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明代兵部尚書和武將關係的發展歷程和表現形式

2020-12-17 騰訊網

"誰最終掌握了軍隊力量,誰就是這個政權真正的王"。

歷朝歷代,不管歷史發展到哪個社會形態,軍隊的掌握程度決定著統治者的統治地位是否穩固,這是毋庸置疑的道理。

也正是因為如此,歷朝歷代,統治者對於軍隊以及武官的發展和忠誠度都極為敏感,幾乎每個朝代都在前人基礎上發展出了具有朝代特色和個人特色的軍事制度。

然而縱觀中國古代歷史,擁兵自立是一件十分頻繁的事情,草根出身的明太祖朱元璋,更是在摸爬滾打中設立了頗具特色的軍事官僚體系,也使得兵部尚書和武將之間產生了一種極其微妙的關係。

一、簡析明代兵部尚書和武將關係的發展歷程和表現形式?

無論哪個朝代或者政權,一般來說,兵權都是被武官掌握的,"帶兵打仗才是武將"這句俚語也算是道出了武將的存在意義以及職責所在。

而"尚書"這個官職從封建專職制度建立以來都是由文官擔任尚書,在設立最初只是圖書管理員。

少府的屬官,後來成為了皇帝機要秘書,內朝班子的核心。到了明朝更是搖身一變——成了管軍隊、帶打仗的,這可真是一件稀罕事兒。

1.明代軍事體系發展導致的兵部尚書和武將關係之間的變化

明太祖在元末即開始著手建立軍隊編制與統兵機構的舉措,例如至正十五年六月,攻克太平後,建立太平興國翼元帥府。

而這只是朱元璋建立自己軍事體系的第一步,後來他陸續建立地方和中央軍隊,並設左右都督來共同管理、相互制約。

這是朱元璋管理軍隊的基本理念,其後世子孫也基本延循分散兵權加強皇權這一治國理念。

明代的兵部是徹徹底底的文官,從主事到尚書,都是正經的文官,兵部尚書更是掌握了除皇帝之外的最大軍權。

而軍權的擴大也在某種程度上加劇了兵部尚書和武將之間的矛盾——治兵理念的不同、戰略部署的差異等,可以說二者關係和以往任何朝代相比都更加緊密 矛盾也更加激烈。

2.亦敵亦友,互相制約互相成就

朱元璋草根出身,對於兵權以及皇權的集中極其重視,這點從他"火燒慶功樓"就可以看出。

他登基之初,就將調兵的程序設置得極為繁瑣:中間不僅要層層請示,最終獲得皇帝命令,還需要兵部尚書和帶軍將領達成共識。故而說,明代皇帝才真正掌握兵權。

而兵部尚書和武將之間的關係,更像是明朝皇帝為了防止將領傭兵自重而設置的彼此之間互相監督的工具的附庸產物,其實是擁有較少的自主權利和選擇權的。

兵部尚書雖然掌握著軍隊的訓練以及物資,但是也只是僅限於命令下發,但是戰爭形勢瞬息萬變,怎麼會有足夠的時間去請示皇上的命令?

更不要說在皇上和將領意見不一致時所耽誤的時間,頃刻間可能決定一場戰爭走勢。

於是,在明代會出現這樣一種現象——本來矛盾激烈、勢不兩立的兵部尚書與武將,卻會在對抗皇權時表現出驚人的立場一致,關鍵時刻更是同仇敵愾,可以說是亦敵亦友。

二、明代兵部尚書和武將關係變化的影響

和其它封建王朝相比,明太祖朱元璋逐步確立的這一套軍事體系可以說是極具特色的,特別是兵部尚書這一文官手握兵權的現象。

即便是胡惟庸案之後,朱元璋要求軍隊事宜悉數報告皇帝。

但是皇帝畢竟日理萬機,所以這也從側面推動了明朝皇帝尋找軍權下放的平衡點為——而尚書和武將相互制約掌握兵權也為後來的文官統兵正式開創了一個範式,並對明朝的統治甚至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1.對明朝專制統治的負向影響

明朝是中國君權開始急劇膨脹的朝代。但君主權力過大會產生很大的問題。在皇帝勤政或能力很強(朱元璋、朱棣執政時期)的時候,問題還不會怎麼凸顯。

當皇帝怠政或帝王能力平平的時候,問題就徹底顯露出來。而在明朝的具體表現就為權力外移和權力失衡,這背後原因之一不可以不說有明代軍權分管制度的原因。

並且到了明中後期,極度專制帶來的反彈作用也很是明顯——朝政腐敗帶來的軍隊腐敗現象嚴重威脅到軍隊紀律,造成軍隊戰鬥力下降,並在後來成為明亡的一個重要因素。

2.瑕不掩瑜,明代軍事體系變革的積極作用

明代軍事體系變革最重要就是反映在軍隊紀律性以及戰鬥力(前期確實戰鬥力較高,發展到後期弊端逐漸顯露)上面。

在西南,明朝給漢人打出了三個省,封建王朝的發展頂峰——唐朝,也不過只是打出了個遼寧,從開疆拓土的結果來說,明朝成績單還要好看一些。

其次,就是挖掘了一批極具有治兵才能的文官。明代的文官不僅可以管理軍事,並且出現了不少人才,例如王越、陳鉞、王崇古等,此外明朝還有武舉制度。

雖歷代都有不同,但總體是類似的,無論是軍戶還是民戶都可以參加,這就是明代的武官銓選制度了。

總的說來,升遷渠道還是比較多的,明代的許多名將,如戚繼光、俞大猷、譚綸、李如松等,都是通過以上這些方式逐步嶄露頭角的。

人才機制的完善不僅使得有才能的人充分發揮作用,也在某種程度上推動了階級流動,維護社會穩定。

結語:

老子有云:"治大國如烹小鮮。" 縱觀朱元璋和朱棣等明朝君主的軍事政策和體系改革,明朝獨特的軍事體系和軍事運行政策。

雖然在某些方面上增加了軍隊運行的成本,降低了軍隊效率,但是在封建專制制度逐漸衰亡的明朝,這種高度的君主專制沒有像同樣文官掌握軍權的宋朝一樣產生極端的軍隊羸弱現象,可以說是極大的成功了。

明朝的軍事技術、軍事制度以及管理經驗在前朝基礎上都有了較為快速的發展,為中國版圖的穩固以及大一統做出了重要貢獻。

參考資料來源:

《孫子兵法》

《明代社會生活史》

《明代九邊長城軍鎮史》

《明前期軍事制度研究》

文/林伯南

相關焦點

  • 古代的「兵部尚書」,相當於現在什麼官職,可能和你想的不一樣
    古代有六部,分別是兵部、刑部、禮部、戶部、吏部和工部,隋唐時期剛開始設定兵部,此後,兵部尚書變成六部尚書之一,統管全國各地的國防。從古至今,國防便是一個國家的頭等大事,對一個國家的穩步發展具有尤為重要的功效。因此 ,兵部尚書的官階跟功效都不可小覷,這一點在《新唐書-百官志一》中有一定的記述:兵部。
  • 明代兵部尚書困境:皇帝明明缺人,卻因怕「兵權旁落」而處處設限
    在明王朝270餘年的歷史進程中,為了適應政治和軍事的形勢,統治者對兵部尚書的任職制度進行了重大調整。明代兵部尚書困境:皇帝明明缺人,卻因怕「兵權旁落」而處處設限朱元璋為了集權,廢除了沿襲一千多年的丞相制度,將相權集於君權。
  • 從芙蓉溪畔走出的明代兵部尚書金獻民
    太僕寺丞宰金公墓碑。(又稱金家響碑,金爵父母之墓)   □陳友良  金獻民(1460年-1541年),字舜舉,號蓉溪,明代成都府綿州人。金獻民系成化癸卯舉人,甲辰進士,仕憲宗、孝宗、武宗、世宗四朝,官至兵部尚書,官居二品,其一生歷劉瑾亂政、大禮議等重大事件,宦途幾起幾落。25歲中進士授行人  金獻民祖籍松江府青浦縣(今上海市青浦區)。
  • 古時候的兵部尚書相當於現在的什麼職位?
    在中國古代,各朝各代都有各種機構,機構中有各種職位,上至朝堂,下至地方,形成了一套等級森嚴、嚴謹有序的官階制度,幾千年過去,現代社會也是如此,既然如此,那古時候的兵部尚書相當於現在的什麼職位呢?古時候有六部,分別是兵部、刑部、禮部、戶部、吏部和工部,隋唐時期開始設置兵部,自此,兵部尚書成為六部尚書之一,統管全國的軍事。自古以來,軍事就是一個國家的重中之重,對一個國家的發展壯大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兵部尚書的官階跟作用都不容小覷,這一點在《新唐書-百官志一》中有所記載:兵部。尚書一人,正三品;侍郎二人,正四品下。掌選武、地圖、車馬、甲械之政。
  • 古代的兵部尚書的職權是什麼?為什麼大多由文人任職?
    隋唐時期設三省六部制,六部分別是兵部、刑部、禮部、戶部、工部和吏部。其中兵部尚書為兵部之首,負責管理全國上下的軍政事務。兵部隸屬尚書省,是尚書省下面的六大主要職能部門之一。兵部下屬分為許多部門,各個部門負責不同的事務,如負責地方防務、繪製軍事地圖、負責軍事交通的規劃、負責武器裝備儲藏等。
  • 直到隋唐才設立的兵部尚書,以前是什麼官職,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官
    在古代,戰爭頻繁的時候,皇帝身邊除了能徵善戰的大將軍外,還需要去設立一個專門去管理軍事的機構,這就是兵部。而其中,兵部的最高長官就是兵部尚書。我們經常在古裝電視劇裡聽到某某將軍被授予了大將軍的官職,其實大將軍在古代只是統兵作戰的,而到了兵部設立之後,大將軍一職漸漸的就是打仗時所授予的職位了。那作為皇帝身邊的兵部尚書,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出現的呢,它又相當於什麼職位呢。
  • 明朝開國功臣善終者寥寥無幾,此人乃兵部尚書文武雙全,全身而退
    原題:《文武雙全的明初兵部尚書樂韶鳳 | 秦德著》明代全椒載入《明史》中的人物,首推文武雙全的兵部尚書樂韶鳳。樂韶鳳,字致和,一字來儀(《明史》為「舜儀」),安徽全椒人。不久,又升任兵部侍郎,晉升為兵部尚書,與中書省、御史臺共同制定「教練軍士法」。洪武六年秋,改授翰林學士,由武轉文,與承旨詹同一起釐考注釋「先師樂章」。同年九月,任曆書推纂官,後又作「迴鑾樂歌」。洪武八年三月,因當時語言過雜,舊韻多起於江南,朱元璋命令樂韶鳳制定全國性的統一聲韻,樂韶鳳用中原雅音正之,取名《洪武正韻》,成為中國音韻學史上的巔峰巨製。大明開國之初,禮制久荒。
  • 兵部尚書、兵部侍郎是什麼級別的官?主管什麼?《唐六典》說得明明...
    《大唐六典》卷五 尚書兵部(節選) 唐·張九齡(撰)李林甫(注) 兵部尚書一人 侍郎二人,郎中二人,員外郎二人,主事四人,令史三十七人,書令史六十人,制書令史十三人,甲庫令史十二人,亭長八人,掌固十二人 職方郎中一人 員外郎一人
  • 兵部尚書,相當於現在的哪個官職?
    兵部尚書在古代的時候還有一個別稱,叫做"大司馬"。"大司馬"就算是那時候兵部的領導人了,在現在的很多影視作品中也會偶爾聽過這個稱號,掌管整個軍隊聽起來是很威風的,其實也僅僅是"威風",畢竟真正的實權還是在皇帝和元帥的手中。 而兵部真正的威風的時候,應該是在明清時期了,當時國防還有一些其他的軍隊所有的事物都歸於兵部管理。
  • 古代兵部尚書,等于于現在的哪個官職?說出來你可能不敢相信
    明確的分工不但制約了君主的權力,還讓政務的處理變得清晰明了,更有利於國家的發展和經濟民生的進步。六部尚書中,單論地位,要數禮部尚書最高,但是卻沒有多少實權。
  • 大清朝的兵部尚書是從一品,相當於現在的啥官位?有實權在手嗎?
    大清朝的兵部尚書是從一品,相當於現在的啥官位?有實權在手嗎?說起清朝大家都是褒貶不一的,這些評價主要還是針對統治者的,並不會因為這個皇朝的某個小角色而放大到一個朝代上,評價的一般都是這個時代的經濟發展或者軍事實力。
  • 探訪粵東最大古墓葬,明朝兵部尚書翁萬達之父翁梅齋墓
    在廣東省揭陽市空港區地都鎮境內桑浦山將軍峰東南腹地虎山上,即是地都鎮鐵場山,有一大型古墓葬——翁梅齋墓,這是粵東地區最大的古墓葬,風水學稱「下山虎」,佔地面積約150畝,是明代嘉靖年間邊關重臣、兵部尚書翁萬達之父翁玉(號梅齋)的墓地。
  • 明朝晚期,兵部尚書命運多舛,官員任職越久,說明社會越穩定
    在朝期間,魏忠賢內外勾結,形成了一種錯綜複雜的宗派勢力,大有權傾帝王之勢,利用手中大權大肆封官鬻爵,戶部、工部各有五個尚書,兵部也有四個尚書。崇禎一朝,後金勢不可擋,明朝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機,崇禎帝力圖中興,但是太急於求成,愈加疑心「人臣」不軌,走馬燈似地更換各部官員,故兵部尚書在內的很多官員死於非命。如崇禎九年的兵部尚書張鳳翼,出京督師一敗再敗,遂自殺。
  • 大明王朝26位兵部尚書,陳新甲惹來的爭議是最多的,這是為何?
    哈嘍哈嘍,大家好,我是小哪吒,今天我又來嘍,跟大家聊一下大明王朝最有爭議的兵部尚書陳新甲的事情! 他的故事很好玩,也是鮮為人知的,我相信你會喜歡。 第一件事,先給我親愛的小夥伴科普一下明朝的兵部尚書都有誰:從第一位兵部尚書于謙開始,大明王朝先後經歷了夏言,胡宗憲,彭時,丁汝夔, 鄺埜, 石星,王在晉,崔呈秀,袁可立,袁崇煥,梁廷棟,張鶴鳴,祁伯裕,楊嗣昌,洪承疇,孫傳庭,陳新甲,張縉彥,石茂華,史可法,翁萬達,楊博,江東,王越,孫承宗等26位兵部尚書!
  • 從重武輕文到重文輕武,探究明朝的文武關係,發生過怎麼樣的變化
    而最重要的,就是吸取歷代君王滅亡的經驗教訓,既要重用武將來增加軍事實力,也要廣納賢才,提升國家的管理水平。同時,還要想辦法平衡武將和文臣之間的關係。所以,自明朝開國以來,隨著所處時期不同,明朝的文武關係也多次發生變化。
  • 九門提督官職有多大,給個兵部尚書也不換!
    這個九門提督到底掌管著什麼,為什麼給一個兵部尚書也不願意換?顧名思義九門提督就是負責京城九個門的最高長官,分別掌管京城的正陽門、崇文門、宣武門、安定門、德勝門、東直門、西直門、朝陽門、阜成門,說白了就是一個開大門的?可是這個開大門的可不一般,你要看看他是在哪裡開大門的,又是給誰開的大門。
  • 明代萬曆皇帝近三十年不上朝,為何卻沒有被徹底架空
    雖然洪熙時期,明仁宗將原本屬於相權的票擬之權從皇權中分離出來,還給了永樂時期明成祖設立的內閣,但是,相權的其餘部分卻仍然被皇帝和六部尚書掌控。明代的任何人或勢力想要架空皇帝,起碼手中得有完整的相權做依託,因為不這樣,即使有人或勢力能僥倖架空皇帝,那也會如「無本之木」,註定不會長久。
  • 明代中國的倭寇和當時的日本浪人什麼關係?
    明代的倭寇之亂和當時中國國內的政策以及周邊國家日本的形勢變化有著很大的關係。在明代從朱棣皇帝以後基本是禁止進行國人的海上貿易和遠洋貿易的,但是沿海地區本來土地就少,百姓想要靠自己在地方種田生活真的很難,所以為了生存下去,沿海地區的人不得不從事海上貿易來獲取收入,海上貿易的收入是普通種田收入的數倍甚至數十倍之多,所以在明代很多浙江、福建、廣東等地的漁民都加入了這一大軍中。
  • 影視劇中常見的兵部侍郎,到底是個怎樣的職位?
    因此說,兵部的主事人員,關乎到帝國的安全,因此歷代天子任命兵部官員的時候,都是非常重要的。兵部的官僚體系一般來說,六部(包括兵部)在內,最高的長官往往是尚書——比如禮部尚書、刑部尚書,兵部的最高長官是兵部尚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