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聯年誼、以敦鄉情——古人拜年習俗有講究,明日應景照著做

2020-12-22 紫翹書桌

古人云:拜年「以聯年誼、以敦鄉情」。一句問候,一聲祝福,增進了彼此的感情,拉近了你我的心靈。近鄰也好,親朋也罷,跨了一步之遙,越過萬水千山,拜年無距離之界。在匆匆而過的時光中,它就像那微風吹動下,水中泛起的漣漪,只輕輕一蕩,便貼近了對方那柔波似的心胸。

「恭喜恭喜中國年……」伴著優美的歌聲,我們的思緒像無法停留的風,在時光中飄蕩、飄蕩……

「正月之朔,是謂正旦,躬率妻孥,潔祀祖邇。及祀日,進酒降神畢,乃室家尊卑,無大無小,以次列於先祖之前。子婦曾孫,各上椒柏酒於家長,稱觴舉壽,欣欣如也。」東漢崔寔在《四民月令》中向我們描繪了一幅祥和、美好的民間家庭拜年圖。

「正月一日年節,開封府放關撲三日。士庶自早互相慶賀……」北宋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第六卷中向人們展示了當時汴京為官者相互慶賀的情景。

「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敝廬。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情嫌簡不嫌虛。」看到明朝詩人文徵明的這首《賀年》,想必現在的我們大多會想起賀年卡。

猶記上學時,每逢元旦,同學們就開始買賀年卡,一包一包的,上面人物、風景應有盡有,煞是美觀。我們精心挑選,一筆一畫寫上自己的祝福,送同學、朋友、老師,只覺心裡美滋滋,卻不曾想它原來這樣有「分量」。

月光寶盒嗖的一聲,時光回到一千年前。那會兒賀年片叫「名刺」亦「飛貼」,是宮廷、官府拜年的專屬用品。明朝起,開始流傳於民間。盛行之後,每到過年人們都會在自己的家門上貼一個紅紙袋,上面寫著「接福」兩個字,那袋子就是用來放別家的飛貼的。

「京師於歲首,例行團拜,以聯年誼,以敦鄉情」,在清人藝蘭生《側帽餘譚》中,我們可以看到,當時已有團拜。新年之際,三五親朋,一二好友,聚在一起,相互祝賀,也是別有一番歡喜在心頭。

人成念,詩成酒,悠悠流轉已千年。作為歲首朝賀的拜年已成那可以燎原的星星之火,一閃一閃,代代相傳,愈燃愈旺,愈傳愈歡,從人群到形式都越發廣泛。

如今的年更像是《紅樓夢》中的鳳姐,「未見其人,先聞其聲」,在一團花紅柳綠的簇擁之下,她姍姍而來,祝福也隨之而至。最先看到那電視裡備受關注的公眾人物,他們一身吉利,面帶笑容,向觀眾作揖拜年。看到他們,許多人早已樂開了花,殊不知這作揖拜年在古時也頗為講究,不僅手勢,還有時間。

古時拜年,時間上最合適的在除夕零點以後;而動作上,則傳承了我國自古以來「男左女右」的傳統,作揖時要求男子右手成拳,左手包住,女子反之,只是不需要抱拳,只壓手便可。如果手勢做錯,則意義相反,成了哀拜。

不過俗話說得好「有心拜年十五不晚」,隨著歷史的發展,現在人們拜年已經沒有那麼多的講究,五湖四海,各有特色。

「討利是」是屬於香港和廣東的特色,在那邊「利是」就是大吉大利、好運連連的意思。在那裡只要你還未婚,就可以帶著笑臉,帶著祝福去討利是了。

在那裡,新年剛過,一片喜氣洋洋裡,到處可以聽到祝福聲和討利是的嬉笑聲,長輩給來拜年的孩子派「利是」,去酒樓吃飯的客人給服務員派「利是」,已婚的人給未婚的朋友派「利是」,公司領導給下屬派「利是」……真是好不喜氣。

「利是」寓意吉祥如意,是個好彩頭,討者討一份喜氣,送者送一份祝福,所以裡面錢的多少並不重要,或是一塊兩塊五塊十塊,也或者是彩票、一張賀卡,甚至還會是一顆甜甜蜜蜜的糖。不過不管是什麼,大家都會特別開心。

送橘子是屬於廣東潮汕、海豐等地區拜年的特色。當地的人們,在出門拜年前都會帶上一大袋橘子,然後每走一戶親戚,就要送一些橘子。橘子的個數不定,但一定要是雙數,然後再說一些吉祥的話表示祝福。

諺語「初一早,初二早,初三困甲飽」基本上描繪了廈門的拜年特色,意思初一初二要早起,以迎接前來拜年的人客,而初三是絕對不會有人來登門拜年的,可以晚起。

在廈門,初三為喪家清新愁也就是燒新床的日子,關於這個日子有這樣一個說法。

相傳,在明朝嘉靖年間,倭寇佔領了廈門外島浯嶼。到了除夕夜晚,官兵忙於過年而疏於守備,大股倭寇乘機攻城,軍民奮起抵抗敵人,激戰二日三夜。最後倭寇雖敗退,但城內軍民傷亡極重。於是到了初三,百姓開始各自收埋親友,弔喪亡靈。從此廈門人便把此日作為忌日,一直到現在。

福州人有「觸黴頭」這一說,所以正月初一不拜年,初一早上起來,他們放完鞭炮後,小孩會在街上玩,大人則去左鄰右舍喝酒。

河南的拜年在日子上沒有那麼多忌諱,一般初一不出遠門,鄰裡之間互相問候,遠處的朋友則通過電話問候。

到了初二,大多都是到嶽母那裡去拜年的,去嶽母那裡,則少不了禮物,這禮物頗為講究,不能是對身體有害的菸酒,最好選擇其喜歡的保健品。

這一天,如果是剛結婚的夫婦,女方便要在帶著老公去娘家拜年認親戚,一家家的拜訪,如果女方親戚多,則要拜好幾天。認親的拜訪也要帶禮物,不過這個禮物相對來說較為隨意,不用太貴重,隨心就好。在認親的時候,女方的親戚也會隨心給男方發紅包,表示自己的心意和祝福。

荔枝和桂圓是屬於寧波的拜年特色。在寧波象山縣,結婚第一年的姑娘要帶著老公去拜年,拜年禮品頗為講究,荔枝和桂圓是必須要準備的,這是他們最重要的禮品。

「五跪」這兩個簡潔明了的概括了山東大部分地區的拜年特色,即一跪拜祖先,二跪拜高堂,三跪拜鄉親。四跪送家堂,五跪拜親友,誠意至深。

「拜年無大小」是湖北孝感一帶的人們都熟悉的一句話,在那裡拜年時不問親疏的。大年初一,他們拜完天地、家神、尊長,就開始出門拜年。而被拜訪的家庭遇到拜年的人必定會再三挽留,以餈粑相待,盡顯他們的熱情。

秧歌拜年是屬於陝北的風情,喜氣洋洋的春節期間,他們每個村都會組織喜慶的秧歌隊伍,挨家挨戶的給人們拜年。

陝北人給這有趣的拜年方式起了一個有趣的名字——沿門子。沿門子講究先後順序,每年他們首先要做的是謁廟、敬神,並通過這種方式祈禱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祈禱完畢,秧歌隊才開始到每一戶去拜年。那畫面非常熱鬧,當地有一首詩描繪的特別好,「進了大門抬頭看,六孔石窯齊展展,五穀豐登人興旺,一年四季保平安。」,這特別的秧歌,美好的祝福實在是精彩。

除了秧歌拜年,陝西富平縣的人們在初二那天,各個親友之間會互相贈送麵食和豬肉,當地人稱「拜節」,也是挺有意思的。

說到「有意思」這三個字,我們的少數民族也不甘落後,如居住在貴州省黔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縣兩汪鄉的苗族同胞們和龍巖的客家人。前者的對歌喝酒打花臉,後者的舞獅、船燈、龍燈、鼓吹、鬧鑼鼓和民間藝人的「打新年鼓」等表演都是極為有趣和熱鬧的。

拜年與過年同在,過年與春晚同在,現在對於我們大多數年輕人來說,在除夕夜一邊看著春晚一邊看著好友發來的信息,那是一種習慣和享受;對於長輩來說,全家團圓,一起吃一吃年夜飯,再聽晚輩們說一聲新年好,那是一種幸福和體驗;對於鄰裡來說,一張笑臉,一句過年好,那是一種親切的問候。

古人云:拜年「以聯年誼、以敦鄉情」。一句問候,一聲祝福,增進了彼此的感情,拉近了你我的心靈。近鄰也好,親朋也罷,跨了一步之遙,越過萬水千山,拜年無距離之界。在匆匆而過的時光中,它就像那微風吹動下,水中泛起的漣漪,只輕輕一蕩,便貼近了對方那柔波似的心胸。

拜年不可不知的常識:

1.拜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習俗,至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並非近期才有。

2.古時拜年與現在拜年有很多不同之處,古時拜年的時間、話語、手勢等都頗為講究。現在則頗為隨意,一般初一拜本家、初二拜嶽家、初三拜親戚。

3.賀年片至今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古時它叫做"名刺",宋代時宮廷、官府中極盛,被稱為"飛帖"。到了明代,開始廣泛流行於民間。那時的賀年片與現在不同,裝飾造型較簡單,多用梅花箋紙裁切而成,長3寸,上端書寫受片人姓名,下端籤署祝賀者姓名,中間寫祝辭。

紅素清/文

相關焦點

  • 初一拜年,我們到底拜的是什麼呢?從拜年習俗的歷史中尋找答案
    作為中國人一年當中最為重要的節日,春節本身有著豐富多彩的習俗。儘管在不同的時代中和不同區域中習俗有所差別,但在正月初一的拜年習俗卻是各地人們約定俗成的。為何人們要在大年初一拜年,拜年習俗何時產生,又有著怎樣的演變過程呢?
  • 寒假作業·年味|搜集春節習俗學習拜年禮儀……這是一份有年味的...
    搜集春節習俗、學習拜年禮儀、記錄年貨消費、寫一份壓歲錢使用規劃……18日,重慶市中小學將正式迎來寒假,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17日從我市多所中小學了解到,今年不少學校的寒假作業圍繞著春節展開,重視探究、體驗,各具特色並散發著濃濃的年味兒。
  • 寒假作業·年味 | 搜集春節習俗學習拜年禮儀……這是一份有年味的...
    搜集春節習俗、學習拜年禮儀、記錄年貨消費、寫一份壓歲錢使用規劃……18日,重慶市中小學將正式迎來寒假,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17日從我市多所中小學了解到,今年不少學校的寒假作業圍繞著春節展開,重視探究、體驗,各具特色並散發著濃濃的年味兒。
  • 除夕風俗習俗有哪些簡單介紹 除夕的講究及忌諱禁忌注意事項
    除夕是我國傳統的佳節,古往今來,人們用各種方式來慶賀除夕,那麼大家知道除夕的習俗都有哪些呢?除夕作為我國的傳統節日,有何講究?小編整理了除夕的注意事項,感興趣的一起看看吧。除夕的風俗習慣除夕風俗習俗有哪些簡單介紹  「燃放煙花爆竹」。燃放爆竹是除夕夜必須要做的一件事。
  • 立夏,最該吃的就是它,應時應景又解饞,講究!
    立夏,最該吃的就是它,應時應景又解饞,講究!對於二十四節氣大家一定都不陌生,它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氣象界被稱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節氣正式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 拜年方式看變化
    拜年,是中華民族一種孝文化傳統,也是春節時的一項重頭戲。拜年,是一種古老的習俗,也是一種現代禮儀。《現代漢語詞典》上講,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沒有拜年這項活動,這年過起來,就會索然無味。
  • 「百家號鼠你紅」2020拜年祝福語四字押韻 2020年鼠年拜年賀詞
    新年將至,春節期間最少不了的就是拜年祝福,這是人與人情感的一種維繫,也是對別人的一種祝福,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拜年祝福是優良傳統,流傳至今,今天我們就拜年祝福語一起來說一說2020拜年祝福語四字押韻,2020年鼠年拜年賀詞以及2020年鼠年吉祥話。
  • 古人的拜年賀詞「太上頭」了!
    古人的拜年賀詞「太上頭」了!2020庚子年眼看就要來了,一年一度的新春祝福語battle比賽也將拉開序幕。收祝福、送祝福,說吉利話是中國人習以為常的過節之禮,只是每年都是「恭喜發財」、 「萬事如意」的老梗,難免令人覺得索然無趣。
  • 2020,開啟拜年的正確姿勢
    這些年,隨著溫飽問題解決,全面小康到來,物質問題基本解決了,但是,總覺得生活還缺少什麼,覺得生活沒勁。「頭頂三尺有神明」。人應該是有敬畏的,敬畏往大的說是一種信仰,往小的說是一種價值取向。有人說中國人沒有信仰,所以生活沒勁,所以不知敬畏。筷子俠以為,中國人絕不是沒有信仰。
  • 過年壓歲錢是「年三十」給,還是「大年初一」給?有什麼講究嗎?
    不僅有很多好吃的,而且還有最期待的一件事,那就是壓歲錢。 給壓歲錢,一直都是過年的一個習俗,隨著時代的進步,很多過去的習俗都被遺棄,但壓歲錢卻作為春節習俗很重要的一個環節,被保存了下來。
  • 過年壓歲錢是「年三十」給,還是「大年初一」呢?有什麼講究嗎?
    跟隨著1月份的到來,馬上就要進入到過年的階段了,過年最為開心的一件事情無外乎就是小孩子了,不僅會得到非常多的一些好吃的,而且也是最期待的一件事情,那麼就是壓歲錢了,給壓歲錢也一直都是過年的這個習俗,跟隨著時代不斷的進步,很多的一些過去的習俗也都已經被遺棄,但是壓歲錢卻作為一個春節的習俗,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也被保存了下來
  • 農曆五月有哪些習俗和講究
    轉眼間,又即將到農曆五月了,那麼,農曆五月都有哪些說法和講究呢?古時我國各地風俗不一,我國北方一些地方民俗認為農曆五月為毒月。出於對入夏以後自然與生態所產生的各種巨大變化,人們心理上有諸多的恐懼,從而產生了"掩身,毋躁,止生色"等諸多禁忌。
  • 人情味十足的古人習俗
    我們悠久的傳統文化中有許多讓人記憶猶新的習俗,「回門」便是其中之一。作為流傳千年的傳統習俗,幾經演化已經與我們當下常說的回娘家有著較大的區別。在素以禮儀聞名於世的古代,回門有著極為講究的禮儀和繁瑣的步奏。
  • 春節的習俗風俗有哪些 過年春節的傳統民俗簡單介紹
    每每節日降臨,全國各地甚至海外華人區總會踐行一些春節習俗來傳遞過年的紅火意味與熱鬧氛圍。這些年俗,大多傳統且歷久彌新,在今日仍被廣泛使用。那麼春節有什麼風俗習俗呢?傳戒的傳統民俗介紹。春節的習俗春節的習俗風俗有哪些  1、貼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
  • 在農村過年,有哪些傳統和習俗?
    農村過年有哪些傳統和習俗呢?每個地方多多少少都會有些不一樣,,但總體而言都是大同小異,我的家鄉在南方江西,我就來聊聊,我那邊過年是怎樣一個習俗。以前在年前的半個月到20來天的時間是人們最忙的時間,忙什麼呢?
  • 女排隊員拜年順序有講究!13人先後出場,其中必有兩人無緣東京
    鼠年春節來臨後,中國女排主教練郎平攜部分隊員,依次出場拜年。由於今年時逢奧運年,而出徵東京的球員只能有12人。因此,很多球迷把女排隊員的出場拜年與出徵東京奧運會聯繫起來。仔細分析拜年的球員及出場順序,應該說球迷的猜測有一定道理,感覺這裡面大有講究,出場順序和名單可不是隨便安排的,確實和出徵東京不無關係。女排將士出場拜年從女排拜年的順序看,大年初一是主教練郎平。在郎平之後,女排隊員先後有13人登場。
  • 折柳相贈,城隍巡遊,吃螺獅和竹筍……古人過清明,都有哪些講究?
    折柳相贈,城隍巡遊,吃螺獅和竹筍…古人過清明,都有哪些講究?中國人有情有義,傳承傳統文化中,往往將紀念先賢古聖和緬懷先祖,聯繫在一起。比如,我們馬上就要過的一年中最大的傳統祭祀節日——清明節。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發展,1979年以後,人們為了紀念敬愛的孫中山先生,還在傳承古人寒食插柳、植樹植柳的習俗基礎上,響應祖國號召,大力在清明節前後,進行植樹造林的活動,營造山清水秀、氣清景明的環境。
  • 適合媽媽講給孩子聽的過年習俗禮儀
    很多傳統的春節禮儀、習俗傳承至今,使得春節多了不少的「年味」。例如:臘祭喝臘八粥、灶祭掃塵、貼窗花、除夕守歲、拜年、上元節吃元宵賞燈等等,這些賀年習俗活動讓整個春節期間都充滿了濃濃的年味和歡樂喜慶的氣氛。今天在這裡給大家總結分享「春節有哪些禮儀風俗」,春節都有哪些講究和忌諱,春節的一些習俗和文化傳承。
  • 俗語「姐送妹,窮三輩」,古人結婚的講究,有道理嗎?
    古人的婚禮這是舊時婚禮中的一種規矩。一方面,遵守禮制,是法律規定;另一方面,古人雖沒有「素質」一說,但十分講道德,對禮制的遵守,是符合「德」的;再者,婚禮制度中有許多古人的講究,包括風俗、八字等,且不說有沒有科學道理,但至少是能讓人安心的過程。結婚為了什麼,不就為了幸福嗎,古人不就為了傳宗接代嗎,你如果連這些禮制都不遵守,得不到神靈的護佑,還談什麼香火?
  • 俗語「男戴觀音女戴佛」,有啥講究?古人的生活經驗
    即便是在科技發達的今天,我們依然可以看到不少的男女手或者腳上繫著紅繩,含義大多也都是與趨吉避兇有關,雖然大多明白虛幻,但圖個吉利以慰心安是數千年來老百姓傳下的習俗。除此之外,很多人在購買項鍊飾品的時候也會受此影響,除了傳統的金銀首飾外,玉器及其外形的選擇也同樣頗為講究。民間流傳這樣一句與之相關的俗語叫「男戴觀音女戴佛」 ,箇中講究讓人回味無窮。