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報訊(記者 楊玉紅)未來農村將變成啥模樣?是富有江南文化底蘊的小橋流水人家,或富有現代氣息的生活綜合體,抑或充滿野趣的自然村落……「上海鄉村振興設計大賽——2020嘉定站」活動,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近60個設計團隊提交了近百份設計方案。日前,在大賽頒獎典禮暨品築論壇(第六期)上,29件獲獎作品一一揭曉,為嘉定的鄉村振興描繪了一幅幅美好的藍圖。
圖說:《煙火滋味》設計作品 採訪對象供圖(下同)
江南水鄉,粉牆黛瓦,枕水而居,村口大樹,小橋流水,這是我們鄉愁。按地域範圍來說,目前,上海85%的面積屬於鄉村,16個區裡9個區有涉農鄉鎮,同時還有190餘萬農業人口。鄉村是不可替代的寶貴稀缺資源、提升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的戰略空間、國際大都市亮點和美麗上海底色。
本次活動選取華亭鎮毛橋村、外岡鎮周涇村和馬陸鎮北管村為競賽基地。其中,北管村兩塊競賽基地分別為集中居住類和產業空間整合類,毛橋村內競賽基地屬於農居點風貌更新類和建築更新設計類,周涇村競賽基地保持著典型的「一條水、一排村、一片田」的岡西風貌格局。
圖說:《曲涇縈居》設計作品
最終,設計師黃數敏團隊作品《曲涇縈居》獲得周涇村設計組的一等獎,設計師胡湛團隊作品《自在毛橋》獲得毛橋村設計組的一等獎,設計師沈高潔團隊作品《煙火滋味》獲得北管村設計組的一等獎。
外岡有著「古外灘」之稱,周涇村是「古外灘」的完整保留自然村,村內具有明顯的水鄉特色。黃數敏和設計師們走訪發現,嘉定自宋建縣後,其建築講究「工法匠心、粉牆黛瓦、院宅遞進」,從廳堂亭榭常用的富有裝飾性的花籃梁可見一斑。在他們的設計方案中,公共建築設計中引用花籃梁作為多功能敞廳的主題,其他建築小品鼓勵探索嘉定竹草編織手工特點的元素進行設計,古今對比,承古創新。
《自在毛橋》設計方案則利用毛橋村茅草屋頂、可達性良好的公共領域等特色,打造具有「趣味」「宜人」等多功能公共空間,將小房子與茅草頂有機組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充滿滲透性的趣味空間的微縮村落,為居民提供一站式綜合服務新空間。
沈高潔團隊走進北管村,發現各類人群均不同程度與菜場空間發生關係。這種富有煙火氣息的氛圍是北管最具活力的體現。為此,他們為菜場加入夜市美食街、入口廣場、煙火MART、生活美術館等商業、文化、就業、休閒多種功能。人車分流釋放出更多公共空間和步行空間,打造多條景觀通廊,將濱河景觀引入菜場基地內部。未來,菜場還為各類人群提供資源共享,成為居民休閒放鬆、會客交流的共享空間。
「這些優秀作品不僅尊重鄉村的傳統,還為居民創造了更美好的生活新空間。」本次大賽評委、上海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原總工程師蘇功洲表示,《曲涇縈居》作品尊重鄉村的習俗,通過現代技術保留當地的民居特色風格,《煙火滋味》作品關注當地村民的生活需求,因地制宜,為居民打造更多元的公共空間。
「很多設計作品讓人耳目一新。」毛橋村黨總支書記成文峰表示,優秀作品設計理念比較超前,有一定借鑑作用。外岡鎮大陸村黨總支書記張志峰則主動推薦,大陸村明年要申報嘉定區美麗鄉村的儲備村,其特色是嘉北公園二期,擁有2000多畝林地,期待得到更多設計師的關注。
活動現場,嘉定區鄉村設計師儲備庫同步成立。嘉定區規劃和自然資源局規劃科陳瑞鑫介紹,區內57個保留保護村已實現郊野單元(村莊)規劃全覆蓋,急需廣泛開展一些具體點位的鄉村設計。此次參賽的17名優秀設計師入選該庫,未來,將優先參與到嘉定區鄉村振興實踐。
為推動上海邁向卓越的全球城市,上海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推出「品築」系列活動,邀請嘉賓圍繞主題,從不同角度分享經驗與觀點,與觀眾互動交流,共同實現高質量發展、構築高品質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