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中日建交30周年,日本NHK電視臺播放了一部《被留用的日本人》專題片,這部專題片中,採訪的是當時參加解放軍的日籍老兵。當被問到如何看待那段歷史的時候,這些老兵幾乎無一例外地回答道:我為參加了中國革命而驕傲,為青春獻給中國而自豪。
這是一段幾乎被湮沒的歷史,讓我們大多數人都沒有想到的是,在解放戰爭期間,曾有三萬多日籍人員參加了解放軍,這些日籍人員大部分都在東北野戰軍中。但是解放軍收編的這些日籍人員和閻錫山不一樣,解放軍收編的主要是後勤,醫護,技術人員,工程師,火車司機,汽車司機等,並沒有作戰人員。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後,中共中央立刻命令各大解放區迅速出擊,擴大解放區的範圍。而這個時候,東北的戰略地位就顯得格外重要,這裡是當時中國最大的重工業基地,而且鐵路完善,資源豐富,誰搶先佔領東北,誰就會有很大的主動權。而此時國民黨軍都盤踞在西南地區,別說到東北了,就連到華東,華中都很費勁,而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八路軍卻一直在敵後活動,距離東北很近。
冀熱遼軍區李運昌部是距離東北最近的八路軍,李運昌接到毛主席,朱德總司令的命令後,迅速集結該部1.3萬名官兵和數千地方幹部挺進東北。最先進入東北的是冀熱遼軍區第十六軍分區增抗聯部,曾克林率領在4000多名官兵率先開赴東北,並在瀋陽,錦州等地接收了大批日軍武器,還有一些軍火庫,曾克林的部隊在短短一個月內擴充到了八萬人的規模,冀熱遼軍區擴充到13萬人。
曾克林在東北獲得大量裝備後,立刻乘坐蘇軍的飛機回到延安,當時毛主席在重慶談判,在延安主持工作的劉少奇立刻召集政治局開會。經過一夜的商討,最終決定從其他解放區抽調10萬名官兵和兩萬名地方幹部,迅速搶佔東北,即使是放棄南方所有根據地,也在所不惜。
最初開進東北的只有10萬人,但是部隊擴充得很快,短短幾個月,東北民主聯軍就擴充到了30萬人的規模。但當時開赴東北的八路軍,新四軍大都是農家子弟,他們文化程度很低,大部分都是文盲,半文盲,很多人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也沒有見過電燈,到東北之前沒坐過火車,甚至連汽車都沒有見過,而少量的知識分子,也主要是以文科生為主,主要作為部隊的宣傳人員。
而東北地區有著相當發達的重工業體系,尤其是軍事工業體系,雖然蘇聯人搬走了很多機器,但還是可以將一些工廠恢復生產。而且隨著戰爭規模的不斷擴大,東北野戰軍也急需這些兵工廠生產的武器彈藥,飛機,大炮,坦克等武器也需要有人維修,有人去駕駛。在這種情況下,東北野戰軍盯上了在日本的日籍技術人員。
解放戰爭期間,當時各大野戰軍中最缺的就是醫護人員,尤其是技術精湛的醫護人員。東北軍區的衛生部門先後收編了七八千名日籍醫護人員,他們在解放戰爭期間救治了大量的傷員,很多人還被東北野戰軍送到了其他野戰軍,在電視劇《亮劍》中就有這樣的情節,李雲龍受傷後就是被日籍醫生治好的。
除此之外,東北的軍工部門中也有5000多名日籍技術人員,這些日籍人員將很多蘇軍破壞的工廠恢復了生產,又培訓出了很多中國的技術工人。在解放戰爭期間,他們在東北軍區軍工部門的領導下,生產了大量的武器彈藥,支援了前線官兵的作戰。
抗戰勝利後,東北野戰軍組建了解放軍第一所航校,而在東北航校的建設中,也離不開日籍人員,東北航校收編了關東軍第2航空團第四練精飛行隊林彌一郎部,接收林彌一郎飛行大隊各式飛機46架及各種器材和配件,此外還有17名飛行員,24名機械師,27名機械員,180多名各類地面保障人員。這些人為解放軍培養了大量的優秀航空技術人才,包括王海在內的第一批志願軍飛行員都曾是林彌一郎的學生。從這裡走出的160多名解放軍飛行員,有23人參加了開國大典時的閱兵。
另外東北炮兵學校的很多教官也是日籍人員,鞍山鋼鐵廠的很多工程師也都是日本人。1950年建設蘭州到天水的鐵路時,也有800多名日籍技術人員和工程師參與其中。1953年毛主席南巡的時候,四野第29後方醫院的日籍炊事員吉岡寬,擔任長沙至嶽陽段的專列司機,此前他曾是一名技術高超的火車司機。解放後,很多的日籍人員並沒有選擇回國,而是主動要求留在了中國,繼續為新中國的經濟建設做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