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嶺雙千畝蘋果示範園。
近年來,吉縣柏山寺鄉大莊村委西嶺自然村按照 「園區化發展、標準化生產、有機化種植、產業化開發」的發展思路,打造蘋果標準化示範園,2020年蘋果生產迎來大豐收:全村141戶454人,蘋果銷售總收入達1100餘萬元,人均蘋果收入2.4萬元,收入在20萬元以上的果農有32戶,蘋果產業的發展壯大讓該村成為全縣名副其實的小康村。
二、選擇與發展。
「我家裡有19畝地,有600株果樹,2020年套袋30萬袋,每斤蘋果賣到2.9元,能賣31萬元,刨除十萬元的投資,還能掙21萬元。」面對記者,68歲的西嶺村村民小組組長劉天保按捺不住內心的喜悅,興奮地說,有了蘋果產業做保障,這日子真是越過越甜了。
說起種蘋果的歷史,劉天保對往事記憶猶新。
吉縣地處呂梁山區、黃河岸邊,被國家農業農村部果樹專家評為全國蘋果最佳優生區之一,種植蘋果擁有緯度最適宜、海拔最適宜、土壤最適宜、溫差最適宜、光照最適宜、空氣品質最適宜的 「六個最適宜」,這也成就了吉縣蘋果好看、好吃、好存的「三好」特點。而西嶺村的海拔和緯度則在吉縣種植蘋果的最優生長區域內,屬於「王冠上的明珠」。然而,擁有如此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在2000年以前,種植蘋果卻不被大多數村民所認可。
「原來村裡都是小塊坡地,村民大都種植糧食。」劉天保說,在2000年,縣裡提倡種植蘋果,村民們都不太願意,擔心「種了蘋果吃什麼」。在縣職能部門的大力倡導下,和大多數村民一樣,劉天保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在自家地裡種上了蘋果樹。「種蘋果生長周期長,見效慢。剛開始那幾年,地裡還種其他作物,家裡主要收入靠外出打工。」劉天保說,這樣一年的收入僅僅夠維持開支,再加上家裡有人生病,日子過得緊巴巴的。即使在蘋果剛剛掛果的時候,也是入不敷出。「掛果第一年,蘋果才賣了6000多元。」
但蘋果樹經過10年的生長後進入盛果期,這種境況迅速得到扭轉。「這幾年,每年賣蘋果收入達到十幾萬元已經不再是稀罕事。」劉天保說,去年他種蘋果僅僱工付工資一項就支出4萬元,其中套袋2萬元,摘果1萬元,其他勞務1萬元。
劉天保種蘋果的經歷是西嶺村蘋果產業發展壯大的一個縮影。據大莊村村委主任李吉宗介紹,每年到了蘋果套袋的農忙季節,西嶺村的勞務用工費是周邊鄉鎮最高的村莊。「村民僱車到十幾裡外的屯裡鎮明珠村把村民拉過來套袋,一人一天130元,還管飯。村裡幾乎家家都僱人。」李吉宗說,現在西嶺村的僱工範圍已經擴大到運城萬榮、新絳、河津等地,每年農忙那一陣,西嶺村特別熱鬧。
三、產業升級。
站在西嶺村蘋果技術培訓基地的頂層俯瞰西嶺雙千畝蘋果示範園,蘋果基地白色的防雹網在地面上構成條形圖案,綿延千米,蔚為壯觀,將兩千餘畝蘋果樹保護得嚴嚴實實。
西嶺雙千畝蘋果示範園是吉縣蘋果中心實施的名優水果全產業鏈開發項目之一。該項目共投資1100萬元,完成了包括防雹網、滴灌、地布在內的配套基礎設施建設,確保果樹不受自然災害影響,促進果農持續穩定增收。
「這防雹網實在太實用了。讓蘋果不再怕霜凍和冰雹。」劉天保告訴記者,政府不僅在村裡推廣這項技術,還發補貼鼓勵大家裝防雹網。
種植蘋果,最大的風險就是每年開花季節的霜凍和蘋果成熟期遭遇冰雹。為了徹底改變這一局面,吉縣果業中心在包括西嶺村在內的全縣蘋果種植村推出以下措施:
1、是凍害預防保生產。在春季召開預防倒春寒安排部署會,組織鄉鎮技術體系人員宣傳引導並現場指導果農採取坑洞燻煙、主幹塗白、噴水澆灌等措施,強化了預防意識,學會了防治措施。
2、是蜜蜂授粉保高產。在果花大面積盛開時,為了提高蘋果坐果率,優化蘋果果形,邀請果業授粉專家,組織相關農業託管合作社、蜜蜂養殖合作社開展蜜蜂授粉和人工授粉工作,保障當年蘋果花期授粉達到最佳效果,有效解決了果型偏斜問題,提高果品質量。
3、是農業保險保生產。依據 《吉縣實施蘋果政策性農業保險保險費補貼試點工作方案》,積極動員果農辦理生產成本保險,財政每畝補貼98元,共投資940餘萬元,為9.6萬餘畝果樹辦理保險。
4、是防雹設施保穩產。繼續依據《吉縣果園防雹網搭建獎補方案》,鼓勵引導果農搭建防雹網,繼續實施每畝補貼500元的獎補政策,鼓勵引導果農搭建防雹網。截至目前,累計搭建防雹網5000餘畝。在原有5個人工增雨防雹作業點的基礎上新增2個作業點,進一步完善了人工增雨防雹作業體系,切實增強了果園抵禦冰雹自然災害的能力。
為進一步推動蘋果產業升級,西嶺村大力發展主導產業,打造了千畝果園生態旅遊項目,修建了果園防護欄,完成果園防雹網、滴灌、地布等配套工程,新建蘋果200方灌溉蓄水池和蘋果技術培訓基地,為蘋果產業提質升級打下堅實基礎。
此外,該村還圍繞蘋果產業大做鄉村旅遊方面的文章,打造了千畝刺槐林,修建了人工步道和公廁,成功舉辦了果花節、槐花節、採摘節、蘋果文化藝術節,並協助臨汾市工會舉辦了平陽工匠選樹活動,為蘋果銷售擴大了影響,同時延伸產業鏈條,開發了柿餅、辣醬、槐花和蜂蜜等深加工產品,把野生資源和農家院落變成了「香餑餑」。
四、科研與推廣。
2020年12月29日,吉縣林業局和柏山寺鄉在西嶺培訓基地聯合舉辦了一次為期兩天的農村電商講座和乾果經濟林綜合管理培訓會。柏山寺鄉果農、椒農、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帶頭人共150餘人參加培訓。此次培訓邀請了陝西韓城花椒研究所所長雲豐民、電商運營培訓講師霍州同心雙創創始人王強為學員授課。
王強結合農村電子商務的實際情況,從電商與農村電商對比、電商發展趨勢、網絡營銷技巧、物流配送、誠信經營、電子商務開店應用實例等方面進行了深入淺出的講解,並結合農村電商領域成功案例,為柏山寺鄉農村電商發展出謀劃策。雲豐民從花椒肥水管理、主幹培育、整形修枝、病蟲害防治、摘採等全過程作了系統、詳細的講解,特別對冬季田間管理與花椒種植戶互動交流,耐心解答村民們提出的在種植管理過程中存在的各種問題。
據大莊村村委主任李吉宗介紹,這是西嶺培訓基地建成後第四次舉辦全縣性果樹種植技術培訓。西嶺培訓基地始建於2019年4月,2020年9月完工並投入使用。建築面積3000平方米,主樓為三層結構,一二層為住宿標準間,三層為培訓教室,配有先進的電子屏、音響設備,可一次性容納150多人上培訓課。
邀請科研院校的老師到村裡為村民講課是西嶺村做強做大蘋果產業規劃中重要的一個環節。
要想種好蘋果,必須有先進的管理理念和種植技術。要做到與時俱進,就要不斷接受新知識。村民賀文定是該村推行技術培訓的受益者之一。去年靠種植14畝蘋果,套袋27萬袋,「一斤賣了3.12元,總共能賣32萬元,投資十萬元,淨收入達22萬元。」賀文定說,「能夠有這麼好的收成,一定要科學化管理,懂技術,選好品種,優質品種價格肯定高,肯定能結下好果子,再一個就是要勤幹,有空就幹。」賀文定總結他種蘋果成功的經驗,表示只有經過科學的技術培訓,才能掌握先進的管理理念和種植技術。
與此同時,西嶺村和吉縣果樹研究所達成協議,流轉240畝土地,建成了有機蘋果示範基地。作為吉縣蘋果專業科研機構,西嶺村有機蘋果示範基地研發、培育、推廣蘋果新品種,通過合理密植、修剪樹形,為全縣蘋果樹提質升級和長遠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持,也帶動了該片區內的蘋果發展。吉縣蘋果研究所的入駐和有機蘋果示範基地的建立,以及西嶺培訓基地的建成,讓西嶺村的蘋果產業發展從最初的粗放式經營躍上現代化發展的快車道,成為吉縣蘋果產業一面閃亮的旗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