯號登陸器。在穿過泰坦的濃厚大氣層,降落在泰坦的表面,帶給了我們泰坦真實的面貌,真是令人震撼。
現在我們對泰坦的大部分認知,都源於卡西尼號多次近距離探測泰坦的任務中而來,和木星不相上下的伽利略衛星不同,在土星的衛星系統中,泰坦是最大的,遠超其他的衛星大小。相比之下,泰坦的直徑比月球還要大得多。事實上,它是整個太陽系中僅次於木衛三,第二大的衛星,泰坦濃厚大氣層的原因,使得它的視覺直徑要略大於木衛三。但是呢,即便如此,泰坦的實際直徑仍然大於最小的行星水星。
行星科學家們認為,土星可能也曾經存在像木星那樣的幾個大衛星。但其中大部分已經在大碰撞之後被摧毀。泰坦,是唯一的勝利者,而其中的中等衛星,比如土衛五和土衛八,被認為是碰撞後留下的殘骸形成的。泰坦的平均密度不高,只有約月球的一半。因此,它被認為是由一半水冰和一半巖石構成。和許多其他大型衛星一樣,泰坦的內部結構也是分層的。在表層之下,被認為有著有水和氨組成的液態海洋。類似於地球的地幔層,包裹著巖石固體核心。其內部應該由於重力的緣故,仍保持著熾熱狀態,之所以認為有液體層的存在,源於卡西尼號在多次掠過泰坦時,在泰坦大氣中發現了極低頻率的無線電波。
泰坦的表面並不是低頻無線電波的良好反射物,但是內部的液態水是。還有一點證據是,從卡西尼首次觀察到之後的20年間,泰坦上的表面特徵已經移動了30公裡。這意味著泰坦的表層,可能是漂浮在這個液體海洋層之上的。泰坦的自轉周期與公轉周期相同,這意味著,它是被土星完全鎖定的,和月球一樣,在土星上觀察泰坦,也只能看到它的一面。
而在泰坦上,你會看到土星在天空中永遠不會移動。泰坦最特別的就是它的大氣層,和平常我們看到的,在太空中拍攝的地球不同。地球的大氣層非常緊密,逸出太空的部分幾乎肉眼不可見。而泰坦,就像裹了一層厚厚的毛毯。這個原因,一是泰坦比地球小很多。二是泰坦的質量小,引力比地球弱得多。這意味著,它並不能把大氣層完全的拉下來。它的大氣層會比地球的更為擴張,同金星一樣,泰坦也是一個超級轉子。大氣層的旋轉速度遠遠超過表面的自轉速度。
由於泰坦的軌道,幾乎都在土星的強大磁場內,這也有助於泰坦能有效地防範太陽風的侵襲。保存濃厚的大氣層,而不像火星那樣被太陽風剝離大氣層,那麼泰坦的大氣成分是怎樣的,為什麼它是橙色的?泰坦大氣中大多都是氮氣,其餘主要是甲烷和少量的氫。由於紫外線造成的甲烷分解,上層大氣中也有痕量的碳氫化合物。這些碳氫化合物被認為是泰坦大氣橙色的來源,由於甲烷會在紫外線下不斷分解成碳氫化合物。如今的含量,意味著它必須有一個補充甲烷的來源。最有可能的來源是,泰坦在土星的潮汐力作用下。地表下的液體層,從下面湧出,並噴射到地面上。形成泰坦上的冰火山,並且補充了大氣中的甲烷。
科學家們認為,泰坦顯示出了早期地球可能是什麼樣的跡象。甚至有人認為,泰坦上的碳氫化合物,有可能替代地球上的水作為溶劑,可能進化出基於甲烷和氨生存的生命形式。實際上,我們對泰坦的了解還遠遠不夠。小編以為,泰坦上的是符合存在生命體的可能的,畢竟他是太陽系內和地球最接近的天體。但別出一個像滅霸一樣的玩意兒,那可hold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