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在東北設立奴兒幹都司後,強化了對東北的管理。
奴兒幹都司的治所設立在了奴兒幹城,這座城原本是元朝的徵東元帥府,歷史非常悠久。
但是,中國人卻習慣上叫這座城為廟街,這是為什麼呢?
地圖
奴兒幹城位於黑龍江下遊北岸,臨近鄂霍次克海,距離黑龍江入海口約有80公裡,距離俄羅斯哈巴羅夫斯克(伯力)約有977公裡,共青城火車站有582公裡。
如今這座城已經歸俄羅斯所屬,俄文名字叫做尼古拉耶夫斯克,人口僅有2萬多人。不過,從唐朝開始,這座城市就歸中國王朝統治。
進入明朝的時候,中國王朝為了管理東北,建立了奴兒幹都司,治所就在奴兒幹城。後來,這座城被稱呼為廟街。之所以將這座城改名,源於明朝一位太監。
亦失哈
在明朝的歷史上,亦失哈是一位非常有名的太監。他是一位海西女真人,入宮後獲得了明成祖朱棣的信賴。
海西女真主要生活在外東北一帶,熟悉奴兒幹都司,所以從1411年到1433年期間,朱棣派他多次到奴兒幹都司巡視 ,推動了奴兒幹都司的建立和遼東地區的開發,促進該地區各族人民與漢族人民的往來和聯繫,同時又加強了明廷對奴兒幹的行政管轄。
1413年,亦失哈在奴兒幹城特林北山原有觀音堂的基礎上興建了一座供奉觀音的寺廟,祈願奴兒幹地區與人民永世昌寧,故名「永寧寺」。勒石為碑,作「永寧寺記」。記述自己奉明成祖之命,巡視奴兒幹,撫慰各部民眾以及修建永寧寺的情況,碑身左右兩側分別用漢、女真、蒙、藏四種文字,鐫刻「唵嘛呢叭咪吽」六字真言。
永寧寺
1432年,亦失哈第9次到奴兒幹巡視,發現永寧寺被吉列人毀壞,一片狼藉。他沒有怪罪,沒有追究,更沒有處罰,而是「仍宴以酒,給以布物,愈加撫恤」。於是,人民老少,踴躍歡忻,心悅誠服。旋於次年春重建永寧寺,並刻石作「重修永寧寺記」:國人無遠近,皆來頓首,謝曰:「我等臣服,永無疑矣!」
後來,一位美國人來到了奴兒幹城,寫了《阿穆爾河紀行》一書,其中對永寧寺碑作了較為詳細的描述,其中這樣寫道:「這些土著居民對這個地方(永寧寺碑)及其在古代的用途,懷有一種神聖、持久和強烈的信仰,這種木片製成的花朵無疑是一年一度的獻禮,還可能加上一頭牲畜作為向這個地方的神抵贖罪的犧牲。」
1808年,日本人間宮林藏在永寧寺遺址,曾目睹「眾夷至此處時,將攜帶之米粟、草籽等撒於河中,對石碑遙拜」。
因為奴兒幹城有永寧寺和永寧寺碑,所以這個黑龍江入海口的村鎮自清代起被中國人稱之為廟街,亦作廟屯、廟兒﹑廟爾。
那麼,被稱作廟街的奴兒幹城是如何離開祖國的懷抱呢?敬請查閱每日漢字新媒體平臺明日文章。【作者:每日漢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