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派 | 慢直播慢思考:雲上監工的日子裡,有多少歲月靜好?

2020-12-12 騰訊網

2020 行至年終,各大機構評選的網絡熱詞相繼出爐,其中,「雲監工」頻繁出沒於「十大網絡熱詞」榜單中,與之並列的多是「後浪」「網抑雲」「打工人」等。

國內疫情早期,4000萬人同時在線,通過一個固定機位觀看雷神山醫院建築工地的現場直播,讓雲監工迅速火爆。在當時的情境裡,「監工」建構出一個「身臨其境參與其中」的想像共同體,也使慢直播成為了現象級的議題。

而「雙十一」的快遞發貨直播,與年初呼應,讓雲監工再次獲得全網熱議:不到三天,直播觀看人數已有8000萬,流量高峰來自11月1日凌晨,超過800萬「尾款人」熬夜在線觀看包裹在流水線上匆匆「趕路」......

那麼,千萬人都在「監工」的慢直播,究竟有什麼魅力?雲監工背後都反映出哪些傳播學和社會學內在邏輯?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從三方面提出問題並深入思考,希望從中得到答案。

慢直播與雲監工是一回事嗎?

首先,先簡單回顧下慢直播的發展歷程。

這一概念最早可追溯到1963年,當時,美國藝術家安迪·沃霍爾拍攝了一場慢電影《沉睡》,在片中實時記錄了詩人約翰·喬爾諾5個小時的睡眠過程。

《沉睡》片段畫面

這一概念隨後被紐約地方電視臺WPIX借鑑,用於營造聖誕節日氣氛:工作人員的聖誕節循環播放了一段聖誕柴火在壁爐裡燃燒的影片,全程12個小時,吸引了 100萬人觀看。

如果說上世紀慢直播的藝術意味其實蓋過了記錄實景,那麼,2009年挪威的一場慢直播則算是徹底打開了「雲監工」的大門。當時,挪威電視臺為紀念卑爾根鐵路誕生百年,用攝像機記錄了整整7小時火車行駛的旅程,沒有經過任何後期處理,一路吸引了大約120萬挪威人收看,人數相當於當時挪威總人口的近四分之一。

至此,慢直播這種別樣的鏡頭記錄形式逐漸被新聞媒體所關注。

2010年後,風靡北歐的慢視頻風格開始在英國流行,當時,有些英國人熱衷於花費好幾個小時,坐在電視機前觀看別人釣魚、織毛衣或者看火車行駛一段漫長的旅程。

2015年,英國BBC第4頻道成為這種慢電視的試驗基地,電視臺推出慢電視節目系列,用2小時的運河旅程、3小時的國家博物館暢遊和3個30分鐘的無解說手工製作過程,來表達簡單生活中的藝術和當地流行文化。

「毫無修飾敘事中的未知部分永遠抓著觀眾的心。」第4頻道總監哈瑞森如是說。在慢電視的內容中,觀眾更容易聽見自己內心的聲音,獲得某種平和與身臨其境感。有報導說,有位觀眾在觀看了5 天的火車行程之後,在火車到站那刻,他拉開家裡的窗簾,開始找行李準備開始一段旅程。

同期在中國,央視網與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合作開辦iPanda熊貓頻道,24 小時直播大熊貓生活,看糰子們打打滾吃吃竹子,偶爾還會見證一場群架,雖然整個環節中唯一有互動性的是文字直播員,但熊貓鐵粉們依舊樂此不疲。

iPanda慢直播中的熊貓

那麼,我們所說的雲監工與慢直播,是同一回事嗎?

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首先需要明確,慢直播是一種媒介傳播形式,而雲監工是一種內容消費形式。

雷神山和火神山建造直播與雙十一發貨直播能夠成為現象級的全網熱點,使雲監工概念一再被推上熱搜,依靠的不僅是慢直播形式本身的吸引力。

如果說之前的慢直播是抓住小眾興趣,主張願者上鉤,那麼,後來的雲監工更多是媒體精心設置議題,調動起大眾興趣。視頻本身並無剪輯,但選題是專業人士精密策劃而成的。

學者Daniel Dayan和Elihu Katz將這類精心策划過、附帶傳播腳本的議程稱為「媒介事件」,這並非一個新概念,在電視時代早已出現,它指的是類似大節日的體驗,是「關於那些令全國人乃至全世界人屏息駐足的電視直播的歷史事件」。

但在直播這種互動形式支持之下,媒介事件不僅能夠塑造群體共識,而且變得更加有參與感。[1]克萊·舍基在《認知盈餘》中說過,人們的自由時間除了僅僅用於內容消費,還應更多用於內容分享和創造,且分享和創造的價值遠大於消費。慢直播更像一場長時間的全民狂歡,也正因為提供給了受眾更多「分享與創造」的可能性,也使得受眾群體更大眾,觸及情緒更多元,參與目的更加豐富。

所以,如今的雲監工,更多是把重心留給了受眾。在雷神山醫院直播之前,慢直播給予受眾的更多是「雲捲雲舒」之感,而雲監工更像是慢直播技術發展到一定階段的衍生品,前者重新定義了後者,延伸了後者的信息可供性,但依舊屬於後者。

觀眾為何熱衷於在慢直播中當「包工頭」?

之前的慢直播主要體現的關係是:受眾與媒體、受眾與本我。在這個基礎上,如今的慢直播又加入了兩種互動類型:受眾與受眾、受眾與視頻元素。

先說受眾與受眾的互動。其實這點與普通的直播形式趨同,但不同的點在於,慢直播的第一文本,也就是通常意義上的表達舞臺,其信息密度很低,大量留白與不確定性賦予了觀眾對第二文本進行自主建構的能力和需求:在漫長的視頻中,受眾成為慢直播中的表演主體,而此間的互動文本則成為消費內容的主要視聽語言。[2]

在這其中凝鍊出的梗是提升受眾參與感的靈丹妙藥。

在雷神山醫院建設的慢直播中,「搖搖你的小紅旗」「大家吃飯了沒」......種種通俗易懂的短句彈幕就像是入門暗號,幫助觀眾快速找到歸屬感和共鳴,而評論區的接力互動更強化了受眾對觀看慢直播行為和自我表演的認同。

到了半夜,評論區陸續出現「打卡撤退」,同時不斷有人「接班」;熬到凌晨4點,觀眾們甚至開始在評論區「叫賣早餐」,其他觀眾紛紛「點單」;成語接龍、詩詞接龍等評論區遊戲則是更進階的玩法。

與疫情賽跑——全景直擊武漢雷神山醫院建設最前線的慢直播評論區

其次,受眾與視頻元素之間的互動同樣值得回味。

雙十一發貨直播,數百萬人在評論區刷屏,為199搖旗吶喊(199是菜鳥無人倉裡編號「199」的機器人,它與其他1000名同伴一起,在倉庫中每日為「雙十一」消費者發出85萬件包裹)。

雙十一發貨直播截圖

「哪個是199?」「199快出來」「199初始化了」「來了來了它來了」......這些評論區留言體現出符號化的重構:受眾將無生命的個體(比如挖掘機、送貨機器人,甚至施工現場的三棵桂樹)進行解碼再編碼,將一些無法輕易理解的事物(數位化物流)消解為相對易懂的一系列符號(199)當中。

這背後是某種飯圈的邏輯:觀眾身處「粉絲」的位置,把一個普通的內心幻想的形象轉化為具體的、具有公共潛能的文本。這看似在為「偶像」打call,實際是通過對「偶像」的支持,實現自我意識的表達。

這種自我情感的投射,類似自娛自樂,其實也是雲監工和慢直播的另一種詮釋:我們不僅在觀看他者,也在享受自我。很多沒有耐心觀看慢直播的人,不就經常將這種無聊行為總結為自娛自樂嗎?

繼續深入思考,在這種「觀看與被觀看、互動與被互動」的視聽享受的同時,「消費與被消費」的邏輯關係同樣值得關注。

50年前,鮑德裡亞的經典理論就說明:「被消費的不再是物品,而是人與物品之間的關係結構本身。」[3]那麼,觀眾解構視頻中無生命個體的過程,又何嘗不是一種消費?消費著互動,消費虛構出的意象,消費編碼後的劇情,也消費著我們投射在直播中的情感。

在這裡,消費品的特徵不是它首先具有物質性,而是它演化成為一種「物的符號」,是一類個性化的意義對象。[4]

討論到這裡,其實也就必須直面現象的另一邊:我們在觀看的過程中,對物的消費是否具有能動的意義?又是否過於關注於微小之物,而消解了一些我們原本該注意的事物?(就像是為挖掘機打call,是否忽略了背後操作挖掘機、晝夜無休的工人?)

這種離場的介入給我們帶來的究竟是踏實感,還是為我們提供了一種虛幻的滿足?[5]換言之,我們是否是在平臺的引導下,被動的消費呢?這就引出了第三個,也是最後一個問題。

雲監工走紅,媒體造景發揮了多大作用?

「造景」並不是新鮮詞彙,上文提到的媒介事件就已經體現出了造景的概念。那麼,一場媒介事件如何精準引爆?媒體和受眾在其中起到什麼作用?

一直以來,典型的一類造景就是:放大事件本身的力量。這需要它本身就具有重大意義,比如,它已經處在堪稱「歷史性時刻」的時代背景之下。

在這個層面,可以使用媒介事件的3C腳本作為分析的基礎。3C腳本即:

競賽(contest):發生在競技場、體育場、演播室等場合,有輸或贏的結果,如電視辯論、奧運會直播、各種錦標賽、創業大賽等;

徵服(conquest):圍繞人類的巨大進步來展開,比如「嫦娥」探月、石油開採;

加冕(coronation):這是對各種慶典的直播,比如奧斯卡獎等。

「兩神山」的直播拿到的就是競賽和徵服的腳本:這是一場「中國速度」與病毒的比賽,也是人類在工程事業上的突破。藉助這類媒介事件的力量,能夠使全社會快速凝聚共識,形成共情。

而另一類造景則偏向於,通過強力手段人為製造符號,並且通過廣泛且長期的營銷烘託氣氛。這次雙十一直播,就是基於商業目的和商業力量而憑空出現的,這是一種純粹的造景。

相比之下,後者的風險更大,因為受眾的情感基礎不牢固,容易達不到預期效果。然而,今年的慢直播卻實現了現象級刷屏,它為什麼能夠引爆網絡?

一是因為購物節這個概念已經深入人心,消費者們早已蓄勢待發,期待在一年一度的購物狂歡日分泌快樂激素,另外,這場直播選擇的時間與內容也剛好切中消費者的心理。[6]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在知乎「為什麼雙十一百萬人熬夜圍觀快遞發貨直播」的問題下,網友們表達出他們的各式心理:

「我等這一天付尾款等了足足有小半個月啊!真的恨不得一下單就能收到快遞,看到機器人們都在加班加點有序發貨,我終於鬆了口氣,看來不用再為自己心儀的產品牽腸掛肚一天看三遍物流信息了。」

「百萬觀眾這個數量級,讓我莫名產生了一種原來不光我一個人吃土,還有成千上萬的人陪我一起吃土的錯覺,一下子感覺就舒服多了!」

「我去看快遞發貨直播,一開始是十分好奇,後來看著看著,就覺得真是自豪,豪橫豪橫的自豪感。」

在網際網路時代,媒介事件之所以會產生強烈的衝擊力,用戶對它投入的巨大時間精力功不可沒。

我們無法忽略受眾在意義的塑造上同樣具備強大的力量。結合來看,受眾心理、平臺造勢、內容價值、媒介技術......這些都是媒介事件造景成功的必備條件。

在當今的網際網路內容生態中,平臺與內容生產者似乎都在追逐快:圖文內容要精簡帶梗,視頻則強調短和倍速,然而,快是受眾取向的唯一吸引力嗎?現象級慢直播的出現與雲監工的走紅都在驗證一點:無論快慢,能否讓受眾在其中收穫某種共識,獲得對其身份的寬慰與認同才更關鍵。

在社交媒體時代獲取關注,短平快,或許不是唯一的解決之道。

慢有慢的美妙與獨特,相比之下,慢直播更加能夠完整地見證受眾自發的力量。在這個被構建出的想像共同體中,受眾取代視頻內容登上主舞臺,體驗著觀看與被觀看、消費與被消費的過程。雙十一直播的高流量也引發新的思考,當慢直播不再只是觀眾在鏡頭背後享受自然風光,而更多被人際之間的互動與解構所填充時,這到底是「慢且樂之」的共識塑造,還是被消費主義不斷裹挾的必然結果呢?

參考文獻:

1.宋成. 「慢直播」與「飯圈文化」:「雲監工」的傳播學解讀[J]. 新聞與寫作.

2.C 刊網.(2020). 慢直播的顯性表達特徵——直播生態關係的模式重構.

http://www.ckan.cn/lunwen/qikan-13749.html

3.張琴.(2019). 符號、認同與操控:反思消費社會下的網絡直播.

http://media.people.com.cn/n1/2019/1129/c430943-31481575.html

4.宗城.(2019). 鮑德裡亞誕辰90年 | 「消費社會」必然導致人的虛無嗎?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3994473

5.張曙光. & 陳慧敏. 技術、社會、心理互動形塑「新型消費社會」[J].中國社會科學報.2020(09)

6.界面新聞.(2020). 爆買剁手之後,我們的快樂為什麼越來越貶值?

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5350116.html

相關焦點

  • 千萬人都在「監工」的慢直播,究竟有什麼魅力?
    國內疫情早期,4000萬人同時在線,通過一個固定機位觀看雷神山醫院建築工地的現場直播,讓雲監工迅速火爆。在當時的情境裡,「監工」建構出一個「身臨其境參與其中」的想像共同體,也使慢直播成為了現象級的議題。
  • 心若無塵,歲月生香,願時光靜好,流年不負
    坐看經年的故事,散淡於山長水遠的流;聽風吹落最後一片葉,季節在時光裡淡淡徙轉;擁一襲清淺流年,任那些美麗與哀愁,姿態萬千。一川秋水,奈何,殘荷聽雨;一曲琴音,聽風,陶然忘機;一懷清淺,浮生,何事悲歡。歲暮時,紅塵清歡,指尖划過流年,發梢拂過晨光。閉上眼,聽寒風雪漫漫,長夜未央,風清日靜。鉛華盡,明澈無塵,歲月漫長悠然,餘花可醉炊煙。
  • 歲月靜好,現世安穩。
    雖然距離霜降的日子近了,但是秋褲已經悄然粉墨登場。日子平凡平淡,每天依舊行走在兩點一線之間。任憑世事搖曳,只得刪繁留簡,即便是朝陽未起就得早出,晚歸之時暮色降臨。但願,歲月靜好,現世安穩。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從春夏到秋冬,從年初到歲末,從少年到中年,從一座城到另一座城。
  • 雲監工、雲睡覺、雲打工,這屆慢直播為何如此「迷」|態能聊vol.20
    2020疫情期間,火神山、雷神山醫院建設的雲監工讓人印象深刻,直播間裡網民樂此不疲地為工地上的重型機械編造可愛網名和段子,有人還煞有介事地「值起班」,把看直播稱作「打卡上班」。而在疫情期間,另一場「慢直播」也讓人印象深刻。
  • 清簡流年,歲月靜好
    讓歲月走過清簡流年,歲月靜好。風過流年,拈一份若水的情懷,徜徉歲月賦予的清悠與安然,淺念暖暖的感動。一米陽光,一樹芬芳,纏繞指尖如花的情愫,讓光陰的安暖,在靜好的歲月裡,搖曳生香。人到了一定年齡,歲月的煙塵淡散,過往的一切釋懷,內心變得清簡了,就會活得輕鬆自在。
  • 惟願,歲月靜好,流年無恙
    多少相愛之人相思兩悽涼?多少有情人天涯痛斷腸?終將會夢醒成空,留下的是遺憾,存留的是落寞。塵世紛擾,情緣難料,不是所有的緣分,都能在恰逢花開的時候來到,就像席慕容詩裡寫的,「無緣的人啊,不是來早,就是來遲!」若緣分能讓我們自己選擇,你我寧可守在紅塵的渡口,任時光如梭,任容顏滄桑,也要等到彼此那多情的眼眸落在對方的心上。
  • 在昆明,「慢」是什麼?
    四面山麓環繞,滇池靜臥於城南,盤龍江把城市一分為二,西南暖溼氣流從這裡吹過,造就了年平均16.5℃的氣溫。夏無酷暑,冬無嚴寒的氣候是大自然的恩賜,很少有人願意離開,也難怪大家把這裡的人戲稱為「家鄉寶」。
  • 40小時逛遍四川 百度即將推出「寶藏四川」慢直播
    往後的一段日子裡,你可以在成都熱熱鬧鬧的夜市中找到,在涼山的傈僳族跌腳舞中看到,在瀘州的酒窖裡聞到,在阿壩的汶川重生遺址上感受到……除此之外,四川的寶藏還有哪些?在40小時的直播節目中,四川的大好河山、名勝古蹟、名優特產將共同勾連起蜀地的豐富物產以及川人的精神風貌。這些獨特卻又不疏離的四川寶藏,在一把度量「慢生活」的尺子上,丈量蜀都大地在這個時代又將屬於未來的生動紋理。
  • 冬至,歲月靜好!
    歲月靜好,很甜美的一個詞,很幸福的一種感覺!今日冬至,念一念這四個字,心中溫婉,此間歲月,一切靜好。「驚蟄」是大地萬物從沉睡裡甦醒,「雨水」是植物茁長的渴望,「芒種」「穀雨」都是五穀萌生的記憶,到了「小滿」,就看見池上田裡的稻穀抽出穗,結了最初一粒粒圓圓的穀粒……在《歲月靜好:蔣勳的日常功課》(蔣勳/著,人民文學出版社),蔣勳告訴我們,自然的節氣,四季的輪迴,萬物在一天天地成長,一天天地豐盈,一天天地圓滿,是為歲月靜好。
  • 閒看花開花落,靜看雲捲雲舒
    三毛有句話說:「青年人急於成為大樹,而內在本質的堅硬與否便來不及去顧及,一刀砍下去,便是斷了。」事緩則圓,看起來簡簡單單的四個字,真的需要時間來悟,才能懂。人只有經過冷靜而又縝密的思考後做出的選擇和決定。才能把事情辦好而不留遺憾。能夠慢下來是一種功夫,更是一個人的修養。慢下來不是說做事拖拉,它是指生活和工作當中遇到矛盾、衝突、對立的人和事時,就需要我們慢下來,靜下來。
  • 《歲月的童話》:李子柒式的歲月靜好,都藏在這部高分電影裡
    電影採用的是雙線並行的時空交叉式敘述結構,期間穿插了妙子小學五年級時的歲月生活。在現實和回憶中,逐漸集合起了妙子的過去和當下,這也同時喚醒了妙子內心對所處生活的全新認識。電影透過妙子點點滴滴的兒時回憶,表達出那般歲月靜好的詩意美感。而影片中處處流露的——歲月美、自然美和生活美,我想,這三美也同樣是高畑勳內心最想傳達的生活美學了。
  • 央視網推出系列慢直播報導傳遞戰「疫」信心
    央視網在抗擊疫情報導中全面升級直播報導方式,用多種形式的慢直播報導為共抗疫情傳遞信心、匯聚力量。  「雲監工」:萬眾矚目 見證中國速度在全民「宅」在家共抗疫情的背景下,央視網直播中國精選全國各地60餘個景區直播線路,匯集推出「雲旅遊」景區慢直播產品,讓全國觀眾「宅」在家裡也能如臨其境,實時觀賞全國各地景區的多彩風景。產品在騰訊新聞、優酷推薦播出,累計觀看人次超過500萬。  直播中國是央視網重點打造、展現多彩魅力中國的慢直播集控平臺,目前已開通覆蓋全國68個景區、城市的184路景觀慢直播,24小時實時播放。
  • 慢煨時光歲月香
    首先是鯽魚湯,小火慢煨,湯慢慢變成奶白色,鮮美的滋味讓人慾罷不能,鯽魚確實是硬骨頭,即便是煲了兩個時辰,魚刺仍是硬的,相較於慣常吃的鯉魚,鯽魚更鮮嫩,所以煲湯的鯽魚豆寶也會吃。在外面吃過烤鴨後,拿回來的鴨架也能煲出靚湯,放些老薑去腥味,我一般煲湯不放任何調料,只在要喝時放些鹽,原汁原味湯才美。
  • 歲月靜好,願你淺笑安然
    歲月,就如在人海中的一葉扁舟,在四季的海面上不停地穿梭前行。遇過險惡的礁石,越過滔天巨浪。在平靜的海面上飛駛。邂逅春天的明媚陽光,擁抱溫暖的春風。與熱情的夏天相逢,在盛夏的萌陰下小憩。在豐收的秋天裡停留,笑看落花飄舞。在蕭瑟的冬天裡棲息,淡看萬物凋零,大雪紛飛。
  • 87.8%受訪者喜歡看慢直播
    90.2%受訪者看過慢直播在北京某事業單位工作的劉辰(化名)很喜歡看慢直播。前段時間,她剛剛看了珠峰的慢直播。「珠峰是很多人嚮往但又很難到達的地方。慢直播可以全方位地展現珠峰的景象,讓觀眾感受大自然的壯觀、美麗」。「漫無目的地看慢直播是一種享受。」
  • 揭秘慢綜藝《青春環遊記2》,如何演繹春遊家族的慢生活!
    睡到自然醒的春遊家族全員在泓廬酒店的琴房cos網友最期待的《家有兒女》,溫馨的氛圍、日常的裝扮高度還原,一定讓你說一句「爺青回」。03春遊家族慢生活暢所欲言釋放壓力這一期還有一大亮點以及淚點就是,春遊家族圍坐在一起分享內心最真實的想法,2020是對於每個人都是特殊的一年,每個人都有說不出道不出的壓力
  • 小村「慢生活」
    □樊秀峰 有種真實的感覺,一天一天過閒散的日子,怎麼這麼緩慢、無趣呀。鄉下人,老嫌日頭兒慢。村裡演電影,卻催促夕陽快落山。夏天,光陰漫長,忽然又想,啥時候才能下初雪、過大年……其實,一年四季,春種秋收,無論是誰,都沒偏沒向,度過一模一樣的時光。
  • 願時光清淺,歲月靜好
    在戰「疫」中,各省市升級防控等級,企業延遲上班,本來應該重赴工作崗位的遷徙大軍,一下子停滯了,人們開始體驗獨自隔離的生活,即便有些不適,但是人們都在祈福,希望疫情早日結束,希望中國人時光清淺,歲月靜好,希望每一個人都能感受到家的溫暖,感受到春光明媚,靜待花開。
  • 1024融媒榜:慢直播實踐的三種新類型
    隨後「央視頻」的《慢直播|雲守望:見證此刻期待春暖花開》暖心上線、全國多數融媒體機構加入城市景點24小時慢直播行列等等,「慢直播」這個概念也逐漸深入人心,但它的魅力到底在哪呢?、淚點三個維度來展現「慢直播」獨一無二的魅力。
  • 時光靜好,歲月安然,願一生一世一雙人,半夢半醒半浮生
    荒寒的季節,披一件夢的衣裳,去往煙雨的江南,看新月孤舟,寂寞輕染,有如一段凋零的愛情。一剪清靜的時光,讓涼薄的心,遲來的夢,都有了一種無言的美麗。月上柳梢,茶涼言盡,每個人的生命裡,都曾有過那樣一場涼薄的風,吹落憂傷,埋於月影眉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