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讀者朋友們,感謝您的持續關注,讀史使人明智,願你我都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增長見聞!
天啟、崇禎年間已屬明朝晚期。
天啟年間有一著名的奸臣:魏忠賢。在朝期間,魏忠賢內外勾結,形成了一種錯綜複雜的宗派勢力,大有權傾帝王之勢,利用手中大權大肆封官鬻爵,戶部、工部各有五個尚書,兵部也有四個尚書。
崇禎一朝,後金勢不可擋,明朝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機,崇禎帝力圖中興,但是太急於求成,愈加疑心「人臣」不軌,走馬燈似地更換各部官員,故兵部尚書在內的很多官員死於非命。如崇禎九年的兵部尚書張鳳翼,出京督師一敗再敗,遂自殺。
明朝晚期,兵部尚書命運多舛,官員任職越久,說明社會越穩定
以上兩組史料當中,都提到了「兵部尚書」一職。
兵部和國家的存亡聯繫在一起,所以一旦社會發生變動,兵部尚書就會被牽連。一旦國家有戰事,兵部尚書作為該部門的最高責任人就會義不容辭地奔赴前線。
據統計,建文至萬曆末年兵部尚書任職期3年以上者約22人,其結局大多調離或致仕,說明此時期的社會政治狀況沒有大的變動。
但是歷史上也有不少為國捐軀的兵部尚書,如建文時期的齊泰,死於「靖難之役」;永樂六年的劉儁在徵伐安南時死難;永樂十四年陳洽在督軍交阯時陣亡;宣德年間的李慶在徵伐交阯時卒;正統年間的鄺埜在徵伐蒙古大軍時殉國……這些兵部尚書大多是紙上談兵的書生,毫無實戰經驗,故國難當頭勉強參戰最終喪命。
政變時期,兵部尚書一般都會受到牽連,要麼是下獄,要麼處死,有的人畏懼刑罰,會選擇自殺,比如鐵鉉,朱棣稱帝後將其處死;如方賓,朱棣時與尚書夏原吉等人共議徵戰之事激怒皇帝,事露後懼而自縊;于謙在英宗發動「奪門之變」復闢的次日便被逮捕入獄。
還有因戰敗被下獄或革職者,如嘉靖年間的毛伯溫被貶為民,王邦瑞被革職,趙錦被貶戍邊……這些事例皆反映出朝廷在面臨政變時找不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使一些兵部尚書遭受牽連的不幸命運。
尤其是萬曆朝十分特殊,雖然一部分兵部尚書任職情況沒有大的波折,但在22位兵部尚書中,僅有7人超過三年任期,15位未滿一年或一年以上。
其中8位正常致仕者,其他或免職或下獄或未赴任,反映了萬曆皇帝長期怠政及中樞政體積弊日深的歷史事實。老康愛讀書,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歡迎繼續關注我的後續更新,我們一起快樂學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